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轩辕华仁 给各位分享扬琴主要在什么地区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扬琴发源于哪里?(扬琴发源地是哪个国家)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扬琴发源于哪里?
扬琴起源 http://news.huain***m/html/2005.06.13/news_154219.html 一直有一种说法:扬琴起源于波斯、亚述等古国,是朝圣者和十字军带到欧洲的。上述古国的确是多种弹拨乐器的发源地,起到今天仍是弹拨乐器流传最广、使用最多的地区,说扬琴发源于此不是没有理由的。……………… 中国现代扬琴起源发展史 http://ent.sina***m***/y/2005-04-27/1657713154.html 中国传统扬琴起源为外来“洋琴“,那么中国现代扬琴的出现完全出自中国人独创的,它的发明人是中国公认扬琴大师、民族乐器改革家杨竟明先生,他生前总想以其扬姓为中国扬琴冠名,这正如中国的“阮“是用创制人阮咸的姓定名一样,因为扬竟明老师发明的扬琴一直到现在,全国厂有及使用者均用其发明原理制做的琴,海内外的演奏家是受益者,全国的乐器厂家是受益者,音乐院校是受益者,所以我建议乐器领导部门应予正式考虑冠名,曾寻先生在杨竟明先生艺术成就谯会上建议取名为志式401型扬琴A、B、C……型号,这是对发明人的尊重和纪念,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是中国人非常引为自豪的事。…………
什么是乐器中的杨琴,是什么样的?
琴音犹如涓涓细流,潺潺不止、强如瀑布飞溅,波涛汹涌,弱似霏霏细雨中流淌的小溪
扬琴是中国常用的一种击弦乐器,与钢琴同宗,音色具有鲜明的特点,音量宏大, 刚柔并济;慢奏时,音色如叮咚的山泉,快奏时音色又如潺潺流水。音色明亮,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清脆。表现力极为丰富,可以独奏、合奏或为琴书、说唱和戏曲伴奏,在民间器乐合奏和民族乐队中经常充当“钢琴伴奏”的角色,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主要乐器。
◆ 扬琴特色
扬琴的音色丰富多彩,低音区发音朦胧、雄厚而深沉;中音区柔和、纯净而透明;高音区清脆、明亮;最高音区则较紧张。演奏旋律时主要用中音和高音区,有时也接触到最高音区,但很少使用。低音区较少演奏旋律,多用作和声的衬托。适于演奏快速的乐曲,最适合表现轻快、活泼的情绪和欢快、喜悦的感情。
- 贰 -
◆扬琴名曲
1、弹词三六
扬琴独奏曲。乐曲旋律活泼流畅,表现出热烈欢快的情绪。
2、倒垂帘
乐曲以倒垂帘旋律手法命名,并运用于整首曲子。高低音阶,错落有致地响起,确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
3、海峡音诗
扬琴协奏曲。乐曲生动描绘了**之风土人情,表现了人们勤劳乐观开拓进取的性格。
4、欢乐的火把节
乐曲描绘了动人的彝族民族风情,乐曲的旋律从轻快到热烈奔放,展示了人们手擎火把载歌载舞的情景,时而温柔轻捷、时而优美明朗的曲调,犹如青年们的绵绵情话。结尾时强烈的节奏酣畅地描绘出狂欢的场面,让听者不禁沉醉于节日的喜庆之中。
5、欢乐歌
江南丝竹合奏曲。乐曲旋律明快流畅、起伏多姿。结构富有层次,由快而慢,渐次高涨,表达了人们在喜庆节日中的欢乐情绪。此曲原系江南丝竹八大名曲之一。
有没有什么有关四川扬琴的资料?写论文需要,急求!!
