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江近荷 给各位分享荡秋千流行在哪些地区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明清时期具有民族特色的秋千是怎样的?(清明荡秋千始于哪个朝代)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明清时期具有民族特色的秋千是怎样的?
在明清时期,除了普通秋千外,还有以下几种带有民族特色的秋千。
其中的一种秋千叫做“胡悠”,也叫“木驴”。这种秋千是在秋千主杆上端绑个铁轴,轴头顶在横梁的正中间。而横梁两头各吊一个小铁千,人们或是站着,或是坐着,分别在两头的秋千上,一边悠荡一边转圈。
还有一种叫做“过梁悠”。这是清代道光年间一种比较复杂的秋千,做法也相当繁琐。人们先是在牢固的木架上架起一个方形大木轮,轮子四角各吊着一副小秋千。
然后4个人同时坐在踏板上,由其他人摇动摇盘,使大木轮转动。秋千上的人随着大木轮子的转动,或高或低,自在悠荡,非常惬意。
最后一种秋千叫做“板不煞”,就是在秋千架的横梁上穿一个辘轳头,上面绕一条粗绳,让粗绳两头垂下来,其中一根绳头上固定一个脚踏板。
人们开始耍时,两只脚需要踏在踏脚板上,然后两腿夹住粗绳,两手紧拽另一个绳头,使绳子这头往下转,而粗绳那头的秋千便可以带着人往上升。
秋千横梁上头的半圆形荆条吊着花生、糖果、酒等奖品,如果谁能升到上头,牢稳地固定在辘轳头上,那他就可以伸手向上去摸赏品,摸着哪一种奖品,就要将这件奖品奖给这个人。
一般人往往上不去就会摔下来,或者上去了没把紧辘轳头,又滑溜下来。秋千架下垫着松软的沙土或柴草,根本不用担心会出危险,这种秋千很流行,人们也很喜欢。
其实,在明清时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也有很多荡秋千的传统。那里还流行有“磨秋”、“风车千秋”等独特的秋千形式。
“磨秋”又可分成两种,一种叫“转磨秋”;另一种叫“磨担秋”。转磨秋是在秋千的中间有一个立柱,顶上有一个轴,上面系着4根粗绳,绳末各有一环,由4人抱环旋转,好像推磨一样,所以叫做“转磨秋”。
“磨担秋”的玩法是,取一根硬木固定竖于场地上,顶端削细做轴,再选一根直径与木柱相当的木杆,中间凿凹,横置于立柱顶上,也就搭成了“磨担秋”。
木杆两端骑坐对等的人数,骑坐者用脚蹬地略跑数步后,迅速骑上木杆或匍匐杆头,木杆便会旋转起来了。而这个秋千两端上下不断升沉,好像人在挑扁担时扁担的上下起伏,所以称它为“磨担秋”。
“磨担秋”在我国西南傣、景颇、苗、壮、哈尼、布依和仡佬族都很流行,其中以哈尼族的最为典型。
哈尼人打“磨秋”主要在五六月份,他们称5月为“五月年”,也叫做“苦扎扎”节。“五月年”便是磨秋节。
风车秋千又叫“车秋”、“转秋”、“转转秋”、“转秋千”和“纺车秋”等,因它的形状略似风车,所以叫做“风车秋千”。风车秋千的结构比“吊秋”和“磨秋”都要复杂。
首先,人们在场地中立两根木柱,还要在秋千柱顶架起了一个横梁,横梁**套一个木制的十字形滚轴。滚轴上有4对平行踏板,粗绳上拴着一个木板,形状好像秋千一样。
人们玩时,需要4个人各坐在木板上,使滚轴转动,然后秋千便会上下升降。秋千就会做圆形旋转,转速快时,就好像飞旋的大风车,很是好看。
在明清时期的黔东南苗族地区,风车秋千的每块坐板上可坐两人,4块坐板能坐8个人,这样的风车秋千叫做“八人秋”。
风车秋千在苗、阿昌、傈僳等民族中很是流行,其中以傈僳族的最为典型。傈僳族转风车秋千的多为女子。在节日里,她们穿着盛装前来比赛,秋千像纺车一样开始转动,越转越快,如同转起缤纷的旋转绣球。在我国东北的朝鲜族也很喜欢荡秋千这一传统竞技游艺活动。这一活动常在节日里举行,有时还要进行比赛。节日里,朝鲜族姑娘们身穿色调艳丽的彩裙,围在秋千旁,她们争试高低,飘逸的长裙,叮当悦耳的铃声,惊险的秋千摆荡,令人叹为观止。云南西北及川南纳西族也有荡秋千的习俗,俗称“秋千会”
荡秋千有哪些习俗?
