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卓冷烟 给各位分享广西特有茶文化有哪些地区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北海海丝古茶的海丝四道茶,包括哪四道茶?(北海海丝香料有限责任公司)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北海海丝古茶的海丝四道茶,包括哪四道茶?

北海特产很多,除了珍珠之外,还有:
1、 海丝古茶
北海是海丝古茶之乡,海丝古茶是北部湾茗片。“游银滩,逛老街,喝海丝古茶”是北海旅游三件事。该茶是大叶种茶、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外销茶种,根据不同工艺制作为生茶、红茶、熟茶、银茶等四道茶,尤以“北海银茶”最为出名,有“游银滩、喝银茶、赚银子”之说。古代船员常饮四道茶,代表春夏秋冬想念家乡和亲人;现在,来北海、喝海丝四道茶成为待客最佳茶礼。海丝古茶值得带的特产。

2、 大月饼
合浦县是大月饼之乡,素有制作大月饼的传统。合浦大月饼的特点是个大、皮薄、馅美,饼面棕黄或金黄略带泛红,色泽均匀,具有正宗的月饼香味。赢得顾客的赞叹。每年的农历八月为销售旺季,销全国各地,尤以五仁叉烧月饼最为出名。

3、海鸭蛋
北海海边养的鸭子,经常吃海鲜,所产鸭蛋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用烤制的方法制作味道更佳,是北海四大特产之一,畅销各省市。

4、干海味
北海是著名滨海城市、北部湾渔场,鱼类资源丰富。北海干海味包括沙虫、鱿鱼、瑶柱等,非常受游客欢迎。

广西有哪些名茶

北海海丝古茶的海丝四道茶,包括哪四道茶?

1、广西红碎茶,产于广西南宁、钦州、玉林、百色、柳州的红碎茶。是广西20世纪60年代初逐步发展起来的茶类。1974年将广西红水河以南的茶园列为中国红碎茶出口基地之一。

2、贺州昭平将军峰云绿茶,产地为昭平县庇江乡将军峰,属绿茶类,1996年通过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名茶认证。

3、桂林毛尖为绿茶类新创名茶,20世纪80年代初创制成功。毛尖茶原产于桂林尧山脚下的广西桂林茶叶科研所,茶研所位于明代靖江王墓群之中,风景宜人。桂林毛尖产于广西桂林尧山地带。品质特征:条索紧细,白毫显露,色泽翠绿,香气清高持久,汤色碧绿清澈,滋味醇和鲜爽,叶底嫩绿明亮。

4、凌云白毫茶,因其叶背长满白毫而得名,主产于凌云县四季云雾缭绕的岑王老山、青龙山一带。优质凌云白毫茶外形条索紧结,白毫显露,形似银针;茶汤香气馥郁持久,滋味浓醇鲜爽,回味清甘绵长,有板栗香。可以助消化、解腻利尿、提神醒目。

5、西山茶,产自桂平市西山,属于绿茶类,2009年,西山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西山茶又名棋盘茶、棋盘仙茗,是桂平市西山寺的绿茶,素有“山有好景,茶有佳味”之说。在《中国名茶志》广西篇中有陈爱新写有“桂平西山茶志稿”。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广西红碎茶

百度百科 将军峰云绿茶

百度百科 桂林毛尖

百度百科 凌云白毫茶

百度百科 西山茶

谁能介绍一下湖南饮茶的历史?

