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周飞晏 给各位分享锦州有哪些贫困地区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辽宁省的贫困山区都分布在什么地方?(辽宁贫困地区有哪些)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辽宁省的贫困山区都分布在什么地方?
辽宁省的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辽西北地区(昌图县、康平县、法库县、义县、北镇市、黑山县、阜新市区、阜蒙县、彰武县、朝阳市区、北票市、凌源市、朝阳县、建平县、喀左县和建昌县)共16个县(市、区)和辽东山区(西丰县、清原县、抚顺县、新宾县、本溪县、桓仁县、宽甸县、凤城市、岫岩县)共9个县(市)。
扩展资料
辽宁省贫困人口主要特征及致贫原因分析
(一)辽宁省贫困人口主要特征
1、贫困人口中40—60岁中老年人口比重较高
据2011年建档立卡资料表明:辽宁省贫困人口中40~50岁人口数为23.1万人,占贫困人口数的17.87%;50~60岁人口数为24.52万人,占贫困人口数的18.92%;40~60岁人口数为47.67万人,占贫困人口数的36.76%;60岁以上人口数达到36.1万人,占贫困人口数的27.86%。
2、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
辽宁省贫困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人口数为12.31万人,占贫困人口数的9.5%;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数为54.09万人,占贫困人口数的41.74%;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数为53.5万人,占贫困人口数的41.29%。
3、贫困人口劳动力就业率较低
辽宁省贫困人口中在家务农人口数为67.64万人,占贫困人口数的52.2%.夕h出务工的人口数为11.88万人,占贫困人口数的9.2%;其他大多为无劳动能力和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
(二)辽宁省贫困人口致贫主要原因
1、因病、因残致贫或返贫。建档立卡统计资料表明:病、残依然是农村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目前农村家庭看病就医费用仍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小病拖,大病挨,病倒才往医院抬”这是农村贫困农户看不起病的真实写照。此外,有残疾人的家庭,有的虽不再花钱救治,但失去了劳动能力,特别是近年来在外务工人员伤残情况呈上升趋势,加重了这种状况。
2、因缺少资金和技术致贫。一部分贫困人口虽然有劳动能力,但没有技术、没有门路,缺乏启动资金,难以脱贫致富。
3、因无劳动力或缺少劳动力致贫。劳动力的缺乏导致低收入家庭难以脱贫致富的现象仍存在。缺乏劳动力的低收入家庭中,以单过的老年家庭户为主,老年人由于和子女分开单过,极易处于贫困的生活状态。
4、因灾致贫。干旱、冰雹、霜冻、洪涝、暴风雪等自然灾害频繁,致使生态恶化、生产滞后、脱贫难度加大,因灾返贫现象严重。
参考资料:人民网—辽宁省朝阳市:绝不能落下一个贫困户
辽宁的贫困县有哪些?
有谁去过辽宁锦州, 那里环境怎么样,经济怎么样,?
锦州近几年建的还可以,也是海滨城市。市区离锦州港25公里,公交和快客非常方便。市区毕竟属于老城区,街道有点窄。经济状况属于二类城市,和沈阳大连还有很大的差距,热情的锦州人会努力做的更好。
辽宁省鞍山市有没有收购旧衣服的地点,向贫困地区捐赠的衣物的集结地
现在都要钱了。。谁还要旧衣服啊?上小学时候,就书本,书包等等都捐过。。。上初中就开始只认钱了。。
锦州有几个区几个县
截止2019.7.1,锦州市辖3个市辖区、2个县,2个县级市、3个功能区,分别为:凌海市、北镇市、黑山县、义县、古塔区、凌河区、太和区,松山新区、锦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龙栖湾新区,总面积为10301平方公里。
锦州市北依松岭和医巫闾山山脉与朝阳市、阜新市接壤,东隔绕阳河同沈阳、盘锦、鞍山等市毗邻,南临渤海辽东湾和营口市、大连市对望,西靠虹螺山与葫芦岛市相连。锦州拥有国家级开发区、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锦州)示范基地,是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新锐金融生态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2013中国锦州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举办城市。
扩展资料
锦州市风景名胜
一、笔架山
坐落在辽宁省锦州市锦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笔架山风景区内的山峰,位于我国辽宁省西部,面对渤海,毗邻锦州港,坐落在锦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是道教名山胜地,山有三峰,二低一高,形如笔架。
二、奉国寺
中国辽宁省锦州市义县,始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年),初名咸熙寺,后易名奉国寺。奉国寺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
辽金元时期是奉国寺的鼎盛时期,到明清时期仅存大雄宝殿,清代续建六角钟亭、四角碑亭、无量殿、牌坊、小山门和西宫禅院。奉国寺是中国国内现存辽代三大寺院之一,其标志性古建筑——大雄殿是古代遗存最大的佛殿,殿内有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泥塑彩色佛像群。
三、青岩寺风景区
位于辽宁省锦州北镇市常兴店镇西部,是闾山主要浏览胜地之一,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占地 13平方千米,距北镇市 25公里。
青岩寺始建于北魏,兴盛于中唐,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悠久历史,它文化底蕴深厚,佛教氛围浓重,为渤海国僧人释·贞素所建,原称千秋万古寺,明代易名青岩寺。寺中尤为上院“歪脖老母”名闻天下。“歪脖老母”是“世界唯一,中国仅有”的一尊佛像,为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化身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锦州市
世界上的贫困地区有哪些?
