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梅云雁 给各位分享于谦简介个人资料文库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相声演员于谦哪年出生?(相声演员于谦的出身)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相声演员于谦哪年出生?

于谦,1969年1月24日出生于北京,祖籍陕西蓝田县冯家村,相声演员、主持人、影视演员[1]。1982年,考入北京市戏曲学校相声班学艺,在校期间跟随相声演员王世臣、罗荣寿、高凤山、赵世忠学习[2]。1985年,拜相声演员石富宽为师[3]。1992年,客串赵宝刚执导的喜剧《编辑部的故事》。1995年结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影视导演系进修班。2000年开始与郭德纲合作表演相声,之后参与电视剧《九九归一》的拍摄。2001年,出演电视剧《天下第一丑》,接着又参与电视剧《***》的拍摄。2004年正式加盟德云社[65]。2010年,主演喜剧电影《三笑之才子佳人》[4]。2013年,与郭德纲搭档登上春晚舞台[5]。2016年5月,担任湖北卫视《我为喜剧狂第三季》导师。[6]10月,加盟浙江卫视综艺节目《喜剧总动员》[7]。2019年3月22日,主演的青春校园电影《老师·好》上映[8]。7月,以“领笑团”的身份加盟腾讯视频脱口秀竞技节目《脱口秀大会第二季》[9]。12月22日,凭借电影《老师·好》获得第11届**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46]。

明朝于谦的英文简介?

相声演员于谦哪年出生?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生于1398年5月13日,汉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祖籍考城,但于谦的曾祖于九思在元朝时离家到杭州做官,遂把家迁至钱塘太平里,故史载于谦为浙江钱塘人。公元1421年,即永乐十九年,23岁的于谦考取辛丑科进士;1426年,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起兵谋叛,于谦以御史身份随明宣宗朱瞻基征讨高煦。高煦出降后,明宣宗让于谦数落他的罪行。于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朱高煦在这位御史的凌厉攻势下,被骂得抬不起头,伏地战栗,自称罪该万死。明宣宗大悦,当即下令派于谦巡按江西;1430年,宣宗越级提升于谦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1448年,于谦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1449年,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筹划京师防御,立下保卫京师之功;1450年3月,于谦任总兵;同年8月主持兵部工作;1457年正月壬午,明朝发生夺门之变,于谦被诬陷制造不轨言论,被逮捕入狱。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斩决。于谦被杀之后,抄家的官员到于谦家时,才发现于谦家里什么也没有,除了生活必需品外根本就家无余财。明宪宗成化初年,于谦沉冤昭雪,追谥为“忠肃”。

于谦爱国事迹50字?

朱祁镇轻信他的老师兼总管太监王瑾,在蒙古瓦剌强盛之时,草率亲征,明朝的精锐**全军覆没并且俘虏了皇帝朱祁镇。而此时蒙古瓦剌首领也先趁北京防守空虚而进攻北京城。 当时很多人都主张都城南迁,在那次讨论的朝会上,于谦出场了。他当场驳斥了主张南迁的大臣,并且说主张南迁的都该杀!而后承担起拯救帝国的重任,力挽狂澜。 皇上任他为兵部尚书。他临时调集了南下的**,回防北京,抵挡也先的精锐骑兵。并且下死命令严守北京,命令将领背城而战,并且自己也参与防守,防守敌人进攻最猛烈地德胜门,极大地鼓舞了被切断了后路的士兵们。也先最终被打败了,北京保卫战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并且拥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帝,化解了也先擒天子令诸侯,利用人质朱祁镇勒索国家的野心。 他的挺身而出在国家存亡之际挽救了国家和大明朝。其为人刚正不阿,公正廉洁,精忠为国,得以被后世传扬。

明代于谦的治国思想?

