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程冰蓉 给各位分享教学原则与方法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孔子的教育原则与方法?(孔子的教育方法和原则)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孔子的教育原则与方法?
1.重视教育的作用
孔子是第一个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述教育的作用的思想家。在人性论上,孔子还把人性分为三等,一等是“生而知之者”,属于上智;二等是“学而知之者”,属于中人;三等是“困而不学”,属于下愚。“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指的是中人这部分,中人是有条件接受教育,可以对它们谈高深的学问。
2.“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
孔子认为教育对象应当“有教无类”。“有教无类”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都可以入学。
3.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孔子主张德政,对君子强调三方面额修养要求,“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可见孔子教育的目的是仕途,要培养的是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4.以“六艺”为教学内容
以“六艺”为教学内容,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诗》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选集。诗有风、雅、颂三种类型。
《书》又称《尚书》,古代历史文献汇编。是根据一些历史文献编撰而成。
《礼》又称《士礼》,传于后世称为《仪礼》。孔子认为,礼是立国之本,在社会生活中有重大的作用。
《乐》:“乐”是各种美育教育形式的总称,内容广泛,与诗、歌、舞、曲密切结合在一起。在社会生活中,乐与礼经常配合发挥作用而为**服务,所以礼乐常常并提。
《易》又称《周易》,是一部卜筮之书。
《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5.教学方法
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教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学的过程,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1)教学三个过程:学—思—行
孔子主张“学而时习之”,对学习过的知识要时常复习才能牢固掌握。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另外,还强调“学以致用”。
(2)启发诱导
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早几十年。
(3)因材施教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实现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孔丘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通过谈话,二是个别观察。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4)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
要有好学、乐学的态度;要有不耻下问的态度;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6.主张自觉修养德行
孔子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其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大体是以“孝悌”为本,以“礼”为规范,以“忠恕”为一贯,以“中庸”为准则。此外还提倡智、勇、信、义等道德
教学手段的选择原则?
简述教学方法的选择原则1、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不同领域或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要借助于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教师可依据具体的可操作性目标来选择和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法。
2、依据教学内容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与学习要求不同;不同阶段、不同单元、不同课时的内容与要求也不一致,这些都要求教学方法的选择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3、根据学生实际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学生的实际特点直接制约着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科学而准确地研究分析学生的上述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4、依据教师的自身素质选择教学方法。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只有适应了教师的素养条件,并能为教师充分理解和把握,才有可能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还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扬长避短,选择与自己最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5、依据教学环境条件选择教学方法。
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在时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能最大限度地运用和发挥教学环境条件的功能与作用。
教学方法的实施应贯彻什么原则?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一法为主,多法相助。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教育学教学原则?
教育学教学有8大原则,主要包括: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量力而行性原则、8.因材施教、教学最优化原则。
