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司马映斐 给各位分享油田的分布地区有什么特点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国油气田分布及特点(我国油气田分布在哪)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中国油气田分布及特点

中国大中型油气田主力烃源岩的分布在时代、盆地类型、岩性和沉积环境方面都具有多样性.在地质时代上,从中元古代到新生代(泥盆系除外)均有烃源岩分布,最重要的是在中、新生代.在盆地类型上,有中、新生代的裂谷盆地、古生代早期的克拉通盆地和晚期的前陆盆地、以及中生代的前陆盆地.不同类型盆地的烃源岩的分布、地质地化特征和生烃潜力差别较大.源岩类型有海相碳酸盐岩、泥岩以及海陆过渡相和陆相泥岩、煤系及碳酸盐岩,其中以湖相碎屑岩为主.

世界油气资源的储量分布和消费特点

中国油气田分布及特点

2.2.1.1 世界油气资源的储量分布、生产

(1)世界石油资源的储量及分布

根据BP(2008)统计数据(若未做专门说明,本节数据均源于BP世界能源统计回顾),我们可以看出,在过去20多年间,世界石油资源可采储量呈上升趋势。如图2.1所示,1980年世界石油资源探明可采储量为6671亿桶,2007年增加到12739亿桶,27年间增加了6068亿桶,增长了90%;其中1980~1988年增长速度较快,1989~2007年,世界石油资源探明可采储量增长速度相对缓慢,且石油资源储量及增长量主要集中在中东地区。

图2.1 1980~2007年世界石油资源探明可采储量变化

图2.2 1980~2007年中东地区石油资源探明可采储量变化

具体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石油资源探明储量的变化规律又有所不同。

图2.2表明,1980~2007年,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探明可采储量的分布规律和世界石油资源的变化规律是相似的。在1980~1988年,储量增长较快,1989~2007年,储量增长速度相对缓慢。1980年中东地区石油资源探明可采储量为3624亿桶,2007年增加到7553亿桶,27年间增加了3929亿桶,可采储量增长了1倍多;且占到全球探明可采储量增长量的64%。可以说在过去20多年,中东地区的资源储量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全球石油资源量的变化。

图2.3表明,中南美和非洲27年间石油探明可采数量持续增加,其中中南美储量从1980年的267亿桶,增加到2007年的1112亿桶,27年间增加了2倍多;非洲从1980年的534亿桶,增加到2007年的1175亿桶,27年间增加了641亿桶。

图2.3 1980~2007年其他地区石油资源探明可采储量变化

而欧洲地区(主要是俄罗斯),在过去20多年间,其石油探明可采储量呈现在波动中增加的趋势。1987年,探明储量达到低点758亿桶,一直持续到1995年;1996年后探明储量明显增加,2002年后达到1414亿桶。

亚太地区石油资源探明储量变化不大,其探明储量从1980年的339亿桶,经过20多年的勘探,到2007年的448亿桶,27年间增加了109亿桶。

而北美洲石油探明储量呈现减少的趋势,从1980年的925亿桶,减少到2007年的683亿桶,27年间探明可采储量减少了242亿桶。

以上是从世界和各地区石油探明可采储量的绝对量变化和增长速度,来分析石油资源储量的变化规律。可以看出,不同地区的石油资源探明储量的变化规律有所不同,石油资源储量和分布在时间和地域分布上呈现不均衡的特点。1988年和1998年是石油资源探明储量变化规律的分割点。因此,下面我们主要从1980年、1988年、1998年、2007年石油资源探明储量在区间的分布及变化进行比较(图2.4)。

图2.4表明,世界石油资源在空间和地域上分布极其不均衡。世界石油资源储量的一半以上都集中在中东地区。1980年底,世界石油探明总储量为6671亿桶,其中中东地区3624亿桶,约占世界总储量的54%,是世界石油资源储量最为丰富的地区。其次是欧洲(主要是俄罗斯)和北美洲,其探明储量约占到世界总储量的15%和14%。亚太地区和中南美石油资源最少,约为339亿桶和267亿桶,仅占世界油气资源的5%和4%。

到了1988年,世界石油资源在区域上的分布更集中于中东地区,其石油资源储量占到世界总储量的65%。中南美地区的石油资源量比例有所增加,从1980年的4%增加到1988年的7%。而北美洲、欧洲、非洲和亚太地区的资源储量比例都有所减少,其中亚太地区石油资源探明储量仅为世界资源量的4%。

1988~1998年10年间,世界石油资源探明储量在区域上的分布是稳中有变。中东地区仍然是世界石油资源储量最丰富的地区,占世界比例保持在64%;亚太地区仍然是石油资源储量最贫乏的区域,占世界的比例维持在4%。中南美和非洲石油资源探明储量占世界比例有所增加,而北美洲石油探明储量占世界比例则有所下降。

图2.4 1980~2007年世界石油资源探明可采储量变化及分布图

1998~2007年间,世界石油资源探明储量在区域上的差异和不均衡态势继续保持。中东地区的探明储量7553亿桶,约占世界的61%,依然是世界石油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第二丰富地区是欧洲(主要是俄罗斯),其探明可采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2%。亚太地区石油资源储量依然处于最贫乏的区域,约为408亿桶,仅占世界总量的3%。

(2)世界天然气资源的储量及分布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天然气资源探明可采储量增长迅速。如图2.5所示,天然气资源探明储量从1980年的85.52亿m3,增长到2007年的177.36亿m3,27年间增加了91.84亿m3,增长了107%;其中1980~2000年增长速度较快,2001~2007年,世界天然气资源探明可采储量增长速度相对缓慢。

虽然整体上世界各个地区的天然气资源探明储量都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但是具体到不同国家和地区,天然气资源探明储量的变化规律则又有所不同。

