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景寻晴 给各位分享哪些国家地区喜欢舞狮子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为什么中国会有舞狮子这样的习俗?(舞狮子只有中国有吗)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为什么中国会有舞狮子这样的习俗?
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
舞狮习俗
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舞狮是中国历史传统艺术也是乡土文化之一,尤其舞狮表演向来是中国人在大小节庆典礼中最喜欢的表演项目之一。狮子亦代表吉祥的动物,所以从古至今,舞狮都是非常受欢迎的民俗活动。 春节期间,广州人玩得可开心了:看戏的,打牌的,逛衔的,旅游的,拜年的,“逗利是的”,舞狮子的。而最吸引人的是舞狮子。可知道,舞狮子是广州春节的一大娱乐,民间传统活动之一。
广州舞“醒狮”活动起源于明朝末年,初为表现武术馆的尚武精神。
清朝中叶,已广泛流行于两广地区,并传至南洋、北美和华侨华人聚居的地方。广州三元里、泮塘的“狮子”尤具特色。时逢节日,舞狮**,共庆丰收,亦互为勉励。若遇“狮子”临门,视为“驱除**、光耀门庭、大吉大利”之事,纷以彩礼答谢。现在,广州各镇、各大企业和一些村、衔都有狮队。广州最具实力的狮队是广州工人醒狮队。
其实,狮子有“北狮”和“南狮”之分。“北狮”重形,广州民间的“南狮”重“意”,讲究桥马,善于抽象传神。“南狮”造型套路甚多,酣睡、出洞、起势、过三山、上楼台、发狮威,无不神似;喜则欢而碎步,怒则气冲牛斗,哀则闭眼稳步,乐则跃而跨步。这是南狮重“意”的舞法。还有迎宾舞、跳龙门、叠彩、采青等各种形式。法不离碎步、马步、弓步、虚步、行步、探步、插步、麒麟步,内外转身摆脚等。“舞狮”**在“采青”。人们把象征“松柏常青、身壮力健”的“青叶彩礼”(通常是一棵连根的生菜,菜中扎有一封利是)高高挂起或放置于盛盘之中,“狮子”从探青、惊青、食青、吐青按套路表演。“采青”有地青、高青之别,花款有水青、桥青、蟹青、阵门青、七星伴月、九指连环等名式。“采青”时视青”的高度,少则二三人“叠罗汉”踏肩而上,多则数十人肩托圆盘至五六重,摘取彩礼。舞狮者必须顺利地一次采到“青”,并将“青”食下,然后再把“青”吐出来抛给主人,主人接“青”以后,表示接到福了,无比高兴。
广州醒狮,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明朝初年,广东出现了一头肉翅虎,翅如蝙蝠,飞而食邪心人肉,它的皮可以辟百鬼百蠹。粤入迷信,凡能保家宅保平安的东西,都视为吉祥之物,因此,人们仿造此兽形象在节日中舞动它,以告四方生灵,不要给黎民百姓带来灾难。后来人们考究其实,原来这称之为肉翅虎的,是文殊菩萨的坐骑——狮子,因鬣毛过肩,并且毛色与身体颜色相同,奔跑时鬣毛扬起如蝙蝠的缘故。
现在广州醒狮,头上是有角的,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造型,名为“狮子”,实为一头不像狮子,不像犀牛,不像麒麟,不像虎豹的“四不像”。这个“四不像”还有一个传说,在明朝初年,有头独角怪兽出现在佛山,害人害物,人们不得安宁。后来有人想了个办法,以兽治兽,做了一头竹编纸糊的头上也长独角的狮子,并且敲锣打鼓大放鞭*,把怪兽吓跑了,从此便把独角狮子作为驱邪消灾的吉祥物。
舞狮狮头的做法大全
舞狮狮头的做法大全
舞狮
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佳节或**庆典,民间都以舞狮来助兴、舞狮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广东的舞狮表演最为有名。狮子是由彩布条制作而成的。每头狮子有两个人合作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装扮成狮子的样子,做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在表演过程中,舞狮者要以各种招式来表现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阳刚之气。
