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穆飘琴 给各位分享唐朝什么时候征伐高丽地区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唐太宗晚年频繁征伐高句丽,是穷兵黩武还是守护(唐太宗亲征高句丽之战)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唐太宗晚年频繁征伐***,是穷兵黩武还是守护

唐太宗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里公认的为数不多的明君之一。他缔造了贞观之治,文治天下,武御外敌,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在他的统治下,大唐王朝的社会河清海晏,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可谓国泰民安,是历代帝王的典范。然而人无完人,唐太宗也有不少令人诟病的地方,其中他晚年频繁对***用兵,劳民伤财,却不能征服,被很多人认为是其穷兵黩武的表现。李世民的江山完全是靠数十年间扫荡群雄一步一个脚印无数次的征伐得来的,对于战争的危害,他自然比谁都清楚。那么他为何在毫无尺寸之功的情况下频繁征伐***呢?对于这场战争,他真的就像后人说的那样不惜国力,穷兵黩武吗?

唐太宗晚年频繁征伐***,是穷兵黩武还是守护

1、隋炀帝因为征伐***而**,所以人们认为唐太宗重蹈覆辙

有句话叫前车之鉴,后车之师。隋炀帝在位时,曾不惜代价三征***。虽然有两次大规模的战役都获得了胜利,但是由于年年作战,旷日持久,使国力消耗殆尽,百姓民不聊生,最终爆发了全国性的农民起义战争。这是导致隋朝短命的一个主要原因。当时唐太宗的朝臣便以此说为由,诤谏太宗,试图打消太宗征伐***的念头。但是太宗却说:“辽东旧中国之有,自魏涉周,置之度外。隋氏出师者四,丧律而还,杀中国良善不可胜数。……朕长夜思之而辍寝。将为中国复子弟之仇!”(《旧唐书》)那么唐太宗这个理由有没有道理呢?他因为这个理由频繁征伐又是对是错呢?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为何隋炀帝不惜国本,倾全国之力也要征伐***的原因。

隋炀帝在位时曾对***三次御驾亲征,每一次都是规模空前巨大。从大业七年(611年)起,炀帝刚刚巡游江都结束便开始为这次东征进行各项粮草军备,至大业二年(612年)二月,隋炀帝正式进军,第一次东征。**总人数超过一百三十万。第二年正月,隋炀帝开始筹划第二次东征,投入兵力六十余万,但因杨玄感叛乱最终退兵。大业十年(614年)四月,隋炀帝第三次发动战争,此时出战的士兵几乎是前两次的总和。***国王遣使请降,并将去年叛隋投奔***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还,炀帝见挽回两败之辱,且伤亡惨重,国内再无可调之兵,遂班师还朝,对***的征伐到此告一段落。

隋炀帝因为对***用兵太甚,以至于全国各地爆发农民起义时,朝廷几乎没有强兵悍将可以抵抗了。那么隋炀帝为何要把军事重点全部放在***呢?这不得不从隋朝的建立之初说起。

隋朝是在南北朝的混乱与战争之中逐渐统一中国北方的,与隋朝作战的主要对手不是汉人军阀,而是千千万万的异族胡人。这些胡人侵入华夏中原地带长达150年,隋朝建立大一统帝国之初,与这些盘踞在华夏土地上的胡人进行了多年的战争,隋炀帝杨坚先后攻灭北齐和西魏鲜卑族拓跋部势力建立的政权,又向北进攻**厥。开皇二年(582年),突厥沙钵略尽起本部兵十余万及所属四可汗兵共四十万**举侵入长城,深入武威、天水、延安等地,掳掠人畜。杨坚深知这些突厥的游牧民族是汉族政权的最大敌人,他不惜一切代价,甚至与某些投降隋朝的异族政权结盟,共同对抗突厥。经过多年的战争,杨坚把五胡乱华时期残余的胡人赶往漠北以西的荒原,使他们彻底退出东亚势力范围。从此以后北方有了抵抗游牧民族的屏障。

但是,这个时候由于隋朝的军事力量全部集中在了极北的游牧民族草原地区,辽东的契丹族和***乘势崛起,多次袭扰隋朝边境,并且还收纳被隋朝赶走的突厥兵。隋朝建立之初,百废待兴。而***不断发展壮大,他侵占了中国东北大片区域,又向内吞并了朝鲜半岛。此时的***占领了辽东大部分地区,国力达到全盛。***趁火打劫,联合契丹,土谷浑等周边强国,多次*扰隋朝边境,不是劫掠就是攻占领土。隋朝还没有从五胡乱华的伤痕中恢复,便又一次面临大敌。

