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熊安菱 给各位分享姓氏魏的分布地区有哪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魏姓的来源是那里?(魏姓来源于什么)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魏姓的来源是那里?

钱文忠揭秘魏姓来源:典故“结草衔环”出自魏姓。源流一,魏姓源出隗姓。源流二,魏姓出自姬姓。源流三,魏姓出自芈姓,战国时秦国大臣魏冉,为芈姓之后裔。源流四,魏姓出自少数民族汉化改姓或为少数民族固有之姓。

魏 姓起源于那里?有没有家谱?

魏姓的来源是那里?

魏姓,源于姜姓,是以封地命名的姓氏。周文王的儿子毕公高有个后代叫毕万,因为毕国为西戎攻灭,他便投奔晋国,成为晋献公的大夫,晋献公是个颇有雄心壮志的君主,他在位期间攻灭了许多小国,使晋国疆域扩大,成为当时的强国之一,毕万多次随同晋献公出征,立过很多功劳。公元前661年,晋国攻灭了霍、耿、魏三个小国,毕万在战斗中身先士卒,立下大功,晋献公把魏(在山西芮城县北)封给他,他的子孙就称为魏氏。毕万的子孙毕犟随同晋文公重耳出亡19年,回国后被封为大夫,承袭魏氏封邑,从此魏氏成为晋国列卿之一。战国初年,魏氏联合赵、韩两家攻灭其他家族,瓜分晋国,建立魏、赵、韩三国,跻身于战国七雄之列。另外,外姓有的改姓魏,如秦国穰侯魏冉本姓芈,宋代魏了翁本姓高,他们的后代也都跟着姓魏了,亦称魏氏。望族居巨鹿郡(今河北平乡县)。

中国有多少姓魏的?

魏姓位列我国宋代《百家姓》第30位,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七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三。
魏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省南部一带,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也有部分居于今湖北、湖南省境。先秦时期,魏姓就已经出现了以“战国四大公子”之一信陵君魏无忌为代表的一批著名人物,使魏姓在当时盛极一时,家族地位十分显赫,势力也十分庞大。秦汉时期,魏姓子孙继承先人遗风,历居**,使本族得以持续发展,并在秦时由于“秦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是故魏姓也有部分迁至今陕西省境内。魏无忌的六世孙因在西汉时任巨鹿(今河北)太守,有功于朝廷受到封赏,并使其家族成为朝野所敬仰的家族,其居地巨鹿也就发展成为魏姓历史上最著名的大郡望。与此同时,魏姓也有进入江苏、浙江、甘肃、宁夏者。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军阀割据,相互攻伐,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加上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多受冲击,因此魏姓大举南迁至四川、江西、福建等地,在当地安居繁衍,发展壮大,名人志士也有如泉涌,如三国时期蜀之名将魏延便以勇猛善战、功迁征西大将军而闻名。盛唐时,社会**,经济发展,士族壮大,魏姓繁盛,人丁兴旺,郡望与名人显宦大量出现,并且有部分族人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于福建安家,后又徙至广东等地,使家族播迁更加广泛,唐末,战乱烽烟又起,外族入主中原,魏姓**再度南迁,广泛进入到南方各地。截止宋末,魏姓人已遍布江南广大地区,繁衍于全国各地,从而使魏姓成为我国一大姓氏。元明清时期,魏姓族人已远播于海外,成为我国诸多家族中一个比较大的著名宗族。魏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七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三。

历史上姓魏的名人有哪些

魏延、魏徵、魏子建、魏源、魏收等。

1、魏延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平氏(今河南桐柏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深受刘备器重。

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升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拔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镇守汉中十年。刘备即位后,拜镇北将军。

随同诸葛亮北伐,拜凉州刺史,封都亭侯,曾在阳溪大破费瑶和郭淮。打算亲率兵马由子午道袭取关中,仿效韩信故事,与诸葛亮会师潼关,遭到谨慎的诸葛亮反对。

魏延作战勇猛,性格孤傲,与长史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激化,魏延争斗落败,为马岱所追斩,夷灭三族。

2、魏徵

魏徵(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贞观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阳县(现晋州市) 。

隋唐**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

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3、魏子建

魏子建(474-533年),字敬忠,定州巨鹿郡下曲阳县(今河北晋州市鼓城村)人。北魏大臣,历史学家魏收之父。

初任奉朝请,迁太尉从事中郎,出为东益州刺史,镇抚武兴氐族。回京供职,授卫尉卿,迁左光禄大夫、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罹患中风,上书辞职。

永熙二年(533年),去世,追赠定州刺史、仪同三司,谥号文静(靖)。

4、魏源

魏源(1794.4.23-1857.3.26),名远达,字默深、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司门前(原邵阳县金潭)人 。

清代启蒙思想家、**家、文学家。道光二年( 1822年)举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代表。

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启了了解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潮流,这是中国思想从传统转向近代的重要标志。

5、魏收

魏收(507~572年),字伯起,小名佛助,钜鹿郡曲阳县(今河北晋州市鼓城村)人。南北朝时期大臣、历史学家、文学家,北魏骠骑大将军魏子建之子。

机警敏捷,颇有文采,与温子升、邢邵并称“北地三才子”。初仕北魏,拜太常博士。再仕东魏,拜散骑常侍、中书侍郎、修撰国史。

北齐建立后,拜中书令、魏尹、秘书监、著作郎,迁特进、尚书右仆射,掌管诏诰,总议监五礼事,参与修定律令。

天保八年(557年),加太子少傅。武平三年(572年),去世,时年六十六,追赠司空、尚书左仆射,谥号文贞。

天保二年(551年),魏收受命撰写北魏历史,联合房延祐、辛元植、刁柔、裴昂之、高孝乾等人,博总斟酌,撰成《魏书》一百三十篇,书成之后,众口喧嚷,指为“秽史”。魏收三易其稿,方成定本,后人辑有《魏特进集》存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魏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