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皇甫冬志 给各位分享什么叫价值点地区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油价一价区二价区是什么意思(油价一价区二价区三价区什么意思)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油价一价区二价区是什么意思

就是价格不同,油价分为一价区,二价区和三价区,其中一价区的价格最低,三价区的价格最高,每个价区各个油品的零售价相差3分钱左右。石油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汽车需要石油,船舶需要石油,飞机需要石油,生产制造需要石油。可以说,一旦我们离开石油,就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因此,油价的每一次涨跌都牵动着我们的心,而油价的涨跌也直接关系到以下几个方面:美元的强势。总之,国际石油结算时,一般以美元结算。一般情况下,如果原油价格上涨,通胀压力会导致美元汇率贬值,而美元贬值会带来一个结果,即以美元结算的原油价格上涨,反之,油价下跌,国际投资者会认为经济好转。出于对美国经济的信心,推高了美元的强势,导致油价再次下跌。因此,一般来说,如果美元下跌,油价就会上涨。相反,如果美元升值,油价就会上涨。拓展资料:1、油价上涨或下跌的因素国际原油采集量。以沙特为首的欧佩克国家将遏制国际油价的涨跌。例如,如果石油产量每天减少,油价会在短时间内飙升;原油输送管道因素。众所周知,原油采集后,通常通过海运或管道运输。如果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意外,整个原油路线的石油将被**。那么需求方就会高价调集外地原油来度过这段时间。被堵的原油也需要绕道改变运输方式再次疏通航线,其中维护费、导流费、转运费无形中推高了油价。最近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埃及苏伊士运河的堵塞。现在,数百艘船舶被**在河口,其中包括原油船。在此期间,油价上涨。2、国际制裁。在国际原油布局中,大部分石油位于中东,这是一个战区。国与国之间的冲突和国与国之间的制裁将影响石油开采和运输。一旦开采受到影响,导致石油产量减少,对原油的需求日益增加,而一旦原油开采量下降,很快就会显示供大于求,油价也将做作的。3、一般来说,影响油价涨跌的原因有很多,但没有一个原因可以控制油价的涨跌。一般来说,是多种原因的综合作用,会导致油价的上涨或下跌。此外,还有自然因素、世界金融风险的成因、原油期货期权的结算时间等,需要综合考虑。4、国内油价只涨不跌的真正原因,国内税率高国内汽油税率很高,与国外有一定差距。相关数据显示,消费税占26.81%,***占14.53%,城建税占2.89%,其余为企业所得税。所有税种加在一起,汽油税高达48.05%,而汽油的实际成本价仅为51.95%。在美国,虽然各个州的税收不同,但几乎是中国的三分之一。

价值提升点是什么意思

油价一价区二价区是什么意思

如何提升自我价值观与自我价值 ,首先要会思考,要了解自我,了解别人,了解事物,了解自己的生活,这样才能确定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处世原则,才能让生活真正属于自己,才能让生活对自己有益。而要做到会思考,除了必要的知识以外,考虑问题的方式很重要,要学会换位思考:考量别人时要“推己及彼”,也就是考虑自己如果处在别人的位置上感受如何,会如何考虑,如何去做;而考量自己的时候则要反过来,“推彼及己”,如果人家处在自己的位置会怎么想,怎么做;在考虑事件的时候则要试着抛开自己主观愿望而站在第三者的超然角度来冷静考量整个事件的利弊得失,是非因果。只有会思考,才能逐步认识自己,了解别人,了解生活,才能睁开眼睛明白清醒的生活,才能发现和吸收生活中美的、有益的东西,并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才能逐步建立和培养自己的魅力。
其次,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要建立自信,要肯定“自我”。生活中要以我为主,让生活经验为我所用,而不是在不断的生活变化中迷失自我,今天觉得应该“矜持保留”而明天又觉得是不是该“热辣主动”。一个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认同自己的人,随波逐流,没有主见,不断地把“自我”推倒重来的人,何谈“个人魅力”呢?相信自我,有一点认识很重要,那就是正确理解“特点”和优点。我个人认为,一个人的特点,既是他的优点同时也是他的缺点:一个平和冷静的人可能缺乏**和爆发力;而一个**四射的人可能缺乏冷静和耐心;认真细致的人可能失之于琐碎小气;而大气磅礴的人可能在细节上失之于粗疏。没有特点的人,寡淡无味,个人魅力无从谈起,而特点鲜明的人,可能会失之于偏,但是魅力也蕴育其中。所以,生活中不要过分追求完美,没有完美的人,对别人,对自己都是这样,知道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回避自己的短处,发扬自己的长处,就能更好的展示自己的魅力。乌龟怎样的发力冲刺怎么速度也比不上兔子的闲庭漫步,而兔子无论怎样锻炼筋骨防御也及不上乌龟与生俱来的硬壳,只要做一只健康的乌龟和兔子就可以了。
增加自己的阅历,当然可以放开思想,努力去尝试不同的生活,接触更多不同的人,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别人的经历或自己有限的经验中获得更多的阅历,上面很多朋友说的读书,就是一种认知和解读别人的生活经验的方法——毕竟人的生命和活动空间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经历自己想经历的一切,而书应该是一种凝固的生活吧。当然,读书也不是死读书,读死书,开卷有益的前提还是要有自己的思考,吸取对自己有益的东西,让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阅历。另外,仅仅“读书”似乎太一本正经和狭隘了,所有的认知渠道——杂志、报纸、广播、电视、音乐、电影、网页、论坛,甚至游戏和聊天,都可以作为感受生活,提高阅历的途径。当然,这一切的前提也是要主动的去感知和思考。

