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花安雪 给各位分享中原地区有哪些鱼类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国有多少种鱼(中国有多少种鱼图片)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中国有多少种鱼
据有关资料记载全世界现有鱼类约为20500种,其中生活在温暖海域的8000种;生活在冷海的1130种;海洋上层带生活的220种;生活在江河、湖泊的淡水鱼约8275种。
我国的《中国鱼类检索》一**载,我国总共有鱼类2831种,其中淡水鱼800余种。
我国淡水鱼类分布
我国是世界上淡水水面较多国家之一,淡水面积约为三亿亩,其中可供养鱼的水面约7500亩,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温带或**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于鱼类生长,又有草、鲢、鳙、青、鲮、鲤、鲫、团头鲂等优良鱼类的养殖技术,所以是当今世界淡水养殖业最为发达的国家,无论养殖的面积和总产量都居世界领先地位。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地理和自然环境各异,各地区鱼类品种,格局特色,按照气候的区域分类,鱼类的分布情形是:
↑东南区:其中包括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和海南岛等地
↑江河平原区:其中包括长江中下游、黄河下游及辽河下游
↑北部区:东北等地
↑西北高原区:包括新疆、西藏北部、内蒙、青海、甘肃、陕西、山西等地
↑努澜区:其中包括西藏南部、四川、云南西部。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鲁藏布江
东南区:其中包括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和海南岛等地。这些地区主要生长喜暖性鱼类,品种繁多,代表鱼类有鲮鱼、卷口鱼、中华鲅鱼、东坡鱼、花鳅鱼、腊光长鳅、沙鳅、扁头平鳅、爬岩鳅、平鳍鳅、小吻鱼、长鳍鳍鲇、胡子鲇、鳗鲡、黄鳝、斗鱼、攀鲈等。主要养殖鱼类为青、草、鲢、鳙、鲮、团投鲂、胡子鲇、罗非鱼等南方品种。
江河平原区:其中包括长江中下游、黄河下游及辽河下游。这里除了江河流域,有众多的湖泊,是我国淡水鱼类的主产区,天然水产鱼类众多而盛名,有青、草、鲢、鳙、鲤、鲫、鲇、鳊、鳡、团头鲂、乌鲡、鳗鲡等。太湖的银鱼、长江的的鲟鱼、鲋鱼、鲚鱼产量很
大。养殖的鱼种有青、草、鲢、鳙、鲤、鲫、团头鲂、罗非鱼以及一些鲤鱼的杂交品种。
北部区:这里主产冷水鱼类,天然水体盛产鲟鱼属、狗鱼属、哲罗鲑属等鱼类,如大马哈鱼、狗鱼、香鱼、雪鱼、拟赤捎鱼、八目鳗等是这里的特有而具代表性的鱼类。人工养殖除青、草、鲢、鳙、鲤、鲫和团头鲂,还饲养红鳟鱼。
西北高原区:包括新疆、西藏北部、内蒙、青海、甘肃、陕西、山西等地。这是典型的**性气候。天然水体盛产中华弓鱼、黄爪鱼、*鲤等,其他还有条鳅、江鳅等鱼类。主要养殖仍与各地相同。
努澜区:其中包括西藏南部、四川、云南西部。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鲁藏布江都流经这里,使东南区和西北高原区的鱼类,通过江流共存于此,如鲮鱼,中华鲅鱼、东坡鱼、平鳍鳅、沙鳅、条鳅、须瞅、鲈鱼、黄缮、乌鳢、中华弓鱼等形成东南区、西北区鱼类群系混合的特点。主要养殖仍是青、草、鲢、鳙、鲤、鲫、团头鲂以及近年大量繁殖的鲤鱼杂交品种等。
古代中原有没大型动物
(一)新石器时代至殷商时代——温暖湿润的适宜环境
