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呼延叔顺 给各位分享攀西地区地貌特征是什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石炭纪-侏罗纪:离散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演化阶段(石炭纪和侏罗纪煤区别)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石炭纪-侏罗纪:离散型被动**边缘盆地演化阶段
根据不同时期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和沉积盆地充填物性质的差异,该阶段又可划分出**裂谷盆地和被动**边缘盆地两个亚阶段。
1.**裂谷盆地演化亚阶段(C—P)
随着近南北方向拉伸作用增强,冈瓦纳超级古陆不断裂离与分解,形成了古特提斯洋。古特提斯洋的最大特征是发育**拉张—**初始裂谷盆地沉积(图7-2-1B)。区域上,石炭纪,尤其是二叠纪,**裂谷型玄武岩广泛分布于北喜马拉雅特提斯沉积岩带内,虽然在区内仅零星分布于色龙、要加扎克、古热等地,在定日县巴松和曲布等地也新发现含丰富基性火山岩岩屑的岩屑砂岩,向西断续出露于吉隆沟、***北部、Zanskar和克什米尔Panjal地区,向东延至东喜马拉雅的Abor地区,这可能暗示喜马拉雅北坡东西向长达2000km范围内都具有二叠纪火山喷发活动,并且明显地具有西强东弱之趋势。岩浆作用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性质和喷发构造环境。这种岩浆事件与二叠纪**裂谷作用密切相关(朱同兴等,2002)。
石炭纪主要发育大套黑色页岩建造沉积,多套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较高的灰白色、灰**石英砂岩极其不协调地夹于其中。地层厚度侧向变化巨大,从数百米至2000m不等。底部因发育三角洲分支河道相复成分砾岩而与下伏亚里组呈假整合接触关系,也就是说,从稳定陆表海沉积演化为裂谷盆地沉积。其界面在野外是可以识别的。沉积厚度大,侧向变化大,岩性极其不协调,是石炭纪裂陷型裂谷盆地早期沉积最基本的特征。作为寒冷气候型的代表,石炭纪还普遍发育冷水型腕足动物群。
二叠纪发育陆源细屑岩建造夹陆源粗屑岩建造和中基性火山岩建造,顶部发育碳酸盐岩建造。海平面明显经历了两次较大级别的上升和下降过程。二叠纪发展演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地质事件就是**裂离和裂谷事件,它直接导致了沉积盆地内一系列地堑型正断层的发育,导致了中基性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凝灰岩)的喷发活动。除了裂谷事件和火山活动之外,二叠纪还普遍发育舌羊齿植物群和冰水杂砾岩等冈瓦纳相沉积物。
2.被动**边缘盆地演化亚阶段(T-J)
冈瓦纳超级古**的裂离、古特提斯洋的发育为新特提斯洋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北喜马拉雅地区三叠纪—侏罗纪地层清楚地记录着印度板块北部被动**边缘的沉积演化历史。以早三叠世(250Ma)发生的大规模海侵事件为标志,喜马拉雅特提斯由于地壳的强烈伸展而演化为被动**边缘,在定日—岗巴地区形成同沉积伸展断层,向北至雅鲁藏布地区形成洋壳沉积环境,发育基性超基性**组合(图7-1C)。三叠纪和侏罗纪共同演绎着两个相类似的巨大的海侵—海退沉积旋回序列。早中三叠世格里斯**-拉丁期以海侵型碳酸盐岩建造沉积为特征;晚三叠世卡尼—诺利期以海侵型陆源细屑岩建造沉积为特征;晚三叠世晚期的瑞替期则以海退型陆源粗屑岩建造沉积为特征,从而构成了三叠纪海侵—海退旋回沉积序列。早中侏罗世以滨面相碳酸盐岩建造、陆源粗碎屑岩建造和混积岩沉积为特征,砂质灰岩、鲕粒灰岩和高成熟度滨岸三角洲相、Skolithos细粒石英砂岩是早中侏罗世发育的特征性**类型。晚侏罗世大地构造特征、沉积地层记录和古地磁极移曲线均表明喜马拉雅(东)特提斯海底扩张速度明显加快,在三叠纪—侏罗纪以平均速率0.3cm/a向北漂移的基础之上,晚侏罗世上升为1.24cm/a。海底快速扩张在构造上导致定日-岗巴等一系列同生断裂的发育、海底热液的出现、盆地基底的快速下沉、**壳的变薄和洋壳的产生;在沉积记录上导致海平面的快速上升和深水型细屑岩建造、碳酸盐岩建造的发育以及海底热液沉积物(叠锥构造灰岩)的发育,其中在深水型碳酸盐岩中发育滑塌构造和滑塌角砾沉积,在深水型细屑岩中发育类似“等深积岩”的牵引流沉积透镜体(刘宝君、余光明等,1983)。侏罗纪末期,发育浅水型陆源粗碎屑岩建造沉积体,表明海平面变化经历了一次快速下降事件。值得指出的是,晚侏罗世由海底快速扩张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并不是喜马拉雅特提斯构造域的一次孤立的地质事件,而是具有全球地质背景,在大西洋和在太平洋都有类似情况发生(Hallam,1978;Haq et al;1988)。
