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皇甫春悔 给各位分享非金属矿石检验标准有哪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矿石检测参数是哪些?(矿石检测参数是哪些)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矿石检测参数是哪些?

矿石一般由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组成。矿石矿物是指矿石中可被利用的金属或非金属矿物,也称有用矿物。如铬矿石中的铬铁矿,铜矿石中的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和孔雀石,石棉矿石中的石棉等。脉石矿物是指那些与矿石矿物相伴生的、暂不能利用的矿物,也称无用矿物。如铬矿石中的橄榄石、辉石,铜矿石中的石英、绢云母、绿泥石,石棉矿石中的白云石和方解石等。脉石矿物主要是非金属矿物,但也包括一些金属矿物,如铜矿石中含极少量方铅矿、闪锌矿,因无综合利用价值,也称脉石矿物。矿石中所含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的份量比,随不同金属矿石而异。在同一种矿石中亦随矿石贫富品级不同而有差别。在许多金属矿石中,脉石矿物的份量往往远远超过矿石矿物的份量。因此,矿石在冶炼之前,须经选矿,弃去大部分无用物质后才能冶炼。

翡翠检测标准GB/T16552GB/T16553GB/T16554GB/11887是什么意思

矿石检测参数是哪些?

GB/T16552-2010《珠宝玉石名称》

GB/T 16553-2010 《珠宝玉石鉴定》

GB/T16554-2010《钻石分级》

GB 11887-2012《首饰,贵金属纯度的规定及命名方法》

颁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标准简介:本标准规定了珠宝玉石的术语和定义、鉴定方法及鉴定特征。本标准适用于珠宝玉石鉴定、文物鉴定、商贸、海关、保险、典当、资产评估以及科研教学、文献出版等领域。

注意:GB 11887-2012将于2016-05-04被GB 11887-2012/XG1-2015《首饰,贵金属纯度的规定及命名方法》第1号修改单替代。

扩展资料:

翡翠证书上CMA、CAL、CNAS/CNAL

将翡翠放在荧光灯下,观察其颜色变化,A货和C货不发生变化,B货有荧光,泛白色。C货经过染色处理,故其颜色沿裂隙分布,分布不均匀,细心观察肉眼即可看出。

翡翠经强酸碱浸泡处理后,结构疏松,没充填之前表面见溶蚀凹坑,使之产生漫反射,光泽变弱。加人树脂或塑料等有机充填物后,翡翠常有树脂光泽、蜡状光泽或者是玻璃光泽与树脂光泽、蜡状光泽混合。

由于翡翠结构被破坏,内在原有的光学性质也发生了改变,所以“B货扩翡翠的颜色分布无层次感。虽然这种方法处理的翡翠的绿色仍为原生色,但经过酸性溶液的浸泡,基底变白,绿色分布较浮,原来颜色的定向性也被破坏了,看起来很不自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翡翠

矿石检测标准是哪些?

矿石是指可从中提取有用组分或其本身具有某种可被利用的性能的矿物集合体。可分为金属矿物、非金属矿物。矿石中有用成分(元素或矿物)的单位含量称为矿石品位,金、铂等贵金属矿石用克/吨表示,其他矿石常用百分数表示。

常用矿石品位来衡量矿石的价值,但同样有效成分矿石中脉石(矿石中的无用矿物或有用成分含量甚微而不能利用的矿物)的成分和有害杂质的多少也影响矿石价值。从经过矿山中采下来含有某种有价值的矿物质的石块,矿石经过破碎、粉磨等逐级加工后可以应用在金属矿山、冶金工业、化学工业、建筑工业、铁(公)路施工单位、水泥工业及砂石行业等工程领域中。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矿石的分类

(1)能源矿产:煤、石油、油页岩、天然气、铀等;

(2)黑色金属矿产:铁、锰、铬等;

(3)有色金属矿产:铜、锌、铝、铅、镍、钨、铋、钼等;

(4)稀有金属矿产:铌、钽等;

(5)贵金属矿产:金、银、铂等;

(6)冶金辅助用料:溶剂用石灰岩、白云岩、硅石等;

(7)化工原料:硫铁矿、自然硫、磷、钾盐等;

(8)特种类:压电水晶、冰洲石、金刚石、光学萤石等;

(9)建材及其他类:饰面用花岗岩、建筑用花岗岩、建筑石料用石灰岩、砖瓦用页岩、水泥配料用粘土等;

矿石主要检测的一些项目

1.其他金属/半金属/非金属元素/**元素(品位鉴定)

2.物相分析(XRD测试)

