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唐辰之 给各位分享山地地区的民族活动有哪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黄土高原独特民风民俗(黄土高原独特民风民俗的原因)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黄土高原独特民风民俗
10. A 10. A秦腔、信天游、窑洞是黄土高原独特的民俗。
中华民族历史与精神考试题目(别问我为什么有这课
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唯一存在的实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精神风貌的体现,是世界上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文化。
(一) 中国文化
由中华民族在东亚**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
1、中华民族: 是现今中国境内由华夏民族演衍而来的汉族及55个少数民族的总称。是中国文化的创造主体。
2、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 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 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 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 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
(二) 中国传统文化
1、科学合理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2、传统文化现代意义的开掘所应遵循的原则
3、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意义
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一) 目的和意义
(二) 方法
思考题
1、什么是文化?
2、什么是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3、广义文化是由哪几个层次构成的?
4、结合实际谈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2
--------------------------------------------------------------------------------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教学目的:通过对历史地理环境的介绍使学生树立一种文化与环境交互影响的观念,使其了解地理环境与文化的辨证关系,批判地理环境决定论。
教学方式:以讲解为主。
课时分配: 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一、疆域、政区
(一)从秦统一到清乾隆年间的疆域状况
(二)概略介绍中国古代政区二级制与**制度的交替情况
(三)省的出现及演变。元朝是一个转折点。
二、民族、人口
(一)提示中国历史上的民族的融合与演化状况,介绍民族的"多元一体"观念。
(二)提示人口的变迁。
三、地形、地貌
四、气候
第二节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与历史、文化相联系的"地理环境地理"的内涵
(二)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三、地理环境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思考题
1、 中国文化是封闭型文化吗?
2、 如何理解中国文化的延续性?
3、 如何认识古代各国疆域不断变化与现代领土神圣这一事实?
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自然经济及其长期延续的情况,了解中国古代商业、手工业长期束缚与封建肌体、其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的事实,进而对中国文化所植根的经济基础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课时分配: 2课时
第一节 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一、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南移
二、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对垒与融合
三、农耕自然经济下的多元经济成分
四、内敛的海洋贸易
第二节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一、地主、自耕农、三阶层之间的经济关系
二、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萎缩
第三节 中国资本**萌芽发展迟缓的原因
一、社会既早熟又不成熟
二、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
三、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箝制和束缚
第四节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一影响
一、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力
二、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三、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思考题:
1、中国周期性治乱的经济原因。
2、如何看待中国文化的延续性。
3、汉武帝的政策与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
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结构
教学目的: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特点,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钥匙。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特点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和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因此在介绍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特点的基础上,探讨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是本章的教学目的。
课时分配: 2学时
第一节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一)嫡长子继承制。
(二)封邦建国
(三)宗庙祭祀制
第二节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一)家天下的延续
(二)封国制度不断
(三)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四)家国同构
第三节 **制度与中国社会**结构
一、中国君主**制度的特点:
(一)**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时间漫长。
(二)经济基础稳定
(三)主****集权走向极端
(四)对人身控制严密
二、传统社会**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思考题:
1.家族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是什么?它与中国传统的社会秩序关系如何?
2.在现代市场经济与都市生活背景中,家族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
3.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3
--------------------------------------------------------------------------------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教学目的:通过对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回顾,了解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脉络,掌握一些重要的文化现象,对传统文化形成系统认识。
教学方法:精讲、略讲与自学相结合。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节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略讲)
一、中国人起源
二、原始物质文化
三、原始观念文化
(一)原始宗教
(二)原始艺术
四、原始社会组织
五、上古文化的分布
第二节 殷商时期:从神本走向人本(略讲)
一、殷商神本文化
二、周人的文化维新
(一)宗法制度的建立。
(二)一整套礼乐制度的确立
第三节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一、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一)士阶层的崛起,形成了专门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
(二)战乱使文化得以传播和重组。
(三)学术环境宽松活泼,使文化人有可能进行**的、富于创造性的精神劳动。
(四)文化官员从宫廷走向民间,直接推动了私家学者集团的兴起。
二、百家兴起及其学派特征
(一)诸子百家主要流派
(二)儒、道、法、墨、*阳等各学派思想特征:
三、华夏族的最终形成
第四节 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一、宏阔的文化精神
(一)秦汉王朝宏大的规模和气象
(二)宏阔的追求成为秦汉文化精神的主旋律
(三)中外文化的相互交融
二、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
(一)文化统一
(二)思想统一
三、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
(一)儒学"定于一尊"的显赫地位
(二)官方哲学--"经学"
(三)经学内部的学术纷争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一、玄学崛起
(一)玄学的宗旨及最高主题
(二)玄学的学派特征
二、道教创制及佛教传播
(一)道教的酝酿、发展与定型
(二)道教鲜明的民族性格
(三)佛教的传播
三、儒、玄、道、佛相与激荡
第六节 隋唐:隆盛时代
一、文化背景
二、"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
(一)宽松的文化政策使唐文化兼收并蓄。
(二)以博大的胸襟广为吸收外域文化,使唐文化更加丰富多采。
三、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
第七节 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
一、理学建构
二、精致细腻的士大夫文化
三、市民文化的勃兴
四、教育和科技成就
(一)宋代教育的特色
(二)宋代科技成就
第八节 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汇
一、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冲突的双重效应
二、元杂剧及其文化意义
(一)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二)元杂剧的文化意义
第九节 明清:沉暮与开新
一、空前严厉的文化**
(一)***盛行,文化领域气氛恐怖。
(二)统治者崇正宗、灭异端,中国文化遭到巨大浩劫。
二、早期启蒙**
三、古典文化的大总结
(一)图书典籍方面
(二)古典科技方面
(三)学术文化方面
四、西学东渐及其中断
思考题
1、诸子"百家争鸣"是在怎样的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2、唐文化的隆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谈谈宋代文化的雅与俗。宋代在教育与科技方面有何成就?