图7-1 北喜马拉雅地区显生宙地质构造发展演化模式
地貌的形成与发展
地貌的形成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内外动力的作用过程和相互作用过程。当地表主要表现内动力作用所形成的形态时,则称为构造地貌或内动力地貌。地表主要表现为外动力地质作用所塑造的形态时,则称为外动力地貌或补动力地貌。内动力地貌是区域地貌,是大地貌。外动力地貌是叠加于构造地貌之上的次级地貌。本区内动力地貌十分典型,外动力地貌类型繁多。
(一)构造地貌的形成与发展
遥感调查和前人工作资料表明,本区内动力地貌主要表现为断块构造地貌。断块剥蚀构造山岳和丘陵,断陷和断坳堆积平原都有发育。根据本区内动力作用的特点和剥蚀与堆积的相关性原理,本区内动力地貌的形成与发展可以划分如下几个阶段。
1.中生代晚期构造地貌奠基阶段
已有的地貌研究表明,当代地貌的基本轮廓奠基于新生代初。中生代晚期的构造轮廓是新生代初构造地貌形成的基础。区域地质研究表明,本区中生**始已进入**边缘活动带的发生发展阶段,受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相互作用的影响,中生代早、中期,该区地壳表现为挤压作用,中生代晚期和新生代则表现为拉张作用。这一地质过程中,在刚性基底上产生大量的张性正断层及地壳大规模裂陷,形成一系列以大量沉积同生正断层为特征的大小断陷盆地。区内松辽断陷和伊通-舒兰断陷盆地等雏形形成。松辽断陷雏形形成之后,由最初的断陷,后期演变成坳陷,并堆积有厚度大于5000m的堆积物。由上不难看出,中生代晚期的构造为新生代初构造地貌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古近纪构造地貌雏形形成阶段
本区地壳进入古近纪地质时期之后仍处于北西-南东的拉张作用环境中,产生一系列继承性张性正断层和张性断陷盆地,如舒兰、敦化盆地等等,盆地中有相应的古近纪含煤地层、含硅藻土和油页岩地层形成,不整合覆盖于前古近纪地层之上。
对本区当今地质和地貌研究可以看出,本区地壳在经过晚中生代相对剧烈的构造变动之后,进入古近纪地壳相对稳定的地质时期,内动力地质作用相对微弱,外动力地质作用盛行。这一地质过程的标志是:不管在东部长白山区还是在西部大兴安岭山区,都存在有夷平面。夷平面是准平原上升或下降形成的一种地貌。上升形成山地夷平面,下降形成埋藏夷平面。准平原是在地壳活动相对宁静时期经准平原化形成的一种地貌。古近纪本区进入准平原化阶段,外动力地质作用削高补低形成新生代第一准平原面。新近纪初,本区地壳结束了古近纪的相对稳定阶段进入地壳运动相对活跃时期,东部区伊通-舒兰东支和西支断裂发生差异性升降运动,介于伊通-舒兰东支和西支断裂之间的地块下降,接受堆积,长白山地和大黑山地垒上升,并遭受剥蚀,伊-舒地堑断陷堆积平原形成,断陷堆积平原两侧的断块山地显现,地形出现起伏,奠定了东部区当代地貌的雏形。
早古近纪末新近纪初,西部区嫩江断裂和永茂铁矿断裂两盘发生差异性升降运动,当今的大兴安岭断块山岳上升并遭受剥蚀,形成剥蚀断块山地。松辽平原区下降,接受堆积,形成断陷堆积平原。西部区以上述北北东向断裂为界,地形出现西高东低的地形起伏,具有了当代地貌的雏形轮廓。
东部和西部上述断裂的差异性升降运动肢解了古近纪形成的第一准平原,在长白山和大黑山地垒等上升区形成山地(上升)夷平面,在吉林长白山地区称之为长白期夷平面。在西部上升的大兴安岭地区形成的山地(上升)夷平面称为布西期夷平面,松辽平原区和伊-舒地堑区形成了埋藏于古近纪地层之下的埋藏夷平面。此期形成的夷平面称第一夷平面。
由上可见,本区地壳运动经历了古近纪末新近纪初的活跃时期之后,地形有了东部和西部高、中间低的起伏,具有本区当代构造地貌的初始形态。
3.新近纪早中期构造地貌基本形成阶段
本区地壳经历了古近纪末新近纪初的活跃期后,再度进入了地壳运动相对宁静时期,外动力作用盛行,进入第二准平原阶段,削高补低形成第二准平原。至上新世末第四纪初,本区地壳运动再度活跃,继承性构造运动使东部和西部山区再度上升,伊-舒地堑和松辽平原区继续下降,本区地形起伏进一步加大。第二准平原被肢解,在上升的大兴安岭地区形成兴安期夷平面。上升的长白山区形成临江期夷平面。第四纪初上新世末,在上述地区形成的夷平面称为本区的第二级夷平面。此外,松辽平原东缘断裂四平-长春-德惠断裂发生差异性升降运动,断裂东盘的大黑山地垒上升,西盘松辽平原下降,当今工作区构造地貌的基本格局形成,具有当今工作区构造地貌的基本形态。
4.第四纪构造地貌进一步形成与发展阶段
本区地壳进入第四纪阶段后,继承新生代早中期构造运动的特点,东部断块山岳和丘陵,西部大兴安岭断块山岳继续上升并遭受剥蚀,松辽断陷平原和伊-舒地堑平原持续下降,接受堆积,当代断块构造地貌的宏观轮廓和形态进一步显现。
