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葛梦盛 给各位分享东汉并州包括什么地区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东汉末年,并州位于现在的哪里(东汉末年 并州)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东汉末年,并州位于现在的哪里
山西太原
并州为古州名。相传禹治洪水,划分域内为九州。山西太原古称并州,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复置,领太原、上*、建兴、西河、雁门、乐平、新兴等七郡,仍治晋阳。晋沿用,建兴后沦没。隋唐以后亦有并州,然其地屡有缩小。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置并州于榆次,五月更名新并州,七年(982年)移治唐明镇,嘉佑四年(1059)改名太原府,并州之名遂废。
香港历史
香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先后在南方建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个郡,香港隶属南海郡番禺县。
由此开始,香港便置于**政权的管辖之下。汉朝香港隶属南海郡博罗县。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隶属东莞郡宝安县。
隋朝时香港隶属广州府南海郡宝安县。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宝安县为东莞县,香港仍然隶属东莞县。
宋元时期,内地人口大量南迁香港,促使香港的经济、文化得到很大发展。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香港隶属新安县。
1941年12月25日(香港人称为“黑色圣诞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
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1945年9月15日,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香港被英国重新管治。
1982年至1984年,中英两国就落实香港前途问题进行谈判,1984年12月19日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决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方承诺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基本法开始实施。香港进入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历史新纪元。
扩展资料: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42-1997年间,香港曾为英国殖民地。二战以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不仅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更成为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把华人智慧与西方社会制度优势合二为一。
以廉洁的**、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及完善的法制闻名于世,有“东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购物天堂”等美誉。
英国**侵占香港三步曲:
侵吞香港岛。1840年4月,中英**战争首先在香港揭开序幕。战后,英国代表义律提出割让香港,赔偿**烟价等无理要求。
清**负责对英交涉的琦善在谈判中虽力求妥协,但由于道光皇帝态度强硬,琦善未敢接受义律的割地要求和与义律订立任何条约。
但1841年1月20日,义律却擅自宣称与琦善达成了“把香港岛及其海港割让给英国”(即《穿鼻草约》)。这纯属义律所捏造。
公告颁布5天后,英国侵略者便用**强占了香港岛,并于26日举行了隆重的升旗仪式。1841年5月,英军攻打广州,逼迫皇侄奕山订立《广州和约》,要求清**赔款和清军从广州城撤出。
并提出协商割让香港岛。1842年6月,英国攻入长江,并于8月进入南京江面。面对城下耀武扬威的*口,清**彻底屈服了,遂于8月29日,派全权代表耆英、伊里布与英军谈判。
**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同意把香港岛永久割让给英国。割占九龙半岛。英国殖民者侵占香港岛后,便以港岛为基地谋取九龙。
1860年,英法侵略者发动了第二次**战争。3月,侵华陆军司令克灵顿遵循英国在华全权代表卜鲁斯的指令,派遣**强行占领了九龙半岛岬角至尖沙咀一带。
在军事占领后不久,英国驻广州总领事巴夏礼强迫广东地方**签订租约,将“九龙司地方一区”“永租”英国。
是年9月,英法联军6000余人进逼北京,10月24日,强迫清**与其签订了《北京条约》,从而九龙半岛南端的九龙司又被英国割占。
谋取“新界”。1898年4月,中英双方就香港扩界问题开始谈判。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根据英国外交部的指示,向总理衙门大臣李鸿章等出示展拓界址范围的地图。
李鸿章等屈从于压力,遂于1898年6月9日,与英国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沙头角海至深圳湾最短距离直线以南、界限街以北广大地区。
附近大小岛屿235个以及大鹏湾、深圳湾水域租予英国,租期99年。至此,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地区)这颗“东方明珠”完全落入了英国殖民者的魔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香港
汉有几州,分别相当现在哪些地方
西汉有十三州,并另设司隶校尉部,
管理
畿辅及其附近地区。
东汉也有十三州(包括司隶部,又称“司州”),献帝时又增置雍州,改十三州为十四州。
东汉十三州与西汉十三州并不完全一致,建武十一年“省朔方牧,并并州”,就是把朔方跟并州合并,所以西汉十三州不包括司隶部,而东汉包括了司隶部。
西汉时,汉武帝根据《尚书·禹贡》和《周礼·职方》中有关“九州”的记载创立州制,在全国设立了冀、兖、青、扬、幽、并、荆、豫、徐、凉、益、朔方、交趾十三个州。每州设刺史(亦称州牧)一名。州下设郡(长官为太守)、县(长官为县令)。另设司隶校尉部,管理畿辅及其附近地区。东汉时,把朔方跟并州合并为并州,改交趾为交州,又为各刺史部设立固定的治所。
具体是:
冀州:治所 高(hao)(河北柏乡县北)
辖区 今河北西南部。
兖州:治所 昌邑 (今山东金乡县西北)
辖区 今山东西南部,河南东部和江苏西北角。
青州:治所 临锱
辖区 今山东北部及河北东南角。
扬州:治所 历阳 (安徽和县,后迁寿春)
辖区 今江苏南部、安徽中部、南部,浙江、福建、江西三省。
幽州:治所 蓟 (北京城西南)
辖区 今河北北部,辽宁、吉林各一部。
并州:治所 晋阳 (太原市西)
辖区 今陕西北部,山西大部及内蒙之一部。
荆州:治所 汉寿 (湖南常德市东)
辖区 今河南西南部,湖北、湖南二省及黔、桂、粤三省边缘。
豫州:治所 谯 (安徽毫县)
辖区 今河南南部、东部、安徽北部、江苏西北角及山东西南角。
徐州:治所 郯 (山东郯城县西南)
辖区 今山东东南部,江苏北部及安徽东北角。
凉州:治所 陇 (甘肃清水县北)
辖区 今甘肃东南部。
益州:治所 雒 (四川广汉县,后迁绵竹,再迁成都)
辖区 今川、黔、滇三省大部,陕西南部及鄂、甘各一隅。
交州:治所 广信 (广西梧州市)
辖区 今广东、广西、海南三省。
司隶校尉部(又称为“司州”):治所 河南(今洛阳市东)
辖区 今陕西中部,山西西南部及河南西部。
献帝兴平元年(194),诏分凉州河西四郡置雍州,从此改十三州为十四州。
东汉十三州有那些?每个州的范围和治所在哪?