湘江北去,源远而流长,湖南的茶文化也如同湘江一样源远流长。

说道茶湖南是不能不提的,说茶而不提湖南那是在割裂历史。最早关于茶的记录应该是关于神农的传说了。书上曾经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新语道基篇》),“斫木为耜之利,以教天下”的耜耕农业,还“以火德王天下,是为炎帝。号曰神农,死托祀于南方”(《吕氏春秋》)。神农“尝草别谷”、“火德天下”和“教民耜耕”的三大贡献,创拓了中华原始农业,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三皇”祖先之一。“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农本草经》)神农发现了茶叶的解毒作用,使人们开始重视茶叶,并利用茶叶,开掘了茶文化之源。《吕氏春秋》中有“神农死托祀南方”之说,据《帝王世纪》和《路史》等记载,相传炎帝晚年巡游天下,积劳成疾辞世(有一说是误食断肠草去世)葬于长沙茶乡之尾,“帝葬长沙茶乡之尾是茶陵。炎帝神农氏陵在县西三十里。史记云帝葬长沙之茶乡”(即邑西康乐乡,《酃县志》卷之四,炎陵帝纪,同治十二年重修)。宋乾德六年(公元967年),太祖派人访遍全国古陵,终于在湖南茶陵县南百里的白鹿洞(今炎陵县康乐乡鹿原陂),找到了炎帝陵,于是建庙祀奉,绵延后世。至今,炎陵及相邻的茶陵、安仁县依然流传着神农尝草识茶的传说。所以说到了茶,即便是神话传说也是同湖南这块热土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

当然这样的传说似乎没有多少的说服力,毕竟说来都是些神话了的传说。但是如果按照饮茶之风行于唐朝的说法,湖南茶依然有着值得浓墨重彩的一面。唐朝末年,马殷占据湖南,号为楚王。当时湖南商贾能在中原地区行走的最重要一个条件便是湖南每年需要进贡25万斤的茶叶给中原的朝廷。千年之前的中原士族们便是在湖南的茶香里舞文弄墨,仅仅这点就可以让人浮想联翩。

但是显然茶在湖南不是唐朝才开始的事情。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挖掘中,出土汉隶书写的“一笥”的竹简和“笥”木牌。湖南博物院周世荣先生研究,认为即檟异体字,而檟在汉前指茶(也有学者认为是指桔柚一类的水果)。一号墓主为西汉长沙国丞相軚侯利苍之妻辛追,于文帝前元十二年(前168年)入葬,出土的一幅绢帛绘画,有人考证有一幅为《敬茶仕女图》。三号墓为利苍之子后元四年(前160年)入葬,一、三号墓文物中“一笥”,“笥”的竹简或木牌出现了四次。
至于1954年在长沙魏家大院,第四号汉墓中(约为文景帝之际,前179-前143年)出土了一枚石质官印,上书“荼陵”二字。汉墓出土文物证实,公元前168年湖南已有茶叶生产,也有以茶命名的茶陵县,随葬品说明墓主的生前嗜好饮茶,死后将茶作为陪葬。这些物品是我国茶史上最早的文物,无论在礼仪、帛画、绘绣、撰刻的艺术表达水平上,还是在中华茶文化史上都具有不容忽视的深远意义。

当然湖南在中华茶文化方面的贡献也是多方面的,我们不单可以列举这样的历史事实,更可以从古到今流传至今的很多东西来寻访到湖南茶文化悠远的馨香。譬如说:岳洲窑,铜官窑。陆羽《茶经》四之器记有:“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

湖南岳州窑自被陆羽《茶经》中列为唐六大名窑之后,似沉入洞庭湖中,未见于任何史籍,1953年经考古挖掘始知岳州窑系湘*城南铁角嘴窑头山一带,发现*露在窑地的大量文物。1983年在城南偏西的樟树镇百梅村,又发现15万平方米的百梅窑址,最厚的文物堆积在2.5米以上,出土文物碗、钵、碟、壶、瓶、罐,釉色多样清鲜,纹饰讲究,上层为宋瓷,下层为东汉青瓷。1986年普查在湘*湖江岸边发现古窑址25处,其中青瓷窑址就有18处之多,1997年马王墈窑址出土了大量青瓷器物窑具和隋代龙窑,有8个文化层次,包含唐、隋、南朝(梁)、东晋、西晋、东吴六个时段,延续500余年。其西晋匣钵,使“匣钵烧造法”向前推进300余年,这一重大发现为中国青瓷技术发展史寻到了源头,证实了岳州青瓷在中国青瓷史上应具的地位,也是湖南最早的青窑瓷,是研究青瓷史不可多得的文物。

