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项英海 给各位分享浙东北有哪些地区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浙江中南部指的是哪些地方(浙江中南部是哪几个城市)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浙江中南部指的是哪些地方
浙中:金华市(婺城区、金东区、义乌、东阳、永康、浦江、武义、兰溪、磐安)
浙西南:衢州市(衢江区、柯城区、开化、江山、常山、龙游)
丽水市(莲都区、龙泉、青田、缙云、云和、松阳、遂昌、庆元、景宁)
浙东南沿海:温州市(鹿城区、瓯海区、龙湾区、乐清、苍南、瑞安、平阳、文成、泰顺)
浙东南/浙中沿海:台州市(椒江区、黄岩区、路桥区、温岭、临海、仙居、三门、玉环、天台)
湘湖的地理环境
浙江湘湖旅游度假区系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度假区位于杭州市萧山区西,距杭州市中心约20公里,隔钱塘江与西湖风景名胜区相对,与西湖、钱塘江构成杭州旅游风景的金三角;度假区总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以历史文化湘湖、自然生态湘湖、休闲度假湘湖为基础,以杭州国际风景旅游城市为依托,将建设成为长三角较具竞争力和活力的大型休闲旅游度假区。目前,湘湖景区已形成湘浦、湖上、城山、越楼、跨湖桥等五大景区,有湘堤卧波、湘浦观鱼、忆杨思贤、绿岛掬星、湖心云影、城山怀古、湖桥拾梦、越堤夕照、纤道古风、越楼品茗、跨湖问史等二十个景点,少儿公园极地海洋世界主题公园也于08年10月建成开放。2008年,湘湖被评定为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中国百强旅游景区,在第二届中国休闲经济发展论坛上,被评为“中国休闲旅游最佳目的地”,是浙江省内第一个获得此项荣誉的度假区。景区自2006年开放以来已接待游客逾3000万人次。八千年古舟,三万顷碧波。湘湖旅游度假区正以她迷人的风采、大气的胸怀、美好的前景等待着追怀历史、热爱自然、崇尚休闲人士的到来。
申论热点:为什么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简述裂谷盆地的发展阶段及沉积特征
本科的知识
生态环境质量
1.土壤环境质量
本区绝大多数地区土壤综合环境质量功能类型为Ⅱ类,约占全区总面积的75%;Ⅰ类土壤呈小面积块体分散分布,主要分布于三门、平阳等地,约占总面积的10%;Ⅲ类土壤约占调查区总面积的14%,平原区的Ⅲ类土壤与工业、城镇污染有关,丘陵区Ⅲ类土壤形成与基性火山岩、花岗岩等特殊地质体分布有关;劣Ⅲ类土壤呈零星孤点状分布,主要由汞、镉、铬等超标所引起,约占调查区总面积的1%。绿色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评价结果,全区共有绿色农用地28.61万hm2,其中水田面积为20.52万hm2,占绿色农用地的71.70%。
2.水环境质量
浙东南沿海区域一方面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另一方面地表水和**水已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平原河网以Ⅴ类和劣Ⅴ类水为主,总体较差,大部分断面不能满足功能区要求。浅层**水达到Ⅰ、Ⅱ、Ⅲ类水质标准的仅占10.2%,以Ⅳ类、Ⅴ类水为主,分别占24.1%和65.7%,重金属污染较轻,但**酸盐污染较严重。
3.大气环境质量
本区城市空气质量属较好至良好水平。随着工业发展和汽车尾气污染的增加,空气污染由单一的煤烟型向煤烟型和汽车尾气混合型发展。空气中SO2、总悬浮颗粒物及降尘总体均呈下降趋势,唯氮**物总体呈上升趋势。2002年区域内降水的pH值已降至5.00以下,酸雨出现频率在64%~97%之间,由此造成土壤酸化,对农作物、森林、水产养殖造成危害。
4.海洋环境质量
近几年来,浙江省各级**十分重视海洋环境质量,其质量有所改善,但仍不容乐观。近海海域水体富营养化状况依然严重,中度富营养化和严重富营养化海域面积超过50%。据沿海6个重点海水养殖区和31个海水养殖基地环境质量监测结果,海水养殖区域环境质量基本上能满足养殖环境要求,但水体的富营养化仍然是影响养殖基地水环境的主要因素。
本区域的农业环境污染,除通常的工业“三废”污染、农业自身污染、城乡居民生活所造成的污染外,部分地区机电拆卸业已对局部地区造成多氯联苯的污染,对农业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应引起高度重视。