4、结合事例,谈谈明清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哪些方面进行了总结。
第五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教学目的:通过介绍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融的有关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曾对亚欧各国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
教学方式:精讲、略讲与自学相结合
课时分配:;2课时。
第一节 中华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一、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
(一)中原农耕民族的文化特征
(二)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特征
(三)农耕与游牧两种经济类型的交互关系
二、中原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融
(一)南方山地游牧民族的文化特征
(二) 中原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融
三、少数民族的文化贡献
(一)经济生活。
(二)衣着服饰。
(三)日常起居。
(四)音乐舞蹈。
(五)文学。
(六)史学。
第二节 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汇
一、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
二、中外文化第二次大交汇
三、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
(一)中国文化对日本、朝鲜半岛文化的影响。
(二)四大发明推动了整个人类历史的进程。
(三)中国科技、艺术、文学、哲学都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思考题:
1、中外文化的二次大交汇的特点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主要在哪些方面?
《中国文化概论》 教学大纲4
--------------------------------------------------------------------------------
第六章 中国语言文字和典籍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深入理解本民族语言的结构特点及其蕴含的人文精神;了解中国文字、中国古代书籍的形态及其演变过程,以及中国各代文化典籍的内容,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本民族语言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信心。
教学方式:精讲、略讲与自学相结合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节 汉语的结构及其人文精神
一、汉语的结构特点,汉语的神韵
二、中国文字的形态,汉字形态的演变过程
第二节 中国古代书籍形态的演变 (略讲)
一、古代书籍形态的演变过程
二、 古代书籍形态的特点
(一)简牍、简策的特点
(二)缣帛的特点
第三节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概览 (略讲)
一、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四大部类
(一)经学著作
(二)史学著作
(三)诸子百家著作
(四)诗文集
二、类书与丛书
思考题:
1、汉语汉字有哪些主要特征?
2、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分哪几类?
第七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教学目的:通过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果及其特点的介绍使同学们了解感受中国文化中这方面的成就与不足,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精神(科学的实质是什么),初步认识中西科技的不同,并正确看待这种不同,反对盲目自大与民族虚无**。
教学方式:讲授与播放课件相结合。
课 时:2课时
第一节 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
一、天学
(一)、天象记录
(二)、天体测量
(三)、历法
二、数学
(一)、十进位
(二)、《九章算术》与魏晋南北朝算学
(三)、宋元算学
三、医学
(一)、学
(二)、中学
第二节 四大发明--中国古代技术的伟大成就
一、火
二、指南针
三、造纸
四、印刷术
第三节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和近代落后的原因
一、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一)、实用性
(二)、整体观
二、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迟滞的原因
(一)传统科技思维的局限
(二)封建制度的扼制
思考题
1、如何理解近代科学的基础?
2、科学与技术的联系与区别。
3、如何理解中国古代科技的整体观。
《中国文化概论》 教学大纲5
--------------------------------------------------------------------------------
第八章 中国古代教育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中国古代重视教育的情况及教育思想的特色,理解古代文化是靠教育传递下来的,深刻领会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
课时分配: 2课时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化是靠教育传递下来的
一、中国古代十分重视教育
(一)教育源远流长,成就巨大
(二)突出教师的崇高地位,提倡全社会尊师。
(三)强调读书的神圣地位,引导全社会敬学。
二、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色
(一)综合观,即大教育观
(二)辨证观,即对立统一观
(三)内在观,即强调启发主体的内在道德功能和自觉性
第二节:中国古代教学思想
一、因材施教 启发诱导
二、温故知新 学思并重
三、循序渐进 由博返约
四、长善救失 教学相长
五、言传身教 尊师爱生
思考题: 1、什么说中国古代十分重视教育?:2、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有何特色?