此外,在松辽平原区,隐伏断裂活动亦十分活跃,松辽平原内的高平原断块地貌、低平原断块地貌以及怀德-优龙泉-王府断块隆起等形成。这些断块之间的断裂虽然不像松辽断坳平原的边缘断裂和伊-舒断陷平原的边界断裂差异性升降的幅度如此大,但平原区的这些新断裂活动的速度也是十分惊人的。至此,本区当代构造地貌的完整轮廓形成。
(二)火山地貌的形成与发展
在本区构造地貌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山区还是平原区,沿张性断裂火山活动十分频繁,几乎贯穿于整个新生代阶段。在工作区的北部,形成五大连池火山群;东部地区形成伊通火山群、舒兰火山群、范家屯火山群和双辽火山群等;在西部大兴安岭山区也有零星的火山活动。这些火山主要沿北东向与北西向二组断裂的交叉汇点发育以中心式喷发为主,喷溢的玄武岩浆和喷发形成的玄武质火山碎屑堆积于地表,形成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火山锥和火山盾地貌,成为本区火山地貌的一大特点。本区火山地貌和火山堆积物的形成反映出本区继承性新断裂切割深度和活动的强度。
(三)外动力地貌的形成与发展
外动力地貌的形成与发展实际上是与内动力地貌的形成与发展同步进行的,也就是说,内、外动力地貌的形成与发展是相互伴随和不可分割的。例如,在地壳上升阶段,山岳和丘陵形成时,必然会出现流水的下切,形成沟谷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等。在这里将外动力地貌的形成与发展单独列为一个章节进行讨论,主要是讨论那些规模较大而且对本区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外动力地貌的形成与发展。以揭示本区主要外动力地貌形成发展时的内外动力特点。此外,还应该指出的是,有的外动力地貌,如风成地貌,它的形成与发展除与构造地貌相关外,还受到气候等因素的控制,因此在讨论诸如本区的风成地貌、冰川地貌时,还要涉及本区气候演变的一些过程和特点等等。
1.古湖积平原的形成与发展
遥感调查结果表明,古湖积平原是区内外动力地貌形成最早的一种地貌单元,分布于整个松辽断陷盆地之中,南抵辽东海湾,北至小兴安岭,东西到山前断裂,其分布范围之广,面积之大,属松辽平原地貌单元之最。它形成于早更新世中期。此期,古气候温暖、湿润,约相当于**带-温带气候。
第四纪初期,即早更新世,伴随松辽断陷平原的周边断裂发生的差异性升降运动,断块山岳抬升,盆地断(坳)陷下沉,接受厚度约50m至上百米湖相砂层、含砾砂层沉积,早更新世地层形成,为松辽古湖积平原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早更新世中期,松辽断陷平原的周边山岳与断陷盆地山前地带同时隆升,并导致东西边部湖积物面水露出,形成边缘隆升平原。而代表湖相沉积的灰白色粘土层区域分布稳定,并在依-舒断陷盆地东缘的长春伊通大南镇该套沉积物中首次发现纯净小玻璃介和疏忽玻璃介。此时,由于松辽断陷东西两侧抬升,湖泊中心向辽宁昌图双城子镇、长春腰分水岭、哈尔滨、北安、讷河一线迁移,接受厚度约几米至数十米的粉砂层和中砂层的沉积。而盆地边部隆升平原接受剥蚀,形成厚20~30cm红色风化壳。
2.冰碛冰水堆积水平原(台地)的形成与发展
区内冰碛-冰水堆积平原是区内规模较大的地貌单元,环松辽断陷盆地边缘分布,一般宽度为10~25km,最大的北部冰碛冰水堆积水平原宽度达可80km。
根据组成冰碛-水堆积平原物质的地质年代及其下伏地层为早更新世中期湖积层,上覆地层为中更新世黄土状粘土层,该平原形成于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早期。
如前所述,本区地壳进入第四纪时,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已隆生为山地,松辽断坳平原已下降形成盆地,东部和西部山区高而中间低的地貌格局已经形成,长白山和大兴安岭遭受风化剥蚀,成为松辽盆地碎屑物质的主要源区,松辽盆地成为来自东部和西部山区的碎屑物质的主要沉积场所。
早更新世晚期,本区气候干冷,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有规模不等的山岳冰川和冰帽冰川形成,冰碛与冰蚀作用主要发育在周边中低山区,现今在长白山和大兴安岭仍然可见冰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山谷冰川循谷流动至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山麓和山前地带,冰川融化,冰川携带的大量碎屑物质经冰融水运迁移到下游沉积于松辽盆地地区,形成冰水河流和冰水湖泊堆积平原。
冰水堆积平原形成之后,当今冰水平原前缘陡坎断裂发生差异性升降运动,断裂两盘上升,露出水面,东盘下降,继续接受来自山区的碎屑沉积,这一过程自冰水堆积平原被肢解,一直延续到全新世。下降的松辽盆地区形成中、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地层,上升的冰水平原没有再接受新的堆积。
