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赵又梦 给各位分享岭南地区房屋特点是哪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岭南文化的特点,岭南文化元素有哪些(岭南文化有什么特点)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岭南文化的特点,岭南文化元素有哪些

1、开放风气

岭南文化的特点,岭南文化元素有哪些

从古老的民间传说开始,就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开放心态,至今南海神庙中还立有波罗国使者达奚司空的塑像,西来初地还有达摩祖师的遗迹。着名的岭南画派,就是在继承国画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洋画的技术而形成;

2、进取精神

岭南地区远离中国传统文化内核,处处迸发出一种超越“传统导向”的进取精神。郑信是在泰国建立吞武里王朝的广东人,而在近代文化史上,

涌现了一批努力超越传统导向的文化名人,如岭南画派祖师高剑父,****家***,思想启蒙运动的先驱梁启超等,这些灿烂的群星,代表了岭南文化的思想,他们的言行与业绩,亦可见岭南文化的特异风格。

扩展资料

远古文化

智人时代,已经开始出现文化,此时期考古发现有织缝衣物和葬礼,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懂得耕作。距今1.4万年前广东先民就驯化了水稻,或成世界稻作文明源头。

在湖南已有文献记载有第一个的人工耕作,群居文化开始出现,形成氏族公社。在中原地区考古发现西元7000年前至10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贾湖文化等,已经进入以原始农业、畜禽饲养业和手工业生产为主,以渔猎业为辅的原始氏族社会。

岭南风格建筑包括哪些元素?

西关大屋屋内有哪些特色

西关大屋是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富商巨贾和洋商买办等新兴豪富在“西关角”,即今天的荔湾区宝华路、多宝路、逢源坊、华贵坊一带兴建的豪宅。 在民间的传闻中,西关大屋的兴建是很夸张的,青砖墙铺砌所用的不是水泥,而是以糯米饭拌灰浆,所以砌出来的墙没有一丝缝隙,砌好砖墙之后还须在外面再贴一层水磨青砖,这种面砖贴上去之前要先用人工打磨,所以西关大屋的青砖墙永远是平滑的。西关大屋的装修异常讲究,家具都用华贵的酸枝台椅。屋内有木石砖雕、木雕、陶塑、壁画、石景和铁窗花、满洲窗等装饰,整个大屋显得吉祥和典雅。恣意的奢华、任性的讲究是富贵人家共同的特点吧? 豪宅的门同样不易进。“趟栊”已成了外地人也晓得的某种标志,然而,这还不是完整的“西关大屋的门”。西关大屋的入口必备三件头,即第一道屏风门,也叫矮脚吊扇门或花门。花门上端通花,一般用木雕雕花作装饰;第二道门是独具岭南特色的趟栊门,“趟栊”顾名思义,开为趟,合为栊,全用13条直径8厘米粗的园木横架做成;第三道门才是真正的大门,多用樟木或坤甸木制造,门厚约8厘米,门钮是铜环,门脚旋转在石臼中,内有扣门。 跨过三道门,就是门厅,然后到茶厅,第三间才是正厅,再到头房(长辈房),然后是二厅(饭厅),最后是二房(尾房)。三门三进,使得封建等级制在西关大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厅与厅之间有小开井,靠天窗采光,大屋两侧为挂廊,屋内两条青云巷,左边是书房,右边是偏厅客房,最后是厨房。有的西关大屋还有小花园,栽种花草,设置假山鱼池以供玩赏。