第九章 中国古代文学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的关系,理解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人文魅力,以便进一步增强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另一方面也应该认识到"古代文学"中阻碍科技进步、"人"的解放的不利因素,对传统文化应持科学的扬弃态度。
教学方式:精讲与略讲、自学相结合
课时分配;2学时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地位
一、文学作品在古代文化典籍的比重。
二、 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一)诗歌
(二)散文
(三)叙事文学
三、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意义。
第二节 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
一、《诗经》与《楚辞》
(一)、〈诗经〉
二)《楚辞》
二、先秦散文及汉赋
(一)先秦散文
(二)汉赋
三、唐诗 宋词
(一)唐诗(文学成就最高)
(二) 宋词
四、元杂剧与明清小说
(一) 元杂剧
(二) 小说
第三节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
一、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
二、"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
三、写意手法与中和之美
思考题:
1、"诗教"说
2、"文以载道"的内涵及其影响
3、文学与文化的关系
4、文学是如何体现民族性格、信仰、精神、品德的
5、中国古代文学以生动的具象的方式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特征。你如何理解?
《中国文化概论》 教学大纲6
--------------------------------------------------------------------------------
第十章 中国古代艺术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各门艺术的发展历程及其精华所在,进而从文化角度把握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达到熟悉并热爱古典艺术之目的。
教学方式:精讲、略讲、讨论与自学相结合。
教学时数:6学时。
第一节 辉煌的远古艺术
一、原始彩陶
二、青铜纹饰
第二节 中国古代艺术各个门类的风采与成就
一、建筑
(一)、宫殿
(二)、陵墓
(三)、寺庙
寺庙主要指佛寺与道观。宗教建筑的主要特征是:追求整体对称,力求肃穆效应。
(四)、 园林
二 、雕塑
三、书法
四、绘画
五、音乐
六、戏曲
第三节 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
(一)、中国艺术的内在精神
(二)、中国艺术的基本类型
(三)、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
思考题:
1、原始彩陶暗含了哪两个艺术法则?青铜纹饰有哪两个明显的现象?
2、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可分为哪三个时期?
3、古代建筑艺术分为哪四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4、古代雕塑具有哪些绘画的特点?
5、书法从字体类型上分为哪几类?书法为什么成为一门举足轻重的艺术?
6、古代绘画分为哪些门类?各有哪些特色?它们显示出哪些共同的美学原则?
7、古代音乐按其功能分为几类?有何特色?
8、为什么说戏曲是一门综合性艺术?
9、论述中国艺术的内在精神。
10、论述中国艺术的阳刚之美与*柔之美。
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史学
教学目的:通过对中国古代史学成果(典籍及各种作品)及其特点的介绍,使同学们了解中国传统史学的优秀成果,体会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培养学生初步的浏览史籍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方式:讲授有播放课件相结合。
课时分配: 2课时
第一节 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文化的宝藏
一、中国古代史学的光辉历程 略讲
二、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略讲
第二节、中国古代史学的巨大成就 本部分要有重点地讲透
一、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 提示自学
二、编年体的开创与定型
(一)、从《春秋》、《左传》到《两汉》编年体的定型
(二)、《资治通鉴》及其续作,《通鉴》系列
三、纪传体、《史记》与二十四史的形成
(一)、详细介绍《史记》的体例及其价值
(二)、介绍正史系列
四、典制体史著 三通、九通与十通
五、记事本末体系列与史评论
(一)、"纪事本末体"的特点
(二)、史学理论的代表作
(三)、史评、史考体著作
第三节 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一、学兼天 人会通古今
二、以古代为镜 经世致用
三、秉笔直书 书法不隐
四、德识别为长,才学并茂
(一)、刘知己与才、学、识史学家三方面修养的提出
(二)、章学诚提出史德,对事、文、义的论述。
思考题:
1、谈谈你对中国史学经世致用特点的看法。
2、列举古代贯通古今的不同体裁的史学典籍
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借鉴和继承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美德。加强德性修养,充实自我心性。
课时分配: 2课时
第一节 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第二节 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原理及其历史发展(略讲)
一、中国伦理思想的发展历程
二、中国伦理学的结构和基本原理
第三节 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价值开掘
一、传统伦理道德的清理与开掘
二、传统伦理道德对当今道德建设的启迪
(一)传统伦理道德对公共道德建设的启迪。
(二)传统伦理道德对职业道德建设的启迪。
(三)传统伦理道德对家庭道德建设的启迪。
第四节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一、仁爱孝悌
二、谦和好礼
三、诚实守信
四、精忠爱国
五、克己奉公
六、修己慎独
七、见利思义
八、勤俭廉正
九、笃实宽厚
十、勇毅力行
思考题: 1、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什么? 2、在我们今天的道德建设中,如何批判性的借鉴传统伦理道德?
