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陈冬轩 给各位分享东北地区自然资源是什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东北平原有哪些自然资源?(东北平原有哪些自然资源丰富)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东北平原有哪些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和石油资源是东北平原最具优势的自然资源。

东北平原有哪些自然资源?

平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富含有机质。东部、北部以自然肥力较高的黑土为主,西部主要是黑钙土和草甸土,南部辽河平原分布有草甸土一潮土。境内大部分地区地表水和**水均较丰富,宜于引灌,据统计,尚有宜农荒地SJX)多万亩,草原刁茄多万公顷,草山草坡213万公顷,农牧业开发潜力十分巨大。

石油是东北平原最重要的矿产资源。平原北部在中生代晚侏罗纪时已初步形成拗陷盆地,白坚纪进**发展时期,湖泊及河流相沉积厚达6仪旧米,后因盆地抬升缩小,新生代沉积厚度约15(X)米,巨厚的沉积物,为石油生成提供了有利条件。据研究,松辽盆地总生油量可达8(X)、以刀亿吨,按ro%的**系数计,总**量约80~叩亿吨,天然气储量前景可在2《XX)亿立方米以上。除大庆油田外,还有吉林油田、辽河油田。辽河油田所在的辽河平原也是沉降带,它的下游,新生代沉积厚度超过2《IX)米,具有良好的生油环境。

粮食基地

松嫩平原是东北区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区,耕地面积大(1130×104hm2)占东北区耕地总面积的半数以上,农村人口人均耕地0.45hm2,耕地中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约占83%,土壤自然肥力高。中温带半湿润气候适宜于一年一熟的喜凉作物和中、早熟的喜温作物生长。作物以玉米为主,产量占东北区玉米总产量的64%左右,其次为水稻、小麦和大豆,产量分别占东北区水稻、小麦和大豆总产量的23%、25%和32%。松嫩平原也是甜菜、奶类的生产区,产量分别占东北区的64%、58%。可见松嫩平原是东北区的农业重要基地,在全国也具有重要地位[1]。

松嫩平原地势低平,海拔一般在120~250m。黄土状物质构成的台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切割,地表略有起伏。哈尔滨、齐齐哈尔和白城间的三角形以内地区,现在仍在沉降中,构成了向心水系。由于排水不畅,地面有不同程度的沼泽化。

平原边缘由于近期隆起,形成一系列台地。东部山前台地,地表微波状起伏,海拔240~300m。台地表面上部为黄土状亚粘土物质,下部为沙砾层。这里年降水量500×700mm,地带性植被是森林草原,是著名的黑土带,开发历史较久,是重要的商品粮、经济作物产区,具有农业综合发展的条件。但这里水土流失比较严重,部分地区涝害严重。哈尔滨、长春等大城市水与大气污染,以及松花江污染是国土整治的重点。应大力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对松花江及其支流进行综合治理,加强水利建设,抗洪排涝。

松嫩冲积湖积平原,经风力侵蚀与堆积作用,形成了浅岗地与封闭的浅碟形凹平地交错的地表形态。虽有松嫩水系流过,但支流甚少,地表水多汇集于众多的凹平地内,形成碱水泡沼。实际上,它具有内陆型平原性质。湿地、沼泽、湖泡众多,河曲发达是地貌上重要特征。

松嫩平原土地资源虽然丰富,但土地生产率不高,土地利用不够合理。在开发利用土地资源过程中又忽视治理、保护措施,致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松嫩平原粮食产量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春旱频率高,伏旱、秋涝在有些年份亦较严重,低温冷害频繁。水资源虽较丰富,但开发利用率低,有效灌溉面积不足耕地的15%,抗灾能力低,受旱、涝影响,粮食产量波动在20%~30%左右。本区自北向南≥10℃积温大多在2000~3200℃之间,气温的年较差大,本区农作物栽培又以对低温较敏感的玉米为主,而且近年将中晚熟品种盲目向北扩展,每遇低温年份,常遭到严重低温冷害而减产。

低温冷害,一般是指气温在0℃以上,在作物整个生育期或某个生育期,低于作物所需要的临界温度而造成严重减产。低温冷害年,农作物平均减产约13%~35%。东北的低温冷害,可分延迟型和障碍型两类型,有的年份两种类型兼有,可称混合型。延迟型冷害,主要是生育期气温较低,使作物抽穗期推迟和灌浆缓慢,以至秋霜前不能成熟,粒重降低,空批率大,成熟度低。障碍型冷害,是在作物孕穗、开花期遇到短期连续几天的低温,危害花**,造成空粒大增,引起减产。研究表明,只有水稻和高粱存在障碍型冷害。而对作物产量影响最大的则是延迟型冷害。冷害年作物减产,除了温度的直接影响外,还因气温低,限制光能资源的利用,间接影响产量。冷害的分布,有从南向北递增的趋势。严重的冷害频率在10%~20%之间。低温冷害对农业生产威胁很大,但只要掌握了它的规律,采取积极措施,就会大大减少损失。按各地气温条件合理布局作物及其品种,是战胜冷害的战略性措施。分析近几十年来冷害减产的情况表明,其原因之一是作物品种布局不合理,生育期较长的偏晚熟品种越区种植。应开展作物区划和作物品种区划的研究,做到适地适种,采取增肥改土、选育、推广早熟耐低温的高产品种,适时早种,改革耕作制度,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