在《大明风华》里,有一个桥段,宣宗朱瞻基病危的时候和于谦有一次对话:
朱瞻基:你爱的不是朱家,是天下;你心思太重,心气太高;若让你身居高位,最终会不得好死;
于谦:知我者太宗皇帝也。
这是朱家皇帝眼中的于谦,将天下看得比皇帝要重要,姑且称之为"重国轻君"的思想。在瓦剌兵临京师的时候,于谦将这一思想表达了淋漓尽致——
于谦对太后孙若微说:
如果皇上是神,天下就不应该有战争,有灾荒。如果皇帝什么都懂,都明了,他就不需要有百官,不需要有六部;
刘家的汉朝,李家的唐朝,赵家的宋朝,这些都不是一家一姓得了天下,就自命天子吗?他们真的是天子吗?还不是一样,亡了国家,苦了百姓;
现在,他只不过是个姓朱的倒霉蛋,是个又糊涂又愚蠢自大的小孩子;皇上和那个小孩子,就差的是一件黄袍而已。
于谦的这些话,在君为臣纲的大明朝绝对是大逆不道的语言,他否认了君权的神圣,践踏了皇帝的尊严,难怪孙太后动了杀他的心思。

于谦在土木之变后力主抵抗。
历史上的于谦,做的事情比电视剧里还要彻底,面对瓦剌太师也先挟持皇帝朱祁镇攻掠中原,威胁京师时,于谦置皇帝朱祁镇的生命于不顾,喊出了"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毅然地担起组织北京保卫战的重任,为了社稷和百姓的安全殚精竭虑。

在"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愚忠思想发展到顶峰的明朝,于谦的思想,亮起了明朝第一盏重国轻君的明灯,开启了大明文人的别样风骨。
一、于谦是明朝第一个明确提出"重国轻君"思想的人。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浙江杭州人。明朝的名臣。作为一个封建官僚,其"重国轻君"思想是在国家社稷面临灭亡时刻提出来的,作为和传统思想相悖的主张,体现了于谦非凡的胆量和**的思考,主要内容有:
不能因为一个被俘皇帝,牺牲整个王朝的利益;瓦剌太师也先利用被俘的英宗,要挟明朝投降并索要财物,为稳定人心、军心,于谦主张放弃营救英宗,确保明朝统治集团内部和京城人心的稳定,进而保住大明江山;于谦的"轻君"仅限于身在敌营的明英宗。基于重国轻君的主张,于谦派人告诫边关的守将,不要中了敌人的*计,同时调兵遣将,积极备战。正统十四年十月,也先挟持着被俘的英宗朱祁镇,率瓦剌军直抵京师。于谦取得京师城保卫战的胜利,彻底粉碎了也先的诡计。
于谦的"社稷为重,君为轻"的思想,不仅在现实里挽救了国家,而且是重新思考皇帝和国家关系的第一人。
他的思想源于战国时期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是,孟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不会有坐牢或者被杀的风险。
于谦面临的环境则要恶劣的多,随着秦汉以来皇权的不断强化,"君为轻"的言论逐渐消亡。特别在明初,朱元璋为了加强**统治,大肆删改孟子的轻君言论,不断强化和灌输"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的理论。在如此糟糕的压力下,于谦敢于挺身而出,将关闭了一千多年的轻君大门打开了一道缝,当众宣扬"社稷为重,君为轻"的观点需要莫大的勇气。
于谦的"社稷为重,君为轻",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1.否定了朕即国家的观念,肯定了国家与皇帝是不同的主体,二者的关系是"国重君轻"。2.就不必恪守"君为臣纲",为调整明朝僵化的君臣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3.宣告了国家利益至上,臣下为了国家利益,可以拒不执行君主的错误决定。于谦在土木之变后,不顾英宗的安危,另立朱祁钰为帝,打破立嫡立长的皇位继承的规定,均是基于这个思想。
虽然于谦在英宗朱祁镇"夺门之变"时被石亨等人陷害致死,但是他的浩然正气,他用鲜血染红的"国重君轻"主张,一直被明代有识之士所肯定、敬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嘉靖年间,湛若水将于谦的重国轻君的理论推进了一大步。二、湛若水提出"君为轻,社稷为重;社稷为轻,民为重"的理论。湛若水(1466—1560),字元明,号甘泉,广东增城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他不惑之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京筵讲官、侍读、南京吏部、兵部尚书,参预机务。他在老师陈献章"天地我立万化我出"心学的基础上,提出了"随处体认天理"的心学方法,他与同时代的王阳明被尊为"王湛"。这里我们不讨论他的哲学思想,只介绍他对于谦的重国轻君思想的发展。
嘉靖年间,湛若水将于谦"社稷为重,君为轻"的思想,做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君为轻,社稷为重;社稷为轻,民为重"的理论,把重国轻君的理论推进了一大步。
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只是简单的排列了一下民、社稷和君的轻重关系。于谦特别强调了社稷和君的重要性,他把民归属于社稷的一部分,并没有特别关照。湛若水则将三者的关系演变为两大**主题:君和社稷、社稷和民。两两相较,孰轻孰重,一目了然。同时,在重民和君臣关系上,他更有深遽的发挥,从而形成了明代重国重民轻君的理论。
当学生问他怎么评价岳飞被12道金牌召回时,他说,如果岳飞真正懂得社稷为重的道理,那末,他就应该本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原则,以国家为重,一心灭贼,直捣黄龙,等到功成名就之后再去向皇帝请罪,表明自己的心迹,不应该唯君命是从,班师回朝。湛若水的这个答案,就是根据"君为轻,社稷为重"做出的。