荡秋千也是我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之一。秋千,本意就是人们揪着皮绳而摇晃迁移。
秋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的时候也叫“千秋”,但后来为了避免忌讳,才改为秋千的。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作为秋千架,上面再栓上彩带做成秋千,后来才逐步发展。
古代人们荡秋千一般是在清明节和寒食节前后,而且荡秋千的人也仅仅局限于王公贵族家的红男绿女们以作游戏之用。荡秋千在中华大地上是很多民族共有的游艺竞技项目。据现有文献记载,它起源于先秦时期。据清代著名文学家翟灏所著的《通俗编》记载:
秋千乃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者。这句话意思是,秋千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山戎族的游戏,是一种用来锻炼人敏捷的游戏。山戎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而秋千原是山戎族进行军事训练的一种工具。
至春秋时期,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带兵打败山戎后,将其国土划归了燕国,秋千也随之向南流传了起来,到后来逐渐演变成游戏的用具。
荡秋千,在古代多为宫中和闺中女子的游戏,同时它也是我国传统节日的习俗之一。汉武帝时宫中盛行荡秋千,唐代著名文学家高无际在他所著的《汉武帝**秋千赋》写道:
秋千者,千秋也。汉武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乐。
所以,在西汉时期,人们荡秋千主要是为了强身健体。
唐宋时期之后,荡秋千习俗普及全国,盛况空前。后来唐代宫廷把荡秋千称为“半仙戏”,五代著名文学家王仁裕在其笔记《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
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嬉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市民因而呼之。
后来,宋代又出现了一种“水秋千”的游戏。据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吴自牧所著的《梦粱录》中的记载,不管是在北宋时期都城汴梁的金明池,还是在南宋时期都城临安的西湖、钱塘江,这些地方都举行过这种“水秋千”的杂技表演。
每逢夏季举行水秋千表演时,上自皇帝妃子、王公大臣,下至庶民百姓都竞相观看。表演之前,人们先在水中放置两艘雕画精美的大船,船头竖起高高的秋千架。
表演时,船上鼓声大作,船尾上杂耍艺人先耍练上竿,然后表演者按次序登上秋千,奋力悠来荡去。当秋千悠到和秋千架的横梁相平之时,他们双手脱绳,借秋千回荡之力跃入空中,在空中翻个跟斗,然后投身入水。
因表演者姿势各异,看上去惊险优美而又变化无穷。所以“水秋千”是宋代秋千娱乐活动的新发展,在我国秋千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颇有影响。
唐宋时期,民间多爱在清明踏青时节,在郊外用竹子架成一种临时性的“竹笋秋千”,就此舞荡嬉戏。因为清明节处处荡秋千,所以古代也有人把它叫做“秋千节”。
唐宋时期旧式的秋千,比较原始笨拙。首先,人们在土地上立起一个“冂”字形的秋千架子,再在横梁上绑两个柔韧粗树枝弯成的圈,一般是用葡萄树、桑树、石榴树、柳树和榆树等做的,很少用铁环。
人们在两个木条圈上系上两根粗麻绳,叫做“秋千梗”,绳子下端系上一块条形木板,叫做“座板”。打秋千的女人或坐或站在座板上,双手把住梗绳,或先助跑几步或由别人帮助推动几下,秋千就启动起来,而后就可以越荡越高了。 在唐宋文人的作品中,有许多关于秋千的描述。唐朝著名诗人韦庄曾有《长安清明》诗写道:
紫陌乱嘶红叱拔,绿杨高映画秋千。
这诗是写唐代清明节前后,春风拂柳,**们三五成群在郊野树下荡秋千,确实充满了诗情画意。荡秋千在宋代更是非常普遍的游戏之一,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点绛唇》词中有这样的描述: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元明清三代居然都有“秋千节”,这个节日是做什么的呢?
