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端木初斌 给各位分享笋芽的功效与作用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笋芽和笋的区别?(笋芽和笋的区别在哪里)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笋芽和笋的区别?
1、笋芽是竹子初从土里长出的嫩芽,味鲜美,可以做菜,也叫竹笋,竹为禾本科多年生木质化植物,食用部分为初生,嫩肥短壮的芽或鞭;
2、新鲜竹笋多种维生素和胡萝卜素含量比大白菜含量高一倍多,而且竹笋的蛋白质比较优越,人体必需的赖氨酸、色氨酸、苏氨酸和苯丙氨酸,以及在蛋白质代谢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谷氨酸和有维持蛋白质构型作用的胱氨酸,都有一定的含量,为优良的保健蔬菜;
3、竹笋为禾本科竹亚科植物苦竹、淡竹或毛竹等的嫩苗,又称竹萌,竹芽,习性是喜温怕冷,富有蛋白质、脂肪和膳食纤维等营养物质,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
笋芽的做法?
春笋500克、猪肉末100克、碎米芽菜100克、干辣椒(剪成段,去籽)5克、姜末10克、蒜末2瓣约15克、生抽2汤匙(15ml)、料酒1汤匙(15ml)、盐适量、鸡精少量、油2汤匙(30ml)、香油1茶匙(5ml)做法:1、将春笋剥去老皮(剥皮方法:将笋平放在案板上,用刀尖从笋的根部到尖划破老皮直至笋肉,然后转动笋,让刀将笋壳剥下),将剥去笋壳的笋肉去除老根后洗净;2、将笋切成5厘米长,1厘米左右见方的长条,沸水中放入少许盐,将笋条放入沸水中煮1分钟左右,捞出沥干水待用;3、锅烧热,放入油,烧至6成热时(用水放在油上能明显感觉到热),将猪肉馅放入炒散,待炒变色后加入姜末、蒜末、干辣椒段、料酒同炒,炒到肉末干酥出油;4、加入芽菜和生抽同炒;5、加入笋条炒匀,加入适量开水(或者肉汤),与笋条同高;6、待锅内的水分收干时候,加入盐和鸡精调味,再淋入一茶匙的香油即可起锅。
关于竹笋的生长期?
竹笋生长季节主要是在春夏两季,在秋季生长是比较的缓慢,冬季则会停止生长,并且竹笋的生长会分为三个阶段,初期生长主要是集中在2~4月份,而中期生长则是在4月下旬的时候,后期生长主要是在5月份的时候。多为夏季。竹笋根据生长分为冬笋、春笋、夏笋。
绿笋生长习性?
绿竹(Deruirocalamopsis oldharni)属禾本科,是**带优良速生的笋用丛生竹,,是我国南方目前重要的栽培竹种之一。在我国南方的**带、热带地区,尤其是中**带和南**带地区,有着广泛的分布和栽植,并且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和良好的栽培习惯。从目前的种植情况看,绿竹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广西、云南、广东、海南也有分布,江西、重庆、四川等省份的部分县(市)亦有引种。绿竹的经济价值很高,产笋期长,年产等天数可扶120 -180天!产量高-每公顷产等量可tk 12-18t-绿竹笤巾,叫马蹄笤—闵形状似马蹄而得名。绿竹笋味鲜美、质地脆嫩、清甜爽口、清凉解暑。绿竹笋还具有降压、降脂、增强消化系统功能的作用,是夏、秋季的上好菜肴。绿竹笋的食用除清炖、清炒、卤制等鲜煮外,还可加工制成笋干、罐头、即食笋丝等产品,这些加工产品丰富了人们的饮食文化。栽培绿竹还对保持水土具有生态意义。
常见术语和定义
秆基:秆基指竹秆人土生根部分。秆基是由数节至数十节组成,节间短缩而粗大.上着生大型芽。秆基为秆的基部,是秆的**部分,秆基一般不包括根系、秆柄。
秆柄(笋柄):秆柄指竹秆与母竹相连的部分,细小、短缩,不生根。当笋尚未成长为 竹秆时,这部分称为笋柄。秆柄是绿竹个体与个体之间(即一株竹与另一株竹之间)相互联系上的唯一连接点,起着不同个体之间(包括竹与竹、笋与竹之间)营养运输的通道作用和 协调作用。
笋芽(笋目):秆基两侧(沿枝条方向)互生着两列大型芽,称为笋芽。笋芽(笋目)初 始阶段如眼睛状,因此又叫芽眼。着生于秆基部位,可萌发为竹笋的笋芽,也称笋目。笋芽互生排列在秆基两侧,从基部自下而上,第一个笋芽(笋目)称头芽(头目),第二个笋 芽称二芽(二目),以此类推,最上一个称尾芽(尾目)。不能发育的笋芽称虚芽或虚目。
二水笋:指早期采收竹笋后的笋莞上当年再次萌发出的竹笋。
晒头(晒目):指清明节前,将秆基周围的土壤扒开,即将竹丛内的土壤挖离,使秆基 上的笋芽、根系暴露在空气中,以提早长笋、提高产量。晒头亦称为“晒目”“扒头”“扒头晒目”。
丛:在生理上具有相互联系的植株,其群体称为丛。
丛立竹数:竹丛所拥有的立竹数量称为丛立竹数。
