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慕容紫福 给各位分享中原地区叫什么雅称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古代的中原是指哪些地方(古代的中原是指什么地方)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古代的中原是指哪些地方

 中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中原”是指包括河南省大部分地区以及河南周围的河北省南部、山西省南部,陕西省东部及山东省西部各一部分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狭义的“中原”专指河南。通常所说的“中原”是指狭义的“中原”,即代指河南。因为河南不仅是绝大部分中国人的祖居之地,而且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的**、经济和文化中心都在河南。
  五帝时代是中原文明因素起源到中原文明社会形成的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仰韶文化中晚期、龙山文化时期。
  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因素起源、积累,中原文化与周边文化的发展水平相同,处于并行发展的时期。此时,中原占有地理上的中心地位,尚未取得**和文化上的中心地位。 龙山文化时期,初级文明逐渐形成,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中原文明中心地位开始明朗。
  从仰韶文化经龙山文化发展到二里头文化,中原地区的文明因素在这一时段有一种疾速增长的趋势,这与周边地区的同期文化形成明显的反差。曾经辉煌一时的马家浜--良渚文化,到马桥文化时已经是强驽之末。山东的大汶口文化经龙山文化,到岳石文化时也给人以衰落之感。 仰韶文化时期,山东的大汶口文化和江汉地区的屈家岭文化等,都曾扩展到中原的豫东和豫南。进入龙山文化时期之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河南商丘、周口、许昌、郑州等地的大汶口文化,或退回山东,或融合于当地,完全被河南龙山文化所取代。豫西南的屈家岭和石家河文化也遭到同样的命运。这种现象所反映的正是中原文化强势扩张的历史真实。中原文化在不断汲取周边文明因素的基础上,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已经走在其它文化的前面,并以夏王朝的建立为标志,确立了中华文明王中王的地位。
  以文明要素为例,可以做为一个新时代标志的青铜冶炼术,在龙山时代逐渐普及。中原地区发现多处青铜冶炼遗存,登封王城岗出土的青铜规残片,陶寺遗址(山西襄汾县东北部)的铜铃等,代表着当时青铜铸造工艺的最高水平。随后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大量青铜兵器、礼器的出土,显示了中原文明的风采。
  中原仰韶文化时期仅发现一座郑州西山古城。而龙山时代的古城仅河南一地,已发现了安阳后岗、淮阳平粮台、登封王城岗、郾城郝家台、辉县孟庄、新密古城寨等6处。今后可能还会有更多的同时代城址的发现。龙山时代大批城堡出现的背后,是整个社会的剧变,是战争、掠夺、权贵、财富集中。一个邦国林立的初级文明社会在中原大地已经出现。
  从新郑县裴李岗(早期新石器文化)的龟甲刻符,仰韶(渑池县)文化的刻划符号,到山西陶寺、河南王城岗、陕西长安花楼子的陶文与骨刻文字,它们和后世的甲骨文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二里头遗址陶文的文字功能更是无可置疑的。
  1975年,山西夏县东下冯村发现了年代相当于夏朝的城堡遗址,城堡规模宏大,布局合理,有居住遗址、人工沟、陶窑、水井、窖*、墓葬等,并且出土了大量石器、骨器和陶器,同时还有一些铜器。类似东下冯城堡的建筑遗迹,在北起临汾、南至黄河、东出翼城、西抵河津的山西南部,竟有35处之多。这些发现,与《禹贡》记载的冀州、太原以及周人所说的“大夏”、“夏墟”正相契合。
  根据古文献的记载,夏人的主要活动区域,包括晋南的汾、浍、涑水流域,豫西的伊、洛、颖水流域,乃至关中平原。近年来,襄汾陶寺遗址的发现与发掘,有助于早期夏文化的确认和突破。陶寺文化遗存百余处,包括了城址、居住遗址、墓葬以及成套的礼器乐器、青铜器。陶寺文化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是出土了一批壶、瓶、盆、盘、豆等彩绘陶器,其中的彩绘蟠龙陶盘,被认为是集合中原诸部落图腾而成的华夏中心区域的徽标;二是出土成批的彩绘木器,有案、几、俎、匣、盘、斗、豆、鼓等多种器物,反映出那个特定时代的一些社会状况;三是出土一批农具,几座水井,说明当时人已经掌握了打井技术,居住处所从此可以不受水源限制,活动范围更加扩大;四是遗存物中铜器与文字的发现。墓中出土一件含铜量近98%的铜铃形器,证明当时人已经掌握了冶金技术。居住址中出土的一件陶制扁壶,陶器的壁上有毛笔朱书文字,结构与甲骨文同形字十分相似,这是迄今为止我们看到的中国最早的毛笔朱书文字;五是在陶寺千余处墓葬中,反映出明显的等级或阶级的差别,五座级别最高的大墓中,出土了鼋鼓、特磬类的礼乐器,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同类乐器珍品。陶寺文化向世界表明,此时中原大地的礼乐制度、阶级差别、国家形态已经萌生或正在形成,标志着山西晋南地区放射出华夏文明时代到来的灿烂光芒。
  现在我们说的中原,一般指河南省。其实中原指河南也有一个简单的道理:古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河南也是自三皇五帝到北宋中国长期的**文化中心所在地。所以,这个中原就是以河南为代表的广大中部地区了。

中国的东南西北中,都有什么别称吗?如塞北,西域,中原,南疆之类的?多多宜善,谢谢大家!