在碑使中有关于唐明皇游月殿,狮子舞使由唐明皇游月殿后一觉醒来而有醒狮舞,这故事说当唐明皇游月殿时,在阶前出现一只五彩缤纷、阔口大鼻的独角兽对着唐明皇没有恶意,且在阶前滚球,姿态威武。唐明皇醒后要重睹这一现象,他要近臣照他梦境中的瑞兽模仿出来,同时由乐部配以雄壮的锣鼓编舞娱宾。自此之后,舞狮便流入民间。唐《立部伎》中的《太平乐》也称《五方狮子舞》。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就有诗云:“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西凉伎》)。可见唐代已有狮子舞。
有关舞狮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乐志》,其中提到“象人”,照三国时魏国人孟康的解释,“象人”就是扮演鱼、虾、狮子的艺人。由此可见,至迟三国时已有舞狮子了。
舞狮是由什么来源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南狮的南狮的传统套路与高桩南狮
按表演套路分为传统狮与现代高桩狮,按类别分为“佛装狮”和“鹤装狮”。南海既是传统南狮的策源地,更是现代高桩狮的创新地。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舞狮的时候,狮子随着鼓乐声,左腾右挪,上窜下跳,前探后视,时而威武勇猛,雄壮威风,时而嬉戏欢乐,幽默恢谐。不懂传统南狮的人认为狮子舞得活灵活现、生动有趣。懂得南狮的内行人则知道,每一个鼓点、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形态都有着规定的套路与不一样的意义。成功的表演让观众看到的不但是精湛的技艺和高超的难度,更重要的是让观众从中看出或悟到狮子在表演中的各种思维、各种动作的目的,把舞狮表演拟人化,赋予人的思想。在舞狮技艺中,南狮重写意,所以,南狮有喜、怒、哀、乐、动、静、惊、疑这八种形态,这些形态把狮子表演得惟妙惟肖、出神入化、淋漓尽致。例如,喜:狮子为了采青,不惜千辛万苦,排除万难,当采得青时,喜形于色。怒:狮子遇到物体阻挡或外物*扰,便会愤怒,舞狮者须领会表达。哀:狮子遇到困难,未能解决,便会显露哀伤,如何表达,全靠舞狮者。乐:狮子在桩上自由跳跃,落脚抓水,尽显快乐神态;动:狮子好动,喜爱跳跃,舞狮者在桩上跳跃,更能表现其动态。静:狮子经过千辛万苦,困难重重,身心感到疲倦,便需静下来休息。惊:狮子遇到危险,便会产生惊怕的动作,舞狮者便须要将其惊怕动作表达给观众。疑:狮子多疑,对身边每一样新的事物,皆产生怀疑,故舞狮者必须做出疑虑神态。南狮各种形态在表演时,要求鼓点作如下配合:喜:配轻、快、欢乐的鼓点,狮子高兴、快乐、眨眼、微笑、轻摆头或轻跳转身,配弓步、马步、上膝或**步等。怒:配重、急、快鼓点。狮子生气发怒,怒目瞪眼,开口吼叫,狮头用力抖动,配马步、弓步站立步等。哀:配急、重的鼓点,狮子遇到困难而露哀伤,狮头左右摆动,老是踏步或转身等。乐:鼓点要轻、重、快结合。狮子喜欢快乐,摇头摆尾,眼、嘴随鼓点节奏而开合,配小跳、秩歌步、小步跑等步法。动:根据狮动**配以轻、重、快、慢、急、缓鼓点,步法随鼓点节奏而改变姿态。静:鼓停狮静,目光平稳,配仆步、弓步、马步。惊:鼓点快、重,后突停鼓点,因突然情况使狮子产生受惊而狂奔或原地瞪眼开口或合嘴,狮身抖动,特别狮后腿的抖动要突出,迫真,配弓步、马步等。疑:配轻、慢鼓点,开眼合嘴,狮头左右慢转或前伸后缩,不轻举妄动,猜疑不信,配与仆步、弓步、马步,上膝等造型。