四川扬琴中国四川曲种。约形成于清乾隆年间。流传于成都、重庆等大中城市。至光绪时已有艺人100多名,并分为南会、北会两派。南派行腔华丽,细腻柔美;北派工稳豪放,长于叙事。1925年,扬琴科社慈惠堂招收盲人学唱,称为堂派。唱腔优美,韵味浓郁。它与川剧关系密切,川剧将扬琴唱腔作为练习唱功的基础课。扬琴为主奏乐器,与京胡、三弦合称三大件,又与碗碗琴、鼓板合称五方。传统演出形式一般为数人坐唱,分生、旦、净、末、丑、杂等各行脚色。传统曲目丰富,清末戏曲作家黄吉安写本尤为人称道。
主要概述
四川省曲种。发源于成都,流传于成都、重庆等大中城市。据传
在清代乾隆年间就已逐渐形成。到光绪年间,已有艺人 100多名,并分为“南会”、“北会”两派。南派行腔华丽,细腻柔美,长于抒情和刻画人物内心活动;北派行腔淳朴、工稳豪放,长于叙事,多演唱大本曲目。1925年,扬琴科社“慈惠堂”招收盲人学唱,培养出一批艺术上有成就的艺人,形成了独特风格,称为“堂派”。南派中声誉较高的艺人为李连升。20世纪30年代以后,扬琴日益盛行,出现了名家李德才(艺名德娃子)以及易德全、郭敬之、廖学正、阚瑞麟、洪凤慈、张大章、卓琴痴等。成都除专业艺人外,还有业余的扬琴票友,他们在考证词本、订正错字及钻研唱腔等方面都做出过贡献。 四川扬琴的唱腔优美,韵味浓郁,被誉为清雅香醇的兰花。它与川剧在艺术上有密切的关系,经常互相借鉴与吸收。许多川剧著名演员都爱好扬琴,并在传授弟子时将扬琴唱腔做为练习唱功的基础课之一。四川扬琴唱腔结构分为大调和越调两大类。大调属板式变化体结构,应用较广;越调属曲牌联套体结构,抒情性较强。扬琴的演奏长于烘托气氛,能打出风雨雷电、波翻浪卷等多种音乐形象,表现力很强。伴奏以扬琴为主乐器,与京胡、三弦一起称为“三大件”,又与碗碗琴、鼓板合称为“五方”。此外,伴奏乐器还有二胡、怀鼓等,也可根据剧情需要酌加笛子、高胡、阮、大提琴等。传统的演出形式,一般为数人坐唱,分生、旦、净、末、丑、杂等各行脚色。
编辑本段传统曲目
多采取叙事与代言相结合的体裁。除每一段的开头与结尾以 专业艺人
及段落中间穿插少许唱词交代人物、情节或环境用第三人称以外,主要的唱词、念白都是角色的第一人称的语言。曲目分为大本与单折两类。大本也采取分段演出,每段半小时左右。大本以《三国》、《列国》节目居多,还有《琵琶记》、《白蛇传》、《玉簪记》、《白兔记》、《清风亭》、《玉蜻蜓》等曲目。清末戏曲作家黄吉安写有《处道还姬》、《黑虎缘》、《木兰从军》、《渔父辞剑》等扬琴曲本,称为“黄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川扬琴得到了复苏和发展,吸收女演员,发展了表演唱和一人多角的自打自唱等形式,创作了《江姐在狱中》、《送宝刀》、《清溪河畔》、《探亲记》等现代曲目。
编辑本段主要特征
四川扬琴又称“四川琴书”。流行于四川的川东、川西、川 表演形式
南一带,约有200年历史。演出形式原为数人坐唱,各操一件乐器伴奏,以扬琴为主,另有鼓板、怀鼓、三弦、京胡、二胡等。以唱为主,以说为辅。 演员分生、旦、净、丑等角色说唱。现在也有主角站唱、配角坐唱的形式。音乐分为大调、越调(月调)、器乐牌子3类。大调属于板腔体结构,是主要腔调,以一字为基础,由一字、快一字、慢一字、二流、三板、大腔、舵子等组成早期曾称“渔鼓洋琴”、“大鼓洋琴”,因表演中以洋琴为主要伴琴乐器而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现名。 主要流行于成都、重庆、泸州、自贡等城市。约形成于清乾嘉年间(1736年-1820年)。道光时(1821年-1850年),成都的扬琴艺人已有行会组织三皇会,定期在茶馆聚会演唱。1925年成都开办扬琴班,招收艺童学习扬琴,这是四川扬琴最早的科班
编辑本段表演形式
