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唐小空 给各位分享三峡地区是什么民族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三峡文化的旅游开发(三峡文化的旅游开发策略)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三峡文化的旅游开发

三峡库区应该重点挖掘的文化是:三峡移民文化、三国文化、巫文化、巴文化、西南民俗文化、重庆陪都文化。移民文化:以典型移民新城、镇(万州、云阳、丰都)、农业移民典型代表(万州苎溪河橘园生态农业、忠县施格兰柑桔园)、移民博物馆为代表的移民文化。三国文化:深入挖掘以石宝寨、张飞庙、白帝城为典型代表的三国文化。巫文化:由巫溪巫灵洞、**神谷、巫山以神女峰及新县城高唐观、凝翠湖、神女庙、望天坪为代表的神女文化组成。西南民俗文化:以湖广会馆、火锅、毕兹卡等为代表的西南民俗文化。重庆陪都文化:红岩村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沙坪坝“中美合作所”集中营遗址;曾家岩周公馆、歌乐山烈士陵园、人民解放纪念碑、桂园、孔园、黄山陪都博物馆等为代表的战时陪都文化。

南通地区优秀传统文化(民间文艺、传统工艺、民俗体育、古语言及古文字、各胜古迹)

三峡文化的旅游开发

1、通剧

通剧是南通地方戏曲剧种。原为僮子戏,它源于上僮子。所谓“僮子”即民间职业巫师,发源于楚越的“以舞降神”的巫觋与当地的方言、文化、风俗、民情交融,同化逐渐形成了有鲜明南通地方色彩的古巫觋的另一个分支——南通僮子。

建国后,僮子摒弃其祭神驱鬼的迷信内容,利用其说唱形式,演现代剧,推陈出新,逐步改造成为通剧在编导、表演、音乐、舞美等方面都有提高。南通僮子不仅被列为专门课题重点研究,而且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注重和兴趣。

2、南通侗子会

从前,南通郊乡每年秋熟登场之后,总要举行“侗子会”,又叫“圩塘会”,由圩塘中德高望重的老者主持,选定在月中望日,邀请侗子演戏,借助“天灯”,寻求欢愉。建国后,“侗子会”风俗不复存在,侗子也转为通剧艺人。

3、海安花鼓

流行于明嘉靖年间的江淮大地。经过海安一代又一代民文工作者的几经挖掘,几经整理,不断揉进时代精神,刻意进行艺术创新,1978年以《迎春花鼓》为题参加江苏歌舞会演,1987年以《花鼓情》为题晋京献艺,1998年又以《迎春》为题参加江苏群文会演。

4、海门山歌

主要流传于海门以及启东和通州部分地区,与江南吴歌一脉相承,是吴歌伸向苏北的一个分支。1955年发展成舞台剧。

海门山歌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即兴山歌,多为农民在劳动中或劳动之余随口编唱的山歌,歌词有四句、六句或八句之分,内容大都反映劳动生活和男女爱情;另一类是叙事山歌,歌词长达数十句或数百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5、通东号子

通东号子是通东地区人民在劳动中随着劳动节奏自编自唱形成口头音乐。作为通东民歌的代表形式列入南通市级非遗保护项目,2015年底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二甲镇、四甲镇、余东镇、吕四港镇等为代表地区。

6、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有家家带女儿之俗,谚云:“二月二,家家人家带女儿,不带女儿是穷鬼儿,女儿不来要烂腿儿,女婿不许她家来是肉龟儿。”殷富之家带女儿要办起丰盛的家宴,即使是家境窘迫的娘家,也得象征性地小酌一番,没有亲生女儿的还得请“干女”。此俗沿袭至今。

7、元宵节

亦称上元节,俗称正月半。南通旧时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正月十八落灯,有“十三、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之说,并有“上灯圆子落灯面”之举。

长江地区有哪些少数民族

长江流域共有14个民族自治州,32个民族自治县,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中游较少,下游没有。全流域50多个民族总人口约4亿人,其中汉族约占94.24%,少数民族约占5.76%。长江流域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0万人以上的民族依次为:土家族、苗族、彝族、侗族、藏族、回族、布依族、白族、瑶族、仡佬族、纳西族、僳僳族、羌族等13个民族,人口在十万人以下的民族依次为:蒙古族、鲁族、满族、壮族、傣族、水族、普米族,其中普米族刚过1万人。

关于三峡的神话故事和传说有哪些

三峡的特点

三峡的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怪异的、幽寂的……三峡的水是盛大的、清澈的、激荡的、凄寒的、湍急的……夏天:奔放;春冬:清幽;晴初霜旦:凄婉。