广东的特色民居

广府民居通常指大珠江三角洲、粤西地区的建筑。岭南气候炎热,风雨常至,通风与*凉的要求是岭南建筑的共同特点。其一是依据自然条件(包括地理条件和气候特点等),体现出防潮、防晒、防火,通风性能良好等功能特点。其二是大量吸取西方建筑精髓,体现了兼容并蓄的风格。广府早期的民居建筑,较为明显受到江南地区建筑模式的影响,官僚地主阶层常常是四五代人聚族而居,建立封闭的建筑群。最初的砌墙材料有三合土、卵石、蚝壳、砖等,清代以后多用青砖、石柱、石板砌成,外墙壁均饰以花鸟、人物图案。清末在广州的西关民居密集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独特风格的西关大屋民居。内部布局紧凑,间隔灵活,正立面之门以“三件头”(脚门、趟拢和大门)、水磨青砖墙面、花岗石墙脚等构成其外表风貌。近代受西方文化影响,在侨乡出现有异国风格的碉楼,在城市出现别墅式居宅,均是开南国建筑风气之先。

岭南民居由于民系众多,历史悠久,对外交流频繁,形成了千姿百态的民居形式,有城镇型民居,如广州西关大屋,有广府的三间两廊式,有客家民居,有潮汕式民居,有侨乡碉楼民居等。由于岭南气候炎热,风雨常至,这里的民居形成小天井大进深,布局紧凑的平面形式,既便于防热辐射和风雨,又可以通风散热。同时岭南民系的复杂性和岭南文化的多元性,造就了岭南民居丰富多彩的现象。 广府民居风格在南宋以后逐步建立起来,至清中叶已经相当成熟。主要代表形式是布局整齐的梳式布局村落和三间两廊式的合院。

(碧江金楼)

宗祠是广府村落的精神核心,同时,村前有水塘是所有村落的共同特点,水池边种上大榕树也是惯例,榕树之下的空地想来是仅次于宗祠的重要的民间文化传播场所。符合通风与*凉的要求是岭南建筑的共同特点,广府乡村建筑也是如此,一般来讲,建筑的一般材料是花岗岩(广州人叫麻石)和红砂岩(就是南越王墓博物馆所用的石材),两种石料分别呈红色和青色,这也是老百姓常说的青砖和红砖。村前有风水池塘,中轴线前端布置大祠堂,成为整个村落的构图中心。整齐通畅的巷道发挥着交通、通风和防火的作用。锅耳式的山墙此起彼伏,形成蔚为壮观的广府民居特色。岭南园林独树一帜,可游可居,在流动中求静观,在朴实中求轻巧,在繁丽中求淡雅。在五邑侨乡,则产生了多层的庐式民居和碉楼建筑,在平面展开的传统村落中格外突出,其多样性的西洋建筑风格和装饰题材洋溢着浓厚的异国风情,成为中国乡土建筑中的一支奇葩。

广东的特色民居

特色民居——南华又庐
潘氏南华又庐位于梅县南口镇侨乡村,为十六世祖潘祥初(毓辉)所建。堂内悬有“南华又庐”匾额,题有“光绪三十年”,即1904年竣工。门联为“南华节度,**文章”,有其典故。潘氏起源于周,毕公子季孙食采邑于潘,因以为氏。晋中牟潘岳,官居著作郎,以文章传世,名满天下,故称“**文章”。北宋名将潘美,于宋初率军南下,克南汉,定江南,累官忠武军节度使,故云“南华节度”。潘岳、潘安均为潘氏远祖,故南口潘氏先有“南华庐”,今日尚存。而潘祥初亦喜爱传统,故将新居命名为“南华又庐”。

南华又庐又称“十厅九井”,建于光绪三十年(即公元一九○四年),是梅州地区最大的客家民居之一,也是客家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之一。

该房屋外观宏伟,占地一万多平方米,屋内分上、中、下堂,二楼共八堂,左右两侧各四堂,屋背有果园,全屋共有一百一十八间房。近年来因其建筑造型独特,具有典型客家民居特色,吸引了众多的观光者。