3.冲湖积高平原的形成与发展
冲湖积平原是本区重要的和规模较大的流水地貌单元之一,分布于松辽断陷平原的东部。它形成于晚更新世初期(516.1±39.7)ka。
中更新世中期,受第四纪地壳运动影响,山区不断上升而平原稳定下沉,松嫩古湖达到极盛时期,接受来自山岳、丘陵区的若干条河流搬运大量的亚粘土等细颗粒物质,堆积于当今松辽断坳平原的东部,形成以亚粘土(或称黄土状土)为主含有少量磨圆好砾石的土状堆积。这些含少量砾石的冲洪积亚粘土最初充填于中更新世之前的低洼地形中,填洼补平,呈现出当今所观察到的亚粘土和亚砂土具有厚度不同而且覆盖于不同的新老地层之上的地貌现象。来自山岳、丘陵区的亚粘土源源不断的堆积,渐渐形成了当今松辽断坳平原东部的冲湖积高平原的组成物质,中更新世地层形成。此时松嫩大湖南部到达辽北隆起南缘,西部以白土山冰水台地为界,东部抵依-舒断陷盆地,形成即早更新世古大湖之后,松辽平原中的第二期古大湖。
中更新世末-晚更新世初,本区进入地壳运动活跃期,松嫩断坳东部受抬升隆起作用影响,隆起的冲湖积区露出湖面,形成冲湖高平原。由于松嫩断坳盆地北部地区断隆,东部地区隆升和东西地区断陷的差异作用,导致湖泊继续向西部低平原区迁移,使西部地区同期沉积地层隐伏于**深处。
晚更新世初期,伴随地壳的差异隆升作用,松嫩平原东部、北部抬升,使湖泊向西南迁移,并接受来源于早期高平原物质的补给,形成早更新统(Qpal-l3)亚粘土、亚砂土层的沉积。
晚更新世中期,松嫩平原东部继续隆升,导致晚更新世初期沉积亚粘土、亚砂土层露出水面,第二期湖成地面形成。
致此,松嫩冲湖积高平原雏形形成,之后经历了晚更新世中期-全新世阶段地壳运动和各种外动力剥蚀与堆积,形成规模大小不等的沟谷,使冲湖积高平原的表面更加凹凸不平,形**们称谓的垄岗状、波状高平原。
4.冲湖积低平原的形成与发展
据本次遥感调查结果显示,晚更新世晚期,即18.3~18.1ka,松辽坳陷盆地不但存在大湖,而且西部边界已到达西辽河的通辽地区,空间范围分布巨大。其沉积厚度为几十米的细粒石英砂层,分选均匀、成分单一、区域分布稳定,其上砂层水平层理发育,含贝壳碎片。
晚更新世末,受长岭弧形断隆作用的影响,使原本相连通的晚更新世松辽古大湖,以其为界分解为北部的松嫩古大湖泊和南部东西辽河古大湖泊,并突显出新构造活动的重要性。
全新世早中期,地壳缓慢上升,北部地区晚更新世晚期湖泊逐渐缩小,湖积中心已缩小到齐齐哈尔以南至大安一线,形成千岛湖,并接受了淤泥质、砂土质冲湖积堆积。
此时,南部地区伴随长岭断隆作用,在晚更新世晚期冲湖积堆积物质的基础上,形成断隆与断陷相伴生的网格状构造格局,其逐渐缩小的古湖泊向断陷区迁移,并接受了早中全新世黑色淤泥质物质的沉积。同时个别断隆区接受剥蚀,直至中全新世初已达到接受沉积的环境,同样沉积了黑色淤泥质物质,并与下伏晚更新世晚期沉积的白色石英砂层呈假整合接触。这就是在野外为什么见到黑色淤泥直接覆盖于白色石英砂层之上的原因。
晚全新世,松辽平原整体抬升作用加强,湖泊退缩,冲湖积低平原的形成。由于地表水位较浅,供给量小于蒸发量,湖泊逐渐干涸,为区内盐渍化发育提供了物质及地貌环境,而退缩的湖泊沿新构造断裂发育呈现代河流,并猛烈下切,形成深切河谷。南部冲湖积低平原区地区的东西辽河、养牧畜河等河流形成宽约几十至上百米,深度可达3~5m槽形河谷。北部冲湖积低平原地区的嫩江、松花江方真正的连通流入黑龙江。
除上述低平原的湖泊外,本区还有残留湖和热融湖等,残留湖是由于早期的规模较大的湖泊萎缩后形成的小型湖泊。热融湖是由于冰缘地带的冻土融冻、埋藏冰块融化或残留岩块受冻融作用上拱(图版1.4.8),当它们融化后形成地表塌陷,并积水形成湖泊,如乾安地区的**湖泊。
5.风成地貌的形成与发展
本区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虽然都有发育,但风积地貌分布的面积和规模远远大于风蚀地貌。
晚更新世中期(70~30ka),本区进入冰期阶段,气候干凉,植被稀疏,受蒙古高压的控制,西北季风盛行,西北大风吹扬大兴安岭山区和沟谷中的沙物质,向松辽平原方向迁移,并在松辽平原的中西部地区堆积了风积黄土和砂土,形成广阔的风积平原,风积前缘到达乾安一带,晚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是区内风积地貌发展的盛形时期,主要以东西辽河平原、长岭断垄和乾安地区最为发育。它们是在晚更新世末期,伴随长岭弧形断垄发生,导致晚更新世晚期湖积砂层外露水面后经风蚀与风积作用,原地起沙并经过搬运所制。这就是区内全新世沙漠和沙化形成的根本原因。
总之,通过松辽平原地貌形成与新构造运动、组成物质、地形高度的关系分析研究,首次提出区内风积地貌形成于晚更世末期至全新世。晚更世晚期湖积砂层是沙化形成的母体;东北部高平原控制区内黑土的形成、退化与空间分布范围;低平原区是盐渍化发育的地貌单元。
高原地貌的特点是什么?
海拔在500m以上、面积较大、顶面起伏较小、外围又较陡的高地
高原与平原的主要区别是海拔较高,它以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区别于山地。
