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景华仞 给各位分享什么时候才能发展西北地区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什么时候去大西北旅游最适宜?(什么时候去大西北旅游最好)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什么时候去大西北旅游最适宜?
西北游5月--10月是最佳季节,具体来说:
去青海旅游的最佳季节是夏季,也就是5月-10月。7月中旬的青海湖边盛开有大片的油菜花,**的花海和一望无际的蓝色湖水,景色绝佳,湖边也是游人最好的扎营地,那时的气温不超过18℃,气候凉爽宜人。青海景点:青海湖、塔尔寺、鸟岛、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等。
敦煌的最佳旅游时间为5月~10月,春季有干热风和黑沙暴两大自然灾害,此时前往应做好防备。敦煌景点: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雅丹地质公园、玉门关。
每年5月-10月,是去银川旅游的最佳季节。银川有被誉为“中国金字塔”的西夏王陵。银川主要名胜古迹有距今已有1300年历史的海宝塔、建于1050年的承天寺塔,明清建筑的钟鼓楼、玉皇阁、南门楼。银川有***建筑风格的南关清真寺等。远郊还有风景迷人的贺兰山苏峪口原始森林保护区、沙湖旅游区,以及引人入胜的镇北堡电影城。
国家的新的政策,有关于开发大西北的吗?
西部大开发
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大致现状怎么样?
目前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和谐性不足集中体现在经济发展过程存在严重的结构性资金缺口。
(一)对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应有的资金支持
1.对西部农民增收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够。同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相比,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偏低。2001~2005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 253.42元、2 366.4元、2 475.63元、2 936.4元、3 255元,而西部农民仅为1 661.03元、1 721.19元、1 820.87元、2 157.91元、2 410元,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4%、73%、74%、73%、74%。影响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很多,但是西部金融机构没有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应有的支持是主要原因之一。根据一项对西部农村的抽样调查资料表明:2003年西部地区有59%的农户觉得缺少资金,西部农业至少有四成左右的信贷资金缺口[9]。
2.西部农业产业化的资金缺口巨大。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民专业化等“三化”是解决工农差距、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而农业产业化在“三化”中处于核心地位,一方面可以带动农民专业化,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农村城镇化。目前西部农业产业化的金融需求量相当大,但未获金融信贷的相应支持,资金缺口巨大。以四川双流县为例:2004年,该县申请扶持农业产业化项目10项,共需银行提供资金7790万元。其中最少的为200万元,最多的四川三龙开发公司所要建设的5000吨鲜食水果气调保鲜库,总投资3650万元,最终的银行信贷缺口为1750万元[10]。(二)金融机构不能满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外源融资主要是银行贷款,但中国人民银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2003年我国东部中小企业贷款满足率达74%,西部中小企业的贷款满足率仅为61.6%[11]。据世界银行的调查,2004年我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广西、四川、重庆和海南,小型内资**企业可获得银行贷款的比例为48.5%,西北地区(包括山西、陕西、***、宁夏、青海、甘肃和新疆)小型内资**企业可获得银行贷款比例为39.7%。
由于从银行获取贷款有限,西部中小企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主要靠内部融资
西部金融与经济间和谐性不足的原因:金融体系内部结构不和谐
请问社会学主要学习的是什么
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了由微观层级的社会行动或人际互动,至宏观层级的社会系统或结构,因此社会学通常跟经济学、**学、人类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学科并列于社会科学领域之下。
社会学在研究题材上或研究法则上均有相当的广泛性,其传统研究对象包括了社会分层、社会阶级、社会流动、社会宗教、社会法律、越轨行为等。
而采取的模式则包括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由于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都是由社会结构、个体机构的影响下塑造而成,所以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学进一步扩大其研究重点至其他相关科目。
扩展资料
学习社会学的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马克思**基本原理和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熟悉中外社会学主要学派与学说,并善于运用马克思**理论分析各种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理论和**;
2、熟练掌握社会学调查方法和技能,及社会统计方法:
3、了解国情,善于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较强的论文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4、了解*和**的重大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了解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及其发展;
5、了解现代社会学的前沿理论及重要研究领域中的新进展;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会学
中国各个地方经济发展情况很不一样,东南沿海地区比较发达,西北内陆地区不太发达。为什么?