3. 粒度分析

4.抗压测试

5.莫氏硬度

6.白度

7.煤炭性能测试

8.水分

9.放射性指标

10. 弯曲强度

11.体积密度

12.光泽度

13.微观形貌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矿石检测的常规元素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相关矿石的检测标准

DB41/T 1438-2017铁矿石 赤铁矿、褐铁矿总量的测定 滴定法

DB41/T 993-2014铁矿石磁性铁含量的测定 滴定法

DB53/T 477-2013磷矿石中五**二磷含量的测定 柠檬酸-硝酸铝-硝酸溶样 磷钼酸喹啉容量法

DB53/T 551-2014铁矿石中铁、磷、砷、锰、铅含量的测定

DB53/T 574-2014磷矿石 磷、镁、铁、铝、硅、钙、钾、钠**物含量的测定 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

DB53/T 880-2018磷矿石中磷镁铁铝硅钙锰硫钛锶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DB62/T 2764-2017铁矿石中铁、钾、铅、锌、铜、砷等多元素含量的测定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

野外肉眼鉴定矿物的方法有哪些

1. 石墨C

  通常为鳞片状、片状或块状集合体。铁黑色或钢灰色,条痕黑灰色,晶体良好者具强金属光泽,块状体光泽暗淡,不透明。有一组极完全解理,硬度1-2,薄片具挠性。比重2.09-2.23。具滑腻感,高度导电性,耐高温(熔点高)。化学性稳定,不溶于酸。

  鉴定特征:钢灰色,染手染指,滑腻感。

  2. 金刚石C

  晶体类似球形的八面体或六八面体。无色透明,含杂质者黑色(黑金刚),强金刚光泽,硬度10。解理完全,性脆。比重3.47-3.56。紫外线下发荧光。具高度的抗酸碱性和抗辐射性。

  鉴定特征:最大硬度和强金刚光泽。

  硫化物类矿物

  3. 辉铜矿Cu2S

  完好晶体少见,一般呈块状、粒状集合体。铅灰至黑色(表面有时具翠绿色或天蓝色小斑),条痕黑灰色,金属光泽,(风化面常有一层无光被膜),不透明。硬度2-3,解理不清楚,稍具延展性。比重5.5-5.8。

  鉴定特征:黑铅灰色,硬度低,用刀尖可以刻出光亮痕迹。

  4. 方铅矿PbS

  晶体常为六面体或六面体与八面体的聚形;一般呈致密块状或粒状集合体。铅灰色,条痕黑灰色,金属光泽,不透明。硬度2.5-2.75,三组立方解理完全,性脆。比重7.4-7.6。

  鉴定特征:铅灰色,硬度低,比重大,可以碎成立方小块。

  5. 闪锌矿ZnS

  一般多为致密块状或粒状集合体。浅黄、黄褐到铁黑色(视含Fe多少而定),条痕较矿物色浅,呈浅黄或浅褐色。金刚光泽(新鲜解理面)、半金属光泽(深色闪锌矿)或稍具松脂光泽(浅色闪锌矿)。半透明(浅色者)到不透明(深色者)。硬度3.5-4。六组完全解理,性脆。比重3.9-4.1。

  鉴定特征:颜色不太固定,但条痕经常比颜色浅(浅黄褐色),稍具松脂光泽,棱角或碎块透光,多向完全解理。

  6. 辰砂HgS

  晶形为细小厚板状或菱面体;多呈粒状、致密块状或粉末被膜。朱红色,条痕与色相同,金刚光泽(新鲜晶面),半透明。硬度2-2.5,三组解理完全,性脆。比重8.09-8.20。

  鉴定特征:颜色及条痕朱红色,硬度低,比重大。

  7. 辉锑矿Sb2S3

  晶体为具有锥面的长柱状或针状,柱**明显纵纹,一般呈柱状、针状或块状集合体。铅灰色,条痕黑灰,强金属光泽,不透明。硬度2-2.5。一组解理完全,性脆。比重4.5-4.6。蜡烛可以熔化。

  鉴定特征:柱状、针状集合体,铅灰色,硬度低(指甲可以刻动),单项完全解理,极易熔化。辉锑矿与方铅矿相似,但后者具立方解理,比重大,不易熔,可以区别。

  8. 辉钼矿MoS2

  通常呈叶片状、鳞片状集合体。铅灰色,条痕亮灰色(常带微绿),金属光泽,不透明。硬度1-1.5,最完全解理,薄片有挠性。比重4.7-5.0,有滑腻感。

  鉴定特征:铅灰色,最完全解理,可以离成薄片,能在纸上划出条痕,有滑腻感。

  9. 黄铁矿FeS2

  经常发育成良好的晶体,有六面体、八面体、五角十二面体及其聚形。六面体晶面上有与棱平行的条纹,各晶面上的条纹互相垂直。有时呈块状、粒状集合体或结核状。浅黄(铜黄)色,条痕黑色(带微绿),强金属光泽,不透明。硬度6-6.5(硫化物中硬度最大的一种),无解理,性脆。比重4.9-5.2。在地表条件下易风化为褐铁矿。