当时在东北地区还存在还有百济、新罗、靺鞨等政权,它们多时臣服于大隋。在隋朝建立之初,***为了消灭其他小国采取对隋朝臣服的政策,但随着隋朝的强大,***逐渐感到恐惧。598年,***王率靺鞨骑兵万余进攻辽西,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隋文帝派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后因道路和天气的原因,粮草供应不上,同时***王慑于隋军威,亦遣使谢罪,隋文帝不得已而罢兵。但是,这已经为之后隋炀帝发动对***的大规模战争埋下伏笔了。

隋炀帝曾命牛弘向***使者传达其旨意:“朕以启民诚心奉国,故亲至其所,当往涿郡,尔还日,语高丽王知,宜早来朝,勿自疑惧,存育之礼,当同于启民。如或不朝,必将启民巡行彼土”。隋炀帝知道***婴阳王暗中通突厥,并没有予以制裁,只是给以警告,让其尽为臣之礼节,按时朝觐,则既往不咎,与启民可汗一视同仁。但是,***婴阳王阳奉*违,表面上服从大隋,背地里却厉兵秣马,擅杀隋朝使臣。到了大业七年(611年),隋炀帝忍无可忍,对高丽的战争全面爆发。

所以说,隋炀帝征伐***的行动,绝对不是侵略好战之举,他上有父亲隋文帝的未完成之愿,下有中原汉族人民收复失土**雪恨的殷殷渴望。***趁中原人民抵抗异族之机,频繁侵扰中国,对中国在东亚的势力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如果不灭,恐怕会有重蹈五胡乱华之覆辙。

2、唐太宗征伐***之举,实乃完成先民之遗愿

虽然隋炀帝因为征伐***致使国力空虚,但也成功抵抗了异族的入侵,虽然损失惨重,但却也有其积极的一面。以此论之,唐太宗之用兵***,并非穷兵黩武之举,而是守卫国门之策。

首先,大唐建国,统一天下之初,采取的政策与隋初都是极为相似的。大唐王朝仍然找准了他最棘手的敌人,就是北方突厥与周边各国。唐太宗早期开疆拓土,先后攻灭**厥与薛延陀、高昌、龟兹、结纳吐蕃等国,消除了周边游牧民族的隐患。但是***仍然是大唐王朝的心腹之患。***不等同于一般的游牧民族势力,它在隋末唐初之时已经完成了国家的**集权,并且不断攻打其周边小国,招降被中原人赶跑的各族异族士兵。在很多人看开,***不过是一个蕞尔小国,根本不可能对大唐造成威胁。其实这种看法是极其错误的。***早有称霸东亚之心,从它不断臣服隋朝和唐朝,又不断背叛和召集游牧民族残余势力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况且,隋文帝、隋炀帝这两代皇帝都曾倾国之力想要剿灭***,但是均为获得尺寸之功。这足以说明***的势力不容小觑。唐太宗自然是非常清楚这一点。

唐太宗于645年御驾亲征***,此时***的渊盖苏文*****荣留王后,立高宝藏为王并自封为“大莫离支”摄政。依附大唐的盟友新罗在渊盖苏文的进攻下独木难支,频频向大唐求援。645年唐军冲破***的防线准备攻打其首都平壤,大功在即。不料在安市(今辽宁海城)受阻,再也无法前行。646年,唐与回纥击灭薛延陀后,又开始集结陆海**准备在649年再一次大规模攻***。这次战争一直延续到唐太宗的死亡。唐太宗于649年7月10日病死,临死遗诏不准撤兵,继续攻打。

唐太宗虽然没能在有生之年灭掉***,但是他把他的遗址继承给了他的儿子唐高宗。由于唐太宗的军事打击,***国内也出现了破裂,国力难以支撑,最终唐高宗于668年彻底消灭***。

隋朝几度在高丽惨重失败,前后几十万中国将士殒命疆场。***的国王将隋军阵亡将士的尸骨筑成了一座“京观”(古代战争中,胜者为了炫耀武功,收集敌人尸首,封土而成的高冢叫“京观”)这就激起了唐太宗为死去将士复仇,为国雪耻的愤慨。唐太宗自己就曾说:“朕长夜思之而辍寝。将为中国复子弟之仇!”隋朝两代皇帝都曾致力于攻打***,收复辽东旧土。于是在唐太宗看来,消灭***已经不单单是大唐王朝的事情了,而是整个民族都要负担起来并且传承下去的责任。