植物适生区:3-7区是啥意思
中国植被区划一共划分了13个区域,3-7区如下:
Ⅲ.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 Ⅲ1北落叶阔叶林带:包括辽东半岛、黄淮海平原及华北山地。除辽东栎、槲树林、油松林外,还有侧柏林。 农作物以冬小麦、玉米、高粱、棉花、夏甘薯、夏花生等为主,实行两年三熟制。也有中熟粳稻。出产苹果、梨、桃、葡萄、枣、柿等落叶果树, 但葡萄需要埋土过冬。Ⅲ2南落叶阔叶林带:包括山东半岛和淮北平原。除栓皮栎、麻栎林外,山地还有孛孛栎林。森林中含有**带的化香、漆树、 盐肤木等树种。耕作制一般一年两熟旱作,葡萄、石榴、无花果可露天越冬。
Ⅳ.东部**带常绿阔叶林区 Ⅳ1过渡性常绿阔叶林带:有木包树、孛孛栎等落叶栎林,马尾松林,还有刚竹林。主要为夏水稻、 冬小麦(油菜)的一年水旱两熟制,局部有双季稻,平原有蚕桑,山谷有油桐、乌桕、茶、漆、石榴、枇杷等,局部产柑桔,品质、产量较差;Ⅳ2典型常绿阔叶林带:Ⅳ2(1)典型常绿阔叶林北亚带:酸性黄壤上有青冈栎林、 栲树林、毛竹林、杉木林、柳杉林以及茂密铁芒箕地被物的马尾松林。 石灰岩土上为含榆科各种树、化香、 青冈栎的落叶阔叶树-常绿阔叶树混交林和川柏木林。耕作制度有双季稻或稻、小麦(油菜)两熟,经济林有茶、 油茶、香樟、蚕桑、油桐、棕榈,是柑桔、广柑、柚子、杨梅、 枇杷等常绿果树的主要产区;Ⅳ2(2)典型常绿阔叶林南亚带:在酸性红壤上为刺栲、 小红栲、樟科树种、木荷、金缕梅科树种的杂木林, 在石灰岩山上为含圆叶乌桕、南酸枣的榆科树种、化香、青冈栎杂木林和柏木林。 耕作制有双季玉米或单季玉米连作秋甘薯、秋大豆或秋花生等。局部小环境有龙眼、荔枝、芭蕉、菠萝、橄榄等,喜温的柑桔类如木并柑、甜橙、蕉柑、夏柑、 沙田柚等的品质较前一亚带为好。
Ⅴ.西部**带常绿阔时林(旱性)区 Ⅴ1北常绿阔叶林带(硬叶常绿阔叶林带):包括横断山脉和滇西北、川西南高原。 峡谷底部为旱生的常绿肉质有刺的仙人掌、**鞭灌丛, 山地阳坡则以常绿硬叶的高山栎矮林、高山栎灌丛为代表。出产核桃、苹果、梨、桃、杏、石榴等落叶果树:Ⅴ2南常绿阔叶林带:Ⅴ2(1)南常绿阔叶林北亚带:分布于滇中北高原上。酸性土壤上有滇青冈、高山栲、白皮柯等纯林或混交的常绿栎林, 云南松林、华山松林或滇油杉林。石灰岩上代表性植被为榆科树、化香、青香木、滇青冈、茶蚬等组成的落叶阔叶树-常绿阔叶树混交林和干香柏疏林。 耕作制度在高原面上以夏稻、冬小麦(冬油菜)的水旱两熟为主,无双季稻。还出产烟叶、马铃薯等,以及梨、苹果、花红、桃、李、核桃、 板栗等落叶果树;Ⅴ2(2) 南常绿阔叶林南亚带:分布于滇中南的丘陵低山的酸性红壤上。以刺栲、印栲、西南木荷、水锦树等常绿阔叶林为代表。 滇中西部则有刺栲、樟科树、西南木荷、亮叶木莲、滇八角等常绿阔叶林, 还有金缕梅科、冬青科等树种,次生林多为思茅松林。
Ⅵ.东部热带季雨林、雨林区 Ⅵ1过渡性热带林带:包括台中北、闽、粤、桂南部沿海一带。在**上,局部湿润生境的酸性砖红壤性土上, 出现大戟科、桂林栲、厚壳桂、木荷杂木林,在**中北部出现青钩栲、 刺栲(**栲)、罗汉松栲、樟科、茶科树种的杂木林。 桂南大面积石灰岩上有含蚬木、核实木、闭花木、金丝李、肥牛树等半常绿季雨林。 耕作制度水田有双季稻连作冬甘薯, 旱地有双季玉米连作冬甘薯的一年三熟制,经济作物以甘蔗、木薯为多,还有大果油茶、千年桐、蒲葵、八角、 肉桂等经济树木,普遍栽有荔枝、龙眼、芒果、橄榄、番石榴、番荔枝、蒲桃、洋桃、番木瓜、芭蕉、菠萝、香蕉、木菠萝等热带性果树或果类;Ⅵ2典型热带林带:包括典型热带的**东南角、雷州半岛、 海南岛和近赤道的南海诸岛等地。海南岛有含青梅、细子龙、蝴蝶树等为标志的热带雨林, 西部为鹧鸪麻、槟榔青、海南椴等为标志的季雨林。石灰岩山上有含半枫荷、海南榄仁树、海南倒吊笔等的榕树、山麻杆、苎麻、野黄皮灌丛、 矮林。海南岛海边泥滩上分布有茂密高大、含有十几种小乔木组成的红树林。 耕作制度在海南岛水稻可以一年三熟,但亩产量不高,无经济价值。 偏南地区一年四熟的甘薯,也不经济, 一般为双季稻连种喜温旱作:如冬花生和冬玉米,甘蔗开花结籽,种子能发芽。 除能栽过渡性热带所有的果树和经济作物外,还有巴西橡胶、椰子、腰果、大粒咖啡、胡椒、槟榔等。 海南诸岛珊瑚石灰岩土上分布着草海桐、小叶草海桐、 羊角树等组成的肉质常绿阔叶灌丛、矮林。