“秋千节”是清明节的另一种称呼。
而在清明节时荡秋千是清明节的另一种古**俗。秋千的历史很古老,起源于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后来在春秋时期传入了我国中原。
古时候的秋千大多都是利用强壮的树枝,在它的枝干上分别套下两根粗绳,在粗绳的下端系上一块木板。由于制作十分简易,还能给人们带来欢乐,所以它也深受老百姓们,甚至是皇宫里嫔妃公主们的喜爱。
时间走到唐代时,荡秋千这个活动已经盛行,并且已经成为了清明节习俗的重要一环。而后来,元明清三代将清明节定为了秋千节,它的这个称呼,因此得来。
言归正传,因为秋千节原名清明节,所以它所拥有的习俗就是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时,古人们常常提前沐浴、当日扫墓、安置白色菊花、踏青、插柳......在早晨卯时(也就是现在清晨的五点到七点)起床扫墓之后就可以进行一些娱乐活动,将清晨延续的庄重哀思气氛一点一点转化为欢乐的笑声。同时,这也寓意,后人们将会忆苦思甜,他们的生活也将蒸蒸日上。
最初的时候,清明节扫墓是没有烧纸成这个习俗的,可是后来到了唐代时期烧纸钱开始盛行。而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经过数个朝代的沉淀与积累,不论是祭祀方面还是娱乐方面,人们在清明节更是开发了许多有意义的活动。
秋千是怎么由来的?
秋千也作A。据《古今艺术图》记载:“A,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者。”山戎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荡秋千,是这个民族的一种游戏。山戎族人最早是在栗子树上借钩子攀枝爬行荡漾,由此而产生秋千。当时拴秋千的绳索为结实耐用,多用兽皮制作,故秋千古为A,用“革”旁。
秋千在我国中原地区流传较早,传说齐桓公伐山戎,看到秋千便把这种游戏带了回来。南朝时宗懔著《荆楚岁时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A”这一段说,春天把长绳拴在高大的树木上,士女穿上鲜艳的衣服坐在上面,而后轻轻推拉,使它荡漾在空中,这种游戏就叫打秋千。到唐时宫中每年寒食时节竞架A,嫔妃宫娥嘻笑为乐,唐玄宗呼为“半仙戏”。
荡秋千的来历
秋千,古字两字均有“革”字旁,千字还带走字,意思是揪着皮绳而迁移。早在远古时代,人们为了获得高处的食物,在攀登中创造了荡秋千的活动。最早称之为“千秋”。传说为春秋时代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创。开始仅是一根绳子,双手抓绳而荡。后来,齐桓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带入中原。至汉武帝时,宫中以“千秋”为祝寿之词,取“千秋万寿”之意,以后为避忌讳,将“千秋”两字倒转为“秋千”。以后逐渐演化成用两根绳加踏板的秋千。到了唐宋时代,秋千成为专供妇女玩耍的游戏,以练习轻捷、矫健。