南狮造型套路也很多,这就要求舞狮人利用人体多种姿态和狮头、狮尾双人配合,将力度、幅度、速度、耐力等揉进舞狮技巧中,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或动或静,表现狮子的勇猛剽悍、顽皮好动等习性。根据南狮的形态与套路,南海舞狮编出了许多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套路。最为著名的有瑞气护佑创辉煌、群狮起舞庆升平、巧夺莲花青、勇夺帅旗、翻山越岭采灵芝、狮子过三山、双狮楼台会、灵蛇献瑞等。南狮每一个套路都有不同的含义。例如,“瑞气护佑创辉煌”是指醒狮得知在高山峻岭中有一株汇聚天地灵气孕育成型的仙草,醒狮为求仙草,穿溪过涧,上高山、过峻岭,历尽千难万险,终得灵气仙草。该套路的寓意为:成功创业,靠的是志气、勇气和自身努力。又如,“群狮起舞庆升平”,是指群狮在抑扬顿挫、轻松活泼的鼓乐节奏中来回穿插,翻飞腾跃。动作干净利落、整齐划一、造型威武。呈现当今太平盛世之喜相。该套路寓意为:天下太平盛世,群狮起舞,气氛热烈,适合企业开张、大型楼宇奠基、周年志庆等庆贺场面。 在南狮表演与比赛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采青。相传,“采青”原来有“反清复明”之意,缘于清代统治者施行**,大兴***,滥杀无辜,激起群众义愤,百姓反清活动风起云涌,将南狮称为醒狮就有暗示国人应该觉醒之意。采青有“采清”与“踩清”的谐音,含有**清朝的含意。之后,采青遂变成娱乐升平的狮艺表演的一个环节,“青”普遍用生菜。舞狮的时候,人们一般会悬挂一根生菜,取其意头,有“生猛”、生意兴隆的象征。把生菜及利市(红包)悬挂起来,狮子在“青”前舞数回,表现犹豫,然后一跃而起,把生菜一口“吃”入嘴内,再把生菜“咬碎吐出”,然后向大家致意,或把“青”吐出来抛给主人,主人接“青”以后,表示接到福了,无比高兴。生菜的粤语谐音为“生财”,有财源滚滚、生意兴隆之意。为了增加娱乐性,采青有时还会用上特技动作,如上肩(舞狮头者站在狮尾者肩上)、叠罗汉、上杆(爬上竹杆)、过梅花桩(经过高低不一长木桩)等等。南海风俗喜舞狮,每到春节、元宵节都有狮队进村,家家户户均在门前放置生菜一盘,以备狮子采食,南狮“食”生菜称之为“采青”。有些人家为避免狮队看不见“青”而将生菜用竹竿高挂门前,并附红包一封,以酬谢狮队舞狮辛苦。时至今日,在南海大沥镇,每年的的农历正月十四,全镇都保留这一风俗。采青经过一代代舞狮人的传承与发展,已经有了多种形式,如盘青、蛇青、蟹青、凳青、高青、地青、水青、和桥青等。其中,采高青又名“企膊”(站在肩膀上),最为高难。舞者各舞狮头和狮尾,站在二人的肩膀上表演,一边舞耍动作,直至将预先扎挂的“青”采下来。狮的舞动要配合音乐的节奏。舞狮有时还会有一人扮作“大头佛”,手执葵扇带领。 南狮点睛是南狮传统习俗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蕴藏着吉祥喜庆之意。一般新的狮头扎成还没有启用前就要举行点晴仪式。在古代,富贵人家请狮子,都要求狮队扎作新狮子,在舞狮之前举行点睛仪式,由邀请狮队的主人点睛。主人来到雄狮面前,妙笔数落,分别在狮子的双目、额和舌头三处点上殷红朱砂漆,随即礼成。到了现代,无论是企业开张庆典或奠基,还是表演比赛**,都会启用一批新狮子,在活动前均要举行点睛仪式。一般认为,南狮点睛之举能使每个狮子都充满希望和祝福,点睛后的狮子才有生命。点睛仪式很隆重,点烛焚香,拜过祖师爷后,就开始点晴。点睛的原料由朱砂、金粉、红水、白酒调成,有资格开光点睛的都是德高望重的人士。一般点六下,取“六六大顺”之意。点睛的顺序是:一点**额头镜,点过天庭亮,福星高照。二点左眼,点过眼睛有神,眼光独到。三点右眼,点过事业兴隆,人财两旺。四点狮口利头(舌头),点过狮利有口福,衣食无忧,口福万利,财源广进,吉祥如意。五点耳朵,点过耳朵听八方,生意兴隆,能接八方财神。六点尾巴,点过尾巴人缘好,能承上启下。点睛仪式结束后,点睛人士直接赏红包给狮子。 高桩南狮起源于南海,发展创新也在南海,现已成为国家体育总局与中国龙狮运动协会在全国、全世界推广的南狮比赛项目。