唐太宗征高丽的前前后后

太宗派使臣带着诏书命令高丽撤兵,泉盖苏文拒绝唐使,太宗于是决定出征。贞观十九年,唐太宗不顾太子的苦劝,亲率六军东征高丽,并令太子留守定州监国。

唐军深入高丽,一路上攻城略地,所向披靡,未多久便攻打至朝鲜安市城,由于守城城主的苦战,唐军随后陷入僵持。

由于战前太宗盲目乐观,未作战争的充分准备,而战线拉得过长,路途遥远,尤其是辽西走廊当时还是沼泽地,后方运输线不能保证。

同时,天气逐渐转冷,不利于作战。同年九月,唐军军粮将尽,唐太宗不得不下诏退兵。

扩展资料:

唐太宗很后悔发动了这场战争,说要是魏徵还活着,魏徵一定会劝阻他不要发动这场战争。魏徵643年病故后,唐太宗曾怀疑他与侯君集和杜正伦结*,而毁掉的自已亲自撰写的魏徵墓。

忏悔后,李世民下令重建魏徵的墓并召见和奖赏了魏徵的遗孀和孩子。

在定州到并州(今山西太原)的路上,李世民病痈,在并州修养了几个月后才回到长安。回到长安后,唐太宗将一般政事交由了太子李治处理。

一些历史者认为唐太宗在攻安市城时受了伤,但具体是什么伤,说法不一,朝鲜18世纪以后的诗文、笔记小说称唐太宗眼部受到了箭伤。受伤说法於史无据。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唐灭***之战

唐朝的高丽是一个怎样的地区?

从唐朝开始,来自东北方向的侵略,比起其他的少数民族的侵扰,就要致命得多。在隋朝的时候,中***东北部崛起了一个地区强国--高丽。高丽强迫自己周围的一些小国家臣服自己,逐渐成为东北地区的霸主。不但如此,高丽还插手中国的统一事业。这一切,都成为后来隋炀帝和唐太宗、唐高宗屡次征伐高丽的原因。