图2.6表明,1980~2007年,中东地区的天然气资源探明可采储量的分布规律和世界天然气资源的变化规律是相似的。在1980~2000年,储量增长较快。2001~2007年,储量增长速度相对缓慢。欧洲天然气资源探明可采储量处于持续稳定状态。1980年中东地区天然气资源探明可采储量为24.69亿m3,2007年增加到73.21亿m3,27年间增加了48.52亿m3,探明储量增长了2倍,且占到全球探明储量增长量的52%。可以说在过去20多年,中东地区的资源储量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全球天然气资源量的增加。

图2.5 1980~2007年世界天然气资源探明可采储量变化

图2.6 1980~2007年中东地区、欧洲天然气资源探明可采储量变化

2007年底,中东地区和欧洲的资源探明储量高达73.21亿m3和59.41亿m3,分别占到世界总量的41%和33%。

图2.7表明,中南美、非洲和亚太地区27年间天然气资源探明可采储量持续增加,其中中南美储量从1980年的2.69亿m3,增加到2007年的7.73亿m3,27年间增加了近2倍;非洲从1980年的5.99亿m3,增加到2007年的14.58亿m3,27年间增加了8.59亿m3;亚太地区储量从1980年的4.47亿m3,增加到2007年的14.46亿m3。

而北美洲天然气资源储量可采储量呈现减少的趋势,从1980年的9.95亿m3,减少到2007年的7.98亿m3,27年间探明可采储量减少了1.97亿m3。

以上是从世界和各地区天然气资源探明可采储量的绝对量变化和增长速度来分析天然气资源储量的变化规律,可以看出不同地区的天然气资源探明储量的变化规律有所不同,天然气资源储量和分布在时间与地域分布上呈现出不均衡的特点。1990年、2000年是天然气资源探明储量变化规律的分割点。因此,我们主要从1980年、1990年、2000年、2007年天然气资源探明储量在区间的分布及变化进行比较(图2.8)。

图2.7 1980~2007年其他地区天然气资源探明可采储量变化

图2.8 1980~2007年世界天然气资源探明可采储量变化及分布图

图2.8表明,世界天然气资源在空间和地域上分布极不均衡。世界天然气资源储量的70%都集中在中东地区和欧洲(主要是俄罗斯)。1980年底,世界天然气探明储量为85.52亿m3,其中中东地区24.69亿m3,约占世界总储量的30%;欧洲(主要是俄罗斯)天然气探明储量为34.72亿m3,约占世界总储量的43%,欧洲在1980年是世界上天然气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其他国家和地区天然气资源较少,其中北美洲探明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2%,非洲占7%;而亚太地区和中南美天然气资源最少,约为4.47亿m3和2.69亿m3,仅占世界天然气资源的5%和3%。

1990年,世界天然气资源探明储量增加到128.01亿m3。天然气资源在区域上的分布和1980年相比,变化不大,仍然主要集中在中东地区和欧洲(主要是俄罗斯),这两个地区的天然气资源储量还是维持在世界总储量的70%左右。其中中东地区约占世界总储量的30%;欧洲(主要是俄罗斯)天然气探明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44%。北美洲的天然气资源量比例有所减少,从1980年的12%减少到1990年的7%;亚太地区和中南美的资源储量都有所增加,分别从1980年的3%,5%,增加到1990年的4%,8%。

1990~2000年的10年间,世界天然气资源探明储量在区域上的分布发生明显变化。虽然天然气资源仍然集中在中东地区和欧洲(主要是俄罗斯),且这两个地区的天然气资源储量仍然占到世界资源总储量的75%;但两者比例分配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中东地区天然气资源储量从1990年的30%,增加到了2000年的37%;而欧洲(主要是俄罗斯)天然气资源储量比例则从1990年的44%,减少到2000年的38%。中东地区和欧洲(主要是俄罗斯)在世界天然气资源量的位置两者平分秋色。除此之外,北美洲天然气资源储量在世界的位置也较1990年有所降低,仅为世界天然气资源储量的5%。

2000~2007年间,世界天然气资源探明储量在区域上的分布变化进一步增加。中东地区天然气资源储量从世界排名第二,超过欧洲(主要是俄罗斯),以占世界天然气资源储量42%的比例,一跃成为世界排名第一。具体来说,天然气资源仍然集中在中东地区和欧洲(主要是俄罗斯),且这两个地区的天然气资源储量仍然占到世界资源总储量的76%;但中东地区天然气资源储量从2000年的37%,增加到了2007年的42%;而欧洲(主要是俄罗斯)天然气资源储量比例则从2000年的38%,减少到2007年的34%。在这期间,其他地区天然气资源储量在世界排名位置则没有明显变化。

(3)世界石油生产量及区域分布

由世界石油生产量变化图(图2.9)可以看出,在过去40多年,世界石油生产量呈上升趋势。1965年世界石油生产总量为15.66亿t;到1980年世界石油生产总量增加了近一倍,达到30.88亿t;到2007年石油生产总量为39.05亿t。其中,1965~1980年石油生产增长速度较快,15年间石油生产总量增加了15.22亿t;而1980~1995年石油生产增长速度很慢,15年间石油生产总量仅增加了1.93亿t。

图2.9表明,40多年来,世界石油生产重心主要集中在中东地区、北美和欧洲。其中,中东地区的石油生产量长期处于一个波动上升的趋势,而北美洲和欧洲石油的生产量处于长期稳定的态势。亚太地区和非洲的石油生产量也呈现从无到有,明显增长的态势,亚太地区的石油生产总量从1965年的44.9百万t,增加到2007年的378.7百万t,42年间石油生产量增加了7.4倍。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世界石油生产量及其变化趋势,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时期,其变化规律都有所不同。因此,我们选取1965年、1980年、1995年、2007年几个时间段,来分析、比较石油生产在区域间的分布及变化规律。

图2.9 1965~2007年世界各地区石油生产量的变化

图2.10 1965~2007年世界石油生产量分布图

图2.10表明,世界石油生产在空间和地域上分布极不均衡。世界石油生产量主要分布在北美洲、中东地区和欧洲。

1965年,世界石油生产量为15.66亿t,其中北美洲为4.89亿t,约占世界总产量的31%,是世界石油生产量最大的地区;其次是中东地区,其生产量为4.18亿t,约占世界生产量的27%;欧洲(主要是俄罗斯)生产量为2.82亿t,占世界生产总量的18%;北美洲、中东地区和欧洲约占世界石油生产总量的76%。亚太地区生产量最小,约为0.45亿t,仅占世界石油生产量的3%。中南美和非洲石油生产量分别为2.25亿t和1.06亿t,占世界生产总量的14%和7%。