丛密度:指单位面积的土地内所拥有的竹丛数量。绿竹为丛生竹,每丛为一个相对独 立的单元。丛密度是反映绿竹林林分状况的指标之一,在生产实践中具有较大的指导 意义。
株密度:指单位面积的土地内所拥有的竹子单株数量。绿竹林虽然以丛为单元,但单 株数量是竹子生长空间的主要决定因素,因此株密度是反映竹林状况的指标之一。
2.形态特征
绿竹的**茎为合轴从生型,其**部分由秆柄、秆基、秆基上的芽(笋目)及根组成。
秆柄是竹秆的最下部分,与母竹的秆基相连。绿竹秆柄由8~18个短缩的节组成,木质化程度高,不生根,不发芽,长7一14cm,俗称“螺丝钉”。秆柄的外面,多宿存有硬脆 的算,呈鳞片状。绿竹箨的箨耳小,边缘有弯曲茸毛;箨舌高1~6mm,撑叶三角形或卵状披针形,为**或绿**,有的幼时背部生淡棕色的稀疏短毛。由于竹子的开花现象难以遇见,因此目前主要根据筹的形态来区分竹种,即I Al'}E的形态是竹子分类的重要依据 之一。
秆的基部节间短缩而粗大,一般由6一10个节组成,每节长1.0一1. 5cm,节倾斜,节 间两侧不等长。绿竹秆基每节着生一芽,芽外包裹着鳞片。笋由笋芽萌发生长而成。不同 秆基上的芽数量不一,通常为4-10个,大多数为6-7个。杆基各节密集着生许多根,每节根的数量从10余条到100余条不等:根上长有根毛,但根不着土壤时不长根毛,绿竹的根系起着吸收水分及矿物质的作用,并合成部分有机物,同时贮存地上部分的同化产物。根系还担负着地上部分庞大树冠的支持、固定作用。
绿竹的秆茎(秆)由数节组成,每节有2环,节内有一个饱满的芽,成竹的枝条是由此芽抽生面成的。每个节上的饱满芽是由多个芽组成的,因有的芽很小,而且是由同一个鳞片包裹的,所以看起来像只有一个芽。
绿竹的秆形圆而中空,于地上部10节左右开始出现分枝。秆茎高6一10m,直径大小一般4-6cm,大的有9cm。新种下的母竹长出的新竹,秆径较小,仅1 - 3cm。绿竹秆茎的秆重7一l0kgo秆茎的色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由绿色变黄绿色,一年生(当年)的秆色为青绿色,二年生的秆色为深绿色,三年生的秆色为黄绿色。
3.生态习性
(1)气候条件
绿竹的生长需要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一般要求年平均气温≥17. 5℃,月平均气温,7. 5℃,极端低温>-5℃,年平均降水量> 1500mm。当气温>15℃时,绿竹开始生长,在25℃左右生长最佳。当土壤温度>21℃时,绿竹的笋芽开始生长;土壤温度<21℃时,笋芽停止生长。当气温<1℃时,绿竹发生寒害;<-3℃时,叶片受冻;<-5℃时,枝秆受冻。气温降低的幅度、速度,低温的持续时长,以及降温时空气的湿度等其他气象条件,对绿竹冻害程度产生一定影响。
不同栽培环境下的绿竹,其抗寒能力有差异。不同的绿竹年龄及不同的栽培状况,其抗寒能力亦有所差异,如一年生竹抗寒能力小于二年生竹,二年生竹抗寒能力小于三年生竹;同为一年生绿竹,更早时间的成竹比更迟时间的成竹抗寒性更好。总而言之,年龄 (时间)越老越抗寒,生长健壮的植株抗寒能力大于生长较差的植株。
(2)土壤条件
绿竹喜欢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冲积土、壤土、砂壤土,要求酸性至中性土壤, 即土壤酸碱度为pH 4.5-7. 0。在江河两岸、沙洲、山谷、山脚、山腹地带、房前屋后等 均可生长,其中山地以南向、东向、东南向为好。绿竹具有一定的耐盐碱能力,沿海滩涂可以选择性种植。
土壤疏松与否对绿竹的生长影响程度较大。在绿竹产区,人们选择绿竹林地时,一般首先选择江河两岸,除了考虑水分因素外,主要考虑的是土壤疏松因素。早先人们栽培绿竹,经营水平粗放,很少施肥,但是种植在江河两岸的绿竹生长良好,依然植株高大、枝叶茂盛;在绿竹产区可见许多绿竹被种植在农户房屋前的堆积土上,堆积土绝大部分为建房时被废弃的土壤,这种土壤往往肥力低、结构差,但绿竹也能生长良好。上述两种现象反映了土壤的疏松度对绿竹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
(3)引种范围
综合各地绿竹的生长表现情况,引种绿竹的最主要限制因素是气温,而气温中最关键的因子是月平均气温和极端低温。我国有许多地区不适宜发展绿竹,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 月平均气温较低。绿竹在年平均气温≥18℃、月平均气温≥8 ℃、极端低温≥-3℃的地区种植表现良好,可以广泛引种栽培;而在年平均气温<17. 5℃、月平均气温<7. 5℃、极端低温<-6℃的地区,引种绿竹要通过试验观察或驯化后才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