从梅州去南口的路程不到一小时,南华又庐就坐落在环境幽静的南口侨乡。在南华又庐对面先建有南华庐,所以此处叫“又庐”。南华庐的格式很简单,而且远无法跟南华又庐的的气派相比。这是一座很大的客家围屋,光看那10000平方米的占地面积,就知其气派不凡。房屋的中轴线上分别是上中下堂,中堂供奉着此房创建人潘祥初先生的灵位,两边各有四堂,是潘祥初为8个儿子安排好的套间。其实每一堂就已经是一座**的围屋,而且面积很大,也是采用轴线两侧盖房子的形式。在围屋的后面是枕房,各堂的厨房都集中到这里。枕房上面有*楼,是防御工事。后面还有一座大果园。房子的左右两侧分别是花园和畜舍。围屋里面到处雕梁画栋,华丽非凡,连墙脚都是由一平米见方的淡雅壁画组成,屋内还建有“鱼乐”(通“娱乐”吧)戏台,据说是当年看戏打牌的地方。整座住宅内设有合理分布的“自来水”设施,原设计是从山上引水,水分几路从后屋进入室内,经各用水区域流到排水系统的集水渠,然后汇集到屋前的集水总渠,再进入河流。主人说这水常年不断,清澈可直接饮用。可惜现在水的源头处盖了水库,水源断了,那些设施蓄着的水不再流动。我被这所房子巧夺天工的做工所吸引,目之所至,皆是精美绝伦的壁画和雕刻,花鸟鱼虫、天地人畜无不栩栩如生!

绕到屋旁的花园,映入眼帘的荒草比花木繁盛,但里面仍隐约可见当年的风采。无论是花坛还是水池,都建成莲花形状,壁上嵌有鱼虫字画,幅幅美伦美涣。在花园的进门处是一座可供聊天下棋赏月的圆形高台,四周高低错落围着两排花卉,后面登台的石阶斜斜地环着,宛如少女随意系在腰间的飘带。试想当年繁花似锦、树影婆娑的时候,登台品茶照月或对弈谈心,是何等的闲雅风致!

房子除了*楼外,四周都有观察口和射击口,在观察口往外望,周围的情况一目了然,而从房屋的外观整体上看,这些洞洞却不易发觉。主人说这些都是当年为了抵御外来侵略而设的。主人回忆着从长辈那里听来的家史,娓娓道来。兴建房子所用的木头都是经过精挑细选、规格统一的上等木料,从南洋水运过来,而石刻则在潮汕那边订做,雇人挑过来。墟上还建有16座两层的商铺。

南方民居特点

南方民居特点:窗户大,注重通风。
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南方房屋多有前廊用以避雨。
南方聚落则分散居住。
  北方民居坐北朝南的观念较强,注重采光;南方则注重通风。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民居的屋顶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
逐渐加大,南方房屋多有前廊用以避雨。北方聚落多集中连片,南方聚落则分散居住;北方的城市住宅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
所以建筑成本较南方高。北方建筑的造型与立面设计,比较强调厚重、朴实,用材上,则尽量选择一些以砖、石为主的材料。而南方强调的是清新通透,立面多为浅色,
建筑材料的选择上,用得多是涂料、木结构、仿木结构、钢结构等;由于南方太阳高度角大,因此建同样高度的多栋楼房,北方楼房
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岭南风格建筑包括哪些元素?

岭南有何建筑风格??

岭南新建筑的特征及其形成因素

特征的含义是指事物中最能代表或反映其本质的东西。建筑特征也是一样,按其本质和属性来说,建筑既要实用、又要美观;既有技术,又有艺术,这就是建筑的本质和特征,即双重性。

建筑特征是如何形成的呢?它主要来源于民族、文化、习俗、特性、审美观。从它的组成来看,则来源生活、气候、地理、地形等自然条件,它们共同形成建筑的特征。地方的建筑特征则来源于地方的各项构成条件。

建筑特征表现,从社会文化角度来看,可以分为社会特征,文化特征,还可以有各个历史时期的特征。从建筑自身角度来看,还有技术、艺术特征。从技术方面来看,有平面的、结构构造、材料的特征,还有气候、地理、地貌特征等。从艺术角度来看,就有外貌、细部、装饰、装修等特征。综合起来,就是建筑的总特征。