古代的中原是指哪些地方

漠北
关东(原指太行山以东,后来指山海关以东)
关西(函谷关、潼关以西,主要是今天的陕西)
岭南
岭北(指的是**古)
东番(澎湖、**、琉球等地)
江东
江南(最早指湖南)
南中(云南昆明一带)
西番(四川西部、西藏)

古代所说的中原是指那些地方?包括哪些省市?

中原 是现在(河南省以及河北邯郸\山东聊城.济宁\山西晋城地区) 另: 江南 是在封建社会后期指江淮地区(含)以南的苏浙皖地区. 关中 是指陕西潼关以西地区.要和关内(主要制山海关以南)分清楚. 关外 是指山海关以北的东北地区.中原 维中原,在中国古语和汉语的史料和典籍中有以下含义: 一是平原、原野。《诗·小雅·吉日》:「瞻彼中原,其祁孔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相对於边疆地区的对应区域的称呼即中土、中州。 侠义上,指河南一带。先秦时期已有雒邑(今洛阳)、陶(今山东定陶县)为天下中心的说法;随著华夏族向周围迁移,其活动范围扩大,古代豫州被视为天下中心。《明实录·永乐十四年》:「伏维北京,南俯中原。」 广义上,指黄河中下游一带大片地区,或指黄河流域。

如果你觉得我的回答比较满意,希望你给予采纳,因为解答被采纳是我们孜孜不倦为之付出的动力!

中原包括哪些地区?

中原地区这四个字我们一直都可以在古装电视剧中看到,但是究竟哪里才属于中原呢?中原到底有多大呢?这估计是所有看见这个词语的人们的心声吧!

在词语释义之中,中原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是指现今的河南地区一带。在《出师表》、《诗经》等许多的文献之中都有关于这一词语的表述,其中在《盛世危言·议院》中,中原又泛指中国,所以有的时候会用“中国”一词代替“中原”,当然,自古以来中原就是我国的一部分最重要的领土。

中原又被称之为华夏、中土等,是中国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中原的本来意思是天下至中的原野,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被称为是天下的中心。

中原地区的重要性是不用过多的提及的,毕竟作为中心地区,这里曾经是古都数量最多的地区。从夏商开始共有20多个朝代在这里建都,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以来就有“逐鹿中原”的说法,给人们的思想就是得到了中原地区就可以轻易地在天下立足,成为天下之主也是指日可待的事。

中原地区是指洛阳到河南的一片土地,在中华文明伊始的时候,“天下之中”的地域称号就是指的如今的洛阳一带,这里经过了几代朝廷的积累,已经衍生出了最新进的文化技术,用这里肥沃的土地和适宜的气候养育出了最多的人口,一直到了先秦时期,这里开始有了天下中心的说法,并且得到了绝大多人的认同,这里的**地位得到了认可。

而中原这个词最早出现于《诗经》之中,比如:“漆沮之从,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这是能够查到的有关中原一词最早的记载,但是这里的中原指的并不是某一具体的地区,而是地区中心的含义。

这里能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是有原因的,中原地区的地理条件是非常优越的,这里土地肥沃,人类最早就是在这个地方繁衍生息的,这里的土地对于早期农耕技术落后的人们来说就是一块宝地,在这里他们的基本生活条件可以得到满足。

同时,这里的水源充足、气候适宜,出现旱灾和雪灾的几率非常小,所以大多数的人们都会选择在此定居,人口到达一定数量之后,政权就随之诞生。

其实中原地区最常出现在华夏民族人民的口中,外族或是其他国家基本不会这样称呼我们,所以中原代表的绝对不仅仅只是一个地区的别称,更多的是无法宣之出口的民族自豪感,我们自称为华夏儿女,那么作为华夏别称的中原地区就是我们生活的故土,是历史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中国的中原地区是指哪里?古代与现代有区别吗?黄河流域是指哪里?包括哪些省?

不得不说,河南人把“中原”的概念绑架了,从历史和古籍上来看,中原地区即黄河中游地区。

中原地区北界晋北、陕北、冀北一带,南至豫南、鄂北、徽北、苏北一带,东到鲁西,西至陇右,其核心是以秦、晋、豫三省的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这一被考古和历史文献所证明。

历史古籍上对于中原的界定范围:

北界————————北京、榆林、太原、张家口

《明实录·永乐十四年》:“伏维北京,南俯中原。”

明《名山藏》:“陕西三鎭,中原门户也。”(明三镇为今陕西榆林、固原等三边镇)

金《过晋阳故城书事》:“中原北门形势雄,想见城阙云烟中。”(晋阳即今太原)

元《岭北行》:“中原南北限西岭,野狐高出大庚顶”(西岭指大马群山,野狐即张北境内野狐岭)。

南界————————秦岭

《出师表》:“北定中原,还于旧都。”(蜀国位于秦岭之南)

东界————————淮安

《登楚州城》:”此去中原三里许,一条玉带界天横。“(楚州,今江苏淮安)

西界————————陇南、天水、固原

《三国演义》:“蜀兵已到祁山,前军临渭水之西……入寇中原,卿安忍坐视乎?“(祁山位于陇南、天水一带,兵临祁山,入寇中原)

明《名山藏》:“陕西三鎭,中原门户也。”(明三镇为今陕西榆林、固原等三边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