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柳幼翔 给各位分享石油早期什么用途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罗马的详细历史(罗马的详细历史故事)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罗马的详细历史
1、王政时代:罗马建城、地理位置公元前8世纪中叶,古代罗马人在意大利半岛中部拉丁姆平原上的台波河下游河畔建立了罗马城。孕育了古代罗马文明。
2、共和时代: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制度,开始了近500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
从公元前3世纪中叶起,罗马共和国开始向海外扩张。通过布匿战争、马其顿战争和叙利亚战争,罗马人确立了在地中海地区的霸权。
3、帝国时代:共和到帝国公元前30年,继凯撒之后崛起的军事强人屋大维战胜了政敌,结束了罗马数十年的内战,夺取了国家最高权力。公元前27年,他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历史也就以此为标志进入了帝国时代。
到公元2世纪初,罗马人的统治疆域达到了最大规模:东迄幼发拉底河、西抵不列颠、北达多瑙河、南至北非,形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4、危机与**:公元395年,在危机的冲击下罗马帝国**为两大部分: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城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
5、西罗马灭亡:公元4世纪开始,下层民众和*隶的反抗运动此起彼伏,日耳曼人乘虚而入,频繁侵扰,冲击着帝国的统治基础。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被废黜。这一事件是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标志,也是欧洲古代历史终结的标志。
6、东罗马灭亡:1453年5月29日,经过两年的包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穆罕默德二世攻克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东罗马灭亡。
扩展资料
罗马共和国的扩张使罗马超出了一个城邦的概念,成为一个环地中海的多民族、多宗教、多语言、多文化大国。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盖乌斯·屋大维“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共和国由此进入帝国时代。
图拉真在位时(98年-117年),罗马帝国达到极盛,经济空前繁荣,疆域也达到最大:西起西班牙、高卢与不列颠,东到幼发拉底河上游,南至非洲北部,北达莱茵河与多瑙河一带,地中海成为帝国的内海,全盛时期控制了大约5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君主制国家之一。
395年,狄奥多西一世将帝国分给两个儿子,从此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实行永久分治。
410年,日耳曼的西哥特人在领袖阿拉里克率领下,进入意大利,**罗马城,在城内*隶的配合下打开城门,掠夺而去,此后在西罗马帝国境内建立西哥特王国。
476年,罗马雇佣兵领袖日耳曼人奥多亚克废黜西罗马最后一个皇帝,西罗马遂告灭亡。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进入了近一千年的中世纪。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罗马帝国
什么叫历史?
罗马的详细历史
1、王政时代:罗马建城、地理位置公元前8世纪中叶,古代罗马人在意大利半岛中部拉丁姆平原上的台波河下游河畔建立了罗马城。孕育了古代罗马文明。
2、共和时代: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制度,开始了近500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
从公元前3世纪中叶起,罗马共和国开始向海外扩张。通过布匿战争、马其顿战争和叙利亚战争,罗马人确立了在地中海地区的霸权。
3、帝国时代:共和到帝国公元前30年,继凯撒之后崛起的军事强人屋大维战胜了政敌,结束了罗马数十年的内战,夺取了国家最高权力。公元前27年,他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历史也就以此为标志进入了帝国时代。