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完美的组合而成,共同构造了一幅壮观瑰丽的画卷。

瞿塘峡山势雄峻,上悬下陡,如斧削而成,其中夔门山势尤为雄奇,堪称天下雄关,因而有“夔门天下雄”之称。

有诗称之“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江水至此,水急涛吼,蔚为大观。清代诗人何明礼有一首诗写得至为贴切:“夔门通一线,怪石插流横。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

巫峡幽深奇秀,两岸峰峦挺秀,山色如黛;古树青藤,繁生于岩间;飞瀑悬泉,悬泻于峭壁。峡中九曲回肠,船行其间,颇有“曲水通幽”之感。

巫峡最享盛名的是巫山十二峰,其中,又以神女峰最富魅力,她耸立江边,宛若一幅浓淡相宜的山水国画。

有唐代诗人元稹之诗为证:“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西陵峡滩多水急,其中的泄滩、青滩、崆岭滩,为著名的三大险滩。

扩展资料:

长江三峡又名峡江或大三峡,位于中国重庆市、恩施州、宜昌市地区境内的长江干流上,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经过恩施,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全长193千米

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

主要景点:

石宝寨:忠县的石宝斋位于一座拔地而起四壁如削的孤峰上,高12层,登顶可览长江风光。

张飞庙:位于四川省云阳县城靠长江南岸的飞凤山麓上,有结义楼、望云轩、助风阁、得月亭等建筑,“江上清风”四个大字远远可见。八阵图:位于奉节县城外江边,是当年诸葛亮以“天、地、风、云、龙、虎、鸟、蛇”推演兵法之地。

白帝城:坐落于江边紫色的白帝山上,原名**城,当年刘备托孤之地,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即是指此。

瞿塘峡:以“雄”著称的瞿塘峡全长8公里,是三峡中最短的一个。峡口山岩上有“夔门天下雄”五个大字,沿江而下有粉壁墙、孟良梯、倒吊和尚、犀牛望月等景。

巫峡:以“秀”著称的巫峡西起大宁河(小三峡)口,东到湖北的官渡口,长约40公里。两岸青山连绵,群峰如画。峡两岸为巫山十二峰,以神女峰最为俏丽,“神女应无恙”即是指此。

西陵峡:以“奇”著称,西起秭归县香溪,东止宜昌市南津关,长约76公里。峡内有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等。

香溪:历史上出过两位名人:一乃三闾大夫屈原,一乃倾国**王昭君。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三峡

来一篇三峡文化的作文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涧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这是古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其实,我国还有许多诗人像杜甫一样,到三峡游览后写了一些千古名著。
  三峡中断的巫峡,以幽深秀丽驰名,孤形峡谷绵延45公里而不间断,是三峡中最长而又最整齐的一峡。两岸峰奇峦秀,千姿万态,古树苍藤,飞丹滴翠,激流鼎沸,雾气腾空。时而绝壁前阻,特别是久享盛名的巫山十二峰,矗立在大江南北,奇峰异峦,竟秀争雄,其中以神女峰最为俏丽,而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又给它泻染上一层**的色彩。船过峡中,环赏两岸的景色,仿佛徜徉在彩色画廊之中,似有若无,宛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有的乱石穿云,骇浪奔腾,好似一幅色彩浓重的油画;有的绝壁高耸,悬岩欲跌,又像一幅刀锋刚劲,对比鲜明的版画。这一幅幅画面,疏密相间,浓淡有致,无雕琢斧凿之痕,有地设天成之妙,船动景移,使人目酣神醉,迷不知其所之。
  三峡之美,在于雄、险、奇、幽。这里无峰不雄,无滩不险,无洞不奇,无壑不幽,无一处不可以成涛,无一处不可以入画。毫无疑问,长江三峡是神州众多自然景观中最令人荡气回肠、心旷神怡之所在。
  美是一种境界。而体验美,本身也是一种境界。
  三峡很美。但在不同身份、不同职业者心目中,“美”的界定千差万别:才子佳人眼中的三峡,是一幅画或一首诗,可以随意把玩;达官贵人眼里的三峡,是一本贫脊蛮荒的奏折;船夫和峡江人民眼里的三峡,则是“鬼门关”或“地狱”,那著名的“川江号子”,喊出的全是被峡江千年浸泡的辛酸……
  客观地说,美的三峡出现在世人面前,只是在新中国诞生之后。五十年代末期,夔门天险“滟堆”和位于西陵峡中段著名的“崆岭滩”被炸除,来往船舶航行条件稍有改观。待到葛洲坝建成,整个三峡区间水位壅高20多米,使昔日的暗礁险滩尽淹水底,整个三峡才容颜巨变,美得令人陶醉了。
  世间事物,得与失之间,往往不依人的意志而转移。
  葛洲坝使整个三峡区间水位壅高,水势平缓,主观上增强了船舶航行的安全度,而客观上,却把千古流传的一个“险”字丢了,丢得无影无踪。因此人们不无遗憾地说:古老三峡之美,在于雄、险、奇、幽四个字,如今雄字尚在,而险与奇却名存实亡。
  叫我说,大三峡的所谓幽,也是沾了雄字的光。去过大宁河小三峡么?曾经从巫山沿大宁河直抵巫溪县城么?大宁河七峡形成七绝,那里才真真切切地写着一个“幽”字哩。
  风情千万种,品位各不同。如今的三峡幽境难觅,却秀色可餐。毕竟,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的雄姿作陪衬,有一泄**不复回的江涛作铺垫,更有十二峰作笔,巫山云雨着墨,四百里三峡画廊依旧清秀无比,妩媚动人。
  秀色是大自然的恩赐。
  三峡两岸,秀字写在边坡、江岸和峰峦之巅。即使是草木凋零的冬季,三峡两岸仍旧是春意盎然的绿色屏障;即使是长江汛期,因为葛洲坝的缘故,碧兰的江水虽然变得浑黄且焦躁不安了,但从飞机上岛瞰,三峡宛若一条潇洒飘逸的金色缎带,显得端庄秀丽,温温尔雅;由秋入冬,由冬入春,由春入夏……周而复始,秀丽的长江三峡,只以水的颜色和水的流态展示自己的容貌,昭示自己的企盼……
  秀三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当三峡大坝建成之后,坝上的半个西陵峡的自然景观将大有改观,而整个巫峡、瞿塘峡以及坝下的半个西陵峡、景色依旧。秀三峡失去的是水位差和沿岸古城,换得的却是一座举世无双的大坝和一座座崭新秀美的现代城镇。
  秀三峡由古老变得年轻,自雄奇跨向俊美,除却岁月沧桑,变化的诱因主要在于人为吧。那朝朝暮暮往返于长江三峡的各种船只,借助气笛,向三峡传递了多少信息呀?
  三峡腹地的农民兄弟,扛着扁担出门,回来竟西装革履。当“川妹子”也穿起牛仔裤,嘴里哼着“小妹妹坐船头”了,谁还会怀疑三峡年轻呢?