建筑特征表现中,一般说,物质技术容易反映,而精神气质较难表现,最难表达的是它的文化内涵。在一座建筑中,外表的建筑形象、细部、装饰、色彩等艺术表现和平面功能使用、结构、构造、材料等技术手段,看得见、摸得着,易于表现。而一座建筑物的文化内涵、性格、气质、它蕴藏在建筑深层,是很难一下子判断。

此外,建筑特征还有三个层次的表现,即:

1.1 浅层次表现,它表现在物质技术方面的特征较多,也是易看到易反映的一种特征表现。一般在建筑中如平面、结构、材料、气候、地貌以及某些外形、细部、构件、图案等,在建筑设计中,它可以直接拿来应用,在创作中可以称作抄袭或模仿。



1.2 中层次表现,它已经开始进入建筑中去模索、综合,可以说是一种代表性或典型性特征,如符号、象征、手法等都属于这一类中层次特征表现。



1.3 高层次表现,这是深入到文化内涵的一种特征表现,是要经过相当时间才能逐步形成的。

1.3.1建筑技术特征与表现

这是浅层次表现,在建筑上属于技术范围。归纳起来有下列四个方面特征:

 开敞通透的平面与空间布局

建筑平面布局中要考虑建筑的朝向,以便获得良好的通风条件。通透的空间,包括室内外空间过渡和结合的敞廊、敞窗、敞门以及室内的敞厅、敞梯、支柱层、敞厅大空间等。

‚ 轻巧的外观造型

建筑设计的艺术组成有四个要素,体型、材料、细部和色彩,其中关键是体型。建筑物的造型美观悦目其首要的条件是体型得当,即比例恰当、优美。和谐优美的比例是形成建筑自然美的必要条件。其次是材料,它是建筑形成的物质基础。细部和色彩包括装饰、装修,是建筑增加美观的重要辅助手段。

南方气候炎热、潮湿多雨,人们的性格喜爱一种轻颖、活泼的生活,同时更喜爱户外活动。对于厚重实体的物件,往往从内心感到繁重压郁。这种观念也影响到对建筑的看法,总的来说,希望建筑轻巧、活泼、自由。

建筑体型做成轻巧,有下列一些手法,如:建筑不对称的体型体量、线条虚实的对比。多用轻质通透的材料、以及选用通透的细部构件等。

ƒ 明朗淡雅的色彩

岭南建筑在色彩选择上往往喜爱用比较明朗的浅色淡色,同时又喜欢用青、蓝、绿等纯色作为色彩基调,这些都能使建筑物减少重量感,从而造成建筑外貌的轻巧。

„ 建筑结合自然的环境布置分为两个方面:

a、 建筑与大自然的结合,即建筑的充分利用天然的即大自然的山、水,如山崖、峭壁、溪水、湖泊作为环境,以增加建筑物的自然风光。

b、 建筑与庭园的结合。其特征就是有庭又有园、庭与园的结合。庭有多种类型,以水为中心的称水庭,以绿地为中心的称旱庭,以石景为中心的称石庭,石景在水面之中的称为水石庭。建筑物环绕庭院而建,称为绕庭建筑。

将庭园引入室内,也是建筑与庭园的一种手法,具体做法有:把庭园引入大厅、把庭园引入房间内、把庭园引入屋顶层,称为屋顶花园或天台花园、还有把庭园引入支柱层,称为底层花园。

… 传统地方特色细部和装饰装修的运用。



1.3.2建筑象征特征表现

这种特征表现比上述技术、外表或形式特征表现要深入一些,它深入到建筑的本性来反映,可以说是属于观念、规律等范围,它已经有一种概括性的内容表现,例如一般设计人员通常喜用的符号、手法、象征等都属于这一类。但是,这种如符号、手法、象征等特征表现不是固定的,而是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建筑特征表现,并且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或淘汰、或升华。