四大高原地表特征八个
中国最大的四个高原分别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高原。它们集中分布在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上,由于高度、位置、成因和受外力侵蚀作用的不同,高原的外貌特征也各异。中国陆地的主要地形即为高原和山地。
青藏高原
上新世纪末,青藏高原高度为1000米左右,第四纪期间,整体抬升4000米,(早跟新世:抬升1000米,中更新世:抬升1000米,晚更新世抬升1500-2000米,全新世抬升350-500米)。
青藏高原的隆起,地势上造成南北、东西气流流通的障碍,加剧西北地区的干旱;巨大的高原加强了东部地区的季风,对地表自然景观产生巨大的影响;其本身形成了高寒气候,分布有大面积的冰川冻土。
另外,山体的抬升引起河流的下切,由于后期抬升速度加快,河流下切速度小于山体抬升速度,在高原面上的河流曲流发育,河谷宽浅,水流和缓,而在高原的边缘,河流下切强烈,形成高山峡谷,河流湍急,成为一个独特的现象。
构造形成
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向北移动、挤压,其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脉和可可西里地区隆生为陆地,随后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着洋壳不断发生断裂。
约在2.1亿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进入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万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急剧上升,藏北地区和部分藏南地区也脱离海洋成为陆地。整个地势宽展舒缓,河流纵横,湖泊密布,其间有广阔的平原,气候湿润,丛林茂盛,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
地质学上把这段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青藏高原的抬升过程不是匀速的运动,也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进。距今一万年前,高原抬升速度更快,以平均每年7厘米速度上升,使之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有确切证据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亿年前的奥陶纪,其后青藏地区各部分曾有过不同情况的地壳升降,或为海水淹没,或为陆地。到2.8亿年前(地质年代的早二叠纪),青藏高原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
这片海域横贯欧亚**的南部地区,与北非、南欧、西亚和东南亚的海域沟通,称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当时特提斯海地区的气候温暖,成为海洋动、植物发育繁盛的地域。
其南北两侧是已被**开的原始古陆(也称泛**),南边称冈瓦纳**,包括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南极洲和南次亚**;北边的**称为欧亚**,也称劳亚**、北美洲。
***高原
***高原东起大兴安岭,西至马鬃山,南沿长城,北接蒙古,为蒙古高原的一部分。海拔1000~1400米,南高北低,北部形成东西向低地,最低海拔降至600米左右,在中蒙边境一带是断续相连的干燥剥蚀残丘,相对高度约百米。高原地面坦荡完整,起伏和缓,古剥蚀夷平面显著,风沙广布,地面坦荡,起伏和缓,多宽广盆地,草原辽阔。西部沙漠分布广,从飞机上俯视高原就像烟波浩瀚的大海,古人称之为“瀚海”。高原上既有碧野千里的草原,也有沙浪滚滚的沙漠,是中国天然牧场和沙漠分布地区之一。
自然环境
地理位置
位于*山山脉之北,大兴安岭以西,北至国界,西至东经106°附近。介于北纬40°20′~50°50′,东经106°~121°40′,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行政区划包括呼伦贝尔盟西部,锡林郭勒盟大部,乌兰察布盟和巴彦淖尔盟的北部。广义的***高原还包括*山以南的鄂尔多斯高原和贺兰山以西的阿拉善高原。***高原又称北部高原。包括***自治区全部、甘肃省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的广大地区,东起大兴安岭和苏克斜鲁山,西至马鬃山,南界祁连,善达克沙地、乌珠穆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等。较大的沙漠有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库布齐沙漠等。
