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杜依怡 给各位分享抗菌是达到什么标准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抗菌产品杀菌性能操作步骤和评价标准(抗菌产品杀菌性能操作步骤和评价标准不包括)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抗菌产品杀菌性能操作步骤和评价标准
抗菌(anti-microbial):是一个泛指名词,包括灭菌、杀菌、消毒、抑菌、防霉、防腐等. 消毒(disinfection):指破坏待处理体系中微生物的过程,但消毒过程一般对微生物孢子无效,消毒不需要杀灭体系中所有的微生物,只要达到预定的要求,一般需要将体系中的致病和条件致病的微生物除去或使之丧失活性. 抑菌(bacteriostasis):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作用,抑制待处理体系中微生物的活性,使之繁殖能力将低或体质繁殖的过程. 防腐(antisepsis):指采取一定措施防止物品性能因微生物的破坏而下降的过程和技术. 杀菌(sterilization)是指杀灭物体中的致病菌,物体中还含有芽孢、嗜热菌等非致病菌. 杀菌与灭菌的区别在于此.国际上被证明比较有效安全的杀菌方法即是采用臭氧杀菌.目前杀菌的方法很多:紫外照射、核辐射、电磁波、化学熏蒸、臭氧发生器等.
什么是抗菌活性,它的评价指标是什么
抗菌活性 【抗菌活性】 是指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可用体外抑菌试验和体内实验治疗法测定.体外抑菌实验对临床用药具有重要参考意义.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底浓度为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以杀灭细菌为评定标准时,使活菌总数减少99%或99.5%以上,称为最小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在一批实验中能抑制50%或90%受试菌所需MIC,分别称为MIC50及MIC90.抗菌药的抑菌作用和杀菌作用是相对,有些抗菌药在低浓度时呈抑菌作用,而高浓度呈杀菌作用.
化工中间体 国家强制性标准 有哪些
新颁布的抗菌强制性标准由抗菌协会参与制定。
日前,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2011年第2号公告,正式发布了 GB 21551.2-2010《 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抗菌、除菌、净化功能 抗菌材料的特殊要求》 、 GB 21551.3-2010《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抗菌、除菌、净化功能 空气净化器的特殊要求》、GB 21551.4-2010《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抗菌、除菌、净化功能 电冰箱的特殊要求》、GB 21551.5-2010《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抗菌、除菌、净化功能 洗衣机的特殊要求 》、GB 21551.6-2010《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抗菌、除菌、净化功能 空调器的特殊要求》等5项强制性抗菌家电产品国家标准。
这些标准是2009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家电除菌标准通则——GB21551.1-2008《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抗菌、除菌、净化功能通则》的细化标准,将于今年9月15日起正式实施。上述标准的发布,表明我国家电除菌标准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将使抗菌家电变得“有法可依”,对抗菌家电行业将会起到很好的规范作用,同时可以有效地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医院用的抗菌塑料怎么搞?塑料还能抗菌?
抗菌塑料是一类在使用环境中本身对沾污在塑料上的细菌、霉菌、醇母菌、藻类甚至**等起抑制或杀灭作用的塑料,通过抑制微生物的繁殖来保持自身清洁。目前,抗菌塑料主要通过
抗菌塑料(8张)
在普通塑料中添加少量抗菌剂的方法获得。
抗菌塑料的性质
抗菌塑料使用中首先要满足塑料作为基本材料使用时对其物理、化学、机械等性能的必要要求,同时要考虑具备抗菌这一特殊功能的要求以及由此产生的附加因素。因此,抗菌塑料要有良好的力学强度外观、化学稳定性,良好的可加工性。在抗菌性方面,要求抗菌塑料能够适应使用环境,并应当有高效、广谱、长效的抗菌性。由于抗菌塑料中含有少量抗菌剂,因此要求所用的抗菌剂达到规定的卫生安全性,并使终极的抗菌塑料成品达到无毒、无异味、对环境无害的要求。
编辑本段抗菌塑料性能的评价方法
常规性能的测定
抗菌塑料的常规性能,如熔体活动速率、拉伸强度、拉伸模量、断裂伸长率、缺口冲击强度、弯曲强度、弯曲模量、硬度、色度、表面光洁度等均按国家有关塑料测试标准执行。
加工性能的评价
抗菌塑料随着用途不同,其加工工艺和加工方面的特性也不同。加工性能主要取决于所用塑料基料的性质,可以通过实验室中测定熔体流变性进行评价,但更直接和重要的是进行实际加工,从而得到可加工性的评价依据。对注塑、挤出工艺及材料加工性能的要求是很不一样的。