如广州地区七十年代流行的新建筑形式及其设计**,当地有一段谚语说,“板式建筑带形窗,高层平顶加裙房,高楼低层相结合,遮阳板加通花窗”,这就是当时岭南新建筑的符号、形象和细部等特征及其具体体现,它比技术物质特征是进了一步。但是,为时不久,到了八十年代,这些特征也没落了,产生了新的特征。

1.3.3高层次建筑特征与表现

高层次表现,这是属于文化思想内涵方面的表现,它已经超越某些表面形式等物质特征和符号、象征、手法等内容表现,而是进入到通过意匠、构思、并从哲学、美学、历史、人文等学科在理论综合上进行研究和创造来表达,这是建筑创作的最高境界。通常业内人士所说要“神似”不要“形似”,就是这个意思。这种创造境界是较难达到,也是很艰苦才能做到,而且要化精力、化时间并在长期的实践、摸索创作中才能逐步达到的。如果在创作中能在思想内涵某一方面达到高层次表现,那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了。

下面我们从岭南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岭南建筑的特征。

文化特征的形成由于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因它所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历史发展以及观念上的不同等因素所造成。

岭南文化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三大文化体系和四大文化特征。三大文化体系即多元文化、海洋文化和商业文化。至于四大文化特征,即兼容性、务实性、世俗性和创新性,在近现代文化发展中还增加了辐射性。

 多元文化。岭南地区在古代为南越百姓居住地,当时称土著文化。秦汉以后的几次**中,北方汉族徒迁南下带来了中原文化。长期来汉越文化交流融合,加上吸取了岭南周围地区如荆楚、闽越、吴越文化、还有海外一带的外来文化的优点,从而使岭南文化中的多元化成为其最大的特点。在全国来说,这也是比较特殊的。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其特征形成离不开中华民族文化特征的影响和交融。岭南地区的多元文化主要是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长期融合的结果,也是吸收周边地区文化的结果。这里要明确的是,在汉越文化中,是以中原文化为根,在岭南多元文化中则要明确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导。其次要强调的是,在汉越文化融合的主体中,不能忽视南越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其特色。如果离开了上述两点,那么,岭南的多元文化偏离了民族的和地域的特点,那与国外地区的多元文化又有什么区别呢?

‚ 海洋文化。在气候地理上的特点是开放、开朗、开敞,与大自然相融合,这是自然性、开放性的反映。此外,海洋文化交往、开拓、贸易多,吸取和传播文化也多,双方的先进技术和文化的交流也多。近代的中国和国外的交往都是从沿海地区的城镇作为交汇点产生和发展的,因此,海洋文化的特征就是开放、开拓。

ƒ 商业文化。其特点是有经济头脑,带来竞争意识,但也带来功利**、崇商崇利。处理好“利义”关系是关键,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关系,这也反映在传统文化与商业文化的关系上。在我国现代社会新的价值观上,两者应是统一的,但必须要强调社会效益。

下面叙述岭南文化的四个具体特征。

 兼容性。这是岭南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反映出来最明显的特性之一。岭南人对待古代文化、外来文化、包括一切古今中外文化都能采取来者不拒、批判吸收,一切皆为我用的态度,这就是多元文化带来的效果。兼容性中最主要的原则是以我为主,也就是多元化是以中华文化为主。

‚ 务实性。这是商业文化带来的优点。要做生意,长期经营下去,就是靠诚信。要有信誉、诚实,要老实做人,商品实在,作风踏实。这是正确的、有道德的商业文化所带来的行为必然是务实。其次,商业文化也带来灵活变通的特点,这是与务实相辅相成的另一面。只要不违背务实、信誉,允许事物有一定的灵活和变通。

ƒ 世俗性,这也是岭南文化主要特征之一。岭南土著文化是代表了南越人的文化,它是南越人生活、生产中的事物、观念以及礼仪、制度等方面的反映。在历史文化发展中,岭南文化代表了民间所需求的利益,如古代建筑中的祠堂、书塾,近代的商店、茶楼等老百姓喜爱和实用的这些民间建筑类型的产生,都是为老百姓所用的,这就是民俗性。

