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孟易卉 给各位分享阿勒泰地区放什么羊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阿勒泰羊是一个怎样的绵羊品种?(阿勒泰的羊是什么品种)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羊是一个怎样的绵羊品种?

***羊分布于我国新疆北部的***地区,是在产区当地特定的生态条件下经过人们长期定向选育形成的一个独特的肉脂兼用型绵羊品种。

***羊是一个怎样的绵羊品种?

***羊属于哈萨克羊。该品种体格高大,耳大略垂,公羊鼻梁隆起,具有较大的螺旋形角。母羊鼻梁稍隆,65%的个体有角。背腰宽平而直,肌肉发育良好,四肢高而结实,脂臀发达。毛色以棕红色为主,部分个体头部呈黄或黑色,体躯多有花斑,纯黑、纯白个体较少。成年羊体重公羊平均85.6千克,母羊平均67.6千克。经济成熟早,在放牧条件下,公羔到(4月龄左右)断奶时体重平均达38.9千克,母羔平均为36.7千克。产羔率为110%。由于该品种产肉性能好,生长发育迅速,因此,不仅适合用于肥羔生产,尤其在消费趋向回归自然,原始品种的羊肉越来越受青睐的当今和未来,也是极其适合农区发展杂交**生产作为父系的优良品种之一。

***羊是怎样一个品种?

(1)产地分布
地方品种,脂臀羊,属肉脂兼用的粗毛羊品种,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地区的福海、富蕴、青河、布尔津、吉木乃、哈巴河等县。
(2)品种特性
***羊头中等大,耳大下垂,公羊鼻梁隆起,一般具有较大的螺旋形角。母羊鼻梁隆起,约2/3的个体有角。颈中等长,胸宽深,鬐甲平宽,背平直,肌肉发育良好。四肢高而结实,股部肌肉丰满,肢势端正,蹄小而坚实,沉积在尾根附近臀部的脂肪形成方圆的臀部。
(3)生产性能
被毛异质,毛质较差,干、死毛含量较多,毛色全身棕红色,有部分头部黄褐色,体躯有花斑的个体,纯白或纯黑的个体为数不多。剪毛量成年公羊2.04千克,成年母羊1.63千克,净毛率71.2%。***羊体格大,早熟1.5岁公羊体重61.1千克,母羊52.8千克,成年公羊85.6千克,成年母羊67.4千克。肉用性能好,屠宰率50.9%~53.0%。成年羯羊的臀脂平均重7.1千克。4月龄羊胴体重18~20千克,臀脂占胴体重的15%~16%。产羔率为110%。
(4)利用情况
该品种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很大的适应性,所以应视为当地的宝贵品种资源,一方面进行纯种繁育提高,或引进外来品种,进行杂交,以提高品种质量。也可作为杂交亲本,生产羊肉等商品性生产。

新疆***有什么特产

***十大特产

顶山食葵、***大果沙棘、哈纳斯黄豆、***狗鱼、喀纳斯蜜瓜、北屯白斑狗鱼、禾木蜂蜜、青河阿魏菇、切尔克齐奶花芸豆、***羊

听说哈萨克大尾羊是真正地道的疆产羊,在哪里能买到这样的羊肉啊?

据我所知,小巴依的网上商城有,他们就全部采用的是哈萨克大尾羊,他们全国配送,你在哪都不愁。

草场与畜牧资源产业发展战略措施

一、功能区划与空间布局

(一)草原功能区划

结合全国和新疆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地区草原资源承载力、人为及自然灾害对草原的破坏程度等,进行草原功能区划。***地区可具体将草原划分为:禁牧区、限牧区和允许放牧区。在***山地等地区,坚持保护、建设和利用并重,加大建设力度,全面推行休牧和划区轮牧,实现草畜平衡。

1.禁牧区

将严重退化、沙化、盐碱化、荒漠化的草原和生态脆弱区、重要水源涵养区的草原分布区域划定为禁牧区。禁牧区实施禁牧。地区行署、各县市根据划定的草原禁牧区,发布禁牧令,在草原禁牧区域的主要出入口、围栏区域、人畜活动区域设立界桩、围栏、标牌等设施。实施禁牧的农牧民可以享受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规定的禁牧补助。

2.限牧区

将退化、沙化、盐碱化、荒漠化比较严重的草原,以及生态较脆弱区、一般水源涵养区的草原分布区域,划定为限牧区。禁牧区内限制开展畜牧养殖活动。实施限牧的农牧民,可以比照禁牧区的补助标准,适当享受限牧补助,补助标准低于禁牧区标准。

3.允许放牧区

将禁牧区和限牧区以外的草原,划定为允许放牧区。区内不享受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规定的有关补助。但应加强对草原承载力的监测,防止草原退化、沙化、盐碱化和荒漠化。

(二)畜牧业生产力布局

根据***地区畜牧资源分布特点、畜牧业在不同县市的发展状况及趋势等,提出如下生产力布局。

1.优质**肉产业布局

在***市、福海县、富蕴县集中优先发展优质**肉业,进而辐射带动全区**肉业发展。积极开展以新疆褐牛、***羊等地方良种为主、各具特色的肉类生产,努力构建地方良种与进口肉用**之间经济杂交为核心的现代肉类生产体系,建设一批良种化程度和饲养水平较高的商品肉生产基地。