Ⅶ.西部热带季雨林、雨林区 本区包括过渡性热带和典型热带, 分布于云南南部和西藏东南部。因北部有高山阻挡, 冬季受寒潮影响很小。滇东南海拔500米以下的迎风坡和沟谷中,分布着含滇龙脑香、毛坡垒、四数木、隐翼等为标志的雨林。农业植被海拔500米以下有双季稻、冬玉米、甘蔗、木薯、花生等。南坡有巴西橡胶林。海拔500-1000米处有小粒咖啡、金鸡纳霜和大叶茶。在滇南西双版纳海拔900米以下的砖红壤性土沟谷中有番龙眼、干果榄仁树、刺桐等为标志的热带雨林,而在同海拔的低山山麓、丘陵则有大药树、西南紫薇、大叶白颜树、 麻楝为代表的半常绿季雨林。农业植被有双季稻、花生、甘蔗,经济林有巴西橡胶、咖啡等, 果树有芒果、香蕉、菠萝、柑桔等,药材有罗芙木、肉桂、龙脑香、槟榔等。 在海拔1200米以上有大面积茶园。滇西南山谷中木菠萝普遍栽培, 干旱坡上还种有耐旱的番麻、 剑麻、 香茅等经济作物。 喜马拉雅山东段的南侧海拔1000米以下,湿润山坡上有以数种龙脑香、四数木为标志的雨林, 而在背风面干旱山坡上,则有阿萨母婆罗树组成的季雨林。
长三角都包括哪?包括哪些城市
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26市。
土地面积 21.17万平方公里,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12.67万亿元,总人口1.5亿人,分别约占全国的2.2%、18.5%、11.0%。
长三角城市群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中国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长江经济带的引领者,是中国城镇化基础最好的地区之一。
扩展资料: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定位
1、最具经济活力的资源配置中心。围绕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建设以及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加快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成为资源配置效率高、辐射带动能力强、国际化市场化法制化制度体系完善的资源配置中心。
2、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和**水平,建立健全符合科技进步规律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最大程度激发创新主体、创业人才的动力、活力和能力,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以及国际性重大科学发展、原创技术发明和高新科技产业培育的重要策源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江浙一带的人是不是都不吃辣的
不是把,浙江有些地方的人也特别喜欢吃辣,不过基本上口味偏单,还是有个别除外
乾隆几次下江南?
乾隆皇帝曾经六下江南。
乾隆帝曾于1751年(乾隆十六年)、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1765年(乾隆三十年)、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六次巡幸江南。
每次难寻一般都要到江宁府(也就是今南京市)、苏州府、杭州府、扬州府,后四次还巡幸了浙江的海宁。乾隆帝的祖父康熙帝在位期间也曾六次巡视江南。乾隆帝六下江南目的大体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蠲赋恩赏、巡视河工、观民察吏、加恩士绅、培植士族、阅兵祭陵。
扩展资料:
六下江南的根本原因是:
江浙两省经济条件和人文条件都在全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两省上交的赋银赋粮分别达到全国赋银总数的20.8%和赋粮总数的30%,盐课银占全国盐课银总数的68%,关税占全国税额总数的一半。江浙人文茂盛,是全国文化最发达地区,才子学者之多,数倍数十倍于其他省份。
另一方面,江苏、浙江又是明末遗民活动的中心,反清思想和反清言行一直不断,发生了多起***。没有江苏、浙江这两个省巨大的财政收入和绅衿支持,清朝的统治是很难巩固的。牢固控制住江浙,充分利用江浙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来发展其“盛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乾隆帝南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