„ 创新性,这也是商业文化和海洋文化带来的综合反映。创新是竞争的必需手段,也是任何事物要获得成功、胜利的必然途径。没有竞争,就不可能前进,但是,这种竞争必须是良性的、光明磊落的。

创新不同于创造。创新主要是一种观念、思想,就是要求新奇,与众不同。而创造则是具体行为,是产生价值的行为,是具有科学依据进行艰苦劳动创造价值的行为。当然,两者有联系,在某方面解释也是可以相通的。

岭南建筑来源于地域的文化和自然条件。综合上述,岭南建筑的特征可归纳为:1、务实性,岭南建筑的本质所在,就是以真实为主;2、兼容性,古今中外,一切精华为我所用,这是岭南建筑博各家之长、丰富自己的做法;3、世俗性,这是岭南建筑注意民间建筑,大众化思想的表现;4、创新性,这是岭南建筑的主要特色和根本,一切以创新为主,在创新中求变。此外,随时着文化的发展,辐射性的作用也在岭南建筑中不断发展,也可以说是第五项特征了。





2 岭南建筑地域风格的创造

2.1 地方建筑风格形成的因素和条件

建筑风格形成主要有四项因素,即社会因素、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和文化因素。

2.1.1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历史因素和人文因素两大类。历史因素中有时代因素,民族因素、地域因素,这些因素比较稳定,不是经常变化的。人文因素是社会因素中最活跃的也是经常变化的因素。人文因素包括人的习俗性格、宗教信仰、文化素养、审美观念等。

在历史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社会制度。在封建社会下,各个时期还有不同的表现,就构成了时代因素。



2.1.2经济因素

这是建筑形成的物质条件。同样的材料,结构可以导致不同的建筑形象和外貌,因为建筑创作并不由材料结构等科学技术来决定, 而是由当时的社会需求,人们对建筑的理解,以及思想文化对建筑的要求来确定的。材料、结构方式为建筑创作提供了建筑实施的可能性和经济性,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决定条件。



2.1.3自然条件因素

不同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理、地貌和材料,它是我国建筑形象呈现出丰富多彩和地方风貌的主要因素之一。



2.1.4文化因素

凡属于意识形态方面的、非物质技术方面内容的、都属于文化因素范畴。如制度(如礼制)、宗族、还有艺术方面的小说、诗歌、绘画、音乐、戏曲、雕刻、装饰、装修、服饰、图案等都属于文化范畴。以建筑类别来说,则多着重在制度、习俗、审美观以及艺术处理等方面。

建筑是为人的生产生活服务的,而建筑又是由人进行设计和建造的。建筑的形成离不开人,人的文化素质不同、性格不同都会导致建筑的布局、空间、环境、形象产生不同的反映,建筑风格更是如此。

建筑风格的形成,四项因素都是必备的条件,但是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它们存在的条件不同,就会导致建筑风貌、风格的不同。特别在南方地区,就要抓住岭南特点,关键有两个,一个是岭南的人文因素,另一个是岭南的自然因素。

那么,什么才是地方建筑风格的形成标帜?通过多实践总结,认为需要具备三方面的条件即:成熟的人文条件,明显的地域条件和比较齐备的地方传统文化条件。

Œ 成熟的人文条件

人文条件的内容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两项,一是性格特征,另一是文化特征。如果说,当地人民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本地共同性格特征已经认真地总结出来,同时它的共同文化特征也已经总结出来,那么说,本地区的人文条件基本成熟了,这就为创造本地区的建筑风格奠定了人文基础。

 明显的地域条件

任何建筑物都是在一定的地点建造起来的,每个地点都有它的具体地形、周围环境和具体气候特征,建筑物是不能离开这些具体气候、地形、地貌等特征去做设计的。一座优秀的建筑物,特别是地方建筑一定要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地域特征明显就能使建筑充分呈现出它的地方风貌和风格。

