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项英海 给各位分享我国都有哪些物流发达地区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全国的物流那里最发达?(中国哪个城市物流最发达)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全国的物流那里最发达?

第一应该是深圳,其次在长三角依次是上海、宁波、杭州、南京、南通,珠三角依次是广州、厦门、珠海、东莞。北方应该是,天津、大连、青岛。北京根本派不上号。

中国物流行业最发达的地方在哪里啊

全国的物流那里最发达?

中国物流为何全世界最发达,和这一国之重器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物流发展最好的3个城市

深圳、上海、广州。

物流节点的种类有哪些

物流节点是指物流网络中连接物流线路的结节之处。 广义的物流节点是指所有进行物资中转、集散和储运的节点,包括港口、空港、火车货运站、公路枢纽、大型公共仓库及现代物流(配送)中心、物流园区等。 狭义的物流节点仅指现代物流意义的物流(配送)中心、物流园区和配送网点。根据物流节点主要业务功能划分为存储型物流节点、流通加工型物流节点、配送型物流节点、综合型物流结点。

转运型节点

以接连不同运输方式为主要职能的结点;铁道运输线上的货站、编组站、车站,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转运站、终点站,水运线上的港口、码头,空运中的空港等都属于此类结点。一般而言,由于这种结点处于运输线上,又以转运为主,所以货物在这种结点上停滞的时间较短。

储存型节点

以存放货物为主要职能的结点,货物在这种结点上停滞时间较长。在物流系统中,储备仓库、营业仓库、中转仓库、货栈等都是属于此种类型的结点。

物流节点

尽管不少发达国家仓库职能在近代发生了大幅度的变化,一大部分仓库转化成不以储备为主要职能的流通仓库甚至流通中心,但是,在现代世界上任何一个有一定经济规模的国家,为了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保证企业经营的正常开展,保证市场的流转,以仓库为储备的形式仍是不可缺乏的,总还是有一大批仓库仍会以储备为主要职能。在我国,这种类型的仓库还占主要成分。

流通型节点

以组织物资在系统中运动为主要职能的结点,在社会系统中则是组织物资流通为主要职能的结点。现代物流中常提到的流通仓库、流通中心、配送中心就属于这类结点。

需要说明的是,在各种以主要功能分类的结点中,都可以承担着其他职能而不完全排除其他职能。如转运型结点中,往往设置有储存货物的货场或站库,从而具有一定的储存功能,但是,由于其所处的位置,其主要职能是转运,所以按这主要功能归人到转运型结点之中。

综合性节点

在物流系统中集中于一个结点中全面实现两种以上主要功能,并且在结点中并非**完成各自功能,而是将若干功能有机结合于一体,有完善设施、有效衔接和谐调工艺的集约型结点。这种结点是适应物流大量化和复杂化,适应物流更为精密准确,在一个接点中要求实现多种转化而使物流系统简化、高效的要求出现的,是现代物流系统中结点发展的方向之一。

根据物流节点主要服务地域层次划分为国际物流节点、区域物流节点、城市物流节点。

根据物流节点经营性质分为自用型、公共型

根据物流节点在物流网络中发挥的作用划分为转运型物流节点、集散型物流节点。

根据物流节点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分为供应型物流节点、销售型物流节点。

请问有关于全国物流网络布局优化的软件推荐吗?

也就是说,您是生产方,生产的货物时面向全国的,那么您用这样一套软件,是希望以自己企业为主还是提供给为贵企业运输的运输公司去使用呢?

中国著名物流公司有哪些?

德邦物流、华宇物流、龙邦物流、Uc物流、中邮物流、长通物流、川西物流、中铁物流、飞康达物流、安能物流、百富东方物流、百世快递、大田物流、鲁恒物流、佳吉快运、嘉里物流、李亢物流、联昊通物流、光明物流、盛安物流、盛辉物流、穗佳物流、万象物流。
物流公司是公司的一种类型,一般指经营与物流相关的运输、仓储、配送等行业的公司。它经常起到货物收集、理货、盘点、配送等作用。在供应商和零售商之间,所以物流公司有时也扮演大卖家的角色。这类公司可以为供应商降低运输和仓储成本。
https://iknow-pic.cdn.bcebos***m/377adab44aed2e735472acbf9501a18b86d6fa8e?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

中国物流最发达的地区是?