地理位置所致,首先东南沿海地区因为临海,气候湿润,物产较西北内陆地区丰富,特别是海鲜水产类,同时这类产品价格较贵,导致人们的薪资水平会比内内陆地区高,而且沿海地区经济比较开放,容易吸收海外先进的技术和潮流影响,发展快速,而内陆地区由于交通不便,物产相对较少,接收海外信息迟缓,所以就会导致发展缓慢,相对沿海地区较不发达。
甘肃的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中国分为九州,甘肃省境大部属雍、凉二州,旧称“雍凉之地”。西周时,秦人的祖先在省境东部,即今天水地区定居下来, 开始了由游牧经济向农业经济的缓慢过渡,而游牧生活仍占居主要的地位。秦时期,公元前688 年秦国在己被征服的邽戎、冀戎地区,设邽县(今天水麦积区南)、冀县(今甘谷县),这是中国历史上建立最早的两个县。战国时期,秦国的疆域己达今甘肃的东南部。前320~314年,秦国多次兵伐义渠,平定西部诸戎。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 年)设置陇西郡,9 年后,即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 年)再建立北地郡。秦一统天下,设置36郡,甘肃仍属于陇西郡和北地郡。 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年),在陇西郡和北地郡基础上,增设武威郡和酒泉郡,统辖甘肃西北部。 元鼎三年(前114年),增置天水郡、**郡、武都郡。元鼎六年(前111年),分武威郡置张掖郡,析酒泉郡置敦煌郡。 始元六年(前81年),从天水、陇西、张掖3 郡各分出2个县建立金城郡。自此,甘肃共设置十个郡。 东汉时,行政区划大体上是州、郡、县**制,沿袭西汉建制,增设张掖属国和张掖居延属国两个少数民族管理区,隶属凉州。 三国时期沿袭东汉建制。大部分地方属曹魏,南部的部分地区属蜀汉。 西晋时期隶属凉州、秦州和雍州。 从西晋末到十六国时期,跨境或在甘肃境内先后建立的割据政权有:后赵、前秦、后秦、前凉、西秦、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各占有约当今甘肃一部之地。 南北朝时期,甘肃先后为北魏、西魏、北周的统治地区。这一时期,南北对峙,国家**,州县林立,政权更替频繁,行政建置混乱。北魏,甘肃境设置8个州、35个郡、91个县;北周,设22州、56郡、104县。 隋统一中国,裁并郡县。省内共设16郡,76县。唐时期,唐代改郡为道,省境分属关内道、陇右道和山南道,共辖22州。“安史之乱”时期,河西走廊一带曾被吐蕃控制八九十年之久。北宋年间,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驻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元时期,设甘肃行中书省,辖黄河以西七路二州,黄河以东地区为陕西兴远路。明时期,改省设司,省境属陕西布政司、陕西都司、陕西行都指挥使司,辖地大部继承元朝,按照明的定制,卫、所设于边境和要害地区,在边境重镇设行都指挥使司,每省设一都指挥使司。卫、所实行军屯,属军事机关,但后来在边境地区卫、所也兼理民政。清时期,设陕西右布政司,后改甘肃布政司,行政中心从巩昌(今陇西县)迁至兰州市,辖今甘肃、新疆、青海、宁夏省区部分范围。光绪十年(1884)分出新疆。1912年,省境又划分为宁夏( 原朔方)、西宁(原海东)、兰山、泾原(原陇东)、渭川(原陇南)、甘凉(原河西)、安肃(原边关)七道。辖今甘肃、***西部、青海北部和东部一些地方、**古西南边、宁夏。1927年,撤道为省,1929年分出青海和宁夏两省区。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省境陇东地区属陕甘宁边区的陇东和关中两分区。1949年8 月26日,成立甘肃行政公署,下辖酒泉、张掖、武威、兰州、定西、临夏、庆阳、天水、平凉、武都11个分区(专区、市)、73县(局)。甘肃行署隶属于西北军政委员会(后改为西北行政委员会,1954年撤销)。1950年1月8日,甘肃省人民**正式成立,辖今甘肃、***西部。1954年,根据内务部的通知,将撤销的宁夏省并入甘肃省。1957年,以1929年的原宁夏省行政区域为基础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名从元朝相沿至今。1958年,划3个专区(自治州)、19个县市归宁夏回族自治区管辖。1962年,专区增加到13个,即兰州、白银、庆阳、平凉、天水、武都、定西、临洮、武威、张掖、酒泉、临夏、甘南。1965年,共有12个专区(自治州、市)、81个县,32个区公所、1559个人民公社,88个街道办事处。1975年,全省共设12个地、州、市,82个县。1985年,全省共设14个行署(州、市),辖86县(自治县、市 、区),至此,形成今甘肃省行政区域。2004年,全省现辖12个地级市、2个自治州,86个县(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