岳州瓷的釉色以青绿居多,青黄者少,釉层较薄,玻璃质渗光亮。初唐,岳州瓷大多只施半釉,甚至有的器皿只有口沿施一圈釉,成为该窑产品的一特色,《茶经》中指的岳瓷和越瓷一样,较其它瓷色青,并评说“青则益茶”。从出土文物来看,岳窑的青瓷、生活瓷、工艺瓷都有生产。生活瓷有隋代有青瓷小杯,青瓷足杯;东晋的青瓷洗;南朝的青瓷三足炉;东汉的青瓷双系壶;三国的青瓷笸及唐代的青碗。工艺瓷有车马人物、动物、家禽等。晋代青瓷穿山甲及鸡埘造型美观,逼真逗趣,体现出十分高超的技艺。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与岳州窑同时存在的长沙窑。长沙窑址设在铜官镇,又称铜官窑。其产品在国内外有大量出土,历史影响颇大,也是陶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古窑。长沙窑与众不同的是胎以灰白色为主,釉以青中泛黄为主,另有黑白、褐绿彩釉;纹饰丰富,以釉下彩为其特色;器形品种多,形状各异。而且长沙窑开创了以文为饰的先例,在一唐代出土的青釉褐彩壶上记有一首忘年爱情诗:“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诗文趣味,具有浓厚的风土气息。据考证,岳州窑先,长沙窑后,后有长沙窑取代岳州窑之势。近年在日本、韩国、印度、伊朗、伊拉克、埃及等地,考古学家在挖掘八、九世纪文化遗址时,发现有长沙窑瓷。1974年在宁波出海口处发现一艘唐代沉船,其中有几百件越窑和长沙窑青瓷。

唐代湖南两地瓷窑生产及销售盛况空前,李群玉的《石潴》一诗,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江湘浦口,烟浊洞庭云。回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诗中作者目睹瓷窑的蓬勃发展,以至担心挖瓷泥会挖到南岳衡山,火神祝融死后埋在南岳衡山。另外,诗人刘言史与孟郊在洛阳北山野之泉饮茶时也曾写到湘瓷:“宛如摘山时,自啜指下春,湘瓷泛轻花,涤尽昏渴神。”可见当时湘瓷已发展到了相当规模,并在全国颇有影响。

当然说到了茶,更加不能忘记的是“茶禅一味”的说法,而至于茶禅那更是与湖南有这密不可分的关系。

佛教自隋朝由印度传入中国以来,就开始与茶结缘,与“自古高山出好茶”,“自古名山多寺庙”联在一起。唐以来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宫廷、寺院文化融为一体,茶禅联姻,是中国茶文化的一种特殊现象,僧侣饮茶,击鼓为号谓之“茶鼓”,僧寺茶室谓之“茶案”,寺庙管茶制茶之僧谓之“茶僧”,以茶斋戒,以茶参禅已成为风尚。
人们谈起茶就会想到赵州和尚(从谂禅师)一连说三个“吃茶去”的机缘法语,也会记起乾隆皇帝将杭州三塔寺改为“茶禅寺”的典故,还会联想到余杭县的“径山茶宴”。1992年,中国国际茶文化节在湖南常德召开,参加会议的日本朋友说:“石门夹山寺是‘茶禅一味’的发祥地。”

唐代高僧善会禅师,在其师传子德诚偈语“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崖泉”的指引下,在夹山寺以茶参禅,夹山和尚因茶悟道,造就深厚的茶禅功底。北宋徵宗政和年间,圆悟克勤大师主持灵泉禅院(即夹山寺),在其碧崖方室编著了10本《佛果圆悟禅师碧崖录》,“颂古百顺”,圆悟克勤大师以自己独特的传法方式,形成该寺特有的碧崖禅风,逐渐流传国内外。《碧崖录》成了当时中国禅学临济宗经典,誉为“宗门第一书”。当时日本留学生学成回国,圆悟大师手书“茶禅一味”为印可证书,后流传日本,尊奉为日本茶道之魂,成为日本茶道的稀世珍宝。现存夹山禅寺院内的“茶禅一味”碑,为今人所书。时至今日,以茶禅一味为书者,独此一处。