到公元2世纪初,罗马人的统治疆域达到了最大规模:东迄幼发拉底河、西抵不列颠、北达多瑙河、南至北非,形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4、危机与**:公元395年,在危机的冲击下罗马帝国**为两大部分: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城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
5、西罗马灭亡:公元4世纪开始,下层民众和*隶的反抗运动此起彼伏,日耳曼人乘虚而入,频繁侵扰,冲击着帝国的统治基础。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被废黜。这一事件是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标志,也是欧洲古代历史终结的标志。
6、东罗马灭亡:1453年5月29日,经过两年的包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穆罕默德二世攻克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东罗马灭亡。
扩展资料
罗马共和国的扩张使罗马超出了一个城邦的概念,成为一个环地中海的多民族、多宗教、多语言、多文化大国。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盖乌斯·屋大维“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共和国由此进入帝国时代。
图拉真在位时(98年-117年),罗马帝国达到极盛,经济空前繁荣,疆域也达到最大:西起西班牙、高卢与不列颠,东到幼发拉底河上游,南至非洲北部,北达莱茵河与多瑙河一带,地中海成为帝国的内海,全盛时期控制了大约5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君主制国家之一。
395年,狄奥多西一世将帝国分给两个儿子,从此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实行永久分治。
410年,日耳曼的西哥特人在领袖阿拉里克率领下,进入意大利,**罗马城,在城内*隶的配合下打开城门,掠夺而去,此后在西罗马帝国境内建立西哥特王国。
476年,罗马雇佣兵领袖日耳曼人奥多亚克废黜西罗马最后一个皇帝,西罗马遂告灭亡。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进入了近一千年的中世纪。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罗马帝国
石油有什么作用
石油可以提炼成汽油、煤油、柴油、沥青、润滑油、石蜡等用于国家的经济生产中和居民的日常生活中。\x0d\x0a\x0d\x0a石油又称原油,是从**深处开采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体。主要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它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与煤一样属于化石燃料。\x0d\x0a\x0d\x0a石油的起源\x0d\x0a最早提出“石油”一词的是公元977年中国北宋编著的《太平广记》。正式命名为“石油”是根据中国北宋杰出的科学家沈括(1031一1095)在所著《梦溪笔谈》中根据这种油“生于水际砂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而命名的。在“石油”一词出现之前,国外称石油为“魔鬼的汗珠”、“发光的水”等,中国称“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x0d\x0a\x0d\x0a我们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可以见到石油或其附属品的身影,不知你注意了吗?比如汽油、柴油、煤油、润滑油、沥青、塑料、纤维等还有很多!这些都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而我们日常所用的天然气(液化气)是从专门的气田中产出的!通过输气管道和气站再到各家各户。\x0d\x0a\x0d\x0a目前就石油的成因有两种说法:①无机论 即石油是在基性岩浆中形成的;②有机论 既各种有机物如动物、植物、特别是低等的动植物像藻类、细菌、蚌壳、鱼类等死后埋藏在不断下沉缺氧的海湾、_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经过许多物理化学作用,最后逐渐形成为石油。\x0d\x0a\x0d\x0a形貌与成分\x0d\x0a原油的颜色非常丰富红、金黄、墨绿、黑、褐红、甚至透明;原油的颜色是它本身所含胶质、沥青质的含量,含的越高颜色越深。原油的颜色越浅其油质越好!透明的原油可直接加在汽车油箱中代替汽油!原油的成分主要有:油质(这是其主要成分)、胶质(一种粘性的半固体物质)、沥青质(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体物质)、碳质(一种非碳氢化合物)。