《中国文化概论》 教学大纲7
--------------------------------------------------------------------------------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和研究,认识和了解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发展过程。了解和掌握中国道教发展过程、基本教义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了解和掌握佛教的基本教义和在中国的传播,深刻认识中国化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教学时数: 4学时
第一节 中国远古宗教
一、什么是宗教
二、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三、中国远古宗教
第二节 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一、道教的创立
二、道教的发展
二、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
(一)道教的基本信仰
(二)道教的最终目标
(三)道教的基本教义
三、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一)道教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
(二)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
(三)道教对中国古代民俗的影响
第三节 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
一、原始佛教
二、原始佛教的基本内容
(一)佛教的理论基础
(二)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
(三)原始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和消亡
(四)原始佛教的核心
第四节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一、佛教的东传:
二.佛教的中国化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三、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对哲学的影响
(二)佛教对艺术的影响
(三)佛教与四大名山:
第五节 三教交融与儒学的宗教功能
思考题:
1.道教是怎样形成的?它对中国文化有什么影响?
2.如何从佛教传入中国这一事件理解多种文明交流的必要性?
第十四章 中国古代哲学
教学目的:学习中国古代各派哲学及其思维成果,了解儒、道、释诸家的发展历程、主要观点、基本趋向及其精华所在,进而从整体上把握古代哲人的思想智慧,注意吸取时至今日仍然有用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法。
教学时数4-6学时
第一节 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
一、古代哲学的萌芽与发展
二、原始儒家
三、原始道家
四、中国佛教哲学(简称"佛学")
五、宋明理学(亦称"道学")
第二节 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界
一、创造的宇宙,创造的人生
二、天人之际,性命之原
三、人生境界
第三节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一、逻辑分析,辩正综合
二、直觉体悟
三、知行动态综合
思考题:
1、何谓宋明理学(道学)?其哲学思想上有何特点?
2、中国古代哲学的人生境界是怎样的?儒、道、释三家各有何特征?
3、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是怎样的?
4、中国古代哲学家们是如何讨论"知"与"行"的关系问题的?
5、试析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范畴:"道""易""诚""仁""太极"。
6、为什么说"中国古代哲学思维传统和思想资料"至今仍然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源头活水?
广西瑶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中国各个民族文化有哪些
1、满族
满族主要分布在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回族居第三位。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
1911年辛亥**后,满洲族改称满族。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2、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蒙古族将“9”视为吉数。
3、回族
回族是回**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西辽迁入黄河流域,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
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4、苗族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
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较为重要,最为隆重的当属牯藏节(13年一度)。
5、藏族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教。
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
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6、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
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僳僳族自治县。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7、傣族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8、壮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四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分布在中国南方的广西、贵州、云南、广东等地区的壮族同胞,与汉族同时过春节。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
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粽粑。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
9、土家族
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贵州、重庆。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有自己的语言。大多数人通汉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
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端阳节吃粽子、重阳节打粑粑。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尤其崇拜祖先,以祖先为正神,众神之首,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
土家族是少有的过两个大年的民族,即赶在汉族过大年的前一天多过一个大年,俗称“赶年”。张家界土家族人有这样的俗语:“三十六,跌跟头”;“人满三十六,喜的喜, 愁的愁”。因为土家人认为,36岁死人的比例最高,出祸事的几率最大,故民间凡事总要回避“36”。
10、高山族
高山族是**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战争胜利后,中国对**省民族的总称。
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11、纳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
“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丽江纳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灵,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有神灵主宰。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转山节” 祭祀狮子山,就是人们敬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