“渔鼓洋琴”,因表演中以洋琴为主要伴琴乐器而得名。 扬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现名。主要流行于成都、重庆、泸州、自贡等城市。约形成于清乾嘉年间(1736年-1820年)。其表演方式为五人坐唱,击扬琴者前排居中,小三弦在左侧,鼓、板、梆子由一人司职居其右,后排为京胡和二胡。演员自弹自唱,夹以说白。女角色常由男性反串,演唱时采用假嗓。男角色则真、假嗓结合。男演员分生、旦、末、丑,发声各具特色。女演员有特殊的润腔手法哈哈腔。唱本类似小戏曲剧本,唱词有7字、10字句。音乐分省调和州调。省调流传在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平原,州调分布于川南及川东、川北部分地区。传统曲目约300余段,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如《华容道》、《清风亭》、《活捉三郎》、《秋江》等
编辑本段四川曲艺
四川扬琴,清朝乾隆年间成都、重庆等地便开始流传,因演唱时 戏剧
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而得名,素有“坐地传情”之称。四川扬琴吸收了川剧和清音之长,通过唱和道白,将叙事、抒情与戏剧融为一体,有层次地表现戏剧情节。清末洋琴演唱多为3人,后一般为5人,分生、旦、净、末、丑5种角色,分别操作扬琴、鼓板、小胡琴、碗碗琴、三弦,边伴奏边说唱。? 四川竹琴又称为道琴(情),初为道士劝善说道的古老艺术,以竹筒鼓、简板和碰铃伴奏演唱,**初年始称为竹琴。一般由一位艺人自打自唱,也有四五人一组坐唱的。竹琴在四川各地广为流行,1914年间,梁平、江北二县还举行过两次“竹琴大会”,各地行家云集献艺,轰动一时。? 四川相书,又称隔壁戏。演出时,设一顶高约1?6至2?3米,宽约0?8米的帐子,由一个艺人置身帐中,用**和折扇、铜铃、莲花落等道具摹拟各种声音,描绘环境,并一人扮若干个角色,相互对话,展开故事情节。观众隔帐聆听,如临其境。其表演节目颇为幽默人称滑稽相书,话中有话。? 四川清音,也称为唱小曲、唱琵琶或唱月琴,在清朝乾隆年间由民歌小调发展而成,演唱者多为一人,左手打板、右手击竹鼓而歌。主要伴奏乐器为月琴,伴奏者有时也答腔几句。? 四川金钱板,又称金剑板、三才板,多系单人演唱,以唱为主。其道具仅三块竹板,讲究打板技巧,既要打出千军万马之雄壮,又要打出清**水之委婉。? 以说为主的四川评书,明代以后流行四川各地,艺人借助桌子、醒木、折扇、帖子等道具,以语言吸引听众,并有一些表演动作。其表演地点多为茶馆,听众可以边品茗边听书。
编辑本段扬琴的起源
维吾尔族乐器表演 扬琴是中国民族器乐中代表性的乐器之一,它的音色清脆悦耳,悠 三弦
扬动听,艺术表现力非常丰富,尤为适合演奏欢快、活泼的乐曲。它是一种琴身呈梯形的乐器,主要由琴身、琴弦和琴键三部分构成。 扬琴虽然是中国民族器乐的一种,但它并不是中国本土乐器,扬琴亦名“洋琴”,顾名思义,是一件外来乐器,但对于其来源也曾有着以下说法: 一是由在“卡龙”沿袭而来。“卡龙”是中国新疆维吾尔族乐器,演奏时将琴平置于桌上,以左手持金属棒按柔滑弦,右手带“指甲”拨弹,亦可双手皆用甲片拨弹,在外形、弦数、音色特点上都与扬琴极为相似。事实上“卡龙”是中亚地区的“嘎龙”演变而来。元史记载,元代征伐克什米尔,在克什米尔得“七十二弦琵琶”这种乐器极有可能就是“卡龙”,可其出现于元代或更早,但是扬琴在中国最早出现在明代的广东一带,这在时间与地理位置上都相差甚远,因此,这种说法被采纳的很少。 二是由波丝传入。这是现在被普遍认可的一种说法。据史**载:扬琴最早源于中欧阿拉伯、波斯地区,当时称为桑图尔,后流传到欧洲、北美洲及大洋洲。有达西玛、欣巴龙、海克不里等名称。当时的击弦工具是木制小槌,音色清脆空旷,而中国最早出现扬琴的时间是在明末。由于明代工业发展,中西文化交流,这样的乐器传进来是有可能的。
编辑本段扬琴的变化
伴奏表演 扬琴在近代,形制上的变化最大。扬琴传入中国后,最初的形制是两 伴奏表演