中国物流为何全世界最发达,和这一国之重器有着密切的关系

请问哪位大神知道 江苏省物流最发达的城市是哪个?谢谢!!!

刚说上物流,其实最发达的城市当然是徐州,因为徐州是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的地方,物流是最发达的打

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1.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

  二战后,科学技术和先进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使经济全球化、新科技**和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经济全球化要求冲破商品和生产要素流动的地域和国界障碍,推进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经济全球化的组成部分和先行步骤而逐步发展起来。自1958年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以来,1967年亚洲建立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1967、1975年非洲成立东非、西非共同体;1965年大洋州成立新、澳自由贸易区;1989年美、加、墨三国成立北美自由贸易区。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全球具有一体化性质的区域经济组织已超过40个,所包含及正在申请的国家达100 多个,其中多数为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在蓬勃兴起,方兴未艾。(剖析主流资金真实目的,发现最佳获利机会!)

  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的出现,不但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而且对区域经济发展更有着直接的意义。通过在更大范围内建立统一市场,进行更为深刻的国际分工、更为广泛的国际交换,达到在更广范围内的资源利用和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区域经济一体化典范的欧共体(欧盟)为例:欧共体在1992年底形成统一大市场,使12个成员国GDP平均提高4.5%,创造了180万个新的就业机会,使商品价格下降6.1%,并改善了成员国内部的对内、对外经济平衡。 而新增经济福利值则更为可观,由于取消贸易壁垒所取得的获益相当于欧共体GNP的0.2%,由于取消影响生产的壁垒所取得的获益达到欧共体GNP的2.2%,由于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取得的获益达到GNP的1.6%。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我国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一方面成功加入WTO,为我国创造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赢得了参与制定世界经济规则的权利;另一方面成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的重要成员,并成功举办了APEC上海会议;与俄罗斯、中亚一些独联体国家发起并成功地组建了上海合作组织;并正在与东盟十国构建东盟与中国的自由贸易区(10+1)等。但是,在目前国内地区市场分割严重、地区间产业结构严重趋同化、经济发展不平衡、国内企业竞争力较弱等现实面前,我国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当借鉴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验,在国内一些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地区,加强域内经济的联系和合作,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从而推动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不断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异,提高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并且通过发展若干跨地区的经济实体(大企业集团),来推动国内统一市场的建设,最终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些学者把此称之为“地区经济一体化”。尽管这种提法可以推敲,但其本意是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形成具有特色的地区经济,这是应该予以认真考虑的。我们认为,加快一些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区域内经济紧密联系和合作的经济区,是应对经济全球化、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措施,也是加快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趋势。


  2.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状况

  统计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江苏、浙江、上海三地共实现的生产总值约占中国全国四分之一,增速分别达到了百分之十五点四、百分之十四点一和百分之十二点六,均高于全国百分之十点九的平均水平。

  但同期上海、浙江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分别为百分之九点五和百分之十七点六,都大大低于全国百分之二十九点八的增幅,江苏省的投资增长也比去年同期回落了二点七个百分点。

  有关专家指出,当前中国国内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过分倚重投资增长,而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长时间高位运行,必将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将表现出以下趋势性特征:

  一、经济发展进入内需与外需的均衡增长阶段。今年以来,虽然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趋紧、要素资源价格过高等不利因素的冲击,长三角区域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这主要得益于内需的拉动作用增强。以上海为例,1999~2005年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净流出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48.4%、44.2%和7.5%。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机制已经基本形成,并在寻求内需与外需的均衡增长。第一,投资稳步增长,投资效率进一步提高。以浙江为例,1990~2005年,其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拉动经济增长提高0.25个百分点。从边际资本——产出效率来看,2000~2003年,投资效率呈现升高趋势;2001~2005年,投资效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消费需求趋旺,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1991年以来,上海市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达到90%左右,最终消费的贡献率达到50%左右。浙江省消费需求每增加1%,经济增长0.47个百分点,年均13%的增长中大约有6个百分点归功于消费。第三,出口结构趋于优化,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随着我国对内对外开放度的加大,长三角地区的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外需逐渐壮大,与内需均衡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二、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经济增长方式持续优化。近年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发挥,在市场需求的牵引下,长三角地区逐渐推进产业的梯度转移,努力实现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变。2001~2005年间,浙江省全员劳动生产效率从24666.44元/人提高到43337.28元/人,年均提高11,9%。今后一段时间,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进一步优化,长三角地区正着手进一步推进产业的梯度转移,投资科技含量高、污染低、耗能低、效率高的行业,为此,**齐下:第一,继续“开放门户”,向外延伸发展的触角。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竞争机制,加快优胜劣汰和资产重组的步伐。第二,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能耗、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排放的先进制造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