云贵高原
云贵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西起横断山脉,北邻四川盆地,东到雪峰山。它包括云南省东部、贵州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和四川、重庆、湖北、湖南等省边境,面积达30多万平方千米。
是中国南北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两组山脉的交汇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它大致以乌蒙山为界,分为云南高原和贵州高原两部分。西面的云贵高原海拔在2000米以上,高原地形较为明显。东面的贵州高原起伏较大,山脉较多,高原面保留不多,称为“山原”,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
云南高原和贵州高原相连在一起,分界不明,所以合称为“云贵高原”。云贵高原位于青藏高原、四川盆地、湘桂丘陵及中南半岛北部高原之间,属于中国地势第二阶梯。
云贵高原地形复杂,矿产资源、生物资源丰富,因为地势的差异,水能资源丰富。
构造形成
云南有1200多个坝子,占全省耕地三分之一,低陷的成为盆地,有的积水成湖。如以昆明为中心的高原面上,分布着滇池等许多大小湖泊,被称为“滇中断陷湖区”。湖盆四周由于湖水外泄和四周山地沙泥淤积,大多数已发育有湖岸平原。这里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是高原的主要农业区。贵州高原位于多雨的季风区,雨量充足,因此有“天无三日晴”的说法。由于多雨,高原上的河流水量大,许多河流长期切割地面,形成许多又深又陡的峡谷。贵州高原的地貌可以大致分为**地形面:山原、盆地和峡谷。高原上最高的一级是山原,以贵州西部最明显。高原面因长期受河流切割而呈山原形态。在这个高原面下,分布着一些盆地(坝子),最大的是贵阳盆地,是高原上的主要农耕地带。峡谷是河流长期下切形成的,如乌江河谷深达300—500米,在这里“对山唤得应,走路要一天”。北盘江打帮河上源的黄果树瀑布,宽约20米,从50多米高的陡崖上直泻犀牛潭,水花飞溅,气势磅礴,是中国最大的瀑布。(右图为云南石林)。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但由于缺乏植被保护,加以夏雨集中,且多暴雨,在长期流水侵蚀下地面被分割得非常破碎,形成沟壑交错其间的塬、墚、峁。
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平坦耕地一般不到1/10,绝大部分耕地分布在10°∼35°的斜坡上。地块狭小分散,不利于水利化和机械化,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每年经陕县下洩的泥沙约16亿吨,其中90%来自黄土高原,随泥沙流失的氮磷钾养分约3,000余万吨,这也是导致黄河下游泥沙堆积,形成地上河的原因之一。
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是中国改造自然工程中的重点项目,治理方针是以水土保持为中心,改土与治水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这种治理措施已取得了重大成绩。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
成因
这些地区的**,白天受热膨胀,夜晚**收缩,逐渐被风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块、沙子和粘土。同时这些地区,每逢西北风盛行的冬春季节,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尘土蔽日。粗大的石块残留在原地成为“戈壁”,较细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区,聚成片片沙漠,细小的粉沙和粘土。
根据黄土堆积环境的不同,可将中国黄土发育分为三个时期:早更新世,相当于第一次冰期,气候比新第三纪干寒,发生午城黄土堆积;中更新世,发生第二次冰期,气候进一步变干,堆积了离石黄土,范围广、土层厚;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气候更加干寒,堆积了马兰黄土,厚度虽小,但分布范围更广,南方称下蜀黄土。进入全新世,气候转为暖湿,疏松的黄土层,经流水侵蚀,形成了沟壑纵横、墚峁广布的破碎地表。高原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800-3000米 。除许多石质山地外,大部分为厚层黄土覆盖。经流水长期强烈侵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观。 高原上主要山脉有太行山脉、吕梁山和六盘山等,这些高脉把黄土高原分成三部分:山西高原、陕甘黄土高原、陇西高原。