桥扬琴,(也叫“小扬琴”或“蝴蝶琴”)小扬琴在民间多用在说唱音乐的伴奏上,如:“四川清音”、“四川琴书”、“北京琴书”、“梅花大鼓”等均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虽然扬琴在中国乐器中的历史可谓最短,但在近代,在形制上的变化可谓最大。 首先,在定弦方面:因为小扬琴只有自然音(即钢琴上的白键),不能转调,为演奏带来了很多不便,在1953年,张子锐按照律吕规律横向相邻的两弦为小二度关系,纵向相间的两弦为大二度关系,绘制出律吕扬琴,这样就把《吕氏春秋》中律吕理论运用到音乐实践中。 郑宝恒等诸位前辈对扬琴改革的贡献很大 天津音乐学院的郑宝恒老师,在推广律吕扬琴的艺术实践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正如巴哈用钢琴作曲、推广琴艺一样,郑先生很快摸索出律吕扬琴的演奏规律,能用同一手法任意移调视谱演奏。他还吸取其它乐器之长,创造了滑抹音新技法,增强了扬琴的表现力。 1958年,郑宝恒把原来律吕扬琴的长方形共鸣箱,去掉前面两角不发音的部分,改成半圆形,减轻了重量,音域提高二度。郑先生始终坚持律吕扬琴教学,将技艺传授给一代代学生,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天津音乐学院许学东,在毕业音乐会上用律吕扬琴演奏了民乐三重奏《沙海音诗》(郑宝恒曲);1988年5月,**音乐学院首届扬琴硕士生黄河在毕业音乐会上,由管弦乐队协奏,用律吕扬琴独奏了《流浪者之歌》等等;这些演出十分成功,律吕扬琴恢弘的气势,多变的音色,令听众赞叹不已。后又经过众多民乐专家的研究,将扬琴改造为四排码变音扬琴直至今天的401、402扬琴,比如**音乐学院的桂习礼教授研制的501扬琴,在高音区加进半音调弦法,进一步解决了高低音转调问题。 中国扬琴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扬琴传入中国后不但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而且还形成了中国扬琴的四大流派。清末民初,随着民间传统器乐的发展,扬琴也被吸收到不同的器乐乐种的演奏形式中去。经过前辈乐师的不断实践与积累,扬琴艺术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传统流派与地方风格,拥有各自优秀的传统曲目、代表人物、传承关系与演奏特色,并为本土及各界的群众所喜爱和承认。其中最有影响的传统流派是广东音乐扬琴、江南丝竹扬琴、四川扬琴和东北扬琴。
编辑本段主要书籍
内容提要 四川扬琴是中国扬琴艺术重要的传统流派之一。本书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结合作者新发掘的资料,对其诸多线索进行了更深入、更细化的综合研究,为四川扬琴的发展历程作了比较系统的归结和梳理。全书共分七章,第一章以时间为主线,按其发展历程逐一展开论述。而后的几章以面代线,从传播普及、地区风格形成、乐器变革、曲艺形式、演奏形式、代表人物等方面对四川扬琴进行总体性的分析阐述,全面、系统地清理和展示出形成四川扬琴风格特征的各种元素。 作者简介 代梓又,代茹,字梓又,四川音乐学院副教授,曾于1993获得全国民乐邀请赛青年组扬琴专业二等奖;2002年文化部主办的中国青少年艺术大赛第一届民族器乐独奏比赛古琴青年专业组铜奖;2004年全国古琴大赛青年专业组铜奖。 六岁起随父亲学习中国民族乐器——扬琴,1983年考入云南省艺校接受专业的音乐训练,先后受到杨建德、周秀珠、刘希圣、俞燕等老师的悉心指导。1988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考入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随陈富民先生学习扬琴演奏,随曾成伟先生学习古母琴演奏。毕业至今,成功地举办了各种类型的扬琴、古琴音际会数十场,教授扬琴、古琴学生百余人,编写了扬琴、吉琴教材数本、论文《四川扬琴流变考》、《四川扬琴演奏形制之流变考》先后发表于《音乐探索》2005年由中国唱片广州公司出版《广陵散》、《高山·流水》古琴演奏专辑
