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岳俊霜 给各位分享南阳为什么叫地区呢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南阳的简称是什么?(南阳简称是啥)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南阳的简称是什么?
南阳古称“宛”,“宛”来源于“碗”,因为南阳是个小盆地,“宛城”居于正中,取其形状得名。
至于为什么又叫“南阳”。因为“中国之南有阳地”简称“南阳”。这里的“中国”是指周朝统治的核心地区——河南中部和陕西关中,南阳正在其“南”。“阳”则是指伏牛山(秦岭余脉)之南,汉水之北。可见“南阳”最早不是一个城市的名字,而是统指一个地区。
南阳有两个区十二县
卧龙区。来源于一个小山丘——卧龙岗。相传卧龙诸葛孔明躬耕于此。
宛城区。来源于南阳古称——宛。
南阳属于南方还是北方?
河南南阳属于北方。
北方地区指秦岭-淮河一线以北、***高原以南、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主要包括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
从行政区划看,具体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东部、江苏中原官话区、安徽中原官话区。
南阳是河南省辖地级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地带,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
故南阳属于中国北方。
南阳山区、丘陵、平原约各占1/3,其总面积2.6509万平方公里。南阳盆地处于汉水上游、淮河源头,北有秦岭、伏牛山,西有大巴山、武当山,东有桐柏山、大别山,三面环山,中间形成近3万平方公里的盆地,是天然的形胜之都。
其地质结构十分稳定,一千多年没有发生大的地震。南阳自古雄踞于中原大地,长江、黄河之间,上承天时之润泽,下秉山川之恩惠,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境内伏牛苍苍,丹水泱泱,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是最适应人类生活居住的环境。
南阳地处**带向温带的过渡地带,属于季风**湿润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春秋时间55-70天,夏季110-120天,冬季时间110-135 天。年平均气温14.4-15.7℃,七月平均气温26.9-28.0℃,一月平均气温0.5-2.4℃。
南阳年降雨量703.6-1173.4mm,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年日照时数1897.9-2120.9小时,年无霜期220-245天。
南阳市名字的由来
南阳历史文化悠久,人杰地灵。南召杏花山猿人遗址及多处原始社会遗址出土的化石、器物表明,远在几十万年前,人类祖先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约七八千年前,先民们以辛勤劳动和聪明智慧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明。周代天子非常重视这片富庶的土地,曾分封了申、吕、谢、郦、蓼、曾、鄀、许等封国。春秋时楚设宛邑,到战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 272年)“初置南阳郡”时,才开始使用“南阳”这个名字。至今,已有两千二百多年的历史,虽然朝代屡经更迭,区划不断变改,但南阳这一地名,一直被保留着沿用着。在历史的长河里,愈来愈丰富了她的涵义,在时代的演进中,充分显示着她坚强的生命力。在这块土地上,养育着广大劳动人民,并出现了不少伟大人物,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为社会创造了一定财富。因而,使南阳成为国内外较有盛誉的名地。
“南阳”意思是说它位于伏牛山之南,居汉水之北而得名。南阳得名由来,文献记载较为明确,《资治通鉴·周纪五·赧王四十三年》载:“秦置南阳郡,以在南山之南,汉水之北也”,《元和郡县图志·山南道二》载:“秦昭襄王取朝地,置南阳郡,以在中国之南而有阳地,故日南阳,《释名·释州国》载:“南阳在中国之南,而居阳地,故以为名也”。 以上三处记载,虽文字不尽相同,然表达含义基本一致。“中国之南”中的中国应理解为“国中”或“中原”,“南山之南”中的南山即今伏牛山,“中国之南”和“南山之南”的“南”, 都表示这一区域所处的地理方位。而“有阳地”、“居阳地”和“汉水之北”, 则又表示其所处方位具有“阳”性地望特征。我国古代有一条约定俗成的地名命名原则,即“水北为阳,水南为*”,“山南为阳,山北为*”。 南阳位于汉水之北,又居伏牛山之南,具有方位 “阳”性的双重特征。《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载:“周为申伯国,春秋属楚,战国属韩,秦取韩地赴汉水之北,洛阳颍川之南,置南阳郡治宛,以其在中国之南,居方城汉水之间故日南阳”。 这充分说明秦置南阳郡时,因其位于伏牛山之南,居汉水之北而得“南阳”这个名字的。
“宛”是南阳最早的地名之一,宛,即反映了“盆地”的地貌特征,又反映了它的生 态环境。《说文解字》: 宛,屈草自履也,从宀、夗声。其义:①“四方高**下”, 符合南阳西、北、东三面环山,当中低平的盆地地貌特征;②“屈草自覆”为芳草盖地,植被葱绿貌。春秋初期,南方的楚国日益强大起来,先后向北吞并了汉水流域诸国,吕、申两国也被楚文王所灭。楚国占据这片既有沃野美壤,又有江河之便的土地之后,便在这里建置宛邑,作为问鼎中原的基地。宛之名,即自此而始。其后,宛由地域名,演变成为“宛城”、“宛县”、“宛州”、“上宛县”等,时至今天,“南阳市”和“宛城区”均以“宛”为其约定俗成的简称。
南阳在战国的中前期属于哪个国家?