  鉴定特征:完好晶体,浅**,条痕黑色,较大的硬度(小刀刻不动)。

  10. 黄铜矿CuFeS2

  完好晶体少见,多呈致密块状或分散粒状。金**(表面常有绣色),条痕黑色(带微绿),金属光泽,不透明。硬度3.5-4,解理不清楚,性脆。比重4.1-4.3。

  鉴定特征:金**,条痕近黑色,硬度中等。

金属非金属矿产地质详查勘探采样规定及方法

一、规范的主要特点

《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体现了社会**市场经济的要求,基本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其主要特点表现在:

(一)类别划分和名词、术语的定义基本与国际惯例接轨

规范按照“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将矿产资源/储量分为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三大类16种类型,每一类型一个编码,便于不同类型的识别和数据的计算机处理与信息交流。名词、术语的定义严谨、词义确切,与国际惯例基本一致,便于国际交流。

(二)强化了矿产资源/储量的经济内涵

资源/储量分类的依据是经过矿产勘查所获得的不同地质可靠程度、相应的可行性评价及其得出的不同经济意义。突出了可行性评价程度(特别是可研和预可研)及其得出的经济意义在分类中的重要作用。

(三)取消了“各级储量比例”的要求

规范对“各级储量比例”再不作硬性规定,而是由投资者根据需要确定,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矿业市场发展的需求。对于各类储量、基础储量或资源量的用途要求仅作了一般性规定,基本原则是探明的矿产资源应满足矿山建设还本付息期所需的矿量;控制的矿产资源应达到矿山最低服务年限的矿量;推断的矿产资源应满足矿山远景规划的矿量。

(四)利用“类型系数”作为划分矿床勘查类型的依据

本规范对矿床勘查类型的划分,首次引入了“类型系数”的新概念,利用“类型系数”作为划分矿床勘查类型划分的依据,减少了人为的干扰因素,使矿床勘查类型的划分从定性向半定量转变。

(五)规范包含四个勘查阶段的有关技术要求

规范对铜、铅、锌、银、镍、钼矿的勘探、详查、普查、预查工作均提出了相关的技术要求,而不仅是对某一阶段工作提出了技术要求,以满足多层次勘查和不同业主对地勘工作的需求。所以,称为“地质勘查规范”。

二、矿床勘查类型与勘查工程间距

一般是先划分矿床勘查类型,然后根据矿床勘查类型确定勘查工程(或叫探矿工程、采样工程)间距。

(一)矿床勘查类型划分

1.类型系数:通过对75个矿床勘查类型实例的研究,规范首次提出了“类型系数”的新概念。划分矿床勘查类型和确定勘查工程间距时,应依据主矿体规模、形态及内部结构、矿床构造影响程度、主矿体厚度稳定程度和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等5个主要地质因素来确定。

为了量化这5个因素的影响大小,给每个因素赋予一定的值,即类型系数,根据5个地质因素类型系数值之和就可以确定是第几勘查类型。在5个因素中,主矿体之规模大小比较重要,所赋予的类型系数值要大些,约占30%;构造对矿体形状的影响与矿体规模有间接联系,所赋予的值要小些,约占10%;其它3个因素各占 20%。

(1)矿体规模分为大、中、小型三类,其具体划分及类型系数见表1。

表1 矿体规模划分及类型系数表

矿体规模 类型系数 矿产种类 长度(m) 延深或宽(m)

大型 0.9 铜、钼 >1000 >500

铅、锌 >800 >500

银 >300

镍 >400

中型 0.6

(0.3~0.6) 铜、钼 300~1000 300~500

铅、锌 300~800 200~500

银 150~300

镍 200~400

小型 0.3

(0.1~0.3) 铜、钼 <300 <300

铅、锌 <200

银 <150

镍 <200

由于矿体规模对勘查类型影响较大,小型矿体(<300m)和中型矿体(300~1000m)按长度不同应有不同的值:小型矿体长度<100m赋值 0.1,150~200m赋值0.2,>200赋值0.3;中型矿体长度300m赋值0.3,400~500m赋值0.4,>500赋值0.6。