湛若水对"社稷为轻,民为重"也做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认为,守城池、保社稷和皇帝能坐稳江山必须要倚靠百姓。他要求嘉靖改变轻视百姓的观念,做到保民、敬民、恤民、爱民。从重民的现实出发,湛若水主张治国要使百姓"衣食足",绝不能使百姓冷了没有衣服穿,饿了没有粮食吃。为此,他否定了"去**,存天理"的说教,肯定百姓追求温饱的**是应该的,是不能没有的。
对君和臣的关系上,湛若水的观念颠覆了理学的"君为臣纲"的理念。他认为君臣之间是合作的关系,各司其职,皇帝对大臣没有生杀予夺的权力。他将君主比做人的心脏,三公比做身体的精神,百官是身体的胳膊腿和眼睛耳朵,御史言官是人的喉咙,百姓是身体发肤。各有各的功用,谁也离不开谁。

明中后期出现了一些重国重民的官僚群体,他们在基层着手解决一些严重影响国计民生的问题。
如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巡按潘季驯在广东厘定均徭,削减一些徭役项目,并将徭役按丁粮固定下来。
万历年间,庞尚鹏在巡按浙江和福建时,在这些地方试行一条鞭法,。后来张居正将之推行到全国。
明代著名清官海瑞。他认为当官就是为民。就应该为百姓兴利除弊。他在任上,拿办过总督胡宗宪的儿子,打击地方豪强和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
万历初,内阁首辅张居正决定在全国范围清丈田土和推行一条鞭法。他认为"**之道,莫要于安民"和"富国裕民"。
以顾宪成为首东林*人,为民请命,要求万历尽撤矿监税使的行为,都是出于重国重民的思想。
总之,从明中期湛若水提出"君为轻,社稷为重。社稷为轻,民为重"的理论,到中后期赋役改革与反对矿监税使的实践,重国重民轻君思想一直在有识之士中传承,形成了明朝一股重要的**,并对明清之际的思想启蒙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黄宗羲把重国重民与反封建君权的理论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黄宗羲(1610.9.24-1695.8.12),浙江姚县人,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明末清初思想家。他青年时期和阉*做过斗争。明亡后参加过抗清,后隐居埋头学问。

明清之际社会动荡,学术思想上也是如此。以黄宗羲、顾炎武等人为代表的思想家,从学术领域、**领域对宋明理学和封建君主**政体展开了批判。代表人物首推黄宗羲。
黄宗羲在于谦"社稷为重,君为轻"和湛若水"君为轻,社稷为重;社稷为轻,民为重"思想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明代的**得失,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把重国重民与反封建君权的理论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黄宗羲认为,天下之人(民)应该是国家的主人,君主是客人。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君与民谁是主人,谁是客人的问题。