1980年,世界石油生产量在区域上的分布有了很大的变化。中东地区、欧洲、非洲和亚太地区石油生产量占世界的份额都有所增加,而北美洲和中南美则大大减少。其中,中东地区从1965年的石油生产第二大地区,一跃成为最大的石油生产地区,年生产石油9.34亿t,占世界总量的30%;北美洲所占份额则由1965年的31%下降到1980年的22%。具体来说,1980年各地区占世界石油生产的份额,分别为中东地区占30%、欧洲(主要是俄罗斯)占24%、北美洲占22%、非洲占10%、亚太地区占8%、中南美占6%。

1980~1995年的15年间,世界石油生产在区域上的分布是稳中有变。中东地区仍然是世界石油生产最主要的地区,占全球的生产份额保持在30%;北美洲石油生产量份额持续下降,占世界份额的20%。亚太和中南美地区份额有所增加,分别从8%,6%增加到11%,9%。

1995~2007年,世界石油生产在区域上的差异和变化仍在继续。中东地区石油生产量为12亿t,约占世界的30%,仍然是世界石油生产最主要的地区之一。北美洲石油生产量份额继续下降,仅占世界生产总量的16%。

1965~2007年的40多年间,世界石油生产重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北美洲、中东地区和欧洲的“三足鼎立”,到2007年的亚太地区、中南美等地区“异军突起,多区域共同增长”。

2.2.1.2 世界油气消费量的现状和特点

从世界各地区石油消费量变化图(图2.11)可以看出,在过去40多年间,世界石油消费量呈上升趋势。从1965年的15.3亿t,增加到2007年的39.52亿t。世界石油消费的重心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洲和亚太地区,这和石油生产的重心区域分布主要集中在中东地区、北美洲和欧洲是有所不同的。其中,1980年前,欧洲、北美洲和亚太地区石油消费量处于持续上升的趋势,1980~1995年15年间,欧洲和北美洲石油消费量呈现减少的趋势,而亚太地区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1995年以后,欧洲地区石油消费量呈现稳定的态势,北美洲消费量略有增加,而亚太地区呈现持续快速增加的趋势。

图2.11 1965~2007年世界各地区石油消费量变化

总体来看,1965~2007年,亚太地区石油消费量持续上升,从1965年的1.64亿t(全球排位第3),跃升到2007年的11.85亿t,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费区域;北美洲石油消费量也呈现波动中增加的趋势,一直保持全球消费第二的地位,从1965年的6.17亿t,增加到2007年的11.34亿t;而欧洲(主要是俄罗斯)的石油消费,经历了增加—稳定—减少—稳定变化的过程,从1965年的排名第一,降低到2007年世界排名第3的位置。

可以看出,世界石油无论是消费总量还是变化趋势,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时期,其变化规律都有所不同。因此,我们选取了1965年、1980年、1995年和2007年几个时间段,来分析、比较石油消费在区域间的分布及变化规律。

图2.12 1965~2007年世界石油消费量变化及分布图

从图2.12可以看出,世界石油消费在空间和地域上分布极不均衡。世界石油消费量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亚太地区。

1965年,世界石油消费量为15.3亿t,其中北美洲为6.17亿t,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40%,是世界石油消费量最大的地区;其次是欧洲(主要是俄罗斯),其生产量为5.92亿t,约占世界石油消费量的39%;欧洲和北美洲占到世界石油消费量的79%。非洲和中东地区消费量最小,分别为0.26亿t和0.47亿t,仅占世界石油消费量的2%和3%。亚太地区和北美洲石油消费量分别为1.65亿t和0.83亿t,占全球石油消费量的11%和5%。

1980年,世界石油消费在区域上的分布有了些许变化。亚太地区石油消费占世界的份额有了很大的增加,欧洲和中南美地区石油消费份额也有所增加;而北美洲的石油消费量在世界石油消费量中的份额则大大减少。其中,亚太地区石油消费量份额从1965年的11%增加到1980年的17%;北美洲石油消费所占份额由1965年的40%下降到1980年的31%。具体来说,1980年各地区占世界石油消费量的份额,分别为欧洲(主要是俄罗斯)占41%、北美洲占31%、亚太地区占17%、中南美占6%、中东地区占3%、非洲占2%。

1980~1995年的15年间,世界石油消费在区域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亚太地区石油消费占世界的份额持续扩大,欧洲在世界石油消费中的地位在萎缩,北美洲石油消费占世界的份额基本维持不变。世界石油消费分布由原来的欧洲和北美洲二者争雄,发展到1995年的欧洲、北美洲和亚太地区三足鼎立局面;由1980年的欧洲和北美洲两个地区占72%,发展到1995年的欧洲占29%、北美洲占30%、亚太地区占26%,3个地区占85%。

1995~2007年,世界石油消费在区域上的发展趋势,仍在持续。到2007年,亚太地区成为最大的石油消费地区,年消费石油量11.85亿t,占全球石油消费份额的31%;欧洲占24%;北美洲占29%;中东地区石油消费量有所增加,占7%;中南美石油消费份额占6%;非洲石油消费份额最小,仅占3%。

1965~2007年的40多年间,世界石油消费重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原来的欧洲和北美洲二者争雄,发展到亚太地区、欧洲、北美洲三足鼎立局面。其中,亚太地区异军突起,由原来的11%上升至2007年的占全球份额的31%,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费地区。

2.2.1.3 世界石油生产和消费的区域分布

由以上分析发现,无论是油气探明储量、油气的生产,以及油气的消费,在全球范围内都表现出明显的区域间的不平衡态势。

那么,针对同一个地区,其生产能力和消费量之间是否协调一致呢?