州是汉代监察区名,又称部。东汉十三州包括:雍州,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凉州,并州,冀州,幽州,扬州,荆州,益州,交州(另有一司隶校尉部,也称司州)。东汉末年,各州或置牧,或置刺史,以资望轻重为转移。
司隶校尉部:治所 河南(今洛阳市东) 辖区
今陕西中部,山西西南部及河南西部。称为“司州”。
豫州: 治所 谯(安徽毫县) 辖区 今河南南部、东部、安徽北部、江苏西北角及山东西南角。
兖州: 治所 昌邑(今山东金乡县西北) 辖区 今山东西南部,河南东部和江苏西北角。
徐州: 治所 郯(山东郯城县西南) 辖区 今山东东南部,江苏北部及安徽东北角。
青州: 治所 临锱 辖区 今山东北部及河北东南角。
凉州: 治所 陇(甘肃清水县北) 辖区 今甘肃东南部。
并州: 治所 晋阳(太原市西)今陕西北部,山西大部及内蒙之一部。
冀州: 治所 高(hao)(河北柏乡县北) 辖区 今河北西南部。
幽州: 治所 蓟(北京城西南)。辖区 今河北北部,辽宁、吉林各一部。
扬州: 治所 历阳(安徽和县,后迁寿春) 辖区
今江苏南部、安徽中部、南部,浙江、福建、江西三省。
荆州: 治所 汉寿 (湖南常德市东) 辖区 今河南西南部,湖北、湖南二省及黔、桂、粤三省边缘。
益州: 治所 雒(四川广汉县,后迁绵竹,再迁成都) 辖区
今川、黔、滇三省大部,陕西南部及鄂、甘各一隅。
交州: 治所 广信(广西梧州市)
谁知东汉末年十三州内之各郡名称(详细.急)
...给你一个详细一点的郡县版本,自己整理的,有平原郡,包括了一些郡县的属地变动。
青州刺史部
(辖六郡国,六十五县;汉末魏初辖六郡,六十一县)
齐...
东汉十三州有那些?每个州的范围和治所在哪?
司隶校尉部:治所
河南(今洛阳市东)
辖区
今陕西中部,山西西南部及河南西部。称为“司州”。
豫州:
治所
谯(安徽毫县)
辖区
今河南南部、东部、安徽北部、江苏西北角及山东西南角。
兖州:
治所
昌邑(今山东金乡县西北)
辖区
今山东西南部,河南东部和江苏西北角。
徐州:
治所
郯(山东郯城县西南)
辖区
今山东东南部,江苏北部及安徽东北角。
青州:
治所
临锱
辖区
今山东北部及河北东南角。
凉州:
治所
陇(甘肃清水县北)
辖区
今甘肃东南部。
并州:
治所
晋阳(太原市西)今陕西北部,山西大部及内蒙之一部。
冀州:
治所
高(hao)(河北柏乡县北)
辖区
今河北西南部。
幽州:
治所
蓟(北京城西南)。辖区
今河北北部,辽宁、吉林各一部。
扬州:
治所
历阳(安徽和县,后迁寿春)
辖区
今江苏南部、安徽中部、南部,浙江、福建、江西三省。
荆州:
治所
汉寿
(湖南常德市东)
辖区
今河南西南部,湖北、湖南二省及黔、桂、粤三省边缘。
益州:
治所
雒(四川广汉县,后迁绵竹,再迁成都)
辖区
今川、黔、滇三省大部,陕西南部及鄂、甘各一隅。
交州:
治所
广信(广西梧州市)
东汉时徐县在什么地方
徐县,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江苏省泗洪县东南半城镇。为临淮郡治。东汉属下邳国。三国魏属下邳郡。晋属临淮国。南朝宋废。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