秋千的起源,可追溯到几十万年前的上古时代。那时,我们的祖先为了谋生,不得不上树采摘野果或猎取野兽。在攀缘和奔跑中,他们往往抓住粗壮的蔓生植物,依靠藤条的摇荡摆动,上树或跨越沟涧,这是秋千最原始的雏形。至于后来绳索悬挂于木架、下拴踏板的秋千,春秋时期在我国北方就有了。《艺文类聚》中就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的记载。当时拴秋千的绳索为结实起见,通常多以兽皮制成,故秋千两字繁写“靴a”,均以“革”字为偏旁。
每年元宵节期间,武安、涉县、磁县一带的城乡群众有荡秋千的习惯。一过正月初十,人们就开始在村街口开阔处和自家院内搭起高低不同的秋千架。从搭成到正月十六,每天都要荡一阵子,其中十四、十五两天是**。荡秋千可以使人心旷神恰,锻炼身体和意志。无疑,这是一种有益的民间体育游艺活动。一些地方的群众认为,荡秋千能祛除疾病。这也许就是荡秋千能世代相传、经久不衰的原因。连那些不会走路的孩子和年过古稀的老人,也要在别人的扶持下荡上几下。青少年男女和壮年人就更不用说了。
荡秋千分单人荡、双人荡、立荡、坐荡等。每个村镇都有自己的秋千高手,有时还要举行表演比赛。荡得最高最美的人很受乡邻的赞扬。荡秋千的这些日子里,也常常是青年男女相遇、接触的好机会。
除了普通秋千外,还有以下几种特殊的秋千:
“胡悠”,也叫木驴。其做法是:主杆上端有个铁轴,轴头顶在横梁的正中间。横梁两头各吊一个小铁千。人或站或坐在两头的秋千上,边悠荡边转圈。
“过梁悠。”这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秋干。在牢固的木架上架一个方形大木轮,轮子四角各吊一副小秋千,四个人坐在踏板上,由其他人摇动摇盘,使大木轮转起来。秋千上的人随着大木轮子的转动,或高或低,自在悠荡,煞是惬意。
“板不煞”。板不煞就是“摔不死”。搭法是:在秋千架的横梁上穿一个辘轳头,上面绕一条粗绳(只绕一遭),两头垂下,其中一个绳头上固定一根脚踏棍。开始耍时,两只脚踏在踏脚棍上。两腿夹绳,两手紧拽另一个绳头,使绳子这头往下转,那头带着人往上升。秋千横梁上头的半圆形荆条吊着花生、糖果、香烟、酒等赏品。谁能升到上头,牢稳地固定在辘轳头上,再伸手向上去摸赏品,谁就是好样的。摸着哪一种奖品,就奖给这个人。一般人往往上不去就摔下来,或者上去了没把紧辘轳头,又滑溜下来或摔下来,故名“板不煞”。由于秋千架下垫着松软的沙土或柴草,不会出危险,又称“摔不死”。
朝鲜族:荡秋千。
荡秋千是朝鲜族妇女喜爱的民间游戏,每逢节日聚会,人们便会看到成群结队的朝鲜族妇女,**在参天的大树下,或高耸的秋千架旁。身穿鲜艳民族服装的朝鲜族妇女,在人们的欢呼、叫好声中荡起了秋千,她们一会腾空而起,一会俯冲而下,尽情地欢乐,长长的裙子随风飘舞,大有飘飘欲仙之感。
朝鲜族妇女荡的秋千,不仅高,而且还很飘,有的秋千几乎都荡平了,真可谓是触目惊心。荡秋千比赛分为单人和双人两种。比赛优胜者的评比方法,有的是以树梢或树花为目标,看谁能咬到或踢到;有的是在高处挂一个铜铃,看谁能碰响。具体的比赛方法各地也不尽相同,但有个共同点,那就是都以高度作为决定胜负的标准。现在有些地方在秋千蹬板下系一个标有尺寸的绳子,以此来测量高度,决定胜负。
我国古代有,,秋千节,这天还是什么节日?
秋千节是清明节的另一种称呼,在清明节时荡秋千是清明节的另一种古**俗,秋千的历史很古老,起源于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后来在春秋时期传入了我国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