通过对1965年和2007年全球7大区域的生产量和消费量空间分布的比较(图2.13),可以发现,全球油气消费与生产在空间配置上出现区域交叉不平衡。即全球的油气资源生产和消费分布极不均衡,油气生产区和消费区相距甚远,且这种差距越来越大。

1965年,北美洲石油生产量为4.89亿t,约占世界总产量的31%,石油消费量为6.17亿t,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40%,北美洲既是世界上石油生产量最大的地区,同时也是世界石油消费量最大的地区;而中东地区,石油生产量为4.18亿t,约占世界生产量的27%,而消费量最小,仅为0.47亿t,占世界石油消费量的3%;亚太地区生产量最小,约为0.45亿t,仅占世界石油生产量的3%,石油消费量分别为1.65亿t,占全球石油消费量的11%。

到2007年,中东地区石油生产量为12亿t,约占世界的30%,仍然是世界石油生产最主要的地区之一;北美洲石油生产的份额持续下降,2007年生产量仅占世界生产总量的16%。就石油消费量来说,2007年亚太地区成为最大的石油消费地区,年石油消费量11.85亿t,占世界石油消费份额的31%,欧洲占24%,北美洲占29%,中东地区占7%;中南美占6%,非洲石油消费份额最小,仅占3%。

石油生产和消费在区域上的差距持续扩大(表2.1,表2.2),北美洲在1965年,生产和消费的差额为-126.4百万t,2007年差额为-491.3百万t;中东地区在1965年,生产和消费的差额为371.8百万t,2007年差额为1063.7百万t;亚太地区,1965年生产和消费的差额为-119.9百万t,2007年生产和消费的差额为-806.4百万t。

图2.13 1965~2007年世界石油生产量和消费量区域分布

表2.1 1965年世界石油生产量和消费量区域分布

表2.2 2007年世界石油生产量和消费量区域分布

续表

油田水的空间分布

垂直含油圈闭(构造)切一条水文地质横剖面,可以将**水的空间分布分为油田水和非油田水两类。后者包括:油气盖层上方的承压水(自流水)和潜水,它们同油气储层中的油田水大都没有直接的水力联系,只是受油气垂向微运移的影响,其化学成分发生变异,具有某些特殊的组分。水化学找油方法,就是根据这些油气形迹,通过不同级次的水文地球化学调查,达到预测区域含油气远景,追索或寻找油气**的有利区带,确定油气钻探靶区的目的。油田水是与油气处于同一个流体系统内,正如前述,它与油气生成、运移、**、保存有密切关系。油田水可进一步分为底水、内水、边水。

底水:位于油层下面,与油气直接接触,支托油气藏。在背斜或褶皱构造中,底水多位于两翼和底部,同油气构成油水界面。

内水:位于同一油层中的水(在含油饱和的部分),往往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水层。内水周边与油气接触。

边水:位于底水的下部与油气不直接接触,是支托油气藏的主要流体。边水与底水的界线是模糊的。

有些油田水不一定就处在油气的下方,例如:在单斜构造或被破坏的背斜构造中,产油层系被侵蚀,油层上部被地表渗入水所淹没,这些水占据着油层的顶部,所以在油气外围的上方有油田水分布(图1-9)。对于这一部分水,有人称上边水,作者认为可以理解为由倒转的底水与边水组成。

图1-9 高致密(低渗透)砂岩气藏与水的关系

(据Mastors,1979)

还有的学者提出夹层水的名词与概念,实际上是位于上、下两个储集层之间的**水,属于非油田水的一部分,可以不必单独命名,以便更好地突出或简化油田水的组成。

在油气田中,油田水的分布及其类型见图1-10所示。

图1-10 油田水的空间分布类型示意图

(据邸世祥,1991,修改)

中国的油气藏分布及其特点

中国的油气藏分布及其特点:
中国大中型油田主要分布在裂谷型盆地中,大中型油田主要分布在克拉通盆地和山前盆地中;陆相生烃岩是中国大中型油气田的主要生烃岩,生烃岩从早古生代到新生代都有,南中国海和东中国海的古近系和新近系,中国北方的侏罗系和石炭系--二叠系是中国的主要生气层,古近系,新近系,白垩系,侏罗系,三叠系,二叠系是中国的主要生油层;大中型气田的储集层主要为陆源层(中砂岩,细砂岩和砂砾岩),其成因类型为扇三角洲和三角洲体系,碳酸盐储集层主要为裂缝型、风化壳型;油气藏盖层主要为均质泥岩,油气成藏期较晚,绝大多数大中型油气田形成于新生代,在早生代地层中仍有相当储量的油气田未被发现。中国油气资源潜力丰富,大多数盆地的油气田处于开发的早中期,发现大中型油气田的可能性是很大地。
  中国的油气储量和世界大多数国家一样主要分布在大中型油气田中。自上世纪5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先后在82个主要的大中型沉积盆地开展了油气勘探,发现油田500多个。以下是我国主要的陆上石油产地。

  大庆油田:
  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地处哈尔滨、齐齐哈尔市这间。油田南北长140公里,东西最宽处70公里,总面积5470平方公里。1960年3月***批准开展石油会战,1963年形成了600万吨的生产能力,当年生产原油439万吨,对实现中国石油自给自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1976年原油产量突破5000万吨成为我国第一大油田。目前,大庆油田采用新工艺、新技术使原油产量仍然保持在5000万吨以上。

  胜利油田:
  地处山东北部渤海之滨的黄河三角洲地带,主要分布在东营、滨洲、德洲、济南、潍坊、淄博、聊城、烟台等8个城市的28个县(区)境内,主要开采范围约4.4平方公里,是我要第二大油田。

  辽河油田:
  主要分布在辽河中上游平原以及***东部和辽东湾滩海地区。已开发建设26个油田,建成兴隆台、曙光、欢喜岭、锦州、高升、沈阳、茨榆坨、冷家、科尔沁等9个主要生产基地,地跨辽宁省和***自治区的13市(地)32县(旗),总面积10万平方公里,产量居全国第三位。