\x0d\x0a\x0d\x0a石油由碳氢化合物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气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质液体!天然气是以气态的碳氢化合物为主的各种气体组成的,具有特殊气味的、无色的易燃性混合气体。\x0d\x0a\x0d\x0a在整个的石油系统中分工也是比较细的:\x0d\x0a物探: 专门负责利用各种物探设备并结合地质资料在可能含油气的区域内确定油气层的位置;\x0d\x0a钻井: 利用钻井的机械设备在含油气的区域钻探出一口石油井并录取该地区的地质资料;\x0d\x0a井下作业: 利用井下作业设备在地面向井内下入各种井下工具或生产管柱以录取该井的各项生产资料,或使该井正常产出原油或天然气并负责日后石油井的维护作业;\x0d\x0a采油: 在石油井的正常生产过程中录取石油井的各项生产资料并对石油井的生产设备进行日常维护;\x0d\x0a集输: 负责原油的对外输送工作;炼油 将输送到炼油厂的原油按要求炼制出不同的石油产品如汽油、柴油、煤油等!\x0d\x0a\x0d\x0a石油的性质因产地而异,密度为0.8 ~ 1.0 克/厘米3,粘度范围很宽,凝固点差别很大(30 ~ -60°C),沸点范围为常温到500°C以上,可容于多种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但可与水形成*状液。 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 (83% ~ 87%)、氢(11% ~ 14%),其余为硫(0.06% ~ 0.8%)、氮(0.02% ~ 1.7%)、氧(0.08% ~ 1.82%)及微量金属元素(镍、钒、铁等)。由碳和氢化合形成的烃类构成石油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95% ~ 99%,含硫、 氧、氮的化合物对石油产品有害, 在石油加工中应尽量除去。不同产地的石油中,各种烃类的结构和所占比例相差很大, 但主要属于烷烃、环烷烃、芳香烃三类。 通常以烷烃为主的石油称为石蜡基石油;以环烷烃、芳香烃为主的称环烃基石油;介于二者之间的称中间基石油。我国主要原油的特点是含蜡较多,凝固点高,硫含量低, 镍、氮含量中等,钒含量极少。除个别油田外,原油中汽油馏分较少,渣油占1/3。组成不同类的石油,加工方法有差别,产品的性能也不同,应当物尽其用。大庆原油的主要特点是含蜡量高,凝点高,硫含量低,属低硫石蜡基原油。\x0d\x0a\x0d\x0a从寻找石油到利用石油,大致要经过四个主要环节,即寻找、开采、输送和加工,这四个环节一般又分别称为“石油勘探”、“油田开发”、“油气集输”和“石油炼制”。下面就这四个环节来追溯一下石油工业的发展历史。\x0d\x0a\x0d\x0a“石油勘探”有许多方法,但**是否有油,最终要靠钻井来证实。一个国家在钻井技术上的进步程度,往往反映了这个国家石油工业的发展状况,因此,有的国家竞相宣布本国钻了世界上第一口油井,以表示他们在石油工业发展上迈出了最早的一步。\x0d\x0a\x0d\x0a“油田开发”指的是用钻井的办法证实了油气的分布范围,并且有井可以投入生产而形成一定生产规模。从这个意义上说,1821年四川富顺县自流井气田的开发是世界上最早的天然气田。\x0d\x0a\x0d\x0a“油气集输”技术也随着油气的开发应运而生,公元1875年左右,自流井气田采用当地盛产的竹子为原料,去节打通,外用麻布缠绕涂以桐油,连接成我们现在称呼的“输气管道”,总长二、三百里,在当时的自流井地区,绵延交织的管线翻越丘陵,穿过沟涧,形成输气网络,使天然气的应用从井的附近延伸到远距离的盐灶,推动了气田的开发,使当时的天然气达到年产7000多万立方米。\x0d\x0a\x0d\x0a至于“石油炼制”,起始的年代还要更早一些,北魏时所著的《水经注》,成书年代大约是公元512~518年,书中介绍了从石油中提炼润滑油的情况。英国科学家约瑟在有关论文中指出:“在公元十世纪,中国就已经有石油而且大量使用。由此可见,在这以前中国人就对石油进行蒸馏加工了”。说明早在公元六世纪我国就萌发了石油炼制工艺。 \x0d\x0a\x0d\x0a石油是一种液态的,以碳氢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矿产品。原油是从**采出的石油,或称天然石油。人造石油是从煤或油页岩中提炼出的液态碳氢化合物。组成原油的主要元素是碳、氢、硫、氮、氧。\x0d\x0a\x0d\x0a具有不同结构的碳氢化合物的混和物为主要成份的一种褐色、暗绿色或黑色液体。
古代石油的用途有哪些
早在公元前10世纪之前,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印度等文明古国已经采集天然沥青,用于建筑、防腐、粘合、装饰、制药,古埃及人甚至能估算油苗中渗出石油的数量。楔形文字中也有关于在死海沿岸采集天然石油的记载。“它粘结起杰里科和巴比伦的高墙,诺亚方舟和摩西的筐篓可能按当时的习惯用沥青砌缝防水”。公元5世纪,在波斯帝国的首都苏萨(Susa)附近出现了人类用手工挖成的石油井。最早把石油用于战争也在中东。——常识能源篇。
