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冷真睿 给各位分享甘肃省地区的人一般姓什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四大家族是哪四个?(香港四大家族是哪四个)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四大家族是哪四个?

百家姓,姓谢是怎么得来的?

谢姓主要有两个来源:任姓和姜姓。传说中任姓谢氏至少已有3500年的历史了,在“夏商周”三代之际几乎湮灭。姜姓谢氏已有2800年的历史了,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金华东西谢营村,尊奉炎帝(姜姓)第六十三世申伯(西周末年)为得姓始祖。

四大家族是哪四个?

谢姓最早活跃于河南南部。楚人灭申并迁谢姓族人于淮河上游,从此,谢姓族人开始了南迁的历程,春秋时期,谢姓已经迁到山东、湖北、湖南等地。战国时,扩展到四川和贵州并汇容到当地的少数民族。

汉晋时谢姓已播迁到陕西、云南、贵州、江西、浙江等地。三国至南北朝时,谢姓家族成了天下最著名的家族之一。唐朝时,谢姓始入福建。到明朝开始进入广东,并且发展到**,成为东南地区的名氏大姓。

历史上谢氏的主要**地有唐河、南阳、永昌、会稽、下邳、九江、章陵、陈郡、阳夏、康乐、东山、梅县、大埔等。

扩展资料

谢姓名望:

1、谢夷吾

谢夷吾(25-89),字尧卿,东汉会稽山*人(今浙江省绍兴)。少为郡吏,学风角占侯之术。太守第五伦擢其为郡督邮。后举孝廉,出任寿张县令,后任荆州刺史。

2、谢灵运

谢灵运(385年—433年),原名公义,字灵运,以字行于世,小名客儿,世称谢客。出身陈郡谢氏,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 ),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绍兴上虞区)。南北朝时期诗人、佛学家、旅行家。

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年),谢灵运继承了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义熙元年(405年),出任大司马司马德文的行参军。此后任抚军将军记室参军、太尉参军等职。刘宋代晋后,降封康乐侯,历任永嘉太守、秘书监、临川内史,元嘉十年(433年)被宋文帝刘义隆以“叛逆”罪名杀害,年仅四十九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谢姓

甘肃的地理位置?

甘肃省的自然环境的特殊性首先就体现在其地理位置,甘肃省的地理位置几乎是我国的中心,特别是省会兰州就是我国陆地版图的几何中心。甘肃省这种居中的地理位置,使得其刚好位于我国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的交汇地带,也就是说甘肃省兼具三大自然区的自然地理特征,甘肃省内不同区域自然地理差异巨大。

在地形方面,甘肃省地处青藏高原(我国最高高原)、黄土高原(崎岖高原)和***高原(我国最平坦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地形十分复杂。甘肃省主要的山脉包括祁连山、乌鞘岭和六盘山等等,祁连山是甘肃省主要的山脉,位于甘肃省的西南部,呈西北-东南走向,长度约为800千米,海拔在4000至6000米,山上冰川发育,冰川数量超过3300条。祁连山北麓,由于山上的冰川融化水滋润的河西走廊是连接我国东西部的重要通道。

在气候方面,甘肃省拥有**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性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等四种气候类型,是我国气候类型最多的省份。在干湿地区方面,甘肃省从东南往西北,分别包括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等所有干湿地区。在温度带方面,甘肃省拥有**带、暖温带、中温带和青藏垂直温度带等温度带。

在河流水文方面,甘肃省的东南部地区气候相对湿润,降水丰富,河流数量众多,而且多是外流河,黄河干流在甘肃省中南部地区自西向东流过。而甘肃省的西北部地区,气候干旱,河流数量稀少,高山上的冰川融化水是河流的主要补给来源,河流多是内流河,黑河、石羊河是主要的内流河。

甘肃省由于地形多样、气候多样,所以拥有极为复杂的生物多样性,是我国生物资源的宝库之一。

甘肃省有哪些城市

甘肃高台的魏氏先祖来自哪里

甘肃高台的魏氏先祖来自:

来源一
魏国,是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的姬姓伯爵诸侯国,册封地于今山西芮城县北,国君为姬姓魏氏。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十六年),魏国被晋献公攻灭,封给毕国后裔毕万(战国时魏国国君先祖,毕国始祖是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
魏国最初国土为现在山西芮城县和陕西大荔县一带。魏国原为商朝时的芮国,西周分封时改为“魏”,据说“魏”是“大”的意思(《史记》:“魏,大名也。”服虔:“魏,喻巍巍高大也。”)在晋献公的时候晋国曾经有过一次规模比较大的兼并战。周惠王十七年(前661年),魏国为晋国灭亡。 晋献公灭魏后,以魏地赐给毕万作为采邑,于是毕万就改氏为魏(这就有点像商鞅一样以封地为氏)---是晋国魏氏的由来。毕万之孙因跟随公子重耳**有功,被封为大夫,称魏武子。前445年的三家分晋事件中,魏氏自立为诸侯,建立魏国。这就是通常意义上说的战国七雄中的魏国。
来源二
出自姬姓,为周文王裔孙毕万之后,以邑为氏或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史记·魏世家》、《通志·氏族略》等有关资料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孙毕万在毕国被西戎攻灭后,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因功,被赐魏地为邑,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公元前225年被秦所灭后,**的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姓正宗。
来源三
出自芈姓,为颛顼帝的后裔魏冉之后,后改姓魏。据《史记》等有关资料所载,战国秦昭襄王时有国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后异父弟魏冉,本楚人,芈姓,后改姓魏。
在芈魏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魏氏,形成魏氏的一支,该支魏氏与芈姓熊氏同宗同源,但查阅各地众多的魏氏家谱,尚未发现以魏冉为始祖者。
源流四
出自外姓改姓魏:
① 出自高姓改姓魏。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庆元进士,本魏氏,接给高家续其香火,姓高。长大后改回魏姓。姓魏。
② 出自李姓改姓魏。明代有昆山人唯校,其先世本李姓,弘治进士,后改姓魏。
来源五
出自少数民族改汉姓或为少数民族固有之姓:
① 满族倭彻赫氏、佤族斯内氏、鄂伦春族魏拉依尔氏改汉姓为魏。
② 土家、蒙古、彝、回、朝鲜等族均有魏姓者。
来源六
源于氐族,出自南北朝时期略阳氐族人王元寿,属于因故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政权控制的中国北方地区有四部氐族人。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元年(公元477年)农历1月,北魏孝文帝在洛阳起建太和、安昌两大宫殿,四方集赋,民不聊生。秦州略阳(今甘肃秦安),氐族人王元寿愤而率部起事,聚众五千余家,自命大将军,号为冲天王,改姓名为魏揭,以对抗北魏王朝。当时云中地区(今***托克托)大荒,民饥不耐,魏揭率起义军开仓赈恤。到农历2月,汉川(今湖北孝感)氐族人泉会、谭酉等相继起义,并率部与魏揭合聚,声势愈旺,遂占据并州城(今山西祁县),与北魏王朝对抗。2月底,北魏王朝秦州(今甘肃天水)、益州(今四川成都)两地刺史、武都公尉洛侯率大军讨伐起义军,起义军寡不敌众,很快就被北魏军攻破并州城,击杀魏揭,俘获其妻、子,押送京师洛阳。魏揭的余子族人迁逃藏匿,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汉姓为姓氏者,称魏氏,世代相传至今。
来源七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兀良哈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兀良哈氏,源出兀良哈部。兀良哈人是元朝初期游牧于蒙古高原斡难河流域的兀良合人的后裔,其代表人物就是兀良哈·哲勒篾与兀良哈·速不台兄弟俩。另外,蒙古族兀亦桑氏,是兀良哈部的一个分支,在清朝初期即冠有汉姓为魏氏、周氏、吴氏等。
来源八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在土家族、彝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魏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魏氏,世代相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