(2)矿体形态复杂程度分为三类

A.简单:类型系数0.6。矿体形态为层状、似层状、大透镜状、大脉状、长柱状及筒状,内部无夹石或很少夹石,基本无分枝复合或分枝复合有规律;

B.中等:复杂程度属中等,类型系数0.4。矿体形态为似层状、透镜状、脉状、柱状,内部有夹石,有分枝复合;

C.复杂:类型系数0.2。矿体形态主要为不规整的脉状、复脉状、小透镜状、扁豆状、豆荚状、囊状、鞍状、钩状、小筒柱状,内部夹石多,分枝复合多且无规律。

(3)构造影响程度分为三种

A.小型:类型系数0.3。矿体基本无断层破坏或岩脉穿插,构造对矿体形状影响很小;

B.中型:类型系数0.2。有断层破坏或岩脉穿插,构造对矿体形状影响明显;

C.大型:类型系数0.1。有多条断层破坏或岩脉穿插,对矿体错动距离大,严重影响矿体形态。

(4)矿体厚度稳定程度大致分为稳定,较稳定和不稳定三种。各矿种不同稳定程度的厚度变化系数及类型系数见表2。

表2 矿体厚度稳定程度及类型系数表

矿产种类 稳定程度 厚度变化系数(%) 类型系数

铜 稳定 <60 0.6

较稳定 60~130 0.4

不稳定 >130 0.2

铅、锌 稳定 <50 0.6

较稳定 50~100 0.4

不稳定 >100 0.2

银 稳定 <80 0.6

较稳定 80~130 0.4

不稳定 >130 0.2

镍 稳定 <50 0.6

较稳定 50~100 0.4

不稳定 >100 0.2

钼 稳定 <60 0.6

较稳定 60~100 0.4

不稳定 >100 0.2

(5)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根据主元素品位变化系数划分为均匀、较均匀,不均匀三种。各矿种有用组分均匀程度具体划分及相应的类型系数值见表3。

表3 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及类型系数表

矿产种类 均匀程度 品位变化系数(%) 类型系数

铜 均匀 <60 0.6

较均匀 60~150 0.4

不均匀 >150 0.2

铅、锌 均匀 <80 0.6

较均匀 80~180 0.4

不均匀 >180 0.2

银 均匀 <100 0.6

较均匀 100~160 0.4

不均匀 >160 0.2

镍 均匀 <50 0.6

较均匀 50~100 0.4

不均匀 >100 0.2

钼 均匀 <80 0.6

较均匀 80~150 0.4

不均匀 >150 0.2

注意:品位变化系数要用矿体单样品位计算,而不是用单工程矿体平均品位。

2.矿床勘查类型划分:矿床勘查类型划分主要根据上述5个地质因素及其类型系数来确定,具体划分为三种勘查类型:

第Ⅰ勘查类型:为简单型,五个地质因素类型系数之和为2.5~3.0。主矿体规模大到巨大,形态简单到较简单,厚度稳定到较稳定,主要有用组分分布均匀到较均匀,构造对矿体影响小或中等。

第Ⅱ勘查类型:为中等型,五个地质因素类型系数之和为1.7~2.4。主矿体规模中等到大,形态复杂到较复杂,厚度不稳定,主要有用组分分布较均匀到不均匀,构造对矿体形状影响明显。

第Ⅲ勘查类型:为复杂型,五个地质因素类型系数之和为1~1.6。主矿体规模小到中等,形态复杂,厚度不稳定,主要有用组分分布较均匀到不均匀,构造对矿体形状影响明显到严重。

本规范把原来的4至5种勘查类型调整为3种。本规范的Ⅰ类型相当于原来的Ⅰ、Ⅱ类型;Ⅱ类型相当于原来的Ⅲ类型;Ⅲ类型相当于原来的Ⅳ、Ⅴ类型。

(二)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

规范对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只提出了原则意见。勘查工程的布置,一般是以一定几何形态的网格来控制矿体,并根据工程密度估算不同类别的资源/储量;勘查工程的布置还应考虑不同勘查阶段的衔接。

为了在实际工作中能有所参考,本规范附录D之表D.4给出了3种勘查类型“控制的”资源/储量的参考工程间距(见表4)。这些数据仅是经验的总结,使用者必须结合矿床的具体情况,合理确定工程间距。

表4 铜、铅、锌、银、镍、钼矿床勘查工程间距参考表

矿 种 矿床勘查类型 控制的勘查工程间距(m)