高桩南狮的发展只有二十多年时间。1988年,当时的南海县组织狮队外出参赛,开始上高桩。高桩南狮由此而生并很快风靡世界。受中国龙狮运动协会委托,南海龙狮运动协会制定了《高桩南狮比赛套路》、《高桩南狮比赛规则》,推动了传统南狮向竞技南狮发展。高桩南狮的诞生与普及推广,南海功不可没,成为南狮创新发展的试验田与排头兵。如今,高桩南狮已经在世界各地得到推广,许多体育学院都有这个训练课程。相比传统狮艺,高桩南狮虽然动作难度也大,但对动作内涵要求却没有那么高,比较容易学。主要动作有上腿、站肩、坐头、上桩、桩上飞跃、桩上来回穿梭、桩上环回快走、钳腰、壁虎功、翻、钢索、过桥、悬挂等。高桩南狮桩阵从桩头至桩尾全长16米,最高桩3米。随着锣鼓声,南狮飞身上桩、上肩坐头、桩上飞跃、来回穿梭、钳腰饮水、悬挂采青。尤其是南海狮队的狮头狮尾能够同时飞身跃过4米左右间距的桩柱,腾跃跨度是目前国内外南狮表演中最远的纪录。高桩南狮一系列高难度动作惊心动魄、刚健勇猛、威风凛凛、扣人心弦,让人眼花缭乱、拍手称绝,把狮子的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等各种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近年来,在西樵山举行的“黄飞鸿杯”狮王争霸赛中,南海龙狮运动协会更是再度创新,首度推出竞争南狮、水上飞狮、双狮对打等新套路。被世界狮艺界称为“中华绝技”。高桩南狮表演套路多、难度大。如喜则欢而碎步,怒则仪态万千,平常则闭眼稳步,乐则跃而跨步,这些都是神秘而古老的南狮套路。而飞身上桩,腾挪飞跃,挂桩钳腰,勇过铁索,这些都是高桩南狮的难度。高桩南狮让人们在观赏舞狮表演中,时而紧张,时而惊奇,时而欢乐,从而陶醉在美好的艺术享受之中。
舞狮是在什么区域流行?
舞狮是在河北流行;在河北地区很受大家喜爱。
南方的狮子被称为南狮,也叫醒狮,北方的被称为北狮,二者在表演上有所不同,前者比较灵秀,主要以髙桩表演,后者粗犷凶猛,更有气势。
北方的舞狮以河北沧州最为出名,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河北的舞狮最早见于汉书的记载,兴于明盛于清,历史悠久,现在的河北沧州舞狮表演艺术团总结前人演出经验,勇于创新,把舞狮 沧州武术 杂技融为一体,以完美的演出效果赢得中内外人士的好评,舞狮可以参加各种场合的演出,像节日演出,开业庆典,周年庆典,结婚典礼等等。
全国各地都有舞狮的传统,我国舞狮子的传统是何时产生的?
舞狮子是一种文化传承,现在还有很多地方有这种运动呢,当时在古代的时候,人们通过舞狮子来体现过节的气氛
舞狮子已经有了一千多年了,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 中国舞狮,以“北狮”起源的最早。相传在北魏(公元386~534年)武帝远征甘肃河西,俘虏胡人十万之多。
皇帝命令下人去令胡人献舞娱乐。胡人以木雕兽头,两大五小,披兽衣,集八音乐,武士三十余人,起舞于御前。武帝龙心大悦,赐名“北魏瑞狮”,恩准俘虏回国。
狮子舞便在北方流传开来,以后便有了“北狮”之称。
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蹿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还有飞天遁地,爬墙等绝技。
舞南狮中国民间有数个传说,传说之一是在清代(公元1644~1911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梦见一头毛色五彩斑斓的瑞兽来朝拜。回京后,乾隆皇命人照他梦中所见的瑞兽形象来扎制一只,每在节日及庆典时命人舞动,喻为国泰民安,太平吉祥。象征着平安,百姓安居乐业。
由于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再大型的节日里几乎都会舞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