12、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 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布朗族过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
其中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山康节是布朗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行,一般为3天。
13、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还有“蒙撒”、“蒙撒禅”、“对撒”、“汉撒”等自称。解放后统称为阿昌族。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
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
14、怒族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与僳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
怒族的传统节日有新年、花节、祭祀山神、祭祀山林节等。其中,新年的节日气氛是最强烈的,既盛大又简单。神仙节是云南贡山县的一个民俗传统节日。当地的花节,又称花节,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
15、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自治区。主要从事畜牧和农业,少数从事**业。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
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今仍有鄂温克人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点便是有“北极村”之称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人村。
敖包节是鄂温克族的宗教节日,但也举行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除春节等节日与临近其他民族的节日一样外,鄂温克族还要在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的“米阔勤”节。
16、鄂伦春族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 “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清朝以前,人们一般把鄂伦春族称为“索伦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
每年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节日篝火节。在这一天,鄂伦春人不得不点燃篝火,唱歌跳舞,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每月23日,也有送火神的习俗。鄂伦春的祖先与火形成了不解之缘,对火有特殊的感情,篝火无比接近。
17、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
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农历的7月15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祷、祝福族人平安、捕鱼丰收。
18、门巴族
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县、林芝市、错那县等地。“门巴”意为居住在门隅的人。
门巴人使用藏历,节日也和藏族人一样。节日期间,牛被杀,羊被屠宰,丰富的菜肴被设置,客人被邀请。传说中,藏传佛教的佛祖师吉雅尼的生卒日是藏历4月15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地区的所有寺庙都举行了祈祷和各种宗教活动。
19、白族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市及四川凉山州。白族自称“白伙”、“白尼”、“白子”等,汉语意为“白人”。
1956年,根据全国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有许多传统节日为白族。有数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最大的一年一度的节日,现在被称为“三月街国家节日”。也有“火炬节”(又称星节)等全国性节日。自古以来,白族人就把“六”看作是非常神圣的。
其主要原因是:一说白族是6位僧人的后裔(唐初生活在云南大里渤海地区的6个部落的总称)。每年六年,都会向唐帝国进贡。每次都有6个。大唐也送了六件礼物作为回报,每人都得到了一件。因此,白族的礼物必须带上“六”字;有人说,“福与福”(福与富)一词在汉语中的意思。
20、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愿,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甘肃省积石山县一带。保安族通用汉文,多信仰***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产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尤为藏族人民所喜爱。
保安族的节日同许多信奉***教的民族相同,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馓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21、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
1953年,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22、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市。“达斡尔”意即“开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纪中叶,这个民族为维护祖国统一,打响了武装抗击沙俄入侵的第一*。
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也把春节当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正月十六为“黑灰日”,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23、德昂族
(崩龙族)德昂族原名“崩龙族”。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崩龙”是他称,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称“德昂”,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
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
24、东乡族
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为信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开斋节又称"尔德节",是东乡族民间的传统节日。
按***教规定:***教历每年九月是斋戒月份,这一月的开始和最后一天,均以见新月为准,斋期满的次日,即为节日。因此,它既是民族节日,也是宗教节日。
25、侗族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现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
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祭牛节、吃新节、花*节等。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 水牛王”。
26、独龙族
独龙族曾被称为“俅人”、“曲人”等。解放后根据本民族的愿望,正名为独龙族。现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河谷。本世纪中叶,独龙族还处于原始公社的解体阶段,妇女还崇尚纹面的习俗。
杜隆人过去的宗教信仰仍处于自然崇拜或一切事物的较原始阶段。甚至唯一的节日(杜隆语言:卡雀哇)也与宗教有关。红雀每年(不同时间)在冬季的某一日举行。节日的长度通常取决于准备的食物量。