沿走向 沿倾向

铜 Ⅰ 200~240 100~200

Ⅱ 120~160 100~120

Ⅲ 80~100 60~80

铅锌 Ⅰ 160~200 100~200

Ⅱ 80~100 60~100

Ⅲ 40~50 30~50

银 Ⅰ 100~120 80~100

Ⅱ 60~80 40~50

Ⅲ 40~50 40~50

镍 Ⅰ 160~200 100~160

Ⅱ 50~80 50~80

Ⅲ 40~50 40~50

钼 Ⅰ 120~200 100~200

Ⅱ 80~100 60~80

Ⅲ 40~50 40~60

注意:1.工程间距沿倾向钻孔指实际控制矿体的距离(斜距),坑道为中段高度;

2.同一勘查类型中工程间距视矿床规模及复杂程度择优选用;

3.当矿体沿倾向变化较走向稳定时,工程间距沿矿体走向可密于倾向。

1.表4中未给出探明的和推断的工程间距。探明的工程间距应在研究矿床自身特征的基础上,确定加密工程间距,不限于“控制的勘查工程间距”的二分之一,目的是确定矿体的连续性,使矿体连接无异议。推断的工程间距,可以是不等间距的稀疏工程控制,其稀疏程度可以是“控制的勘查工程间距”的2-3倍。

2.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与矿体五种主要地质因素 (规模、形态、厚度稳定程度、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构造影响程度等) 有关。对于勘查工程数量较多的矿床,可运用地质统计学或其他数理方法确定最佳工程间距;对于一般的中、小型矿床,有类比条件时,运用传统的类比法确定最佳工程间距;对于大型矿床,应进行工程间距试验或不同勘查手段的工程验证,以确定最佳工程间距。

3.勘查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应根据矿床类型和地形条件确定:一般I类型以钻探为主,并用坑道进行验证;Ⅱ类型和Ⅲ类型应以坑钻结合对矿体加以控制,如果地形平缓,则以钻探为主,地形陡峻则以坑道为主。

4.对于第Ⅲ勘查类型中极其复杂的小型矿床,无法探求控制的资源量/储量时,可施行边采边探、探采结合的方法。

化验石英石的药液有哪些 要哪些实验室器材和原料。溶液等。

做二**硅需要的试剂
a、硫酸 1:1
b、氢氟酸:分析纯
c、硝酸 比重1.42

做**钙需要的试剂
a、三乙醇胺:1+1;
b、氢**钾溶液
c、EDTA标准滴定溶液
d、钙指示剂。

矿石检测元素,用什么方法?

矿石元素元素分析仪器采用"智能动态**"和"标准曲线的非线性回归"技术,结果数显直读百分含量,自动打印结果;微机控制及数据处理,可储存9条曲线,并可进行曲线修正,具有断电数据保护、自诊断功能;调整波长、变更比色皿、改变称样量及合理利用曲线,可扩大测量元素的品种及含量范围;机外溶样,操作灵活、简单,无管道、无电磁阀腐蚀、老化问题。主要技术参数: 测量范围:(以Mn、P、Si为例) Mn:0.01-2.00%、P:0.005-0.80%、Si:0.01-5.00% (若改变测试条件,测量范围可相应扩大) 测量精度:符合GB223.3-5-1988标准 分析时间:5秒。
折叠编辑本段应用
矿石元素分析仪用途及应用领域
1、快速普查大范围的矿区,有效测定地带模式,绘制矿山图、实时勘察。
2、发现异常状况,做到优先开采富矿区。
3、现场快速追踪矿化异常,有效地寻找"热点"地带,圈定矿体边界。
4、对铣头、精矿和矿渣精确的分析,以建立高效开采和富集的过程。
5、判定矿带走向及矿石含量的异常,避免错误开采。
6、对高品位、精选矿石精确的品位评定,提供矿石采集、收购价值依据。
7、对矿渣、尾矿中残存的矿石元素分析,再次判定其价值。
8、在矿石开采过程,搪孔、研磨、浓缩和熔炼过程中进行品检,确定品位,对滤熔池、存储塘和钢槽溶液进行分析。
9、动力设备、管道、产线维护,分析设备润滑油等油品中的微量金属,以判定设备的磨损状况。
10、污染水、废水中污染金属成份、污染模式、污染边界的迅速调查与测量。
11、现场监测RCRA所涉及的金属和优先控制的污染金属。
12、原土地、污染水、废水、等有害物质的现场处置最小化处理并给污染控制、补救方法的深度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求矿石标准。。。国家标准 行业标准 企业标准都行。。。谢谢

铁 矿 石 标 准 样 品

元素含量% 研制
编号 名称牌号
TFe FeO SiO AlO CaO MgO Mn MnO TiO As Pb P S Cu Zn KO NaO g/瓶 单位
2 2 3 2 2 2