地理位置
黄土高原在中国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交界处,它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关
中北部,北抵长城,主要包括山西、陕西北部,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区,面积4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黄土分布70%,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厚50—80米,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
、铝土储量大。但由于植被稀疏,夏季降水集中且雨量大,流水冲蚀作用强,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地表支离破碎,形成沟壑交错其间。
按地形差别分陇中高原、陕北高原、山西高原和豫西山地等区域。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西起日月山,东至吕梁山,南靠关中平原北部,北抵*山,涉及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七省(区)46 个地(盟、州、市),282个县(旗、市、区)。平均海拔1000~1500米,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年均气温6~14℃,年均降水量200~700毫米。从东南向西北,气候依次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半干旱气候和干旱
气候。植被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草原和风沙草原。土壤依次为褐土、垆土、黄绵土和灰钙土,山地土壤和植被地带性分布也十分明显。全区总面积63.5万平方千米,其中水土流失面积45.4万平方千米(水蚀面积33.7平方千米,风蚀面积11.7 万平方千米),年均输入黄河泥沙16 亿吨,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
黄土高原广布黄土,厚达50至80米,陇东、陕北厚达150米,最厚的地方达200米。由于历代战乱、盲目开荒放牧及乱砍滥伐导致高原的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加之黄土的土质疏松,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形成“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
平坦耕地一般位于沟谷或小型盆地,一般不到1/10,绝大部分耕地分布在10°~35°的斜坡上。地块狭小分散,不利于水利化和机械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但是黄土高原地区蕴藏著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 铝土矿等资源,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基地。
地貌特征
山、原、川三大地貌类型是黄土高原的主体。耸峙在高原上的山地,犹如海洋中的孤岛。“山河相间,千沟万壑”为黄土高原地貌最真实的描述。
例如六盘山以西的陇中高原上的屈吴山、华家岭、马衔山,陇东陕北高原上的子午岭、白于山、黄龙山等。原(或塬)是指平坦的黄土高原地面,著名的有甘肃东部的董志塬,陕西北部的洛川塬。塬面宽阔,适于机械化耕作,是重要的农业区。但是塬易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出长条状塬地,成为山梁,称为“梁”地。如果梁地再被沟谷切割分散孤立,形状有如馒头状的山丘,当地称为“峁”。由“梁”和“峁”组成的黄土丘陵,高出附近沟底大都在100~200米左右,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泥沙来源区。川是深切在塬面下的河谷平原,在梁峁地区**水出露,汇成小河,河水带来的泥沙在这里沉积,在两岸形成小片平原,称它为“川”。川两旁还有阶地,即“掌”、“杖”地,掌是川地上源的盆地状平原,与条状分布的杖地不同。
地名青藏,主要地貌高原特点是什么?