27、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在封建军阀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被称为“归化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俄罗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黑龙江等地有少量分布。
俄罗斯族人的风俗习惯与前苏联的基本相同。他们信仰东正教。俄罗斯人非常重视传统节日,特别是“**节”。假期前一周,没有肉,只有素食。俄罗斯人非常嫉妒“13”和“星期五”,因为宗教。
据《圣经》记载,**教的创始人耶稣召集了13名门徒,在犹大各地传教。后来,由于犹大的背叛,耶稣被犹大的罗马帝国总督彼拉多逮捕,并于13日(星期五)被钉在十字架上。
28、哈尼族
据史**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哈尼族自称很多,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称为哈尼族。
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节)。此外还有“栽秧节”(又称“黄饭节”)和尝新节两个小节日。
29、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源远流长。西汉时,天山北部的乌孙即是哈萨克族的先民。这些东迁的牧民得名“哈萨克”,意即“避难者”或“脱离者”。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数分布在甘肃阿克塞和青海等地。哈萨克族过去信仰萨满教,公元十一世纪前后,改信***教。
主要节日是宰牲节和肉节,以及“纳武热天”节。哈萨克人热情好客,诚心诚意。散发“保尔奶昔”、糖和问候是哈萨克的传统仪式。哈萨克人有惩罚“七”、“冲”、“上”的习俗。处罚"7"。
在哈萨克汗时期,法典规定,凡侮辱的人,如果七人作证,可被用石头打死;杀害苏丹人和其他贵族,必须以7倍于生命的代价惩罚普通人;如果判决不公正,七汗可以上诉。在哈民间文学中,有很多关于“40”的故事。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经常用“40”来形容某事。
30、基诺族
基诺族人居住在云南省西双版那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的金诺乡及其附近地区。基诺人自称“基诺”,中文翻译为“音乐”。1979年,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中国第55个少数民族。
在过去,基诺人信仰万物的原始宗教,但对祖先的崇拜占主导地位。传统节日以新年为重点,具体时间由各村设定,但多在农历期间进行。在农历九月,基诺人将迎来一年一度的新稻节。当地人叫它"好希早"
我国有56个民族,请问有哪些?各民族有意义的节日和习俗?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统一体,五十六个民族都创造了辉煌的民族服饰文化。由于每个民族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文化。按民族名称拼音顺序排列:妇女穿窄长袖对襟衫,下着裙。未婚女子梳辨盘于头顶,已婚妇女束髻,缠高耸的包头。妇女喜戴各种银饰。白族: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大理,那里苍山洱海风景秀丽,民族文化较为发达。白族男女均上着衣、外套领褂,下着裤。服装颜色的搭配简单鲜明,对比协调。白族人民崇尚白色。男子的包头、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甚至裤子都喜用白色或接近白色的浅绿、浅蓝等色。保安族:保安族居住在甘肃省内大河家地区。保安族男子,穿白布衫,外套青布坎肩,下穿深色长裤,头戴白或黑色圆顶帽,在节日里穿长袍。女子穿色彩艳丽的衣裤,上衣为刚过双膝的有花边的大襟袄,外套坎肩,戴头盖,也戴礼帽。布朗族:布朗族分布在云南西部和西南部。布朗族男子上穿青布圆领长袖对襟或大襟衣,下着宽脚裤。妇女上着紧身短衫,下着筒裙,也有着长裤的。名地妇女均喜欢戴银饰。布依族:布依族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的盘江、红水河流域。布依族男子常穿短衣长裤,盛装时着长衫,戴瓜皮帽。妇女则上着短衣,下着百褶裙或长裤,戴银饰。朝鲜族中国的朝鲜族是明末清初从朝鲜半岛移居东北形成的。其文化与朝鲜半岛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朝鲜族男子的上衣为斜襟、宽袖,前襟有飘带,他们还喜欢穿“背褂”(坎肩)和灯笼裤,这种裤子很肥大,便于在炕上盘腿而坐。妇女多穿短衣长裙,上衣与男子相似,只是更加短小。朝鲜族儿童多穿七彩衣,色彩斑斓,好象彩虹在身。青年男子多戴鸭舌帽,中捞年人则戴毡帽,妇女普遍戴花色头巾朝鲜族男子常穿宽大的长方形胶鞋,妇女多穿鞋头尖而跷起的船形胶鞋达干尔族达干尔族主要聚居在嫩江两岸,在东北诸民族中,是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与外界经济文化接触和交流较多的民族之一。达干尔族的服装式样以袍式为主,为便于骑马,袍前后两面开衩。男装以皮质为主,女装以棉布居多。达干尔族妇女的发式和装饰品各地不一,有的用白布或白毛布包头,有的戴头饰傣族傣族多居住在我为云南的**带地区,擅长农耕和水稻种植。傣族人在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融合了中原和印度及中南半岛诸国文化。傣族男子多穿圆领大襟或对襟小衫,下着长裤,白布或蓝布包头。妇女穿长筒裙和短衫,梳各种发式。傣族人民崇拜孔雀和大象,常将孔雀和大象的图案编织在衣物上。德昂族德昂族散居于云南省西南部,其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德昂族男子多穿蓝、黑色上衣和宽而短的裤子,裹黑、白头巾,巾的两端饰以彩色绒球;青年男子戴银项圈等饰物。妇女上着蓝、黑色上衣,下着筒裙,在腰部佩戴数个腰箍。东乡族:东乡族居住于甘肃省临夏东北部。东乡族服饰与当地的汉族和回族相近,妇女一般穿藏青色和黑蓝色布衣,外加一件齐膝的布坎肩;男子穿短衣、肥裤和坎肩,也有穿长袍的。妇女一般戴丝绸制成的盖头,头盖分绿、黑、白三色。侗族侗族居住在湘、黔、桂三省毗临地区。侗族服饰分为南北两种类型。生活在北部地区的侗族男子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妇女上着无领衣,银珠大扣,下着裤。南部的男子多穿对襟衣,裹绑腿,头缠亮布;女子上着紧身衣,下着百褶裙,或上着短衣,下着长裤,盛装时着鸡毛裙。侗族妇女喜爱银饰,以多为美,以重为贵。独龙族独龙族世代聚居于云南的独龙河两岸。独龙族喜欢在衣外披覆条纹线毯,既有古朴的山林风韵,又有现代时装魅力。独龙族男女均喜欢用染色红藤作为手镯和腰环饰物,妇女头披大花毛巾。俄罗斯族我国的俄罗斯族是俄罗斯的移民和苏联归国华侨的后裔,其服饰较多地保留着俄罗斯人的传统特色。男子多穿长及膝盖的套头衬衫和细腿裤,头戴呢帽或皮帽。妇女上穿粗布衬衣,外罩一件无袖、高腰身的对襟长袍,下着长裙.鄂伦春族鄂伦春人世世代代游猎于大小兴安岭的茫茫林海之中,创造了适合森林游猎的狍皮服饰文化。鄂伦春族服装以袍式为主,有皮袍、皮裤、皮坎肩、皮帽、皮手套等。冬季男子普遍穿前后开衩的长袍,妇女也穿长袍,但女袍比男袍长,不是前后开衩,而是两侧开衩。春秋和夏季多穿去毛的光板袍皮短袄和皮裤。鄂温克族鄂温克族世居于额尔古纳河以南的广阔地区,由于各地生存环境的差异,各地鄂温克人有着不同的服饰文化特点。鄂温克人对服饰的制作和穿着比较讲究,无论男女衣服,其衣边、衣领等处都用布或羔皮等镶边装饰。男子一般都要束上带,否则会被视为不礼貌行为;妇女平时可以不束腰带,但劳动时也要束上。鄂温克人喜爱蓝色的衣服。鄂温克族的皮靴上饰有精美的图案。高山族高山族生活在中国的**、福建、湖北等地。高山族服饰色彩绚丽,华丽精美。男子上穿短衣,束腰裙。妇女上着短衣,下穿长裙或短裤。仡佬族:仡佬族多数居住在贵州西部,主要从事农业。仡佬族男子多穿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大襟短衣、长裤,青年妇女喜穿褶裙,衬衣外套坎肩,头顶一方块头巾,额顶用一绸带束住。哈尼族哈尼族主要居住在云南南部。哈尼族男子上穿对襟衣、下着长裤,用黑布或白布包头。妇女服饰主要为棉布的衣裙和长、短裤。哈尼族无论男女老幼都喜欢穿青色衣服,有的地方甚至每洗一次衣服都要用蓝靛将衣服再染一次。哈萨克族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哈萨克族男子穿套头式衬衣,喜欢在衬衣外套穿坎肩,冬季穿不带布面的羊皮大氅或大皮袄,下穿皮裤。妇女着名色连衣裙,夏季,外穿坎肩或短上衣,冬季则罩棉衣。哈萨克人的帽子、头巾颇为讲究,种类、式样很多。汉族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纵观几千年的历史,汉族的服装式样主要有上衣下裳和袍服。赫哲族赫哲族世居东北的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下游沿岸。三江流域的丰富野生动物资源造就了赫哲人独特的渔猎文化,其众多的鱼皮服饰构成了鲜明的民族色。赫哲族人将鱼皮熟制后,用来缝制上衣、套裤、革兀革拉(一种鞋)、腰带等,上衣较长,式样类似旗袍,主要是妇女穿用。赫哲族妇女的鱼皮服装赫哲族妇女比较注重发型和首饰,喜欢戴金、银、铜、玉的耳环和手镯等。回族回族是中国信仰***教的民族之一,人口较多,分布在全国几乎三分之二的县。回族衣饰简单,老年男性一般穿黑色或灰色长衫,或低领对襟衬衫;中年人穿对襟白衬衫,外套黑色坎肩,着白裤子;妇女穿大襟右衽衣服;年青人除参加宗教仪式外,大都穿与汉族相同的服装。回族男子普遍戴白色或黑色的小圆帽,称礼拜帽,或用白毛巾和白布裹头。妇女一般戴白色圆撮口帽,或戴盖头。盖头的颜色依年龄而有别,老年用白色,中年用黑色,少女用绿色。在服饰的颜色上,回族人崇尚白色,视白色为洁净之色。由于回族分布广泛,受当地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在服饰上表现出不同特点。基诺族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的基诺山一带。基诺族男子一般穿白色圆领无扣对襟衣,下着及膝宽腿裤,裹绑腿,喜用长布包头,戴耳环妇女穿圆领无扣、镶七色纹饰的短上衣,内衬紧身衣或盘三角形刺绣胸兜,下穿前开合短裙,头戴披风式尖顶帽。