GSBH30003-97 铁矿石 54.05 3.11 8.42 4.07 0.54 0.18 0.061 0.012 0.336 0.192 0.144 0.017 0.051 0.011

GSBH30004-97 铁矿石 52.20 4.00 11.28 4.11 1.68 0.71 0.40 0.0051 0.278 0.103 0.074 0.016 0.141 0.040

GSB03-2036-2006 铁矿石A 42.59 15.60 16.73 2.29 11.21 3.74 0.197 0.113 0.026 1.56 0.023 0.019 0.191 0.161
70g 钢研
GSB03-2037-2006 铁矿石B 64.91 25.63 3.51 1.18 1.36 1.72 0.119 0.084 0.0063 0.409 0.0080 0.013 0.154 0.064

GSB03-2038-2006 铁矿石 34.05 20.15 48.27 0.74 0.99 2.86 0.093 0.043 0.0003 0.028 0.054 0.118 0.0031 0.0045 0.165 0.065

YSBC11702-94 赤铁矿 64.84 15.13 3.95 0.52 0.33* 1.51 0.16 0.042 0.14

GSB03-1803-2005 铁矿石 61.8 0.30 4.52 3.05 0.051 0.102 0.170 0.134 0.076 0.022

GSB03-1804-2005 铁矿石 55.51 9.04 7.62 5.54 0.42 0.67 0.455 0.129 0.376 0.023 0.069

GSB03-1805-2005 铁矿石 53.80 1.06 5.03 4.39 0.087 0.054 0.100 0.253 0.110 0.106 0.074 0.234 0.171 0.253 0.099 0.008
重钢
GSB03-1806-2005 铁矿石 65.87 0.43 3.15 1.39 0.15 0.023 0.042 0.061 0.073 0.021 0.197

BH0101-5A 铁矿石 69.87 0.16 0.10 0.05 0.015 0.002 0.025 0.0046
100g
GBW07218a/W-88301a 铁矿石 64.88 0.37 3.48 1.59 0.080 0.044 0.056 Ti0.044 0.055 0.015 0.085 0.012

YSBC14729 铁矿石 63.86 0.25 4.62 2.04 0.084 0.056 0.170 0.120 0.037 0.020 0.334 0.027

GSBD31004a(03-1833-05) 铁矿石 49.86 20.20* 9.79 2.46 4.28 2.30 0.143 0.150 0.024 0.057 2.11 0.59 0.030 0.32 0.144
武钢
GSBD31006a(W92304a) 铁矿石 55.56 22.60* 8.10 1.98 3.33 2.13 0.31 0.10 0.035 0.029 1.84 0.40 0.062 0.33 0.075

GSB03-1834-05GSBD31005a 铁矿石 37.79 18.53 16.54 3.29 7.63 3.62 0.15 0.171 0.078 0.601 0.089 0.023 0.72

如何辨别矿石?

矿石的鉴别主要鉴别矿石的品位

【矿石的品位】
矿石 矿石中金属元素或有用组分的含量。它的表示方法不同,大多数金属矿石,如铁、铜、铅、锌等矿石,是以其中金属元素含量的重量百分比表示;有些金属矿石品位是以其中的**物(如三**钨、五**二钒等)的重量百分比表示;大多数非金属矿物原料是以其中有用矿物或化合物的重量百分比表示,如钾盐、明矾石等;有些非金属矿物则取决于矿物本身的物理、化学特性,如水晶及宝石类;贵金属矿石以克/吨表示;原生金刚石矿石以克拉/吨或毫克/吨表示(1克拉=0.2克);砂矿以克/立方米或千克/立方米表示。在矿产勘查中,常用的边界品位是划分矿与非矿界线的最低品位。工业品位是指在当前能供开采利用矿段或矿体的最低平均品位,又称最低工业品位。达此品位才能计算工业储量。对不同矿种的矿石工业品位要求是不同的,矿种虽同,但矿石类型不一,工业品位要求也有差别。对矿石的工业品位要求是随经济技术进步而改变的,一般来说,工业品位取决于以下因素:矿床规模、开采条件、矿石综合利用的可能性、矿石的工艺条件等。

非金属矿产地质勘查工作的总体部署

一、矿床勘查类型及划分依据

矿床地质特点的复杂程度决定了勘查工作的难易程度。在研究和总结大量已开采矿床资料及已勘查矿床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影响矿床勘查难易程度的主要地质特征的复杂程度,将相似特点的矿床加以归并而划分的类型,称为矿床勘查类型。划分勘查类型是为了正确选择勘查方法和手段、合理确定勘查工程间距,以及对矿体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圈定。