松嫩平原在东北区农业开发历史较早,外延开发的潜力已不大:今后主攻方向是深度开发,提高单产。目前粮食单产不够高主要是由于农田投入不足,耕作管理粗放。本区土壤的自然肥力较高,但长期以来只用不养,地力下降。黑土带土壤侵蚀较重,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减低。化肥施用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家肥施用量更少,不施肥的白茬下种田约占全区耕地的1/3,成为低产的主要原因。东部山前台地,年侵蚀模数约为6000t/km2,黑土层越来越薄,水土流失对商品粮基地建设影响很大,需要积极预防和治理。

搞好商品粮基地建设,必须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出发,坚持开发利用、保护、治理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建立多层次多功能的复合生态结构。今后松嫩平原农业的发展,应立足于资源的深度开发,着重解决产量不稳不高的问题,主要是加强水利建设和建立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增强对旱、涝的抗御能力;合理调整作物品种布局,避免、减轻低温冷害;努力培肥地力并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在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强化种植业和饲养业、农区和牧区的结合,加快畜牧业的发展;巩固提高以玉米、水稻、小麦、大豆、甜菜以及肉、奶为主的农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

东北三省是不是我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基本上说是
土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人均土地多;森林资源丰富,有中国最大林区;水资源丰富,降水较多,大部分是湿润半湿润地区,河流多,水量不小;矿产多,以铁矿、煤矿和石油为多

东北地区的什么和什么资源丰富

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还有森林、风力等资源

东北区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种比较齐全。主要金属矿产有铁、锰、铜、钼、铅、锌、金以及稀有元素等,非金属矿产有煤、石油、油页岩、石墨、菱镁矿、白云石、滑石、石棉等。这些资源在全国有重要的地位。分布在鞍山、本溪一带的铁矿,储量约占全国的1/4,目前仍是全国最大的探明矿区之。从地形上看东北地区:耕地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丰富。

水绕山环、沃野千里是东北地区地面结构的基本特征,土质以黑土为主,是形成大经济区的自然基础。南面是黄、渤二海,东和北面有鸭绿江、图们江、乌苏里江和黑龙江环绕,仅西面为陆界。内侧是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系的高山、中山、低山和丘陵,中心部分是辽阔的松辽大平原和渤海凹陷。东北平原面积高于全国平原面积的比重,东北平原(具体可分为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呼伦贝尔高平原以及山间平地面积合计,和山地面积几乎相等;东北拥有宜垦荒地约1亿亩,潜力之大国内少有。广 大的山区,蕴育着丰富的森林,总蓄积量约占全国的1/3,目前仍是全国最主要的采伐基地,1995年木材产量占全国38.4%。农业上从农林区、农耕区、 半农半牧区过渡到纯牧区。水热条件的纵横交叉,形成东北区农业体系和农业地域分异的基本格局,是综合性大农业基地的自然基础。

从地形上看东北地区什么资源丰富

  从地形上看东北地区:耕地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丰富。
  水绕山环、沃野千里是东北地区地面结构的基本特征,土质以黑土为主,是形成大经济区的自然基础。南面是黄、渤二海,东和北面有鸭绿江、图们江、乌苏里江和黑龙江环绕,仅西面为陆界。内侧是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系的高山、中山、低山和丘陵,中心部分是辽阔的松辽大平原和渤海凹陷。东北平原面积高于全国平原面积的比重,东北平原(具体可分为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呼伦贝尔高平原以及山间平地面积合计,和山地面积几乎相等;东北拥有宜垦荒地约1亿亩,潜力之大国内少有。广 大的山区,蕴育着丰富的森林,总蓄积量约占全国的1/3,目前仍是全国最主要的采伐基地,1995年木材产量占全国38.4%。农业上从农林区、农耕区、 半农半牧区过渡到纯牧区。水热条件的纵横交叉,形成东北区农业体系和农业地域分异的基本格局,是综合性大农业基地的自然基础。

东北三省最珍贵的自然资源是什么

基本上说是
土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人均土地多;森林资源丰富,有中国最大林区;水资源丰富,降水较多,大部分是湿润半湿润地区,河流多,水量不小;矿产多,以铁矿、煤矿和石油为多