新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距今约1万年左右,在此期间,地球的发展经历了更新世最末一次冰期之后进入了全新世时期。在此之后,气候不断回暖,为全新世大暖期或全新世最佳适宜期。由于这个时期与仰韶文化时期有某些联系,也被称为“仰韶温暖期”,在学术界,以施雅风院士为首的课题组认为我国全新世大暖期出现于距今约8500~3000年之间[1]。这是一个更为精确的数据,亦可作为“仰韶温暖期”的起讫时段。这正好和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裴李岗——磁山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及夏商王朝相对应。
新石器时代的早期为距今约10000~7000年,这相对应于“仰韶温暖期”的早期。新石器时代的中期为距今约7000~5000年左右。新石器时代的后期为距今约5000~4000年左右。仰韶温暖期为温度适宜期,农业开始萌芽并得以迅速发展,国家开始建立,为新石器文化时代的繁荣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奠定了文明根基。
在距今约10000~7000年新石器早期,中原地区的气候正处于晚冰期向后冰期过渡的阶段,气候虽仍较凉干,但在慢慢变暖,带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
整个黄河下游地区的植被,针叶树花粉含量显著减少,阔叶树花粉增多,一些喜暖的属种,如栎开始出现,但孢粉组合仍以针叶树稍占优势,植被类型为针阔混交林。[1]这一时段大约延续了2000多年,在该时段内黄河下游地区植被的过渡性特征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原地区的气温呈现出不断回升的趋势。
磁山文化遗址的年代为公元前5405~5285年,主要在冀中南地区,北达燕山南麓,南到豫北安阳地区。据周本雄先生鉴定,磁山遗址的动物标本可分为兽类、鸟类、龟鳖类、鱼类、蚌类五大类,至少可代表23种动物,即东北鼢鼠、蒙古兔、猕猴、狗獾、花面狸、金钱豹、犬科未定科、家犬、梅花鹿、马鹿、四不象鹿、狍、獐、赤麂、鹿科未定种、短角牛、野猪、家猪、家鸡、豆雁、鳖(种属未定)、草鱼、丽蚌。以上动物中狗、猪、鸡为家畜,牛不能肯定是家畜,其余皆为野生动物。鹿类中的獐俗称獐子,一般生活在河岸边的芦苇丛中、湖边或山边丛林中,现今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各省。野猪、猕猴、花面狸等都可以说明当时有较多的水草地带,不远的地方有茂密的森林。大量的朴树籽、炭化的山胡桃的发现,也证明了这一点。尤其是猕猴的发现,说明华北平原靠近山麓的地方,在新石器时代森林的覆盖面积还相当大,猕猴的分布区也较现代更靠北些。花面狸则更是热带和**带地区的种类。个体相当大的草鱼、龟鳖类和丽蚌等水生动物遗骸的发现,表明南洺河当时水域较宽,流量大,水产丰富[1]。这些考古发现表明当时的环境应是水域宽阔,气候温暖湿润。
另外根据对裴李岗文化贾湖遗址的孢粉分析,贾湖裴李岗文化的下伏黄土层的孢粉组合中,虽有少量喜暖的植物如杨属、茜草科、大戟科、水龙骨科等,但未见榆,少见栎,耐旱的蒿属、菊科、藜科占绝对优势,表明末次冰期之后的气温回升许多,但仍不很高,降水量也不大,属于温和半干旱气候。在下伏地层表面,即裴李岗人初来此活动时的地面上的孢粉组合中,喜暖的因素进一步增加,新出现榆属、枫香属、山毛榉属、水蕨属等,柳属和栎属比例也有所增加,环纹藻类比例增大,而耐早的蒿属等植物比例递减50%以上,呈现出蒿属草原面积缩小而湖沼面积扩大的趋势。反映的气候条件可能与现在相似或略暖湿些,属温和半湿润气候。到了裴李岗文化时期,出现了大量的现今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动物如鳄、闭壳龟、獐、鹿等,环纹藻类比例增大,蒿属等植物比例减少,反映出草原面积进一步缩小而湖沼面积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表明当时的气温和降水量都比现今这一地区为高,呈现温暖湿润的气候特征,与现在的长江流域气候相似[1]。