  克拉玛依油田:
  地处新疆克拉玛依市。40年来在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找到了19个油气田,以克拉玛依为主,开发了15个油气田,建成了792万吨原油配套生产能力(稀油603.1万吨,稠油188.9万吨),从1900年起,陆上原油产量居全国第四位。

  四川油田:
  地处四川盆地,已有60年的历史,发现油田12个。在盆地内建成南部、西南部、西北部、东部4个气区。目前生产天然气产量占全国总量近一半,是我国第一大气田。

  华北油田:
  位于河北省中部冀中平原的任丘市,包括京、冀、晋、蒙区域内油气生产区。1975年,冀中平原上的一口探井任4喷出日产千吨高产工业油流,发现了我国最大的碳酸盐岩潜山大油田任丘油田。1978年原油产量达到1723万吨,为当年全国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做出了重要贡献。直到1986年,保持年产量原油1千万吨达10年之久。目前原油产量约400多万吨。

  大港油田:
  位于天津市大港区,其勘探地域辽阔,包括大港探区及新疆尤尔都斯盆地,总勘探面积34629平方公里,其中大港探区18628平方公里。现已在大港探区建成投产15个油气田24个开发区,形成年产原油430万吨和天然气3.8亿立方米生产能力。目前,发现了千米桥等上亿吨含油气构造,为老油田的增储上产开辟了新的油气区。

  中原油田:
  地处河南省濮阳地区,于1975年发现,经过20年的勘探开发建设,已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55亿吨,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395.7亿立方米,累计生产原油7723万吨、天然气133.8亿立方米。现已是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之一。

  吉林油田:
  地处吉林省扶余地区,油气勘探开发在吉林省境内的两大盆地展开,先后发现并探明了18个油田,其中扶余、新民两个油田是储量超亿吨的大型油田,油田生产已达到年产原油350万吨以上,形万了原油加工能力70万吨特大型企业的生产规模。

  河南油田:
  地处豫西南的南阳盆地,矿区横跨南阳、驻马店、平顶山三地市,分布在新野、唐河等8县境内。已累计找到14个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7亿吨及含油面积117.9平方公里。

  长庆油田:
  勘探区域主要在陕甘宁盆地,勘探总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油气勘探开发建设始于1970年,先后找到了油气田22个,其中油田19个,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54188.8万吨(含天然气探明储量2330.08亿立方米),目前已成为我国主要的天然气产区,并成为北京天然气的主要输送基地。

  江汉油田:
  是我国中南地区重要的综合型石油基地。油田主要分布在湖北省境内的潜江、荆沙等7个市县和山东寿光市、广饶县以及湖南省境内衡阳市。先后发现24个油气田,探明含油面积139.6平方公里、含气面积71.04平方公里,累计生产原油2118.73万吨、天然气9.54亿立方米。

  江苏油田:
  油区主要分布在江苏的扬州、盐城、淮*、镇江4个地区8个县市,已投入开发的油气田22个。目前勘探的主要对象在苏北盆地东台坳陷。

  青海油田:
  位于青海省西北部柴达木盆地。盆地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沉积面积12万平方公里,具有油气远景的中新生界沉积面积约9.6万平方公里。目前,已探明油田16个,气田6个。

  塔里木油田:
  位于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东西长1400公里,南北最宽外520公里,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和内陆盆地。中部是号称“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1988年轮南2井喷出高产油气流后,经过7年的勘探,已探明9个大中型油气田、26个含油气构造,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3.78亿吨,具备年产500万吨原油;100万吨凝折、25亿立方米天然气的资源保证。

  吐哈油田:
  位于新疆吐鲁番、哈密盆地境内,负责吐鲁番、哈密盆地的石油勘探。盆地东西长600公、南北宽130公里,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于1991年2月全面展开吐哈石油勘探开发会战。截止1995年底,共发现鄯善、温吉桑等14个油气油田和6个含油气构造探明含油气面积178.1平方公里,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08亿吨、天然气储量731亿立方米。

  玉门油田:
  位于甘肃玉门市境内,总面积114.37平方公里。油田于1939年投入开发,1959生产原油曾达到140.29万吨,占当年全国原油产量的50.9。创造了70年代60万吨稳产10年和80年代50万吨稳产10的优异成绩。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

  除陆地石油资源外,我国的海洋油气资源也十分丰富。中国近海海域发育了一系列沉积盆地,总面积达近百万平方公里,具有丰富的含油气远景。这些沉积盆地自北向南包括:渤海盆地、北黄海盆地、南黄海盆地、东海盆地、冲绳海槽盆地、台西盆地、台西南盆地、台西南盆地、台东盆地、珠江口盆地、北部湾盆地、莺歌海——琼东南盆地、南海南部诸盆地等。中国海上油气勘探主要集中于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北部**架。

  1966年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经过对包括***列岛在内的我国东部海底资源的勘察,得出的结论是,东海**架可能是世界上最丰富的油田之一,***附近水域可以成为“第二个中东”。据我国科学家1982年估计,***周围海域的石油储量约为30亿~70亿吨。还有资料反映,该海域海底石油储量约为800亿桶,超过100亿吨。

  南海海域更是石油宝库。中国对南海勘探的海域面积仅有16万平方千米,发现的石油储量达52.2亿吨,南海油气资源可开发价值超过20亿万元人民币,在未来20年内只要开发30,每年可以为中国GDP增长贡献1~2个百分点。而有资料显示,仅在南海的曾母盆地、沙巴盆地、万安盆地的石油总储量就将近200亿吨,是世界上尚待开发的大型油藏,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储量分布在应划归中国管辖的海域。经初步估计,整个南海的石油地质储量大致在230亿至300亿吨之间,约占中国总资源量的三分之一,属于世界四大海洋油气**中心之一,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据中海油2003年年报显示,该公司在南海西部及南海东部的产区,截至2003年底的石油净探明储量为6.01亿桶,占中海油已探明储量的42.53。
  到目前为止,渤海湾地区已发现7个亿吨级油田,其中渤海中部的蓬莱19-3油田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海上油田,又是中国目前第二大整装油田,探明储量达6亿吨,仅次于大庆油田。至2010年,渤海海上油田的产量将达到5550万吨油当量,成为中国油气增长的主体。
  从以上来看,我国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渤海湾、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珠江口、柴达木和东海陆架八大盆地,其可采资源量172亿吨,占全国的81.13%;天然气资源集中分布在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东海陆架、柴达木、松辽、莺歌海、琼东南和渤海湾九大盆地,其可采资源量18.4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的83.64%。