东西方价值观差异

东西方的价值观差异有价值取向不同、社会本位不同、交往观念不同,表现在社会、家庭等方面。

中西方人在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上的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中西方人生价值取向不同。儒家给中国人提供的价值观念,在封建**制度的支持下,逐步转变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人生信念。

而西方文化中人生价值呈多元化。从政也是人生价值的实现,经商也被认为相当有价值。西方人眼中最好的职业莫过于律师、医生。

2、西方的个人本位和中方的家族本位。近代西方人文**是在神学背景上产生的,原罪观念在西方根深蒂固。因此,西方人的道德指向是个人向自己负责,通过个人奋斗向上帝赎罪,由此引申出一条**教义,即“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当上帝被否定了时西方又产生了社会**观念:个人就是**,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个**利任何人不得侵略,信奉个人本位,自我中心。

而中国以家族为本位。家在中国人心目中是生活的宇宙,是一个生活的港湾,具有至高无上的凝结力。脱离家便是“游子”,强调“父母在,不远游”。家庭中有长幼关系、夫妻关系,要各安其分,各尽义务,即“尽伦”!孟子认为:圣人是“人伦之民”,伦的核心是“绝对服从”,幼服长,妻服夫。

使家变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孝”,“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的国本、国粹,中国自古就有孝的文化,有以孝治天下之说。家与孝原本有伟大的理性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终成了一种过分的家族意识,而忽略了个人自由的发展,“存天理,灭**”,以个人向群体负责为人生宗旨。

3、西方讲功利、时效,中方讲伦理、道德。西方文化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因此比较重功利和实效,善于算经济帐。

中国文化由于长期处于封建的农业社会,自然科学不发达,着重于人伦关系的调节。礼义规范高于一切,“义”、“利”之辩的结果使价值观念产生偏差,提倡人为了符合某种礼义规范应该牺牲自己的利益,“重义轻利”被视为高风亮节、品格高尚。

更有甚者,到了“**”期间,“只要社会**的草,不要资本**的苗”,只算**帐,不算经济帐,对外中国只考虑**影响,不顾及经济效益。

文化群落只有在其成员遵循着可以预测的行为模式时才能得以保存。同一个文化群落中,人们的衣、食、住、工作、娱乐以及社会交往都是可以预测的,并且平常得让人往往忽略其存在。这些可以预测的行为模式建立在被称为“价值观”的心理活动之上。

价值观是人们对好与坏、美与丑、值与不值、干净与肮脏、正确与错误、善良与残酷、公正与不公正、得体与不得体所进行判断的标准。尽管它对于文化行为的控制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却不能被看到,听到或者体验到;尽管它所引起的结果——人的行为很容易被观察到,但对它本身却无法进行直接的调查。

价值观寓于人的思想之中,是控制行为选择的心理活动,是人们对周围的世界进行思考并使自己与之适应的活动。

价值是文化的核心。文化差异是在价值观念基础上形成的,在某种意义上,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念为人们的思想、行为提供了一套基本准则,提供了一套被广泛认可的关于什么是“正确”与“可取”的行为方式标准。

价值与**行为的关系是纲与目、深层与表层的关系,**行为各个层面的文化差异往往都可以在价值观念层面找到解释。价值与文化又不可分割地紧密相连,彼此都只能在对方那里得到解释。

扩展资料如果说东方的文化是偏于精神的,则西方文化更偏于物质,这也是造成中西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巨大差异的最主要原因。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东方的历史文化似乎比西方长得多,也可以说西方文化的发展远比东方文化的发展要简单得多,因此东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较比于西方人来说更多元。

