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觉:自己感觉到;自己意识到。《孔子家语·致思》:“吾有三失,晚不自觉。”《东观汉记·李通传》:“出门顾见车,方自觉,乃止。”唐杜甫《复愁》诗之十一:“每恨陶彭泽,无钱对菊花。如今九日至,自觉酒须赊。”清蒲松龄[蒲松龄(1640年—1715年),清代著名文学家、短篇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区)人,蒙古族。]《聊斋志异·长治女子》:“自觉奔波殆极,就榻憩坐。”自己有所认识而觉悟。郭沫若《<新儿女英雄传[英雄传,英雄人物的传记。]>序》:“只要你有自觉,求进步,有自我牺牲[自我牺牲读音:zì wǒ xī shēng,汉语成语,释义是指为别人(或事)牺牲自己。]的精神。”
2、不自觉:指无意识的、自然而然[自然而然是指非人力干预而自然如此,出于《牟子理惑篇》。]的情感活动。《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唐文宗[唐文宗李昂(809年―840年),是唐朝的第十六代皇帝,唐穆宗李恒第二子,母贞献皇后萧氏。]开成三年》:“[上]曰:‘宰相喧争如此,可乎?’对曰:‘诚为不可。然覃等尽忠愤激,不自觉耳。’”柳杞《好年胜景》:“四喜说得兴奋起来,不自觉的拍打着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