影响矿床勘查类型划分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是矿体的规模、矿体形状复杂程度、有用组分及其变化程度、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等。矿床勘查类型确定应以一个或几个主要矿体为主,对于巨大矿体也可根据不同地段勘查的难易程度,分段确定勘查类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 13908—2002),可将勘查类型划分为简单(Ⅰ类型)、中等(Ⅱ类型)、复杂(Ⅲ类型)3个类型。由于地质因素的复杂性,允许有过渡类型存在。

1.矿体规模

矿体规模大小是影响矿床勘查类型最主要的因素。一般情况下,矿体规模越大,形态越简单,越容易进行勘查;反之勘查难度越大。规模大、形态简单的矿体(如层状矿体)采用较稀的勘查工程即可控制;而规模小、形态复杂的矿体需要采用较密的勘查工程才能控制。

矿体规模没有明确的划分标准,不同矿种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延长及延深超过1000m、厚度大于10m的矿体可称为大矿体,而延长及延深小于100~200m、厚度为1~2m的矿体称为小矿体。

2.矿体中有用组分分布的均匀程度

有用组分分布的均匀程度也即矿石品位的变化程度,常用品位变化系数(Vc)表示,根据品位变化系数可将有用组分分布的均匀程度分为四类:

1)均匀分布   Vc<40%

2)较不均匀分布  Vc= 40%~100%

3)不均匀分布   Vc=100%~150%

4)很不均匀分布  Vc>150%

3.矿化连续程度

是指有用组分分布的连续程度。一般情况下,矿化连续性好的矿体比连续性差的矿体更容易勘查。矿化连续程度可用含矿率(Kp)来度量,根据矿化系数可将矿化连续性分为以下几种:

1)连续矿化   Kp=1

2)微间断矿化  Kp=1~0.7

3)间断矿化    Kp= 0.7~0.4

4)不连续矿化 Kp<0.4

4.矿体形态、产状及地质构造复杂程度

形态简单、产状变化小的矿体比较容易勘查,形态复杂、产状变化大的矿体勘查难度较大。此外,矿体的产状还影响勘查方法以及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

矿区地质构造影响矿体的形状和产状,特别是成矿后的地质构造对矿床勘查有很大影响。例如,成矿后断层往往会破坏矿体的连续性,增大矿床勘查难度。

二、勘查工程的总体部署

矿床勘查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准确圈定矿体,从三度空间了解矿体的变化规律。为了便于资料整理和绘制各种剖面图,要求勘查工程按照一定距离有规律的布置,从而构成最佳的勘查工程体系。

勘查工程的总体部署是指在勘查工程布设原则指导下,将所选择的勘查工程按一定方式在勘查区内进行布置的形式。勘查工程的总体布置形式实际上是由一系列相互平行的剖面构成的勘查系统,目的是要展示矿体的三维形态和产状,满足矿山建设的需要。其基本形式有如下三种。

1.勘查线形式

勘查工程布置在一组与矿体走向基本垂直的勘查剖面内,从而在地表构成一组相互平行(有时也不平行)的直线形式,称之为勘查线形式。这是矿产勘查中最常用的一种工程总体布置形式,一般适用于有明显走向和倾斜的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以及脉状矿体。勘查线布设应考虑到下述要求。

1)决定对一个矿体或含矿带采用勘查线进行勘查时,则最先的几排勘查线应布置在矿体或矿化带的中部,经全面详细的地表地质研究之后,并已确定为最有远景的地段,然后再逐渐向外扩展勘查线。

2)勘查线布设需垂直于矿体走向,当矿体延长较大且沿走向产状变化较大时,可布设几组不同方向的勘查线。

3)勘查线布设应延续利用前期矿产勘查布置的勘查线,加密工程勘查线应布设在前期勘查线之间。

4)勘查工程应布置在勘查线上,因故偏离勘查线距离不宜超过相邻两勘查线间距的5%。在勘查剖面上可以是同一类勘查工程,也可以是各种勘查工程手段综合应用。

2.勘查网形式

勘查工程布置在两组不同方向勘查线的交点上,构成网状的工程布置形式,称为勘查网形式。其特点是可以依据工程的资料,编制2~4组不同方向的勘查剖面,以便从各个方向了解矿体的特点和变化情况。勘查网布设时应注意以下3点。