从地域的角度来看,东方**比较封闭,对于长期生活在这片封闭土地上的人来说,封闭容易使他们的世界观变得狭小,而西方人则更善于向外探索,所以他们的世界观更为广阔。

我认为造成中西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1、西方神学与东方神学的文化取向不同。西方神学与东方神学的最大区别在于:西方神学不排斥物质,而东方神学极力排斥物质。这文化内涵的差异,对东西方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很多方面上,东方人的价值观都极趋向于精神,而西方人趋向于物质。

由神学到哲学,最后在到科学,东方的神学建立在深刻的经学基础上,而西方的神学没有很深刻的思想,就只是以敬仰美好的神来净化心灵,没有东方神学中那种很强的精神理念上的指导。

所以西方神学思想并不影响**的管理思想,这个问题在东方就完全不一样,特别是在中国,经学和理学思想是**管理思想的基础,杂糅其中的神学思想也会渗透到**的管理思想中。这在一定程度也在诱导着人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

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君主已开始在思考,是以儒家思想、法家思想还是道家思想治国,这不仅是管理者对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探究,也是对其以另一种方式的诱导。

2、西方传统文化取向不同。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一种旨在探索物质世界奥秘的知性哲学,而是把人作为主要对象,以整合社会为目的,阐明人生精义为要旨的德性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思想观念、理论哲学,典章制度、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风俗习惯等方面,这种文化是在中国传统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及其作用下发展起来的。

这是一种旧式农业文明,一种自然经济的文化。这些文化经过千百年的积淀,使人们形成了相近的心理,表现为世界观和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主要特征有:重农抑商的经济价值取向,崇拜皇权和追求权力的**价值取向,以"四维"(礼、仪,廉、耻)、"八德"(仁、义、礼、智、孝、悌、忠、信)为中心的道德价值取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价值取向;崇古敬老的认知价值取向等。

西方人更追求的是**的平等,并且注重于人与人的竞争。工业**之后,西方社会间的竞争表现的更为强烈。

3、中西方进步程度不同。中国自古以来也有对科学的探索,但并未将发展科学放到知识和文化的主流地位上,而中国的文学艺术却发展的较为充分。西方对科学的探索始终不断,尤其是数学和物理。

因此,用一种观点说,东方的文化和科学比较抽象,而西方的则较为具体。也可以说这也是中西方人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的具体体现。

在绘画上,中国的水墨画被大师发挥地登峰造极,而西方的素描则追求完整的还原事物本身;在文学上,中国文人比较产凡脱俗,喜欢以他们的想象描写东西,西方的文学故事较比更为真实,而且更加浪漫,或许这是因为东方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所致。

中西方价值观与人生追求的不同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人生观与价值观方面,中国思想家强调"以修身为本",把"善"放在价值观的首要位置;而西方思想家强调"真"的重要性,就如康德先有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后有他的“实践理性批判”。

决定市场价格的因素有哪些

马政认为商品的价格由其价值决定,西经的观点是价格由供求决定.这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说了同一个问题,回答都是正确的.因为前者是从生产的角度说的,商品作为价值的体现物,在交换时的价格只能由它的价值决定;后者是从流通的角度说的,处在流通领域的商品,它的价格是多少,这只能由该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舍此无法决定.
《中学**教学参考》1995年第12期刊登了石先华同志《浅谈“商品的价格由市场来决定”》一文。文章认为,“‘商品的价格由市场来决定’的观点与长期以来‘商品的价格由价值来决定’的观点发生了矛盾,‘商品的价格由市场来决定’的观点不仅是正确的,而且在提法上更科学、更符合客观实际”。这就否定了马克思****经济学关于价值决定价格的基本观点。对此,我们有不同的看法,特与石先华同志商榷,并就教于各位专家学者。

一、“商品的价格由市场来决定”实际上是指市场形成商品的价格
首先,“商品的价格由市场来决定”,是针对以往“商品由国家统一定价”而言的,不是针对“价值决定价格”而言的。石先华同志注意到了高一《思想**》教材第五课中有关“商品的价格由市场来决定”的提法,但却误解了这一提法的本来含义。教材第五课的“引言”中写道:“在1979年以前,我国的商品基本上实行单一的计划价格形式,数以十万百万计的商品的定价权,集中在**机关和地方各级行政机关手中。我国商品定价权的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正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讲资源配置方式时,教材写道:过去,我们“在否认社会**经济是商品经济,忽视价值规律和市场作用的同时,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定价的范围太大,而且价格一旦确定,很少调整。技术发展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或产品用料消耗变了,供应情况不同了,价格却往往不变。这就使得不少商品的价格既不反映价值,也不反映供求关系,违背了价值规律的要求。……实践告诉我们,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必须进行改革。”在讲价格改革的重要性时,教材写道:“价格改革是发展市场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应当根据各方面的承受能力,采取调放结合、以放为主的办法,积极加以推进,尽快取消价格‘**制’……”由此可见,教材虽然在好几处提到“商品的价格由市场来决定”,但都是针对旧经济体制下商品由国家统一定价而言的,没有一处是相对“价值决定价格”的观点而言的,“商品的价格由市场来决定”与“商品的价格由价值来决定”并不矛盾。