  三、区域发展趋于均衡,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成为全国经济增长的领先者,原因在于重视地区间资源要素的互动和产业的梯度转移。为了促进苏北地区的经济加快发展,江苏省一贯推行产业、财政、科技和劳动力的“四项转移”。同时,在国家宏观调控大背景下,苏南地区鼓励企业尽快把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产业转移到要素相对充足的苏北。五年多来,省内外共向苏北产业转移500万元以上的项目7947个,项目总投资额2431.4亿元,实际引资额982.8亿元。进入“十一五”时期,江苏省仍继续推动境内外产业和科技成果向苏北转移,加快苏北地区工业化进程。如今,苏北已进入了工业化、城市化、经济国际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进入经济起飞的关键时期。同时,这种产业和资源要素的转移也为苏南企业拓展了发展的新空间。未来时期,苏北在苏南地区的产业扶植下,将会更快更好地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将更加协调,长三角的发展后劲也将进一步增强。

  未来一个时期,长三角地区在投资、消费以及出口三大需求的共同驱动下,经济仍将平稳快速增长。预计2007年,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在13%左右,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5万亿元以上,占全国的1/4左右。


  只有逐步把投资比重与速度降下来,才能给结构调整预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从而更好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根本好转。

  据了解,今年以来,江、浙、沪三地正是在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重点加大对集约化、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因此大大降低了投资增幅。

  而与此同时,消费和出口的增幅也在加大,数据显示,江苏、浙江、上海在今年上半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幅均超过了当地GDP的增速。