抑菌圈实验
判定一种物质是否有抗菌活性,通常可通过微生物学中抑菌圈实验的方法来进行。定性上,抑菌圈法不能得出抗菌率的定量结果,抑菌圈的大小代表被测物质抗菌力的强弱。这一方法具有快速简便的特点,在抗生素等药物筛选中也常使用。早期,有人使用这一方法来研究抗菌塑料的抗菌性。抑菌圈法不能得出抗菌率的定量结果。抑菌圈的大小虽在一定条件下可反映抗菌效果的好坏,但不同抗菌物质之间,此数值的可比性较差。实验表明,有的抗菌塑料不形成明显的抑菌圈。
贴膜法
目前众多抗菌测试方法中,贴膜法最接近于实际情况,是定量测定抗菌塑料抗菌性的试验方法,它反映了抗菌塑料的接触抗菌原理,并在实验设计中充分考虑了抗菌塑料的实际使用条件等外部因素,能较客观地反映抗菌塑料抗菌功能。贴膜法先用细菌接触样品表面,覆膜保存24小时后,进行活菌培养。比较空缺样的平行实验结果,得出抗菌塑料的抗菌率。试验菌种为金**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
贴膜法由日本抗菌制品技术协议会(SIAA)在1995年提出,后又几经修改。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此基础上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参照GB15979-1995《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在1998年制定了《抗菌塑料抗菌率测试方法(贴膜法)》的企业标准。测试结果重复性好,数据可靠,在实践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贴膜法在日本适用于银、铜、锌等无机系抗菌剂所制成的抗菌塑料。但根据我们的经验,假如被试样品处理得当,此法同样适用于用有机抗菌剂或有机无机复合抗菌体系制成的抗菌塑料的测试。贴膜法要求被测试样表面平滑,对表面凹凸或纤维等吸水性试样不适用。
防霉性能测试法
塑料防霉性能测试可参照GB2423.16-1990《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格试验J:长霉试验方法》ISO846-1978(E)《塑料在真菌和细菌作用下的行为的测试--用直观检验法或用丈量质量或物性变化的方法评价》。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抗菌防霉塑料防霉等级测试方法》(1999)中防霉测试用菌种有8种,包括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土曲霉(AspergilluSterreus)、出芽短梗霉(Aureobasidiumpullulans)、宛氏拟青霉(Paceilomycescarioti)、绳状青霉(Penicilliumfunicolosum)、绿色木霉(Trichodeimaviride)、绿青霉(Penicilliumochrochloron),柄帚霉(Trichodermaviride)等,防霉等级分为0、1、2、3级。最高防霉等级是0级,被试样品在结果判定时,放大50倍观察不到霉菌生长。
抗菌塑料研究开发的最新动向
抗菌塑料所用的抗菌添加剂一般分为有机系、无机系和自然抗菌剂。从本世纪中叶较多使用有机抗菌剂整理织物获得抗微生物纤维制品,到80年代后无机系抗菌剂得到迅速发展和应用,目前抗菌塑料的研制开发进进了无机有机复合抗菌的新时代。无机/有机复合方法和应用的研究对于发挥此两大类材料的抗菌特点很有意义。另外,在高分子链上直接引进抗菌化合物活性基团的合成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些新课题的研究将进一步进步材料的抗菌性,对环保产生积极作用。
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向市场推出KHFS-Z25注塑级抗菌母料、KHFS-Z25E挤出级抗菌母料后,又推出KHDS-25TA透明抗菌母料(专用于PS透明制品)、KHAS-AF40抗菌防霉母料、KHFS-AG25F通用丙纶纤维级抗菌母料、KHFS-AG25SF超细丙纶纤维级抗菌母料,以及用于油漆、涂料、塑料、胶粘剂等的KHFS-Z50复合抗菌剂。这些最新产品是在赶超国际抗菌塑料研究开发前沿过程中不断创新、服务于市场的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国内该领域的向前发展。
抗菌塑料的应用趋势和市场情况
在家电和日用品中得到应用后,抗菌塑料将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建材和室内装饰材料中。高档轿车的内饰也将越来越多采用抗菌材料,如日产轿车的方向盘、内饰绒布、座位、把手等已采用抗菌塑料和抗菌材料制作
摘自http://baike.baidu.com/view/4539704.htm
纺织抗菌面料性能测试及标准
涤纶抗菌面料和尼龙抗菌面料有一个特殊的质量检测指标,即抗菌效力。有关抗菌效力的测定,国内外学者先后提出了多种评价实验法,但均存在一些**,适用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抗菌剂可大致分为溶出型(织物上的抗菌剂在水中能缓慢溶出)和非溶出型(抗菌剂和纤维结合,不能溶出)两种,相应的具有代表性的抗菌性能测试方法有:GB15979-2002 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也称“振荡烧瓶法”,适用于非溶出性抗菌剂生产的纺织品。 本试验将分别测试抗菌涤纶织物的抗菌率。
现在有抗菌地板的检测行业标准吗?