  从资源深度分布看,我国石油可采资源有80%集中分布在浅层(<2000米)和中深层(2000米~35 00米),而深层(3500米~4500米)和超深层(<4500米)分布较少;天然气资源在浅层、中深层、深层和超深层分布却相对比较均匀。

  从地理环境分布看,我国石油可采资源有76%分布在平原、浅海、戈壁和沙漠,天然气可采资源有74%分布在浅海、沙漠、山地、平原和戈壁。

  从资源品位看,我国石油可采资源中优质资源占63%,低渗透资源占28%,重油占9%;天然气可采资源中优质资源占76%,低渗透资源占24%。

  截至2004年底,我国石油探明可采储量67.91亿吨,待探明可采资源量近144亿吨,石油可采资源探明程度32.03%,处在勘探中期阶段,近中期储量发现处在稳步增长阶段;天然气探明可采储量2.76万亿立方米,待探明可采资源量19.24万亿立方米,天然气可采资源探明程度仅为12.55%,处在勘探早期阶段,近中期储量发现有望快速增长

全球砂岩油藏分布以及我们的分布特征?

砂岩油气藏
该油气藏是指形成于四周被非渗透岩层所包围的各种透镜状、条带状或不规则状渗透性储集岩中的油气藏。

中国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分布特点是怎样的?

1、中国石油分布特点:
陆上:
东北:松辽盆地(大庆油田、辽河油田、吉林油田)
华北:渤海湾盆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大港油田、冀东油田)
西北西南:川陕盆地(西南油田、长庆油田)、新疆青海:塔里木盆地(塔里木油田)、克拉玛依油田、青海油田、吐哈油田等
华中:中原油田、河南油田、江汉油田等
海上:
渤海:蓬莱19-3油田
东海:春晓等油气田
南海:莺哥海盆地
2、中国天然气分布特点
天然气分布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陆上西部的塔里木、鄂尔多斯、四川、柴达木、准噶尔盆地,东部的松辽、渤海湾盆地,以及东部近海海域的渤海、东海和莺—琼盆地,目前这9 个盆地远景资源量达46 万亿立方米,占全国资源总量的82%;已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6.21 万亿立方米,占全国已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的93%;剩余资源量40 万亿立方米,占全国剩余资源量的81%。
3、中国煤炭的分布
我国煤炭资源在地理分布上的总格局是西多东少、北富南贫。主要集中分布在目前经济还不发达的山西、***、陕西、新疆、贵州、宁夏等6省。