2.奶业空间布局

在***市、福海县、布尔津县、哈巴河县重点发展奶业,带动吉木县马奶业和骆驼奶业的发展。城郊以养殖荷斯坦高产奶牛为主,农区以养殖荷斯坦、西门塔尔牛为主,牧区以养殖新疆褐牛为主。

3.毛绒业布局

在青河县集中发展山羊绒业,以此带动全区绒山羊改良,提高羊绒细度、长度和个体产绒量。

二、战略措施

(一)完善草场管理体制,依法管理草地资源

进一步完善草地承包责任制和有偿使用制度,使草地使用者都明确认识到不仅对已划分的草地享有使用权利,更有对草场保护、管理、建设的责任。对于那些破坏草地和由于管理不善造成草地严重退化者要进行严肃处理,用法律的手段来保障草场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充分发挥草场监理人员保护草地、管理草地的积极作用。

要实现以草定畜,严格控制草地载畜量。超载过牧是全区内牧区都存在的问题,控制载畜量,保持草畜生态平衡是防止草地进一步退化的最重要措施。***地区普遍存在冬春超低超载,利用时间长,而夏秋草地有剩余,利用时间短。为此应当充分挖掘潜力,延长夏秋草地放牧利用的时间,减轻冬春地的负担;同时,要把牧业税和执行草地载畜量标准紧密结合起来,鼓励牧民有效合理使用草场资源。对已超载的地区,要压缩牲畜的头数和加快非生产畜的出栏,对已经基本饱和的地区,不要再盲目地发展,要控制现有存栏数,并提高对边远草地的利用,防止草地植被被浪费,做到分片轮牧,制止对草地的掠夺式经营。

(二)加强草场与畜牧资源开发利用管理

***地区的草场资源具有牧草生长周期长的特点,但是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尤其是“白灾”,不利于草地畜牧业的发展,使其发展的风险偏高,草场的分布也较为散,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善,限制草场畜牧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地区草场畜牧开发利用与保护过程要吸取其他地区开发利用的经验教训,借鉴国外草地开发的成功模式。主要对策包括:将全区的草地列为加大开发力度的一项后备农业自然资源,并以草地利用为主要区域对象,编制草地资源总体开发规划;设立***地区草地开发专项基金,推动地区草食家畜生产示范基地的发展;加强草地资源管理,依据地区土地利用规划,完善对草山草坡权属的划定,完善草地承包使用制度,推进游牧民定居工程的进一步实施,实现保护草场资源与保障牧民生活相协调的发展主旨。

畜牧业作为***地区重要产业,在开发过程中应该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紧紧围绕畜牧业增产和牧民增收,加强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以调整结构、发展生产为重点,提高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调整和优化畜牧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牧业。坚持农区畜牧业、城郊畜牧业和草原畜牧业协调发展。加强以牧民定居、牧区水利、饲草饲料基地为重点的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畜禽疫病防控体系建设,着力推进牲畜品种优良化、畜群结构合理化、生产经营产业化、产品营销市场化和动物疫病防治网络化;突出抓好优质**肉、奶、皮革三大主导产品,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建设饲草饲料基地,培育养殖大户,发展养殖小区,提高牧业生产的保障能力。

(三)落实草原保护奖励补偿机制

落实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坚持保护草原生态和促进牧民增收相结合,实施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保障牧民减畜不减收,充分调动牧民保护草原的积极性。从2011年起,在新疆(含新疆生产建设**),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对生存环境恶劣、草场严重退化、不宜放牧的草原,按照划定的禁牧区,区内实行禁牧封育,**财政按照每亩每年6元的测算标准对牧民给予禁牧补助,5年为一个补助周期;对禁牧区域以外的可利用草原,根据草原载畜能力,确定草畜平衡点,核定合理的载畜量,**财政对未超载的牧民按照每亩每年1.5元的测算标准给予草畜平衡奖励。

***地区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以各县(市)牧业办公室为基础,增加禁牧和草畜平衡管理职能,将其改扩建为禁牧区管护站,使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落实工作有序推进。

(四)积极发展牧区特色优势产业

发展特色畜牧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延长畜牧业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在保护草原生态的前提下,根据草原承载能力,有序开发矿产资源,整顿开发秩序,提高开发利用水平。积极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有序开发建设水电,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加强牧区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和商业零售网点建设。进一步发掘民族文化、民俗文化、草原文化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发展以草原风光、民族风情为特色的草原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加强重点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形成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通过发展畜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地区的牧区经济发展。

支持有条件在牧区发展的清洁能源和不破坏生态环境的资源开发利用项目优先布局建设并审批核准。对设在西部地区的鼓励类产业牧区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在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时适当向牧区倾斜。鼓励外资参与提高矿山尾矿利用率和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新技术开发应用项目。

(五)在牧区大力发展公共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强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牧区饮水安全工程,尽快解决牧民饮水安全问题,优先解决游牧民定居点供水,进一步提高供水保证率和水质合格率,同步解决牲畜饮水困难问题。

加快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近年来,***地区加大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投入力度,加快了游牧民标准化定居步伐。截至2012年底累计实现游牧民标准化定居14421户、6.1万人,分别占牧民总户数、总人口的41%和42%。随着地区游牧民标准化定居的不断推进,为切实保障和改善牧民的民生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