其次,教材一再强调商品交换要按照等价原则来进行,要遵循价值规律。教材写道:“为了维护企业各自的物质利益,客观上要求各个全民所有制企业成为**的商品生产者,在互相转让产品时实行等价交换。”“这些非公有制经济同社会**公有制经济之间,在互相转让产品时,也必须实行等价交换。”“社会**商品经济具有商品经济的共同属性:凡是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价值量都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凡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地方,价值规律都要起作用。”“*的十四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立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计划的实施也要自觉遵循价值规律……”从这些论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教材关于“商品的价格由市场来决定”的提法非但没有否定价值决定价格,反而是以价值决定价格为基础的。我们认为,“商品的价格由价值来决定”是从商品价格的根本决定因素和商品总价格与总价值的关系上讲的,“商品的价格由市场来决定”则是从商品的市场价格要反映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影响的角度讲的。考察问题的角度和层次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同。我们不能因为两个结论的个别字眼相同,就轻率地断定它们是矛盾的。石先华同志把“商品的价格由市场来决定”理解成“市场是商品价格的决定因素”,把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作用夸大为决定作用,以致否定了价值决定价格的正确观点。

二、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石先华同志在文章的第一部分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提出了大胆的怀疑以至否定。文章说:“……事实上商品的这个价值仅仅是一种理论的抽象,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不会得出这一匹布的价值是5小时这一时间的,因为任何一种计算方法或计算工具也不能将这个时间计算出来。……人们看到的只能是商品的价格而不是价值。”文章接着说:“表现商品价值的价格是不确定的,……一定的时间里,商品的价格多高多低,既不是人决定的,也不是人计算出来的,它是在交换中自发形成的,是由当时市场的诸多因素决定的。

”在这里,石先华同志不仅否定了商品价值有量的规定性,而且否定了商品价值有质的规定性。是的,同商品的使用价值相比,商品的价值看不见,摸不着,但这并不等于说商品的价值就不存在了。商品的价值是一种客观存在,有自己的实体,即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人类劳动。生产任何一种商品,都必须耗费人的劳动力。马克思指出:“价值实体不外是而且始终不外是已经耗费的劳动力,——劳动,即和这种劳动的特殊的有用性质无关的劳动,——而价值生产不外就是这种耗费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428页)价值实体凝结在商品体内,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当然,商品自身是无法表现其价值的,只有与其他商品相交换,商品的价值才能通过交换价值(货币产生后通过价格)表现出来。交换价值只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交换价值必须以价值为基矗实际上,我们正是从商品的交换价值或交换关系出发,才发现了商品的价值,掌握了商品的价值对象性。商品的价值不仅有质的规定性,也有量的规定性。商品的价值量即商品价值的大小,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人类劳动量决定的,而衡量劳动量的天然尺度是劳动时间。众所周知,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不可能是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此,经典作家早有论述。石先华同志认为,“商品的这个价值仅仅是一种理论的抽象”。

是的,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看不见,摸不着,不是靠人计算出来的。但是,商品交换的实践告诉我们:同样的商品,出现在同一市场上,社会只承认它们有同样的价值。教材指出:“现实生活告诉我们,商品是一个天生的平等派,它不管个别生产者耗费的劳动时间有多么不同,在市场上出卖时,只能是同样商品卖同样的价钱,也就是说,同样的商品,它们的价值量是相同的。”“同样的商品,它们的价值量是相同的”,这充分说明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马克思说过:“生产这些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起调节作用的自然规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就象房屋倒在人的头上时重力定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一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92页)人们的经济活动必须尊重这一规律,否则,就会受到它的惩罚。石先华同志认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仅仅是一种理论的抽象”,用商品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否定商品价值质和量的规定性,从而否定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客观经济规律——价值规律。把商品价格的波动看成是一种纯市场因素支配的偶然现象,显然是不妥的。

三、商品的价格归根结底是由价值决定的
石先华同志在文章的第二部分提出了商品价格的“供求决定论”。文章先是承认“价值起决定因素”,接着就以假设的例证否定了这一点,说“商品的价格主要是由供求决定的”。

什么叫社会经济?

国民经济:指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活动的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