中国主要的油气田分布及其特征

1、大庆油田 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地处哈尔滨、齐齐哈尔市之间。油田南北长140公里,东西最宽处70公里,总面积5470平方公里。1960年3月***批准开展石油会战,1963年形成了600万吨的生产能力,当年生产原油439万吨,对实现中国石油自给起了决定性作用。1976年原油产量突破5000万吨,到1996年已连续年产原油5000万吨,稳产21年。1995年年产原油5600万吨,是我国第一大油田。 2、胜利油田 地处山东北部渤海之滨的黄河三角洲地带,主要分布在东营、滨州、德州、济南、潍坊、淄博、聊城、烟台等8个地市的28个县(区)境内,主要工作范围约4.4万平方公里。1995年年产原油3000万吨,是我国第二大油田。 3、长庆油田 勘探区域主要在陕甘宁盆地,勘探总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油气勘探开发建设始于1970年,先后找到油气田22个,其中油田19个,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54188.8万吨(含天然气探明储量2330.08亿立方米,按当量折合原油储量在内),1995年年产原油220万吨,天然气1亿立方米,从2003年到2007年12月,长庆油田只用了短短四年时间就实现了从1000万吨到2000万吨的大跨越,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三大油田。 4、辽河油田 油田主要分布在辽河中下游平原以及***东部和辽东湾滩海地区。已开发建设26个油田,建成兴隆台、曙光、欢喜岭、锦州、高升、沈阳、茨榆坨、冷家、科尔沁等9个主要生产基地,地跨辽宁省和***自治区的13市(地)32县(旗),总面积近10万平方公里。1995年原油产量1552万吨,产量居全国第三位,近年来,随着长庆油田产量的突飞猛进,辽河油田产量暂居国内第四。 5、克拉玛依油田 地处新疆克拉玛依市。40年来在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找到了19个油气田,以克拉玛依为主,开发了15个油气田,建成792万吨原油配套生产能力(稀油603.1万吨,稠油188.9万吨),3.93亿立方米天然气生产能力。从1990年起,陆上原油产量居全国第4位。1995年年产原油790万吨。 6、四川油田 地处四川盆地,已有60年的历史,发现气田85个,油田12个,含油气构造55个。在盆地内建成南部、西南部、西北部、东部4个气区。目前生产天然气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2.2%,是我国第一大气田,1995年年产天然气71.8亿立方米,年产原油17万吨。 7、华北油田 位于河北省中部冀中平原的任丘市,包括京、冀、晋、蒙区域内油气生产区。1975年,冀中平原上的一口探井任4井喷出日产千吨高产工业油流,发现了我国最大的碳酸盐岩潜山大油田任丘油田。1978年,原油产量达到1723万吨,为当年全国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做出了重要贡献。直到1986年,保持年产原油1千万吨达10年之久。1995年年产原油466万吨,天然气3.13亿立方米。 8、大港油田 位于天津市大港区,其勘探地域辽阔,包括大港探区及新疆尤尔都斯盆地,总勘探面积34629平方公里,其中大港探区18629平方公里。现已在大港探区建成投产15个油气田24个开发区,形成年产原油430万吨和天然气3.8亿立方米生产能力。 9、中原油田 地处河南省濮阳地区,于1975年发现,经过20年的勘探开发建设,已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55亿吨,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395.7亿立方米,累计生产原油7723万吨、天然气133.8亿立方米。现已是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之一,1995年年产原油410万吨,天然气11亿立方米。 10、吉林油田 地处吉林省扶余地区,油气勘探开发在吉林省境内的两大盆地展开,先后发现并探明了18个油田,其中扶余、新民两个油田是储量超亿吨的大型油田,油田生产已达到年产原油350万吨以上,原油加工能力70万吨特大型企业的生产规模。 11、河南油田 地处豫西南的南阳盆地,矿区横跨南阳、驻马店、平顶山三地市,分布在新野、唐河等8县境内。已累计找到14个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7亿吨及含油面积117.9平方公里。1995年年产原油192万吨。 12、江汉油田 是我国中南地区重要的综合型石油基地。油田主要分布在湖北省境内的潜江、荆沙等7个市县和山东寿光市、广饶县以及湖南省衡阳市。先后发现24个油气田,探明含油面积139.6平方公里、含气面积71.04平方公里,累计生产原油2118.73万吨、天然气9.54亿立方米。1995年年产原油85万吨。 13、江苏油田 油区主要分布在江苏省的扬州、盐城、淮*、镇江4个地区8个县市,已投入开发的油气田22个。目前勘探的主要对象在苏北盆地东台坳陷。1995年年产原油101万吨。 14、青海油田 位于青海省西北部柴达木盆地。盆地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沉积面积12万平方公里,具有油气远景的中新生界沉积面积约9.6万平方公里。目前,已探明油田16个;气田6个。1995年年产原油122万吨 15、塔里木油田 位于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东西长1400公里,南北最宽处520公里,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中部是号称“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1988年轮南2井喷出高产油气流后,经过7年的勘探,已探明9个大中型油气田、26个含油气构造,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3.78亿吨,具备年产500万原油、80�100万吨凝析油、25亿立方米天然气的资源保证。1995年年产原油253万吨。 16、土哈油田 位于新疆吐鲁番、哈密盆地境内,负责吐鲁番、哈密盆地的石油勘探。盆地东西长600公里、南北宽50�130公里,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于1991年2月全面展开吐哈石油勘探开发会战。截止1995年底,共发现鄯善、温吉桑等14个油气田和6个含油气构造,探明含油气面积178.1平方公里,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08亿吨、天然气储量731亿立方米。1995年年产原油221万吨。 17、玉门油田 位于甘肃玉门市境内,总面积114.37平方公里。油田于1939年投入开发,1959年生产原油曾达到140.29万吨,占当年全国原油产量的50.9%。创造了70年代60万吨稳产10年和80年代50万吨稳产10年的优异成绩。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1995年年产原油40万吨。

石油资源分布有那些特点?

我国石油资源最终可采储量约为130亿―150亿吨,仅占世界总量的3%左右。到2000年底,我国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为24.6亿吨,仅占世界总量的1.8%。我国石油可采资源量的丰度值(单位国土面积资源量)约为世界平均值的57%,剩余可采储量丰度值仅为世界平均值的37%。


我国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渤海湾、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珠江口、柴达木和东海陆架八大盆地,其可采资源量172亿吨,占全国的81.13%;天然气资源集中分布在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东海陆架、柴达木、松辽、莺歌海、琼东南和渤海湾九大盆地,其可采资源量18.4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的83.64%。

从资源深度分布看,我国石油可采资源有80%集中分布在浅层(<2000米)和中深层(2000米~35 00米),而深层(3500米~4500米)和超深层(<4500米)分布较少;天然气资源在浅层、中深层、深层和超深层分布却相对比较均匀。

从地理环境分布看,我国石油可采资源有76%分布在平原、浅海、戈壁和沙漠,天然气可采资源有74%分布在浅海、沙漠、山地、平原和戈壁。

从资源品位看,我国石油可采资源中优质资源占63%,低渗透资源占28%,重油占9%;天然气可采资源中优质资源占76%,低渗透资源占24%。

截至2004年底,我国石油探明可采储量67.91亿吨,待探明可采资源量近144亿吨,石油可采资源探明程度32.03%,处在勘探中期阶段,近中期储量发现处在稳步增长阶段;天然气探明可采储量2.76万亿立方米,待探明可采资源量19.24万亿立方米,天然气可采资源探明程度仅为12.55%,处在勘探早期阶段,近中期储量发现有望快速增长。

自上世纪5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先后在82个主要的大中型沉积盆地开展了油气勘探,发现油田500多个。以下是我国主要的陆上石油产地。

大庆油田:
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地处哈尔滨、齐齐哈尔市这间。油田南北长140公里,东西最宽处70公里,总面积5470平方公里。1960年3月***批准开展石油会战,1963年形成了600万吨的生产能力,当年生产原油439万吨,对实现中国石油自给自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1976年原油产量突破5000万吨成为我国第一大油田。目前,大庆油田采用新工艺、新技术使原油产量仍然保持在5000万吨以上。

胜利油田:
地处山东北部渤海之滨的黄河三角洲地带,主要分布在东营、滨洲、德洲、济南、潍坊、淄博、聊城、烟台等8个城市的28个县(区)境内,主要开采范围约4.4平方公里,是我要第二大油田。

辽河油田:
主要分布在辽河中上游平原以及***东部和辽东湾滩海地区。已开发建设26个油田,建成兴隆台、曙光、欢喜岭、锦州、高升、沈阳、茨榆坨、冷家、科尔沁等9个主要生产基地,地跨辽宁省和***自治区的13市(地)32县(旗),总面积10万平方公里,产量居全国第三位。