现有的行业规范标准中,还没有针对抗菌地板做出任何的定义。企业所宣传的抗菌性能 ,主要参照的是细菌培养对比测试法的测试结果。但是报告我看过欧姆康抗菌材料的那个检测报告,所以凡是这类产品,即使现在还没有标准也要看清报告。
防霉抗菌标准一般需要耐什么菌种
皮革防霉剂的评价方法很多,国际上许多国家和组织(中国除外)都建立了国家或行业的皮革防霉测试标准及评价方法。皮革防霉剂防霉效果的评价一般包括2个方面,一方面是防霉剂效力的检测,其主要目的是确定药物对霉菌有无抑制或杀灭的能力,常用的评价方法有:抑菌圈法、平板倾注法、点菌法、稀释培养法、扩散法、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等;另一方面是皮革添加防霉剂后防霉效力的检测,常用的实验室评价方法有:抑菌圈法、自然暴露法、湿室悬挂法、土壤埋没法、培养基法等。目前,被制革工作者经常使用的实验室评价方法有以下几种。
(1)抑菌圈法用圆纸片或圆皮片(一般直径为2~4cm),在一定浓度的防霉剂溶液中浸渍或转动处理一段时间后,将其贴附在涂布一定量的霉菌孢子悬浮液的培养基平板**,然后在温度为(281),相对湿度95%的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圆纸片或圆皮片周围透明的抑菌圈的有无,或用游标卡尺测量抑菌圈的直径。抑菌圈法仅是一种定性或半定量的方法,而抑菌圈的大小受防霉剂在琼脂平板上的扩散能力(与防霉剂的性质、溶解防霉剂的溶剂的种类、培养基的组成、防霉剂在皮中的分布情况、培养条件都有关)的影响很大,因而参考作用有限。不过,这种方法也有操作简便、肉眼可辨认、直观性好等优点,常用于防霉剂防霉效果的初步评价。
(2)最低抑菌浓度(MIC)法
将供试验的防霉剂配制成一系列浓度,然后以无菌操作取出1mL,加入已灭菌的培养皿中,再往各培养皿中注入1mL供试菌种悬浮液(或者是用接种环取供试菌种悬浮液划线接种于加入了防霉剂,且凝固的琼脂培养基平板上),最后往各培养皿中注入定量的40融化的琼脂培养基,均匀混合、凝团后,将其置于温度为(281),相对湿度95%的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一般为3~5d),检查与比较能被药剂全部抑制供试菌种的最低浓度。MIC法是一种定量方法,它能较好地反应出防霉剂毒力的大小,便于不同防霉剂之间防霉效果的比较,是目前最常用的毒力表达方式之一。但是,影响MIC值的因素很多,如供试菌种的来源、接种量、霉菌孢子悬浮液中霉菌孢子的个数、培养基、溶解防霉剂的溶剂种类、培养条件等,因此,比较不同防霉剂的MIC时,应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
(3)湿室悬挂法
将经防霉剂处理后的皮块(一般为2.5cm×5.0cm的长方块),用喷雾器将供试霉菌孢子悬浮液喷洒在皮块的表面,然后将其悬挂在恒温恒湿箱中〔温度为(281),相对湿度95%〕培养28d,并定期观察其霉变情况,由皮块的长霉情况来判断防霉剂的防霉效果,评定标准见表1。
供试的菌种一般为黑曲霉、黄曲霉、桔青霉、顶青霉和木霉。这种测定方法是模拟自然环境的加速试验,试样防霉力达到0级或1级为合格,其它为不合格。以上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对同一种防霉剂,使用不同的评价方法,结果也许不大一样,即使是使用同一种方法,由于时间、地点和测试者等条件的不同,其结果也会有差异。因此,这些实验室的加速试验方法,只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防霉剂真正的应用性能,还必须通过实际的应用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