《学记》中提出了哪些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答:一、教育教学原则1、预防性原则 《学记》说:“禁于未发之谓预。”要求事先估计到学生可能会产生的种种**倾向,预先采取防止措施。否则,“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当**倾向已经发生甚至积习已深时再做教育引导,就会格格不入而备受困难。2、及时施教原则 “当其可之谓时”,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否则,“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这已涉及教学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准备、教学内容和顺序等问题,要求寻找诸因素的最佳结合点,使教学显见成效。3、循序渐进原则 “不陵节施之谓孙(逊)”,教学必须遵守一定的顺序。顺序可以理解为内容的顺序和年龄的顺序。如果“杂施而不孙(逊)”,杂乱施教而无合理的顺序,其效果将适得其反。因此,要“学不遢等”。4、学习观摩原则 “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要在集体中学习,借助集体的力量进行学习。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5、长善就失原则 《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这指出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四种缺点,即贪多务得,片面专精,浮躁轻心,畏难不前。这四种缺点又是“心之莫同”---个体的心里差异造成的。因此,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差异,认识到它的两重性,即“多、寡、易、止,虽各有失,而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于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则善长亦”。所以,《学记》揭示了学生学习中长短、得失的辩证关系,要求“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6、启发性原则 “君子之教,喻也”,教学要注重启发。一味让学生死记硬背,或者频繁发问,只顾赶进度而不顾学生的兴趣、接受能力和学习效果,学生就会以为学习为苦差事,甚至怨恨,并很快把所学的东西丢的一干二净。因此,教学要重启发诱导,注意“导而佛牵”,教师引导,但又不能牵着学生鼻子走;“强而弗抑”,督促勉励,又不勉强、压抑;“开而弗达”,打开思路又不给现成的答案。《学记》以为,懂得启发的教师,才算懂得教学的教师。7、藏息相辅原则 “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这是说既有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有课外活动和自习,有张有弛,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老师、同学的可亲可爱,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二、教学方法《学记》对一些教学方法也有精当的阐述。1、讲解法 它提出:“约而达”(语言简约意思通达),“微而藏”(义理微妙而说的精善),“罕譬而喻”(举少量典型的例证而使道理明白易晓)。2、问答法 教师的提问应先简易,后难坚,要循着问题的内在逻辑。而答问则应随着其所问,有针对性的作答,恰如其分,适可而止,无过与不及。3、练习法 如学诗须多读吟唱,学乐则须多操琴拨弦,学礼则多按规矩去做。根据学习的内容来安排必要的练习,练习需要有规范,并且应逐步地进行。
教育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
教育教学理论原则有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其中科学性指的就是科学文化知识,也就是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传递给学生正确的知识,对老师的专业知识储备提出了要求。这用我们比较熟悉的词来概括就是说我们要教给学生“双基”,也就是基本技能与基础知识。二、直观性原则,就是通过感觉**比如眼睛、耳朵等对外界事物的感知来增加我们的感性认识。分为三大直观分别为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语言直观。三、启发性原则,提到这个原则便不得不说孔子了。“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就是这个意思。与孔子相对应的古希腊的大教育家苏格拉底所提出的产婆术同样也体现了这个原则。那么启发性原则就是说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能够真正地融入课堂。四、循序渐进性原则,也叫系统性原则。在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用到这个成语,紧接着下句话一般都是不要着急,慢慢来。一般在教学原则中它与个人身心发展规律中的顺序性是分不开的。五、巩固性原则,“温故而知新”,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不仅仅是有利于巩固,更有利于学习到新的知识。我高中的语文老师在讲《论语十则》时曾说也许下一次再讲这篇课文跟现在就会有很大差别,因为又会有新的理解。所以说及时对旧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既可以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又能对学习新知识进行铺垫,因为知识都是有内在联系的。而且,我们都知道人的记忆是会逐渐被时间消磨,遗忘规律大家也都了解,所以更要及时复习巩固。六、量力性原则,也叫可接受性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也就是说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将学生的接受能力作为我们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七、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学以致用。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是我们最终的目的。老师也尽力提供和创造机会,通过多种多样的途径和形式使学生从事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体会思想观点、态度信念等的形成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意义。八、因材施教原则,这是孔子最先提出的。我们都知道人有个体差异性,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做到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有不一样的教学方法。
孟子教学原则口诀?
1深造自得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据此,孟子主张学习中要有**思考精神,读书是必要的,但应求理解,而不能书云亦云,对前代的文献典籍,不能盲从。2盈科而进孟子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其进锐者,其退速。”进程过于迅速,势必影响实际效果,致使退步也快。正确的进程应当象流水一样,注满了一个洼坎之后再往**,这就是“盈科而后进”的道理。3专心有恒孟子认为两个人同时跟一个围棋国手学习下棋,但结果大不相同,这是由于专心与不专心的缘故。因此,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这是孟子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原则。其在主张专心致志的同时,还提出了持之以恒的思想。他告诫学生学习如果停下一个时期不用心学习,学到的知识也会遗忘。因此,学习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4教亦多术教师的作用在于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因此,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他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对学生,教法很多,但要因人而异。此外,孟子也十分重视学习环境,置学子于优良环境中,施以自发的教育,方能成功。孟子学说对后世的影响启发未明理学。孟子提出“内圣之学”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只要每人扩充善性,压抑物欲之性,自身反省。这种内省的修养方法,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主流。程颢、程颐、陆九渊、王阳明等宋明理学家,都是继承孟子这方面的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