青藏高原的地貌特点主要是:
1、青藏高原高山大川密布,地势险峻多变,地形复杂,其平均海拔远远超过同纬度周边地区,因此,其地貌的另外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具有极高的海拔高度。这也成为划分青藏高原地貌的重要依据。青藏高原各处高山参差不齐,落差极大,海拔高度可以从60米升至8805米据统计,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占青海全省面积的60.93%,占西藏全区面积的86.1%。相比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其四周区域如四川盆地的海拔只有约300一100米,印度的恒河平原海拔更低,不足100米。区内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4.43米),也有海拔仅1503米的金沙江;喜马拉雅山平均海拔在6000米左右,而雅鲁藏布江河谷平原仅有3000米。
2、青藏高原地势呈西高东低的特点。相对于高原边缘区的起伏不平,高原内部反而存在一个起伏度较低的区域。对这个区域的形成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这个平坦的地势面其实是高原抬升前位于近海平面的夷平面;另外一种看法认为高原腹地平坦地势面形成于抬升之后,是内流水系河流下切侵蚀能力弱化的结果,几百万年以来青藏高原的隆升运动,造成了如今的地貌现象。隆升开始于1000万年前的上新世。主流观点认为:由于板块运动,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向北漂移,与欧亚**板块俯冲、挤压,使其发生褶皱断裂和抬升。在漫长的地质岁月里,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在不同时期引起几次构造运动,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进,区内各级地质构造体呈现明显一致性,在距今大约200-300万年的时间内,才一被大面积的抬升到现在的高度,形成如今统一的大高原地貌类型。
3、青藏高原是一个巨大的山脉体系,是世界上最年轻最高的高原,其由山系和高原面组成。由于高原在形成过程中受到重力和外有引力的影响,所以高原面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形,使整个高原的地势呈现出由西北一东南的倾斜的趋势。高原面的边缘被强烈切割形成青藏高原的低海拔地区,山、谷及河流相间,地形破碎。高原面边缘直至今日,仍在不断上升,内部却在不断风化。青藏高原边缘区存在一个巨大的高山山脉系列,根据走向可分为东西向和南北向。东西向山脉占据了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是主要的山脉类型(从走向划分);南北向山脉主要分布在高原的东南部及横断山区附近,这两组山脉组成了地貌骨架,控制着高原地貌的基本格局东北向的山脉平均海拔高度普遍偏高,除祁连山山顶海拔高度为4500米-5500米之外,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喀喇昆仑山等的山顶海拔均在6000米以上。许多次一级的山脉也间杂其中。两组山脉之间有世界闻名的平行峡谷地貌(知名的有金沙江深切峡谷、怒江大峡谷及斓沧江河谷等),还分布有数量广泛的宽谷、盆地和湖泊。具体情况概括如下:高原内部的地貌类型主要是次一级的高原、盆地及高山。昆仑山一巴颜喀拉山横贯整个中部;冈底斯山一念青唐古拉山贯穿整个西藏。近几年在青藏高原内部区还发现了一条长2500公里,宽100公里,相对高差1000米的**山脉,被称为“亚洲**分水岭”。它起自喀喇昆仑山,至唐古拉山为止,山脉以南为印度洋水系,受印度季风主控;以北为太平洋水系,受西风带影响。
四川的地貌特征有那些?
四川省位于我国西部,地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横断山脉、秦巴山地、四川盆地等几大地貌单元,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复杂多样。最高点是西部横断山脉的主峰贡嘎山,海拔7556米。最低点在南边泸州市合江县的长江之滨,海拔约220米。以龙门山—大凉山一线为界,东部为四川盆地及盆缘山地,西部为川西高山高原及川西南山地。
(一)四川盆地底部地区
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面积17万平方公里,海拔300-700米,四周为海拔1000-4000米的山脉所环抱。盆地底部龙泉山以西为川西平原区,由成都平原、眉山—峨眉平原组成。其中,成都平原面积达6200平方公里,是我省最大的平原。龙泉山以东地区为盆地丘陵区。该区地貌条件差异较大,据此又可分为川中方山丘陵、川东平行山地两个地貌亚区。广安市附近的华蓥山主峰海拔1704米,是盆地内最高峰。
(二)四川盆地边缘地区
本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3%。其中,又以海拔1500-3000米的中低山地为主,占山地面积的96%左右。该区主要的山脉有:东北缘的米仓山、大巴山;东南缘的巫山、七曜山、大娄山;西北缘、西南缘的龙门山、邛崃山、大相岭等。盆地西南缘的佛教名山峨眉山以及西北缘的道教名山青城山均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区内最高峰为西部岷山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米。该区丘陵和平原较少,零星分布山地之间,平原在当地俗称为坝子。比较有名的有广元坝子、天全坝子等,是当地的农业中心。
(三)川西南山地区
川西南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系中段,地貌类型为中山峡谷。全区94%的面积为山地,且多为南北走向,或两山夹一谷。山地海拔多在3000米左右,个别山峰超过了4000米。主要山脉有小凉山、大凉山、小相岭、锦屏山。最高峰为石棉、九龙与康定三县交界处的无名山峰,海拔高达5793米。本区东部的大凉山山地为山原地貌。山原顶部海拔为3500—4000米,北部为大风顶,南部为黄茅埂。本区中部的安宁河谷为平原,面积约960平方公里,是我省第二大平原。
(四)川西北高原地区
本区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和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地面海拔4000-4500米,分为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山地两部分。川西北高原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分为丘状高原和高平原。丘谷相间,谷宽丘圆,排列稀疏,广布沼泽。分布在若尔盖、红原与阿坝一带的高原沼泽是我国南方地区最大的沼泽带。川西山地西北高、东南低。根据切割深浅可分为高山原和高山峡谷区。主要山脉在岷山、巴颜喀拉山、牟尼芒起山、大雪山、雀儿山、沙鲁里山。横断山脉的主峰贡嘎山海拔7556米,它不仅是四川第一高峰,也是世界著名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