这些都表明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气候的状况出现了由干冷到温暖湿润转化的趋势,气温和降水量都有所上升,到了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时期,气候已转化为温暖湿润,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新石器时代的中期为距今约7000~5000年左右,这一时期中原地区的气候总体来说是以温暖湿润为特点。
经对大河村遗址T37厚度达9.7米的文化层剖面所含孢粉的分析,计有26个植物科属的花粉和9个类型的孢子,即:松属、桦属、栎属、榆属、胡桃属、藜科、蒿属、菊科、禾本科、莎草科、毛茛科、唇形科、水龙骨科、卷柏科等。据对这些孢粉组合及其在遗址剖面纵向上的变化分析:从木本和草本植物花粉及蕨类孢子数量上看,在9.4米左右以灌木及草本植物花粉较多,占孢粉总数的53.7%;乔木植物花粉占45.6%,蕨类植物孢子仅占0.7%。向上9.4~3.8米,木本植物花粉占优势,最多可占孢粉总数的84.1%,草木植物花粉次之。3.8~1.5米,灌木及草本植物花粉占优势,未见孢子。1.5米以上至表土,木本植物花粉又超草本植物花粉,孢子含量较多,并多是石松目类孢子。在木本植物花粉中,从针、阔叶植物花粉和灌木植物花粉比例上看,针叶植物花粉多于阔叶植物花粉,最多可达木本植物花粉总数的90%以上,并且主要为松属,阔叶植物花粉含量较少,最多可达木本植物总数的22.2%,其中主要是桦、栎、榆、椴、胡桃等,灌木植物花粉甚少,仅有麻黄等。在剖面底部、下部及顶部草本植物的花粉种类较少,中部种类较多,除9.4米处禾本科花粉数量较多外,其余处均是蒿属,藜科花粉略多。从以上孢粉组合中既有相当数量的木本植物花粉、又有一定数量的草本植物花粉,且常常前者较多,显见当时应是既有森林又有草原的森林——草原植被。在广阔的平原上生长着大量的藜科、蒿属、禾本科、菊科、毛茛科、十字花科等一年生或多年生的中生、旱生草本植物,还有少量桦、榆、栎等阔叶植物点缀其间;在河岸边及池沼旁生长着一些禾本科、莎草及水蕨等湿生、水生草本植物和孢子植物;在较近和远处的土丘、山岗、低山及丘陵之上生长着大量针叶植物松属及少量榆、栎、胡桃、椴等阔叶树木,在林下及林边生长着灌木、麻黄及禾本科、菊科等草本植物和水龙骨科、卷柏属等孢子植物,说明当时距大河村较远之处或四周被森林覆盖,附近分布着灌木草丛。再从在大河村遗址发现的鱼、貉、獾、牛、鹿、麂、猪、竹鼠等动物遗存看,说明当时在茂密的森林和杂草灌丛、竹林中时有成群出没的野生动物,河湖中常见尾尾游鱼。[1]
有学者还根据大河村遗址流行的整塑整烧的建筑技术和遗址出土有莲籽、螺壳及蚌刀、蚌镰等器物,结合发现的貉、麂、竹鼠等动物骨骼,得出大河村仰韶期冬季较今温暖,年降水量较现在为多的结论,而且指出在年降水量大于1000毫米时才能满足竹子正常生长的需要,故推测当时的年平均降雨量应大于1000毫米。[1]
河南淅川县下王岗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骨骼同样证明了新石器时代中原地区的温暖特征。下王岗遗址位于淅川县城南约35公里下王岗村北的红石岗上,面积约为6000余平方米,一般厚约2~3.5米,部分厚度达4米左右。包含着西周、先商和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和仰韶文化等不同时期的文化层达九层,在下王岗遗址中一共发现了31种动物,以它们现在的分布范围而论,其中有11种动物,如孔雀、猕猴、大熊猫、苏门犀、亚洲象、麂、水鹿、轴鹿、水牛、苏门羚和豪猪等是适于温暖或现今分布更偏南的动物,占35.48%;其余是长江南北均可见到的适应性较强的动物,占全体的61.29%。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在这批材料中,以第七文化层到第九文化层(即仰韶文化层)发现的动物种类最为丰富,共有24种动物,其中喜暖的动物有7种,占29.17%,其余为长江南北均可见到的适应性较强的动物,占70.83%,这是喜暖动物所占比例最多的时代,说明仰韶文化时期是下王岗遗址最温暖时代的代表。[1]