http://baike.baidu.com/view/109173.html?wtp=tt
扬琴介绍
扬琴是我国民族乐器中譍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乐器.按过去民族乐器分类法,曾把扬琴归类为弹拨乐器,而现在分为铉鸣乐器类的击铉乐器.扬琴有着两千多年悠久的历史."扬琴的前身是春秋站国时期的茿"(1977年2月).据记载:"高渐离击茿,荆轲和歌于市中"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在中有:"酒酣\高祖击茿."记载:"茿十二,还沛击茿,大会击茿,击茿饮燕市." 扬琴曾作为许多地方戏\曲艺的伴奏乐器,现在除仍然在许多地方戏\曲艺伴奏乐队中广泛使用外,还以多种表演形式如独奏,重奏,协奏等出现在舞台上,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经许多音乐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扬琴的表现力越来越丰富,在乐队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不论什麽样规模的民族乐队,都离不开舆扬琴的组合. 关于"茿"的形状结构据譍邵注:"状似瑟而大头,按铉,以竹击之,故名曰茿.按茿铉数未审,有五铉,十三铉,二十一铉三说.""茿者,其形如扇,木制之,张有铉,用竹制小槌打击成声"又据:"茿曰,茿者形如颈琴,施十三铉,项细肩圜,品声按柱鼓法以左手扼之,右手以竹尺.随调音律,唐代编入雅乐也." 有大量的史料记载,扬琴源于西元前403年至前221年的春秋战国时代,后经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至今,代代相传.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现在的式样. 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我国的扬琴传入欧洲,十四世纪在欧洲流行,很多人说"扬琴"就是"洋琴"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是缺乏依据的!扬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民族乐器!
http://****40ok***m/yy/Article/yyzx/200507/987.html
扬琴来自中国的哪?
扬琴虽然是中国民族器乐的一种,但它并不是中国本土乐器,扬琴亦名“洋琴”,顾名思义,是一件外来乐器,但对于其来源也曾有着以下说法:
一是由在“卡龙”沿袭而来。“卡龙”是中国新疆维吾尔族乐器,演奏时将琴平置于桌上,以左手持金属棒按柔滑弦,右手带“指甲”拨弹,亦可双手皆用甲片拨弹,在外形、弦数、音色特点上都与扬琴极为相似。事实上“卡龙”是中亚地区的“嘎龙”演变而来。元史记载,元代征伐克什米尔,在克什米尔得“七十二弦琵琶”这种乐器极有可能就是“卡龙”,可其出现于元代或更早,但是扬琴在中国最早出现在明代的广东一带,这在时间与地理位置上都相差甚远,因此,这种说法被采纳的很少。
二是由波丝传入。这是现在被普遍认可的一种说法。据史**载:扬琴最早源于中欧阿拉伯、波斯地区,当时称为桑图尔,后流传到欧洲、北美洲及大洋洲。有达西玛、欣巴龙、海克不里等名称。当时的击弦工具是木制小槌,音色清脆空旷,而中国最早出现扬琴的时间是在明末。由于明代工业发展,中西文化交流,这样的乐器传进来是有可能的。
扬琴是什么