1)勘查网布置工程的方式,一般适用于矿区地形起伏不大,无明显走向和倾向的等向延长的矿体,产状呈水平或缓倾斜的层状、似层状以及无明显边界的大型网脉状矿体。

2)勘查网与勘查线的区别在于各种勘查工程必须是垂直的,勘查手段也只限于钻探工程和浅井,并严格要求勘查工程布置在网格交点上,使各种工程之间在不同方向上互相联系。而勘查线则不受这种限制,且有较大的灵活性,在勘查线剖面上可以应用各种勘查工程(水平的、倾斜的、垂直的)。

3)勘查网有以下几种网形:正方形网、长方形网、菱形网及三角形网。一般正方形和长方形网在实际工作中最常用,后两者应用较少。

正方形网用于在平面上近于等向,而矿体又无明显边界的矿床、产状平缓或近于水平的沉积矿床、似层状内生矿床及风化壳型矿床等。这些矿床无论矿体形态、厚度、矿石品位的空间变化,常具各向同性的特点。正方形网的第一条线应通过矿体中部的某一基线的中点,然后沿两个垂直方向按相等距离从中部向四周扩展,以构成正方形网去追索和圈定矿体。正方形网的特点在于能够用以编制两组精度较高的剖面,同时还可以编制沿对角线方向的精度稍低的辅助剖面。

长方形网是正方形网的变形。勘查工程布置在两组互相垂直但边长不等的勘查线交点上,组成沿一个方向勘查工程较密,而另一方向上工程较稀的长方形网。在平面上沿一定方向延伸的矿体,或矿化强度及品位变化明显的沿一个方向延伸较大而另一方向较小的矿体或矿带,适宜用长方形网布置工程。长方形的短边,也即工程较密的一边,应与矿床变化最大的方向相一致。

菱形网也是正方形网的一个变形。垂直的勘查工程布置于两组斜交的菱形网格的交点上。菱形网的特点在于沿矿体长轴方向或垂直长轴方向每组勘查工程相间地控制矿体,而节省一半勘查工程。对那些矿体规模很大,而沿某一方向变化较小的矿床适于用菱形网。

菱形网在其一个对角线方向加上勘查线便变成三角形网。三角形网,特别是正三角形网可能是较好的一种工程布置形式,用相同的工程量可能比其他布置形式取得较好的地质效果。

总之,勘查网形的选择,既要全面研究矿区的地形、地质特点和各种施工条件,使选定的网型既能满足勘查工作的要求,又要方便于施工。

3.水平勘查

主要用水平勘查坑道(有时也配合应用钻探)沿不同深度的平面揭露和圈定矿体,构成若干层不同标高的水平勘查剖面。这种勘查工程的总体布置形式,称水平勘查。水平勘查主要适用于陡倾斜的层状、脉状、透镜状、筒状或柱状矿体。当平行的水平坑道与钻探配合,在铅垂方向也构成成组的勘查剖面时,则成为水平勘查与勘查线相结合的工程布置形式。以水平勘查布置坑道时,其位置、中段高度、底板坡度等,均应考虑到开采时利用这些坑道的要求。

水平勘查坑道的布置应随地形而异。当勘查区地形比较平缓时,通常在矿体下盘开拓竖井,然后按不同中段开拓石门、 沿脉、穿脉等坑道。当地形陡峭时可利用山坡一定的中段高度开拓平硐,在平硐中再开拓沿脉和穿脉等坑道以揭露和圈定矿体。

在勘查手段的选择上,一般地表应以槽、井探为主,浅钻工程为辅,配合有效的物探、化探方法,深部应以岩心钻探为主;当地形有利或矿体形态复杂—极复杂、物质组分变化大时,应以坑探为主配以钻探;当采集选矿大样时,也可动用坑探工程。若钻探所获地质成果与坑探验证成果相近,则不强求一定要投入较多的坑探工程,可以钻探为主配合坑探进行。坑探应以脉内沿脉为主,当沿脉坑道未能揭露矿体全厚时,应以相应间距的穿脉配合进行。

三、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

勘查工程间距是指相邻勘查工程控制矿体的实际距离,其间距应根据反映矿床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的勘查类型来确定。首先要看矿体的整体规模,并结合其主要因素确定工程间距,即使是分段勘查,也要从整体规模入手。不同地质可靠程度、不同勘查类型的勘查工程间距,视实际情况而定,不限于加密或放稀一倍。当矿体沿走向和倾向的变化不一致时,工程间距要适应其变化;矿体出露地表时,地表工程间距应比深部工程间距适当加密。

勘查工程间距通常采用与同类矿床类比的办法确定。一般可参考各矿种勘查规范的要求确定勘查工程间距。也可根据已完工的勘查成果,运用地质统计学的方法确定。由于矿床的形成条件各异,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应充分考虑矿床自身特点,并应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