一) 中国贫困地区的特征
从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和社会基础方面分析,中国贫困地区具有如下共同特征:
1、 自然条件恶劣 导致中国贫困地区贫穷落后的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地貌、地理位置等诸多方面。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亚欧**,地势西高东低,**性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变。西部干旱少雨,南北气温和温度相差较大,跨越热带、**带和寒温带三个气候带。近海**多台风,内陆多寒潮,西北、华北多沙漠。南方雨多泥石流多,河流雨季洪水多。全国灾害气候多,旱、涝、冻、风、沙等灾害频繁不断。贫困地区多处于条件差的区域,主要在西北、西南,呈块状、片状分布在高原、山地、丘陵、沙漠、喀斯特等地区。这些地区或是干旱严重,降水量小又主要集中在夏季;或是地表水源不能利用,喀斯特地形地表水渗透严重;或是高寒*冷,有效积温严重不足,不适合第一产业农业的耕作;或是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灾害频繁。大多数地区降自然条件外,都较为偏僻,远离经济中心地区,交通受阻,地理位置十分不利,如果按发达地区的自然条件衡量,相当多地区都被认为是处于人娄不适合生存的环境。
2、 资源缺乏,基础设施薄弱
--水资源短缺。中国贫困地区大多缺水严重。80年代中期,全国农村有2.4亿人(占农村人口的27%)、1.5亿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其中有8000多万人、6000多万头牲畜常年缺水,分布在贫困地区的就有70%。
--电力供应不足。1992年,全国有195年县的户通电率小于50%,有1389个县(占全国总县数的58%)户通电率低于95%,有28个无电县,有1453个无电乡、63120个无电村、1.2亿农村人口没有用上电。28个无电县中,西藏21个、新疆6个、青海1个。1.2亿无电人口主要分布在***东部、陕甘宁、豫东皖西、本峡、贵州、滇桂、川青、西藏等。这些全部都在中西部贫困地区。
--交通不便。贫困地区多数处于偏远山区,交通不便。我国最为落后的西部地区,虽然土地面积占全国的2/3以上,但铁路里程还不到全国的1/4。西藏至今还没有铁路,云南每平方公里只有铁路4.5米,公路170米。广大边远贫困山区,尚有一半至2/3以上的乡村不通公路,物资交流和商品输出十分困难。
3、 人口增长过快,教育、卫生等基本社会服务水平太低
--与经济落后、增长缓慢相反,中国贫困地区是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据统计,贵州自1949年至1987年的人口平均增长水平比全国高16.7%。河北省贫困山区1949年到1988年的人口增长速度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33%。由于人地矛盾突出,基本生存条件恶化,无法保证正常的营养供给,贫困地区群众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加上一些地区近亲结婚和水土条件造成的地方病,人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
--文化教育落后。贫困人口大多数居住分散、偏僻,办学条件差,教育设施落后,加之贫困户生活困难,无力支持子女上学,适龄儿童失、辍 学率较高,青、壮年文盲比例偏大。据1997年的统计,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指数仅达小学文化程度6.12年,其中文盲、半文盲劳动者比重高达21.9%,双同期全国平均水平高1倍以上。
--卫生保健水平低。按UNDP1994年统计,我国人类发展指数排在全世界108位。最能反映卫生保健社会服务水平的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指标,前者全国平均水平比发达国家高出6-8倍,贫困地区则比发达地区高出20-30倍。后者中国平均水平比发达国家高出6-8倍,贫困地区则比发达国家高出20倍以上。
4、 财政收入水平低,公共投入和基础投入严重不足
--农业生产条件较差。1993年国定贫困县人均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0%;在耕地中机耕面积仅占36%,有效灌溉面积31%,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和20个百分点;旱涝保收耕地面积则更少,1993年人均仅0.36亩,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4.5%。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民还使用竹竿、木犁和简陋的铁制农具进行劳动、耕作,广种薄收,有些地方甚至仍然沿袭"刀耕火种"的古老生产方式。
--财政收入水平低,公共投入严重不足。1997年全国贫困县人均财政收入105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0%;国定贫困县累计财政补贴101亿元,县均1706万元。由于长期处于赤字状态,贫困县无力增加投入以改善贫困社区的公共设施、基础社会服务的低水平状态,形成恶性循环。
(二) 贫困标准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农村尤其不发达。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目前和较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的贫困标准还只能是一个低水平的贫困标准。
中国贫困标准的计算方法
1、 综合国际和国内最低限度的营养标准,中国采用2100大卡热量作为农村人口贫困的必须营养标准。
2、 用最低收入农户的食品消费清单和食品价格确定达到人体最低营养标准所需的最低食物支出,作为食物贫困线。
3、 假设靠牺牲基本食物需求获得的非食品需求是维持生存和正常活动必不可少的,也是最少的。并根据回归方法计算出收入正好等于食品贫困线的人口的非食物支出(包括最低的衣着、住房、燃料、交通等必需的非食品支出费用),作为非食品贫困线。
4、 用食品贫困线(约60%)与非食品贫困线(40%)相加得到贫困人口的扶持标准。
中国现行的农村贫困人口的标准,是1986年由国家统计局在对6.7万户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支出调查的基础上计算得出的。经测算算,1985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扶持标准206元,此后根据物价指数变动逐年调整。到1990年这一标准相当于300元,1999年为625元。
中国的贫困标准是一个能够维持基本生存的最低费用标准,虽然这一标准与国际上通用的每人每天1美元的消费支出贫困标准有很大的差异。但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实事求是、可以帮助绝大数贫困人口在2000年底达到的解决最基本生存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