黄宗羲认为人本性具有的自私、自利是天然合理的,任何人都不应侵犯。与西方启蒙运动中提出的"人的权利神圣不可侵犯"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此进一步提出,治乱的标准要看人民的忧乐。

2.黄宗羲将君与民(天下之人)的关系总结为是"为"与"被为"的关系,即"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君主只能为民服务,不能使民服务君主。现在这种主、客关系完全颠倒了,君主变成了主人,民(天下之人)反为客,一切罪恶都由此而起。
黄宗羲认为,君主最大的祸害之处,就是侵犯了"天下人"的"自私"与"自利"。

应该说黄宗羲的思想与后世的**与平等相仿佛。
3.黄宗羲继承了湛若水关于君和臣的思想,他认为君和臣是合作的关系。他指出,大臣出来做官的目的,不是服务于君主,是为了百姓做事的。

君和臣好比抬大树,有人在前边吆喝,后边有人应和,君、臣就是合力抬树木的人,是合作的关系。
黄宗羲有一个观点在今天看来依然有着进步意义,即"有治法而后有治人"。天下人民之利,国家之治,在于法律和制度的保证。必须从根本上废除桎梏天下之人的非法之法,才是公正合理的**和社会。人们应该争取法的保障,而不可寄希望于哪个明君或能臣。在这一问题上,黄宗羲的观点在当今也是超俗而独到的。
四、结束语从于谦在社稷与君主的关系上,冲破理学的禁锢,从现实出发,提出了"社稷为重,君为轻"的主张后,湛若水根据明朝中后期面临的社会危机,开出了"君为轻,社稷为重;社稷为轻,民为重"的治世良方,进一步冲击了君为臣纲的封建君主**的藩篱,
明末清初,黄宗羲在在批判君主**的同时,提出了民与君的关系是"被服务"与"服务"的新主张,把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发展到了新的高度。于谦、湛若水、黄宗羲在明朝复兴和弘扬孟子的民本思想,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对中国近代**产生了积极影响。

孟鹤堂与于谦谁高?

2007年,孟鹤堂在于谦开的饭店里担任大堂经理。2008年,做起“北漂”的孟鹤堂,对自己的人生道路不甚明确,在同学的介绍下,他带着仅有的500块钱报考了德云社。虽然考试当天因生病高烧不退,只勉强唱了个贯口,但他最终还是被录取,进而成为了德云社的一员。进入德云社后的他,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相声,并去小剧场帮忙干活。2009年6月13日,正式拜郭德纲为师。按照德云社“云鹤九霄,龙腾四海”排字,排在“鹤”字科,又因在从艺之初在饭店担任大堂经理,师父郭德纲为他取名为“堂”。

周九良是于谦给孟鹤堂介绍的吗?

是的孟鹤堂19岁在于谦的饭店里打工,慢慢升职成了“大堂经理”。在20岁的时候,进入德云社正式学艺。2009年正式拜师郭德纲,成为了正式的相声演员,按照“云鹤九霄,龙腾四海”的辈分,他被排在了“鹤”字科。而郭德纲也因为“大堂经理”取字“堂”。小先生:周九良比孟鹤堂晚了4年拜师入门,也是糖糖的小师弟。周九良因为独特的台风更是被人们唤作“小先生”,“橘猫”等等爱称。尤其是在台上支棱手,半倚桌子更是被不少师兄弟在说相声时拿来砸挂。在一起说起两人如何“在一起”,少不了老板娘于谦老师的牵线搭桥。周九良还在学习的时候,于谦和孟鹤堂说:有一个学员还不错,给你做捧哏吧。于是按照师傅的安排,两人就开始合作搭档

处死于谦的罪名是什么?

  处死于谦的罪名: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也就是谋反的罪名。  人物介绍:  于谦(1398年-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谥忠肃,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朝兵部尚书。  于谦由进士出身,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兵部侍郎。土木堡之变后,于谦继任兵部尚书,指挥明军取得京师保卫战的胜利。代宗朝,于谦官至少保、太子太傅,世称于少保。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并成功复辟后,于谦被诬陷下狱而冤死。成化年间获得平反。现北京市、杭州西湖旁均有纪念于谦的祠堂、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