你还知道哪些民俗活动?它们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2、回族 回族是回**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4、傣族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现在,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5、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僳僳族自治县。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6、藏族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7、壮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鲜族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鲜(1392-1910)时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安慰日。 9、高山族 高山族是**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战争胜利后,中国对**省民族的总称。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10、纳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 丽江纳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灵,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有神灵主宰。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转山节” 祭祀狮子山,就是人们敬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 11、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 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 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布朗族过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山康节是布朗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行,一般为3天。 12、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还有“蒙撒”、“蒙撒禅”、“对撒”、“汉撒”等自称。解放后统称为阿昌族。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 13、怒族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与僳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怒族传统节日有过年、鲜花节和祭谷神、祭山林节,其中以过年的节日气氛最浓,既隆重又古朴。仙女节是云南省贡山一带怒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当地又称鲜花节,於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 14、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自治区。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今仍有鄂温克人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点便是有“北极村”之称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人村。敖包节是鄂温克族的宗教节日,但也举行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除春节等节日与临近其他民族的节日一样外,鄂温克族还要在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的“米阔勤”节 15、鄂伦春族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 “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清朝以前,人们一般把鄂伦春族称为“索伦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腊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鄂伦春的先人们和火结下了不解之缘,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对篝火无比亲近。 16、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农历的7月15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祷、祝福族人平安、捕鱼丰收。 17、门巴族 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门巴”意为居住在门隅的人。 门巴族沿用藏历,节日也与藏族相同。节日期间要杀牛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相传藏传佛教的佛祖释加牟尼诞生和圆寂的日子是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族地区的所有寺庙念经祈祷,举行各种宗教活动。 18、白族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白族自称“白伙”、“白尼”、“白子”等,汉语意为“白人”。1956年,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 19、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愿,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甘肃省一带。保安族通用汉文,多信仰***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产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尤为藏族人民所喜爱。保安族的节日同许多信奉***教的民族相同,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馓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20、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1953年,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21、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达斡尔”意即“开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纪中叶,这个民族为维护祖国统一,打响了武装抗击沙俄入侵的第一*。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也把春节当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正月十六为“黑灰日”,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22、德昂族 (崩龙族)德昂族原名“崩龙族”。