  3.FDI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地区近年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其中外资发挥了重要作用.运用经济计量模型,利用长江三角洲各个城市的有关经济数据对长江三角洲FDI与GDP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增长与当地的外商直接投资有一定的关联度.对长三角地区更好地吸收FDI,保持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4.改革开发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再传佳音,经过一年“盘整”之后,长三角又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成绩单”,经济增长速度在2005年回落的基础上实现了新提升,发展呈现出经济增长加速,经济结构趋优、经济活力增强、经济质量提高的特征。
  主要经济指标在高基础高增长的基础上再次突破“新关口”: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8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350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8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6000亿元,进出口总额超过2800亿美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1900亿元,城市居民人均收入超过9000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除投资外)均快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运行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经济增长速度加快
  今年上半年长三角地区经济呈现回暖发展态势。初步统计,上半年长三角地区实现生产总值1826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700多亿元,16城市GDP平均增速达到15.1%,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8个百分点,比2005年全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比今年一季度栅陕了0.1个百分点,表明长三角地区经过2005年盘整后走出新的增长阳线。
  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今年上半年长三角地区工业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5719亿元,同比增长22.8%,工业产销衔接良好,上半年长三角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为97.9%,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4个百分点,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重点行业继续保持强劲增势,长三角作为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优势进一步显现。
  服务业增长加快,比重提升。上半年长三角地区最大的亮点无疑是第三产业的迅猛增长,服务业实现增加值7569亿元,平均增速达到14.6%,增速比今年一季度提升了1.1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1.4%,2005年提升了0.8个百分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成为长三角各地区发展的重点。
  经济增长动力强劲
  投资保持适度增长。近两年国家宏观调控投资的效应充分显现,长三角地区投资增长呈现持续平稳增长,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318亿元,同比增长15.9%,比去年同期回落了2.4个百分点。与全国相比,今年上半年长三角地区投资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9个百分点。从房地产投资来看,上半年长三角地区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686亿元,同比增长9.1%,增幅首次出现个位数增长。反映出长三角地区房地产投资从过热走向平稳,长三角地区投资依靠房地产拉动增长的局面也得到改善。
  市场消费稳中趋旺。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和消费能力的进一步增强,消费品市场持续旺盛。上牛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46亿元,同比增长14.8%,增速比2005年提升了0.4个百分点,比今年一季度加快了0.3个百分点,汽车、住房、装修装潢等消费热点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
  对外贸易规模扩大。从上半年统计数据看,长三角地区对外贸易继续呈现出口增长快于进口的特点,累计实现进出口总值2846亿美元,同比增长22.9%,其中出口累计达到1605亿美元,增长27.0%,进口1241亿美元,同比增长17.9%。实现贸易顺差364亿美元。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长三角地区进出门总额、进口总额增速首次出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现象,其中进出口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进口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但出口增速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
  利用外资平稳发展。上半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外资稳步发展,商务部确认的到位注册外资158亿美元,上半年全国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284亿美元,长三角地区到位注册外资占全国的55%以上,反映出经过调整后的长三角仍是外资投向的重点。
  经济增长质量提高
  财政收入增长稳定。上半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19亿元,同比增长12.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0.5%,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4个百分点。
  工业效益总体较好。上半年长三角地区15城市(缺舟山)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2687亿元,增长18.8%,其中利润1611亿元,增长18.3%,增速比2005年提高了11.3个百分点,企业效益总体趋好。
  居民收入增加较多。今年以来长三角地区居民收入呈现稳步增加态势,16个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值达到9202元,比去年同期增加千余元,增速均值达到13.5%,16个城市中除嘉兴、湖州外,增速都达到两位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收入增加的同时,支出也快速增加,,上半年长三角地区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均值达到5773元。
  经济增长环境有利
  市场物价走势温和。今年上半年长三角地区16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均值为101.4,物价上涨1.4%,比去年同期回落了0.5个百分点,比2005年回落了0.3个百分点,物价形势趋于稳定,与全国平均水平(1.3%)基本持平。
  金融信贷较快增长。6月末,长三角地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到66434亿元,比年初增加6865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49828亿元,比年初增加5821亿元。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达到26490亿元,比年初增加2539亿元。
  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放缓、房地产业调整的前提下,长三角经济反而保持了更高速的增长。长三角地区上半年这份漂亮的成绩单背后,反映的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动力逐步由投资拉动转向投资消费双轮驱动。由此也可以看出长三角经济继续在新一轮增长周期高增长的平台上快速前行。


  5.长江三角洲地区进一步发展经济的对策
  比较多 发个链接吧

中国物流存在的问题都有哪些?

  第一,物流规划和布局不合理。出现地区性集中的问题,大家都在本地建设物流中心,都想把本地建成国内一流的物流基地。从而出现了“物流热”的问题。也因此导致了部门分割的问题,使物流的管理效率**,物流系统运转不畅通等问题。这样不仅不能物流行业得到更快的发展,反而有可能延误物流发展的进程,造成物流资源的巨大浪费,产生负面的影响。

  第二,国内物流企业总体竞争力弱。尽管有少数几家大型物流企业,但绝大多数物流企业缺乏规范的运作、明晰的战略、合理的人力资源组合、必要的学习能力。在企业竞争战略方面更多采用低价竞争,而缺乏着眼于客户需求的提供量身定做的增值服务能力。没有好的企业管理模式和在物流管理上的标准制度。

  第三,国内在物流方面的教育更不上发展的速度。一方面是由于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部门分割的学科体系仍然在国内物流教育领域发挥着主导地位,大部分高校还沿袭传统学科教育,很少尝试新的学科体系,再加上国内的物流人才较少,这使得学生不能学到系统的物流知识,无法领会到“物流”思想的真谛和“第三利润源”的魅力。

  第四,物流装备和技术水平还不高。一是国内对物流行业的发展不够重视,在此行业的投资较少,因此导致物流行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各个企业的技术参差不齐。使得在具体运作中造成服务的不规范,增加运行成本和交易成本,同时带来一系列的环境和生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