南阳在战国的中前期属于楚国。
春秋时楚设宛邑,楚国属地,称为宛,楚国在丹阳(淅川县)建立国都,冶金业发达,为全国著名的冶铁中心。战国后期为秦所据。
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初设置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南阳已成为全国八大都会之一,已开始使用铁器,有了冶铁、蚕丝等手工业和商业,特别是铸铜业发展迅速,工艺水平较高。
秦统一六国之后,“迁不轨之民于南阳”,使六国富豪和擅长经营的商人及手工业者云集南阳,促进了南阳经济的发展,尤其冶铁业发达,成为全国冶铁中心。
扩展资料:
南阳的历史沿革
宋朝:南阳归京西南路管辖,南阳叫武胜军,设唐、邓二州,州下设县,邓州辖穰、南阳、内乡、淅川、顺阳五县。唐州辖有泌阳、湖阳、桐柏、方城等县。
元朝:将原南阳郡改为南阳府。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辖五州,其三在今市内;南阳府自领镇平、南阳二县;邓州领内乡、顺阳、淅川、新野、栾川五县;唐州领泌阳、湖阳、桐柏、方城等县。其他二州辖临汝、伊川、郏县、宝丰、鲁山、叶县、舞阳、卢氏、栾川等县。
明朝初年,南阳是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柽的封地,永乐年间在南阳城内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唐王府,成化年间又建造9座郡王府,南阳城内皇亲贵胄,车水马龙,商业随之活跃,山、陕、江、浙、川、鄂客商纷到沓来。
清朝康熙年间,建筑业尤为发达,武侯、山陕会馆等古建筑巍巍壮观,富丽堂皇,南阳是北京通往湖广和云贵川的交通要道,陆路驿道与水路码头相接,有“南船北马”之称。山、陕、江、浙商贾云之集,工商业兴旺,南阳成了豫西南的经济中心。
“宛城故地”南阳有什么历史文化?
南阳古称宛,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为三面环山、南部开口的盆地,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总面积2.66万平方千米,总人口1060万。
南阳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东汉时期为光武帝刘秀的发迹之地,故有“南都”、“帝乡”之称。城西卧龙岗是诸葛亮辅佐刘备前的躬耕地。
南阳历史上曾孕育出“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商圣”范蠡及“智圣”诸葛亮,更滋养了哲学家冯友兰、军事家彭雪枫、文学家姚雪垠、科技发明家王永民、作家二月河等当代名人。南阳曾荣获“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称号。南阳荆紫关镇跻身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南阳板头曲、内乡宛梆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诗经》证明,南阳当时属于《诗经》地域中的《周南》江汉氏族文化区,南阳文化的古代文化以“屈家岭文化”为代表,也包括了后来发展为有较高水平的“楚文化区”,在我国文化史上有深远影响。
近年来,通过考古,在南阳淅川一带发现有许多新石器时期的遗址,其文化明显的包含着“仰韶龙山”、“屈家岭”文化层次的特征。文学上的“楚辞”,音乐上的“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就是我国南部文化的光辉代表,楚歌就是这一带最流传的歌曲,所以有“楚人善让”的习俗。及南北朝时,在长江中上游的荆、郢、樊、邓(信阳南阳邓州一带)等地又是当时最浒的、最有名气“西曲”传播地带。“西曲”的出现,对南阳乃至中原民歌也有亲密的血缘关系。
河南省南阳市地名的来历?
春秋时楚设宛邑,到战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 272年)“初置南阳郡”时,才开始使用“南
阳”这个名字。至今,已有两千二百多年的历史,虽然朝代屡经更迭,区划不断变改,但南阳这一
地名,一直被保留着沿用着。在历史的长河里,愈来愈丰富了她的涵义,在时代的演进中,充分显
示着她坚强的生命力。在这块土地上,养育着广大劳动人民,并出现了不少伟大人物,对人类社会
发展进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为社会创造了一定财富。因而,使南阳成为国内外较有盛誉的名地。
南阳自古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商圣”范蠡、“科圣”张衡、“智圣”诸葛亮、“医圣”张仲
景、“谋圣”姜子牙等历史名人多是出自或发迹于这里;此地也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发迹之地,故南
阳又有“帝乡”之称。
如今,南阳是南水北调中线陶岔渠首枢纽工程所在地。
南阳属于中国哪个省份
三国中的南阳指哪里?
三国中的南阳指的是南阳郡,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和湖北省襄樊市的部分地区,南阳被评选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三国文化遗址众多的缘故。南阳市有诸葛亮的隐居地,卧龙岗,南阳武侯祠是诸葛亮的部下建立的纪念诸葛亮的祠堂,现为全国面积最大的武侯祠。三国故事中的三顾茅庐、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都故事都发生在南阳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