三峡的历史

据古人类学者研究,早在距今二百多万年前,三峡地区已有人类祖先的遗迹。巫山大庙区龙骨坡发现的三峡人类化石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这一发现充分证明了三峡地区是亚洲古人类起源地之一。

至旧石器、新石器时代,即中更新世至全新世时期。三峡地区的早期人类活动已相当活跃。位于库区境内的秭归、巴东、巫山、奉节、云阳、忠县及丰都等地,均发现了当时人类活动的遗迹、遗物。早在1959年,考古工作者就在瞿塘峡东口的大溪镇附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公元前22世纪末、21世纪初至公元前22年,夏、商、周、战国时代。三峡地区曾为“九州”的深州、荆州之境。是古时巴、楚氏族繁衍生息的重要地域。距今一千六百年前,巴族首领建都于江洲(今重庆市),成为当时巴**事、文化中心。至西周晚期,据考证当时楚国的西南境已延至巫峡东段的香溪河流域,亦成为三峡地区重要的氏族部落。因此本地区现存一批商周时代的遗址,如秭归树坪墓群、牛口墓群、天登包墓群、云阳故陵楚墓、涪陵小田溪墓群等。

秦汉时代,秦始皇二十六年后(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普遍推行郡、县制度。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又分全国为十三刺史部,又称十三州。本地区为益州巴、巴东二郡,荆州南、宜都二郡所辖。这时期本地区经济繁荣,人民生活稳定,现存大部分墓葬群都迄于这个时代。而且还保存了汉代墓葬制度的地面遗物忠县二阙。

魏晋时代,本地区曾为蜀汉、东吴辖区,仍属益州巴、巴东二郡,属荆州建平、宜都二郡辖,西晋初,巴、巴东二郡改隶梁州。公元304年,巴氏族领袖李雄称成都王,二年称帝,国号成。公元338年其侄李寿改国号汉,辖今四川东部地区。公元347年,桓温灭成汉,穆帝建东晋,至东晋末,本地区共设巴、巴东、涪陵、建平、宜都五郡。巴县华光墓群为代表的晋代遗物是了解那个时期最好的历史遗迹。

南北朝时期,行政区划混乱。南朝萧梁,本地区曾设楚、信、荆、宜、万五州。北朝西魏又设楚、信、荆、拓、通、开、临江七州,至北朝北周,又增南州,共设八州,十几郡,下置二十县左右。现存南朝忠县象鼻石崖墓群为代表的墓葬是那个时期的遗存。