Ž 比较齐备的传统文化条件

建筑中的文化有两类:一类是比较偏重于文学艺术等直观型门类,如绘画,雕饰、彩塑、装饰、装修、图案以及匾额、楹联等,另一类是侧重于文化内涵,即情景意境等美感方面。后者比前者更深一步,但难度更大。

建筑有艺术的一面,可以归属于艺术门类。它的表现主要是形象表现,但它也离不开材料、构造等物质技术条件。在古代,一些功能比较复杂、规模比较巨大的建筑物不得不借助于其它门类的艺术来表现,如雕饰、绘画等,这些艺术门类既帮助了建筑物增加它的形象表现,同时也增加了建筑的文化内涵,呈现了更丰富的感染力。

艺术表现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历史文化方面的积累和沉淀,各个时期都有各自的特色,因此,艺术有它的民族性、时代性,对地方来说有它的地方性。既然是历史的文化,就必然有传统性、继承性。这些传统文化也正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是一个地方文化的表现和反映。离开了这些文化,无论是国家、民族、或者地方将是愚味的,没有生命力的。有了灿烂的、独特的丰富文化,国家、民族和地方就是高尚的、有生命力的、光辉的。

建筑风格也是一样,必须有强大的文化作为它的表现基础。有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在建筑风格表现上必然也是有独特风貌的。我国古代建筑风格上雄伟、庄严、豪放、壮丽, 给人一种伟大、强盛的感觉。在民间建筑风格上的朴实、丰富、多式多样,以及园林中的自由、灵活、活泼、多变,构成了古代建筑风格中丰富性,多样性。这是我们需要继承的一笔宝贵财富。

为此,只要人文条件达到成熟了,有了明显的地域条件,再加上有了比较齐备的文化条件,那么岭南建筑风格就有了创造的基础和可能。



2.2 历史文脉、人的素养与岭南地方风格

根据以上所述,当人文条件、地域条件和当地的文化条件都已齐备时,那么是不是建筑的地方风格就能够自然地产生了呢?回答是不一定,这三项条件虽然齐备,但是,它还只是形成具有地方建筑风格的客观条件和基础,关键还在于人,也就是建筑师,是由建筑师的思想、素养、信念来决定的,这就是主观条件。

作为建筑师要具有一定的思想、素养和信念,第一,要了解当地人民的习俗、生活、思想、性格、审美观等,同时,又要了解当地的气候、地理、材料、环境等客观条件。第二,要掌握历史文脉,这是关系到创造的建筑风格是否有民族特色,是否有岭南特色。第三,提高本身的素养的,即思想、文化、信念、能力,例如对建筑的正确理解,对创作方向的坚定信念,有一定的业务文化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以及认真务实、深入工作的作风等,这些素养都是建筑师进行创作的基础。

建筑师了解历史文脉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了解本地的历史、文化,这是发扬文化的民族性和传统性,便于我们批判、继承、吸取的需要;二是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习俗信仰等;三是当地人民的性格特征,它涉及到生活方式、情感爱好、审美观等;四是当地的文化特色。以文艺的门类来分,有关文学的有匾章、楹联、题字,有关艺术的有绘画、书法、雕饰、陈设(家具),还有实用艺术的装饰、装修、纹样、图案、色彩等。这四方面的内容离不开历史,离不开当地自然条件,也离不开当地环境,它们构成了当地的文化内涵,这些内容正是为创造岭南风格的实践基础。

在这方面,土生土长的本地建筑师是最有条件进行岭南建筑风格的创作实践者,也是最能获得成就者,广东一些著名建筑师已有先例。在当代,有不少建筑师不是本地人,是新移民的建筑师,他们也一样可以成为优秀的岭南建筑风格的创作者。但是,他们必须像上面所谈的那样,要了解、熟悉和掌握形成地方风格的三个基本条件,特别是岭南的历史文脉,只有深入群众,了解岭南人文掌握岭南条件,培养感情,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才能创造出真正的岭南地方风格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