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崩龙”是他称,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称“德昂”,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 23、东乡族 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为信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开斋节又称"尔德节",是东乡族民间的传统节日。按***教规定:***教历每年九月是斋戒月份,这一月的开始和最后一天,均以见新月为准,斋期满的次日,即为节日。因此,它既是民族节日,也是宗教节日。 24、侗族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现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祭牛节、吃新节、花*节等。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 水牛王”。 25、独龙族 独龙族曾被称为“俅人”、“曲人”等。解放后根据本民族的愿望,正名为独龙族。现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河谷。本世纪中叶,独龙族还处于原始公社的解体阶段,妇女还崇尚纹面的习俗。独龙族过去的宗教信仰尚处在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万物有灵阶段,即使是唯一的年节(独龙语: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联系在一起的。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各地时间不一),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 26、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在封建军阀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被称为“归化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俄罗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黑龙江等地有少量分布。中国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与前苏联的俄罗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东正教,俄罗斯族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节”最为隆重。过节前一周,不吃荤,只吃素。 27、哈尼族 据史**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哈尼族自称很多,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称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节)。此外还有“栽秧节”(又称“黄饭节”)和尝新节两个小节日。 28、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源远流长。西汉时,天山北部的乌孙即是哈萨克族的先民。这些东迁的牧民得名“哈萨克”,意即“避难者”或“脱离者”。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数分布在甘肃阿克赛和青海等地。哈萨克族过去信仰萨满教,公元十一世纪前后,改信***教。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还有“那吾热孜”节。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抛撒“包尔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 29、基诺族 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基诺族自称“基诺”,汉文译称“攸乐”。1979年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中国的第55个少数民族。基诺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原始宗教,但对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传统节日以过年为重,具体时间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农历腊月间进行。每年*历九月,基诺族就要过一年一度的新米节了,当地人称“好希早”。 30、京族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乡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京族,历史上自称为“京”、“越”或“安南”,1958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唱哈节等。其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唱哈节”(歌节)。唱哈多在哈亭举行,哈亭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建筑物。 31、景颇族 景颇族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1953年7月24日建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县,1956年改为自治州。目瑙纵歌(目脑纵歌)是景颇族人民驱恶扬善,预祝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之后举行,为期2—3天。在景颇族的传说中是天上太阳召集地上万物参加的一种大型歌舞盛会,并由犀牛传播至人间,后成为景颇族最盛大的节日。 32、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多种解释:“四十个部落”、“四十个姑娘”、“山里放牧人”或“草原人”等。柯尔克孜族多数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柯尔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诺若孜节,按柯尔克孜族的历法,新月每出现一次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即过诺若孜节,类似于汉族的春节. ......
***草原上的少数民族住的是什么?吃的是什么?喝的是什么?穿的是什么?最喜欢的运动是什么?
我没有去过草原,但有一些草原的朋友,通过他们以及自己的一些历史常识,我觉得他们传统的饮食为肉食和奶制品,如烤全羊、手抓羊肉、马奶酒、马奶、牛奶等。因为草原一般为干旱半干旱的荒漠气候,一方面没有种植的传统,另一方面其后的干旱和冬季的严寒也决定他们只能以游牧为生,他们养殖的牛、羊、马等提供他们所需的肉类、奶类等食物,还通过打猎获得其他食品,包括飞禽走兽,但蒙古人不伤害狼,因为他们是狼图腾的民族。传统服饰为长袍,而且这些服装的前身或者原型是动物的毛皮。他们养殖的牛、羊、马等不仅提供所需的食物,也提供可供保暖的毛皮,以抵御草原上冬季的严寒,同时他们还通过对其他动物的猎取获得更为保暖的毛皮,如所谓的貂皮大衣,但那不是一般人都穿得起的,随着与外界的联系与自身技艺的发展,逐渐形成编制、缝制的衣服,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见的样式。传统住所,毫无疑问就是蒙古包。出于保暖、居住、库存等需要,人们用可以作为衣物等的毛皮加大、定型,形成可居住的住所,是为蒙古包,因为草原纬度很高,地势也高,最要命的是西北风的风口浪尖,所以冬季特别寒冷,这就提出几个要求:蒙古包要牢固,不被风吹走,不散架,而且处于背风需要,门要朝南。又因为游牧民族是逐水草而居的,有要求蒙古包建在水草丰美的地方,并且可以随时拆迁、移动。至于传统运动,人人皆知蒙古人使其在马背上的民族,知道成吉思汗的弯弓射大雕,知道每年举行的那达慕大赛,也就是说,骑马、射箭、摔跤是草原人民的特长,而且他们的优胜者以之为为骄傲,这也是来自他们特有的的日常生活:放羊需要骑马,打猎需要射箭,证明力量需要摔跤。草原民族也有他特有的、优秀的传统,并因此发展了许多无可比拟的文明。从这个沉湎上来讲,说中原的农耕文明先进于草原的游牧文明,是说不通的。试问如果把中原那一套搬到草原,行吗?这里只有个相互融合、吸收的问题。我们经常说汉化,难道就没有少数民族化?这里扯远了,我只是想说,如果要了解草原的生活状况,那很有必要了解草原的历史情况我不是草原人,也不是内蒙人,也许我说的不太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