隋开皇元年至三年间(公元581~583年),隋文帝改州、郡、县**制为州、县二级制,以州统县。本地区设信、临、渝、荆、南、陕、开等州。后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又改郡、县二级制,下置巴东、临江、夷陵、涪陵等郡。现奉节县白杨沟墓群、宅坪墓群中均为隋代遗物。

唐贞观年间全国实行道、州(府)、县**制,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设开元十五道,本地属隶山南东道,下置渝、涪、忠、开、夔、南、归、陕七州及云安监。唐朝经济繁荣鼎盛,因此大量地面、**文物都始于这个时期,以涪陵白鹤梁枯水题刻为代表。

北宋废道为路,南宋沿袭,本地区属夔州。下设大宁监、云安军、咸淳府、重庆府、直隶夔州路,另设涪、归、开、夔各州和巴东安抚司,石硅安抚司。本地区保留了当时大城市、早期工业遗址(窑址、冶炼址)及地面石刻。

元废军、监制改省、路、州、县四级制,本地区属四川行中书省夔州路、重庆路及湖广行中书省峡州路。元末明初(公元1361年~1371年)明玉珍及其子明升,在四川建立大夏政权,建都重庆。重庆弹子石大佛是当时的历史遗存。

明废路改府,省州改县。本地区设重庆、夔州、宜昌三府、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因秦良玉抗元有功,另设石柱宣慰司。崇祯十七年(公元1640年),张献忠四川建大西农民政权,大宁隶属,至清顺始三年(公元1646年),大宁始被清统始。清袭明制。现存大量地面建筑,庙宇、祠堂、民居都是那个时期的遗物。

中华**元年,(公元1911年)裁废道制,以府、州、厅、直隶省政。**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设四川、湖北省**,推行行政督察区制。本区隶属四川省第八、九行政督察区及湖北省宜昌行政督察区。抗战期间,重庆市为国民**陪都,大量遗迹的保存反映了当时**救国,**斗争年代的史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公元1949年)后,1953年撤消原行署区,成立四川、湖北两省,该地区置重庆、涪陵、万县、宜昌地区行署。下设22个市县。




1、地形环境库区由丘陵、中低山和峡谷组成,东段为深嵌于巫山山脉中的三峡峡谷,长约160km。西段为四川盆地东部的低山丘陵区,长约450km。

巫山山脉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的东缘,平均海拔700~800m,长江由西至东又折向东南,切穿巫山,形成著名的三峡自然景观,亦构成川鄂间的天然通道。长江较大的支流亦分布于此段,梅溪河、大宁河、香溪河、神农溪等地区是史前巴、楚先民修养生息的主要地段。此库段内分布有7市、县,即:湖北宜昌市、秭归、兴山和巴东县,重庆的巫山、巫溪和奉节县。

自奉节县上溯至库尾地段的低山丘陵区,平均海拔300~700m,在该段内,长江位于盆地底部,河谷形态以宽谷为主,辅以小型峡谷段。此库段内长江最大的支流为乌江,其它较大的支流有御临河、龙溪河、澎溪河、磨刀溪,长滩河,它们呈树枝状分布于干流两侧。由于两岸河谷地带地理条件优越,史前即为巴人祖先的重要聚居地。该库段内分布有重庆、涪陵、云阳、万县、忠县、开县、丰都、长寿、武隆、石柱、巴县、江津、江北、合川等市、县。

2、地质环境库区出露的地层岩性以沉积岩为主、西陵峡段主要为震旦系(Z)、下古生界(Pz1)及上古生界(Pz2)的浅海相厚—中厚层状碳酸盐岩组;奉节至香溪库段,主要为中生界下、中三迭统(T1+2)浅海的泻湖相碳酸盐岩组,奉节—库尾段主要为上中生界,上三迭系及侏罗系、陆相碎屑岩组,该段出露的侏罗系砂岩中,含鱼类及爬行动物化石。新生界在库段分布者为第四系冲积、洪积、坡积和重力堆积物。冲积物分布于长江及其支流两岸。组成漫滩和多级阶地,成分以亚粘土、亚砂土及砂砾层为主,含脊椎动物化石、常伴有石制品出现。

3、水文环境库区属长江上游地段,较大的支流有十余条。总体流向万县以上为北东向,万县以下为东向。受气候的控制,洪、枯水期水位相差悬殊,素有“洪水阻于峡,枯季阻于滩”的特点,洪、枯水位最大变幅可达70m左右。三峡水位正常水位变幅在175m至156m之间。

4、气候环境库区属**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受地形影响,年平均气温16~20℃,年平均相对湿度65%~75%。气温较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偏高约2~4℃。其气候特点是:冬暖、春旱、夏热、秋雨,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风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