在我国古代,石油用于哪些方面﹖
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的国家之一。中国宋朝的沈括在书中读到过“高*县有洧水,可燃”这句话,觉得很奇怪,“水”怎么可能燃烧呢?他决定进行实地考察。考察中,沈括发现了一种褐色液体,当地人叫它“石漆”、“石脂”,用它烧火做饭,点灯和取暖。沈括弄清楚这种液体的性质和用途,给它取了一个新名字,叫石油。——常识能源篇。
石油,在古代的用途有多大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开始利用石油的国家之一,石油在典籍中名称极多,有石漆、石脂水、火油、猛火油等,现在通用的“石油”一名首见于沈括的《梦溪笔谈》,“鄜、延境内有石油”。
但有关石油的最早文字资料是成书于西周时期距今3000多年的《易经》。书中说“泽中有火”,“上火下泽”,这里的“泽”指的是湖泊,而所谓的“泽中有火”据专家解释描述的正是石油蒸汽在湖面自燃起火的现象。
当然《易经》讲到仅仅只是大自然中的一种普通现象,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石油的性能。大约在两汉时期,人们发现石油的这种燃烧性其实可以挪作民用。
在班固的《汉书》里,他明确写到“高*县有洧水可燃”; “定阳,高*,有淆水,肥可蘸”。 高*县在今天的陕西延安一带,淆水是延河的一条支流。其中“肥可蘸”,“肥”指的是水面浮油层比较厚,“蘸”指的是用羽毛采集水面浮油。可见早在两汉,先人们就已经开始有意识的利用石油了。
在稍后范晔的《后汉书》里,类似的记载就更加明朗,“(延寿)县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燃之极明,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这里的“石漆”指的也是石油,“燃之极明”一句更是说明那时的人们已经开始把石油作为照明之用了。
但是石油的照明效果到底如何呢?这里没有说明。
不过根据沈括在《梦溪笔谈》里对自己亲身试验的记载,石油照明的效果很不好,其中最主要的缺点就是油烟太大。“(石油)颇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用现代化学的分析方法,油烟太大乃是原油中所含杂质过多所致。于是古人又想到了制成石烛。
两宋著名诗人陆游在其《老学庵笔记》中,就提到自己用“石烛”照明的事。石烛燃烧时间较蜡烛长,但是油烟依然很大,所以没能取代蜡烛,在当世和后世推行开。
油烟太大对照明来说是一件坏事,但对于制墨却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在沈括的《梦溪笔谈》里,作者就曾亲手将沾在幄幕上的油烟扫下来用于制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 据说沈括用石油制成的墨还受到当时的制墨行家大文豪苏东坡的赏识,可惜后世没有继承下来。
此外石油燃烧还有一个特点,遇水不熄。因为石油属于油脂,与水不相溶,所以当石油着火后以水灭之,往往是徒劳无功,有时甚至还越烧越旺。古人也很早就注意到石油的这个特点,《太平寰宇记》说“(石油)得水则愈炽也”,于是在古代就有人把石油装备到了战场。
在唐朝李吉甫所著的《元和郡县志》中有这样一段故事:“周武帝宣政中(公元578年),突厥围酒泉。取此脂(石油)燃火,焚其攻具;得水愈明,酒泉赖以获济”。彪悍的突厥人骑着高头大马来**酒泉,守城的将士便点燃浇灌有石油的火把向他们投掷,见攻城的器械纷纷着火,突厥人首先想到的便是用水灭火,灭了半天,火越灭越大,最后突厥人傻眼了,于是酒泉之围遂解。这是石油在军事上非常成功的一次应用。
到北宋时,西北的边防城市很多都配备了石油,用以对付随时可能围城的边疆少数民族。北宋曾公亮写的《武经总要》就把石油升格为不可缺少的**物资。
除了燃火和制墨,石油也能用于润滑,就像今天市面上出售的种类繁多的润滑剂一样。晋代张华的《博物志》提到甘肃玉门一带有“石漆”,可以用于“膏车”和“膏水碓缸”,“膏”就是现在所说的润滑。《资治通鉴》也说古人在出征前常常“秣马脂车”,也就是喂饱马匹,润滑好车轴,而且润滑用的也是石油。
另外石油还可以拿来药用,对于石油药用论述最为详细的是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石油)主治小儿惊风, 可与他药混合作丸散,涂疮癣虫癞,治铁箭人肉” “气味与雄硫同,故杀虫治疮,其性走窜,诸器皆渗。惟瓷器、玻璃不漏,故钱乙治小儿惊热、膈实、呕吐、痰涎,银液丸中用,和水银、轻粉、龙脑、蝎尾、白附于诸药为丸。不但取其化痰亦取其能通透经络,走关窍也”。
可见在古代,石油的应用同样广泛,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说“此物后必大行于世”。果然,在1000年后的今天,石油不仅“大行于世”,而且几乎深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没有了石油的世界真得难以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