唐太宗征高丽的历史

唐初,为了能够有效对抗突厥,唐必须对勾结突厥从突厥和唐的侧翼侵扰中原的***进行有效打击,而且唐初吏治清明、国力鼎盛,灭高丽是国家安全需要而且有实力保障,自然成功;对新罗则正好相反,失败也就很正常。唐皇李世民,亲征高丽,大败而回,而高丽遣使称臣纳贡,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在唐与高丽、百济的战争中,太宗李世民亲率唐军进攻高丽的作战。
贞观十六年,高丽国内发生**,大臣泉盖苏文杀高建武,立其侄高藏为王。盖苏文自封为莫离支,专擅国政。时朝鲜半岛上并存三个**国家,北部为高丽,南部偏东为新罗,南部偏西为百济,其中新罗一直与唐保持朝贡关系。十七年九月,新罗遣使入朝,述说百济攻占其40余城,并与高丽联合图谋断绝新罗与唐的通道。唐太宗命司农丞相里玄奖持玺书至高丽,命其与百济停止攻打新罗,否则将派大军征讨高丽,盖苏文不听劝阻。十八年二月,唐太宗遂不顾褚遂良等大臣的反对,出兵征讨高丽。七月二十日,诏令将作大监阎立德等人到洪(治今江西南昌)、饶(治鄱阳,今江西波阳)、江(治湓口,今江西九江)等州,造船400艘,以供运输征高丽所需军粮。二十三日,诏令营州都督张俭率幽、营二都督府兵及契丹、奚、靺鞨族士卒先行进攻辽东,以观察其形势。任命太常寺卿韦挺为馈运使,民部侍郎崔仁师为副使,节度河北诸州,以供陆军之需。命太仆寺少卿萧锐运送河南各州粮草入海,以供**。十一月二十四日,唐太宗诏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领江、淮、岭、峡四州兵马4万人和在长安、洛阳召募的3000士兵,战舰500艘,从莱州(治掖县,今属山东)渡海直逼平壤;以太子詹事、左卫率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步骑兵6万及兰、河二州降胡进逼辽东,水陆两军分进合击高丽。三十日,各路大军会集幽州(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太宗派行军总管姜行本、少府少监丘行淹监督工匠制造云梯,在安萝山练习登高冲锋。十二月十四日,唐太宗诏令各路大军及新罗、百济、奚、契丹分道进击高丽。十九年二月十二日,唐太宗由洛阳出发,亲征高丽。李勣采用疑兵之计,大造声势称其将从怀远镇(在今辽宁辽中附近)出发,实际上出柳城(今辽宁朝阳),秘密北上直趋甬道,于四月初一从通定镇(今辽宁新民西北辽河西岸)渡过辽水(即辽河),到达玄菟。高丽大骇,各城皆闭门自守。初五,辽东道副总管、江夏王李道宗率数干人马到达新城(今辽宁沈阳东北),折冲都尉曹三良率十余骑兵逼近城门,守军不敢出战。营州都督张俭率胡族士兵为前锋,直趋建安城(今辽宁盖县东北青石关),大败高丽军,斩首数干级。十五日,李勣与李道宗合兵攻打盖牟城(今辽宁抚顺),至二十六日攻取该城,俘虏2万余人,获粮食l0余万石。张亮率**从东莱渡海后,于五月初二袭占卑沙城(即卑奢城,今辽宁金县东大黑山),俘男女8000人。李勣率军进至辽东城(今辽宁辽阳)下,初八,高丽步骑兵4万余人救援辽东,李道宗率4000骑兵迎击,与高丽军展开激战,行军总管张君义接战不利,败退。李道宗收集散兵,登高观察敌阵,见高丽军阵形混乱,遂率领几十名骁勇骑兵冲击敌阵,左进右出,右进左出。李勣又领兵助阵,大败高丽军,斩首千余级。初十,太宗御驾渡过辽水,驻扎在马首山(即今辽宁辽阳西南首山),督军昼夜不停地用抛石机、撞车猛攻辽东城。十七日,唐军锐卒登上冲竿顶端,乘风点燃西南城楼,大火漫延到城内,唐军士卒趁势登城,迅速攻占辽东城,**万余人,俘获高丽兵万余、男女4万口,以其城置辽州。二十八日,唐军进至白岩城(今辽宁辽阳东太子河北岸)。乌骨城(今辽宁凤城东南)的高丽军万余人前来增援,被唐将契苾何力阻击,双方激战,高丽军大败,被斩干余人。六月初一,李勣率军攻占白岩城西南,李世民亲临城西北,城主孙代音**以城降唐。二十日,唐军进至安市城(今辽宁海城东南营城子)下,纵兵攻城,高丽北部耨萨(相当于唐的都督)高延寿、高惠真率15万高丽、靺鞨兵前来救援。唐太宗设计将高丽援军诱至安市城东南8里处,依山为阵,长40里。命李勋率1.5万名步骑兵在西岭布阵,长孙无忌率精兵1.1万做为奇兵从山北穿越峡谷冲击高丽军阵后,太宗亲率4000步骑兵偃旗息鼓登上北山,敕令诸军以鼓角为号,一齐出击。二十二日,高延寿等人见李勣布阵,便集合**,准备迎战。担任奇袭任务的长孙无忌部率先与高丽军交战,太宗在高处见尘烟骤起,遂命擂鼓举旗,唐军各路兵马即鼓噪并进。高延寿惊慌失色,本欲分兵迎战,但高丽军阵形已被冲乱,士卒四散奔逃,被斩2万余人。高延寿率余众依山固守,唐军四面**,长孙无忌将所有桥梁撤掉,以断其归路。高延寿走投无路,遂于二十三日率士卒3.68万人归降。唐太宗坑杀犯阵的3300名靺鞨兵,挑出耨萨以下酋长3500人,授予军职,迁居内地,其余的人皆放还。唐军还缴获马5万匹,牛5万头,铁甲1万领,各种器械若干。高丽举国震惊,后黄城、银城等地军民皆弃城而逃,数百里内断绝人烟。唐军回师继续猛攻安市城,守军凭坚城固守。安市百姓闻知李勣奏请克城后坑杀全城男女老幼,皆全力支援守城士卒,致使唐军久攻不下。李道宗率部在安市城东南角筑土山,渐渐逼近城墙,城中也不断加高城墙拒战。唐军昼夜不停地加筑土山,共用60余日,土山顶离城只有几丈,可以向下俯瞰城内。但由于驻守山顶的果毅都尉傅伏爱擅离职守,被高丽军乘土山顶端坍塌混乱之机抢占土山,唐军连攻三天未能夺回。此时已近深秋,辽东一带早寒,草枯水冻,军粮将尽,唐太宗**于九月十八日下令班师还朝。
唐廷此次东征高丽,前后一年,攻占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等10城,获7万余户,斩杀高丽兵4万余人,唐军阵亡近2000人,战马损失十之七八。唐军虽斩获颇丰,但并未达到预期目的,这对百战常胜的唐太宗来说确是料所不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