扬琴是中国常用的一种击弦乐器,与钢琴同宗,音色具有鲜明的特点,音量宏大, 刚柔并济;慢奏时,音色如叮咚的山泉,快奏时音色又如潺潺流水。音色明亮,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清脆。表现力极为丰富,可以独奏、合奏或为琴书、说唱和戏曲伴奏,在民间器乐合奏和民族乐队中在常充当“钢琴伴奏”的角色,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主要乐器。
扬琴的历史:
据史**载,中世纪以前,亚述、波斯等古代中东国家,流行着一种扬琴,名叫桑图尔琴。明朝(1368~1644年),随着中国和西亚、东亚间日趋密切的友好往来,桑图尔琴由波斯经海路传入我国,最初只流行在广东一带,后来逐渐扩散到中国各地。后来经过中国民间艺人的改造,桑图尔琴渐渐演化成为中国扬琴。清末以来,扬琴用于广东音乐、江南丝竹、扬州清曲、广西文场、常德丝弦、四川琴书、河南琴书、山东琴书、榆林小曲等乐种、曲种。
传统扬琴,框架用色木、桦木或榆木制,上蒙白松或桐木面板,下蒙胶合板,音箱呈蝴蝶形或扁梯形。长90~97厘米、宽32~41厘米、高5.7~7厘米。左侧琴头设拴弦钩钉,右侧琴头置弦轴。面板上开两个圆形音孔,并镶骨雕音窗为饰。上置两个用竹、红木或牛角制、呈峰谷状条形琴码,左为高音码,右为低音码,峰部用以支弦,谷部有另**上的琴弦通过。面板两侧设红木制直线或锯齿形长条山口,用以架弦。音箱内对应面板琴码部位胶有音梁,音梁上开四或五个圆形风眼,以使音波对流。张钢丝弦,高音用钢弦,低音用缠弦。琴竹又称琴箭、琴签,为两支有弹性的竹制小棰。常用扬琴有八音(实发二十四音)、十音(实发三十音)、十二音(实发三十六音)三种。又称双八型、双十型、双十二型。音域分别为:八音f1—c2,十音d1—d3,十二音c—e3。
扬琴在中国已经流传和演化了四百多年了。在这期间,中国的乐器制作家研制出了不少扬琴的新品种,比如像高低音扬琴、转调扬琴、筝扬琴和电声扬琴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电声扬琴,这种电声扬琴由琴体、拾音器、放大器和音箱组成,当琴弦振动的时候,声音波通过拾音器转变为电讯号,然后经过放大器美化音色之后,由扬声器发出。电声扬琴既能伴奏又能独奏,因此,从它问世以来,一直受到扬琴演奏家们的好评。
演奏时,琴置于架上,左右手各执一琴竹分别敲击在条码两侧的弦上。竹法(即演奏技巧)有单音、左、右弹轮、双音(和弦)、轮音(密竹)、反竹、衬音、顿音、琶音、拨弦、上下滑音、泛音等。擅长演奏轻快、活泼的曲调。传统乐曲有《林冲夜奔》、《苏武牧羊》、《映山红》、《离*》、《将军令》、《采红菱》等。
请问扬琴起源于哪个国家?年代是什么时候?
扬琴起源
http://news.huain***m/html/2005.06.13/news_154219.html
一直有一种说法:扬琴起源于波斯、亚述等古国,是朝圣者和十字军带到欧洲的。上述古国的确是多种弹拨乐器的发源地,起到今天仍是弹拨乐器流传最广、使用最多的地区,说扬琴发源于此不是没有理由的。………………
中国现代扬琴起源发展史
http://ent.sina***m***/y/2005-04-27/1657713154.html
中国传统扬琴起源为外来“洋琴“,那么中国现代扬琴的出现完全出自中国人独创的,它的发明人是中国公认扬琴大师、民族乐器改革家杨竟明先生,他生前总想以其扬姓为中国扬琴冠名,这正如中国的“阮“是用创制人阮咸的姓定名一样,因为扬竟明老师发明的扬琴一直到现在,全国厂有及使用者均用其发明原理制做的琴,海内外的演奏家是受益者,全国的乐器厂家是受益者,音乐院校是受益者,所以我建议乐器领导部门应予正式考虑冠名,曾寻先生在杨竟明先生艺术成就谯会上建议取名为志式401型扬琴A、B、C……型号,这是对发明人的尊重和纪念,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是中国人非常引为自豪的事。…………
四川曲剧有哪些特点?