克拉玛依油田:
地处新疆克拉玛依市。40年来在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找到了19个油气田,以克拉玛依为主,开发了15个油气田,建成了792万吨原油配套生产能力(稀油603.1万吨,稠油188.9万吨),从1900年起,陆上原油产量居全国第四位。
四川油田:

地处四川盆地,已有60年的历史,发现油田12个。在盆地内建成南部、西南部、西北部、东部4个气区。目前生产天然气产量占全国总量近一半,是我国第一大气田。

华北油田:
位于河北省中部冀中平原的任丘市,包括京、冀、晋、蒙区域内油气生产区。1975年,冀中平原上的一口探井任4喷出日产千吨高产工业油流,发现了我国最大的碳酸盐岩潜山大油田任丘油田。1978年原油产量达到1723万吨,为当年全国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做出了重要贡献。直到1986年,保持年产量原油1千万吨达10年之久。目前原油产量约400多万吨。

大港油田:
位于天津市大港区,其勘探地域辽阔,包括大港探区及新疆尤尔都斯盆地,总勘探面积34629平方公里,其中大港探区18628平方公里。现已在大港探区建成投产15个油气田24个开发区,形成年产原油430万吨和天然气3.8亿立方米生产能力。目前,发现了千米桥等上亿吨含油气构造,为老油田的增储上产开辟了新的油气区。

中原油田:
地处河南省濮阳地区,于1975年发现,经过20年的勘探开发建设,已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55亿吨,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395.7亿立方米,累计生产原油7723万吨、天然气133.8亿立方米。现已是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之一。

吉林油田:
地处吉林省扶余地区,油气勘探开发在吉林省境内的两大盆地展开,先后发现并探明了18个油田,其中扶余、新民两个油田是储量超亿吨的大型油田,油田生产已达到年产原油350万吨以上,形万了原油加工能力70万吨特大型企业的生产规模。

河南油田:
地处豫西南的南阳盆地,矿区横跨南阳、驻马店、平顶山三地市,分布在新野、唐河等8县境内。已累计找到14个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7亿吨及含油面积117.9平方公里。

长庆油田:
勘探区域主要在陕甘宁盆地,勘探总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油气勘探开发建设始于1970年,先后找到了油气田22个,其中油田19个,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54188.8万吨(含天然气探明储量2330.08亿立方米),目前已成为我国主要的天然气产区,并成为北京天然气的主要输送基地。

江汉油田:
是我国中南地区重要的综合型石油基地。油田主要分布在湖北省境内的潜江、荆沙等7个市县和山东寿光市、广饶县以及湖南省境内衡阳市。先后发现24个油气田,探明含油面积139.6平方公里、含气面积71.04平方公里,累计生产原油2118.73万吨、天然气9.54亿立方米。

江苏油田:
油区主要分布在江苏的扬州、盐城、淮*、镇江4个地区8个县市,已投入开发的油气田22个。目前勘探的主要对象在苏北盆地东台坳陷。

青海油田:
位于青海省西北部柴达木盆地。盆地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沉积面积12万平方公里,具有油气远景的中新生界沉积面积约9.6万平方公里。目前,已探明油田16个,气田6个。

塔里木油田:
位于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东西长1400公里,南北最宽外520公里,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和内陆盆地。中部是号称“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1988年轮南2井喷出高产油气流后,经过7年的勘探,已探明9个大中型油气田、26个含油气构造,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3.78亿吨,具备年产500万吨原油;100万吨凝折、25亿立方米天然气的资源保证。

吐哈油田:
位于新疆吐鲁番、哈密盆地境内,负责吐鲁番、哈密盆地的石油勘探。盆地东西长600公、南北宽130公里,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于1991年2月全面展开吐哈石油勘探开发会战。截止1995年底,共发现鄯善、温吉桑等14个油气油田和6个含油气构造探明含油气面积178.1平方公里,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08亿吨、天然气储量731亿立方米。

玉门油田:
位于甘肃玉门市境内,总面积114.37平方公里。油田于1939年投入开发,1959生产原油曾达到140.29万吨,占当年全国原油产量的50.9。创造了70年代60万吨稳产10年和80年代50万吨稳产10的优异成绩。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

除陆地石油资源外,我国的海洋油气资源也十分丰富。中国近海海域发育了一系列沉积盆地,总面积达近百万平方公里,具有丰富的含油气远景。这些沉积盆地自北向南包括:渤海盆地、北黄海盆地、南黄海盆地、东海盆地、冲绳海槽盆地、台西盆地、台西南盆地、台西南盆地、台东盆地、珠江口盆地、北部湾盆地、莺歌海——琼东南盆地、南海南部诸盆地等。中国海上油气勘探主要集中于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北部**架。

1966年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经过对包括***列岛在内的我国东部海底资源的勘察,得出的结论是,东海**架可能是世界上最丰富的油田之一,***附近水域可以成为“第二个中东”。据我国科学家1982年估计,***周围海域的石油储量约为30亿~70亿吨。还有资料反映,该海域海底石油储量约为800亿桶,超过100亿吨。

南海海域更是石油宝库。中国对南海勘探的海域面积仅有16万平方千米,发现的石油储量达52.2亿吨,南海油气资源可开发价值超过20亿万元人民币,在未来20年内只要开发30,每年可以为中国GDP增长贡献1~2个百分点。而有资料显示,仅在南海的曾母盆地、沙巴盆地、万安盆地的石油总储量就将近200亿吨,是世界上尚待开发的大型油藏,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储量分布在应划归中国管辖的海域。经初步估计,整个南海的石油地质储量大致在230亿至300亿吨之间,约占中国总资源量的三分之一,属于世界四大海洋油气**中心之一,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据中海油2003年年报显示,该公司在南海西部及南海东部的产区,截至2003年底的石油净探明储量为6.01亿桶,占中海油已探明储量的42.53。
到目前为止,渤海湾地区已发现7个亿吨级油田,其中渤海中部的蓬莱19-3油田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海上油田,又是中国目前第二大整装油田,探明储量达6亿吨,仅次于大庆油田。至2010年,渤海海上油田的产量将达到5550万吨油当量,成为中国油气增长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