东北是我国天然的资源宝库世界大油田之一什么就在那里

主要有大庆油田,辽河油田和松原油田。分别位于黑,辽,吉。
其中大庆油田是中国第一大,辽河油田是第三大。

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1)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和规律性
以淡水资源为例,一些地方十分丰富(如江南水乡),可以发展淡水养殖(但在一些时段会发生水灾),在某些地方就比较缺少(如西北干旱地带)。在新疆库尔勒市,一年的降雨低于200毫米,蒸发量却达2500~3000毫米;而在江汉平原的四湖流域地带,**水位很高,水灾是当地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长江三峡大坝建成以前,每到汛期,人们为了不受水灾危害,往往要耗去很多人力、财力和物力。
(2)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无限性
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说明现实的自然资源是很有限的,但是开发利用及其转化是无限的,这与科技水平关系很大。比如能源,如果只用石油或者煤炭作为能源,其储藏量比较有限,消耗一吨就减少一吨,再生的时间很长。如果用水能、风能、太阳能、潮汐能、地热能、生物能等作能源,不仅来源广阔,也比较经济。如太阳能,人们可以用作热源、发电或作动力等多种用途,也可以借用科技支撑将有限的资源开发出无穷的效益。
(3)自然资源的多功能性
自然资源的多功能性表现在自然资源可以有多种用途。如玉米的秸秆,既可以作为养殖业的饲料喂养牲口,用做肥田的肥料,还可以用作沼气的生产原料,也可以用作工业原料。
(4)自然资源的系统性
这里主要指的是各种自然资源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整体系统,改变其中一种自然资源或生态系统某种成分,都会形成连锁反应,从而影响整个自然资源系统的变化。如地表植被破坏→地表径流增加→水土流失→土地资源损毁→地面蒸发增强→土壤水分减少→地表干旱→地面空气干燥→气候资源改变。

地理和历史

1、地理和历史的学习,首先要学会高效听课。
①课前要先预习,找出不懂的知识、发现问题,带着知识点和问题去听课会有解惑的快乐,也更听得进去,容易掌握;②参与交流和互动,不要只是把自己摆在“听”的旁观者,而是“听”的参与者,积极思考老师讲的或提出的问题,能回答的时候积极回答(回答问题的好处不仅仅是表现,更多的是可以让你注意力更集中)。③听要结合写和思考。纯粹的听很容易懈怠,能记住的点也很少,所以一定要学会快速的整理记忆。④如果你因为种种原因,出现了那些似懂非懂、不懂的知识,课上或者课后一定要花时间去弄懂,不然问题只会越积越多。

2、学会整合知识点,提高知识理解和记忆能力。
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这样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同时,要学会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完善你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促进理解,加深记忆。

3、没有记忆就没有学习,记忆是学习的根本。
提高记忆力,可以专门的训练一下。这一类的训练比较多,比如我比较熟悉的:速读记忆、编码记忆、思维导图记忆。速读记忆是一种快速阅读之后的重点记忆和理解记忆;编码记忆是一种将编码信息与恰当的线索联系起来的个性化记忆;思维导图记忆是一种将所需记忆内容整合成关键词句后的思维记忆。以上三种记忆,是我个人用下来比较好用的方法,但都需要系统的训练,具体比较多,就不一一详细讲述了,大家可以自己去了解,或者参考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软件,软件中对我上述的三种训练都有具体的讲解和训练。

4、高效复习,温故而知新。
①制定阶段性的复习目标,合理规划自己每一天的学习复习任务。什么时候复习什么科目,什么时候做题训练,什么时候看书背诵,什么时候查缺补漏等等,都一一明确下来。
②复习的时候,不要长时间的只复习一科,也不要频繁的更换复习科目。每一个时段的复习都要保证学科的完整性,按计划复习完一个学科再进行另外一个学科的复习。
③自己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跟上老师的节奏,最好就保持同步进行。如果你掌握的很好,可以快于老师的安排,但不能被老师远远落下。
④每一小阶段的复习之后,要检查掌握情况。可以自己一个人进行:合起书本,回忆一下这一阶段都学习复习了哪些知识,哪些知识是已经掌握了的,哪些是比较模糊的、还没有掌握的、有疑问的,针对有问题的要趁热打铁,折回去快速温习巩固。也可以找你的伙伴一起进行,相互检查、考校。

5、认真做题和面对每一次考试。
做题的时候:①要仔细审题,而且要审准、审透,提炼出有效信息。②要讲究效率,会的就过(一定是要真的会,而不是感觉会),把时间放在不会的上。③不要动不动就去看答案解析。看答案做题会让你觉得题目很简单,但实际做题的时候就不知道如何下笔了。④适当进行题海战术,掌握各类型题目的解题思路。
认真面对每一次考试。考试除了是检验你学习效果的方式,同时也是你积累经验的过程,比如:①学会如何分配和把控时间;②掌握作答中各种细节的处理技巧;③磨练考试心态;④帮助自己认识掌握的不足之处,复习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