曲剧是重庆地方剧种之一,又称“曲艺剧”,系新中国成立后由曲艺四川清音和四川扬琴发展形成的新剧种。流行于重庆以及除阿坝藏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藏族自治州以外的四川大部分地区。
20世纪40年代末,重庆曲艺艺人喻伯荪、李德元、高明远等,组织蜀雅琴剧社,将四川扬琴曲目《香莲闯宫》改编为同名扬琴剧化装表演,称为“琴剧”。
新中国成立初期,泸州、内江、南充等地的一些曲艺工作者,再次将一些曲艺曲目,按生旦净末丑角色进行化装表演,搬上戏曲舞台,借鉴戏曲演出形式进行表演。此后这一形式逐渐在川中各地流传。
据四川清音曲目改编的有:《尼姑下山》、《踏伞》、《刺目劝学》、《裁衣》、《贵妃醉酒》,据四川扬琴曲目改编的有:《秋江》、《渠江打子》、《描容起程》、《仕林祭塔》、《观灯拾子》等。前者称为“清音戏”,后者称为“扬琴戏”。另有采用花鼓唱腔的,称“花鼓戏”。
1953年,第一个创作剧目《新陪嫁》发表时,采用曲剧这一称谓,各地遂统一定剧种名为“曲剧”。后为区别于北京等地的曲剧而称“四川曲剧”。
20世纪50年代初,南充地区曲剧团成立,采用四川清音、扬琴、车灯和川剧灯调等曲调组合、加工而成为基本曲调。这时,重庆地区曲艺界也开始排演小型曲剧。
1957年,移植剧目《炼印》在重庆市区=演出,又将扬琴、清音曲调混合演唱,颇受观众欢迎。50年代末,四川荣昌、大足等县以及川南的泸州、宜宾、内江、隆昌、叙永,川东的合川、安岳、岳池,川中的射洪,川北的南充、巴中、绵竹,川西的雅安等,纷纷建立专业曲剧团。
这些剧团活跃于城镇和农村,先后上演了一大批古代和现代题材的大型剧目,如《珍珠塔》、《梁山伯与祝英台》、《啼笑姻缘》、《海岛女民兵》等,受到各地观众好评。仅合川县曲剧团历年来就演出了250个大小各类剧目。
1980年,南充市曲剧团排演了据曹禺同名话剧《王昭君》改编的四川曲剧,在编、导、演以及唱腔、服装、舞台美术等方面均有所探索和创新。他们还移植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三看御妹》等剧目,影响较大。
1981年,该团据鲁迅同名小说《阿Q正传》改编的四川曲剧,又获得成功,使这一剧种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四川曲剧有20多个剧团队,除在本省演出外,活动范围已扩展到湖北、贵州、云南等省的部分地区。与此同时,重庆地区的四川曲剧,在丰富演出剧目、提高演唱技艺等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至20世纪末,合川已出现了以清音曲调为主要声腔的大型曲剧《玉堂春》。
四川曲剧唱腔包括四川清音和扬琴两部分。初期除扬琴曲调已具板腔体的某些特征外,大量唱腔均源于清音的曲牌联套体,歌唱性较强。
清音的八大调为勾调、马头调、寄生调、荡调、背工调、月调、反西皮、滩簧调,另有长城调、鲜花调、哭五更、叠断桥等小调100余支,长于抒情,兼能叙事。
扬琴有大调与月调之分,其中又分甜平、苦平、夺子、快二流、慢二流、三板等,以质朴豪放、韵味醇厚为特色。
经过多年演出实践,从所表现的内容和戏剧形式的需要出发,对一部分基本曲调进行改革,打破原曲牌的唱腔结构,创造了犯腔、散板、清板、紧打慢唱等板式,使之适合戏曲音乐的要求,从而初步形成唱腔体系。
曲剧的伴奏乐器在以琵琶、二胡为主的四川清音和以扬琴、京胡为主的四川扬琴伴奏乐器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
管弦乐器以高胡、扬琴、琵琶为主,辅以笛、笙、唢呐、二胡、中胡、三弦等。打击乐由司鼓指挥,锣鼓牌子有20多个;打击乐器有鼓、板、梆子、低音锣,或苏锣等。
四川曲剧在表演形式上受川剧艺术影响较深,同时吸收了京剧、越剧的表演技巧,但较少受戏曲传统程式的限制,在化装、服装、舞台美术等方面以及舞蹈、台步等,与歌剧、话剧比较相近。
扬琴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据史**载,中世纪以前,中东的亚速、波斯等古代阿拉伯国家,流行着一种击弦乐器,名叫萨泰里琴。明朝(1368~1644年),随着中国和西亚、东亚间日趋密切的友好往来,萨泰里琴由波斯经海路传入我国,最初只流行在广东一带,后来逐渐扩散到中国各地。后来经过中国民间艺人的改造,萨泰里琴渐渐演化成为中国的民族乐器──扬琴。清末以来,扬琴用于广东音乐、江南丝竹、扬州清曲、广西文场、常德丝弦、四川琴书、河南琴书、山东琴书、榆林小曲等乐种、曲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