“茶禅一味”的学术价值在于证实茶与禅的结缘,既发展了茶文化也发展了佛文化,这种现象被现代称为双蠃发展,把两种需要悟道的信仰和理念,归传在同世界融和忘我的境界之中。其次,“茶禅一味”是茶文化的一个主要学术分支。2003年4月中国茶叶学会与湖南石门县人民**联合举办了2003中国石门夹山茶文化研讨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石门是“茶禅之乡”。

如今,当心情舒畅时,不如坐于湘江之滨,泡一壶热茶,是否更加的觉得湘茶悠悠!历史已经给湖南的茶文化书写了浓重的一笔,但是更加辉煌的明天还有待湖南的茶人们奋力前行。


论湖南茶文化的历史地位http://****teascience***m/fulltext0501/1.htmfilename=CYKK200501000&dbname=CJFD2005&filetitle=%E8%AE%BA%E6%B9%96%E5%8D%97%E8%8C%B6%E6%96%87%E5%8C%96%E7%9A%84%E5%8E%86%E5%8F%B2%E5%9C%B0%E4%BD%8D

广西最有名的茶是什么?

桂平西山茶是广西传统名绿茶之一,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因产于广西桂平市佛教胜地西山而得名。西山茶条索紧细匀称,汤液碧绿,独具风味,被公认为绿茶中的上乘佳品。用西山*泉水冲泡尤为清香爽口,提神消乏。

中国各地的的茶文化(资料)

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世界上许多饮茶国家都与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全球性的文化交流,使茶文化传播世界,同各国人民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以至宗教意识相融合,呈现出五彩缤纷的世界各民族饮茶习俗。

1、亚洲其他国家的茶文化
东南亚如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受汉文化影响较深,习惯冲泡清饮乌龙、普洱、花茶。南朝鲜因受中国和日本双重文化影响,兴起“茶礼”习俗。港澳地区则沿袭闽粤饮茶习俗,以饮普洱、水仙、花茶为主。泰国、缅甸和云南地区相似,习惯吃“腌茶”,将生茶腌制成酸味制品,吃时拌入食盐、生姜、花生之类,干嚼佐餐。
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国家饮甜味红茶,或甜味红奶茶。印度饮茶总量为世界第一位,喜欢浓味的加糖红茶。巴基斯坦一般以茶、奶、糖按1:4:3的比例冲泡调饮,喜味浓的红茶。
西亚地区的土耳其人,不论大人小孩都喜欢红茶,城乡茶馆普遍,出门饮茶也方便。伊朗和伊拉克人更是餐餐不离浓味红茶,用沸水冲泡,再在茶汤中添加糖、奶或柠檬共饮。

2、欧洲各国的饮茶文化
英国饮茶之风始于17世纪中期,先由皇室倡导,后普及到城乡,成为英国的社交风俗。英国人喜欢饮滋味浓郁的红茶,并在茶中添加牛奶和糖。上流社会设置家庭茶室,收集陈设名贵茶具,讲求传统身分和闲情逸致的饮茶风度,以显示英国绅士的气派。
爱尔兰人饮茶之风更甚,为欧洲首位,喜欢味浓的红碎茶。 荷兰是西欧最早饮茶的国家。菜汤放糖,多饮袭泡红茶和香味茶。
西欧的其他国家也都习饮高档红茶和甜式调味红茶,青年人则多喜欢香味茶。

3、美州国家的茶文化
美国的饮茶习俗与众不同,主要以红茶泡用或用速溶茶冲泡,放入冰箱**后,饮时杯中加入冰块、方糖、柠檬,或蜂蜜、甜果酒调饮,甜而酸香,开胃爽口。
加拿大人多为英式热饮高档红茶,也有冰茶。

4、非洲国家的茶文化
非洲的多数国家气候干燥、炎热,居民多信奉***教,不饮酒而饮茶,饮茶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无论是亲朋相聚,还是婚丧嫁娶,乃至宗教活动,均以茶待客。这些国家多爱饮绿茶,并习惯在茶里放上新鲜的薄荷叶和白糖,煞煮后饮用。

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的饮茶风俗,都因本民族的传统、地域民情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有所异,然而“客来敬茶”却是古今中外的共同礼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