新石器时代的后期为距今约5000~4000年左右,这一时期以龙山文化为代表,这个时期的气候仍是以温暖湿润为主要特征。
淅川下王岗第四文化层是龙山文化时期,在这一地层中出现有喜暖动物的遗骨。其中水鹿标本和轴鹿标本为新增种类,而此种水鹿现在只产于我国的四川、云南、广东和**等省,以及印尼的苏门答腊、爪哇和加利曼丹等地;而轴鹿现分布于孟加拉、印度**、缅甸和泰国等地。下王岗龙山文化层中出土的动物种类共有九种,喜暖的动物占22.22%,喜冷的动物占11.11%,其余为适应性较强的动物占66.66%,[1]这说明在龙山文化时代中原地区的气候仍然是温暖湿润的。
在杞县段岗龙山文化层选取的剖面上发现孢粉155粒(样品编号为QⅱLSH),草本植物花粉含量占总孢粉量的65.8%,主要是葎草属、蒿属、藜科、锦葵科、禾本科及少量的十字花科和个别香蒲(TYPha);蕨类孢子占孢粉总量的31.6%,主要为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石松科及中国蕨科;木本植物花粉为少量的松属、桦属(Betula),仅占孢粉总数的2.6%。构成萍草一篙一松一水龙骨一石松孢粉组合。草本花粉和蕨类孢子的大量出现是气候湿润环境的反映,大量的水龙骨蕨类植物更说明了温湿的生长环境。[1]
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中原地区温暖湿润的气候一直持续到殷商时代中晚期。根据德日进、杨钟健对河南殷墟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骨骼的研究和鉴定,这些骨骼中包括29种动物,其中属于**带地区生活的动物有獐、竹鼠、犀牛、象、貘、圣水牛等种,除了上述动物外,在有关殷墟动物遗存的报道中,我们还可以见到雉科的原鸡和鲟鱼这两种南方动物。前者目前仅分布在云南、广西、湖南等山地,后者推测为中华鲟或达氏鲟之一,均产于长江流域。[1]竺可桢先生还指出当时安阳人种稻,在殷历的第二个月或第三个月,即阳历三月份开始下种;比现在安阳下种到四月中,大约早一个月。[1]竺先生以此而论,当时中国境内的年平均气温较现在高2℃左右,一月平均气温较现在约高3℃~5℃。据此推论,当时豫西地区北部安阳、林县一带的气温约与今信阳、南阳一带相似,全部属于**带的范围。[1]
(二)商末至西周——气候环境渐趋变化
西周时期的气候特征主要是干旱,寒冷。特别是在西周后期的厉、宣、幽王时期大约一百余年,黄河中游气候严重干旱,连年发生大旱,河流池沼干涸,土地荒芜,森林草木枯死。气候和环境资源状况是历史上较为恶劣的时期。
商代末期(即距今3100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环境开始恶化,气候特点由温暖湿润变为干旱而温热。[1]古本《竹书纪年》说文丁三年“洹水一日三绝”,《墨子·非攻下》、今本《竹书纪年》谓商王纣时“雨土于薄(亳)”,《国语·周语上》载“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这些都表明了当时气候的干旱。虽然气候干旱但仍处于温暖时期,从甲骨文和文献资料中可知当时还有犀牛、大象、鹿等喜热动物存在。
然而这种状况并未持续多久,竺可桢先生也指出“周朝的气候,虽然最初温暖,但不久就恶化了”。[1]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夷王七年,冬,雨雹,大如砺”。今本《竹书纪年》记载孝王七年冬“大雨雪,牛马死,江汉俱动(冻)”。幽王四年“夏六月,郧霜”。十年秋九月“桃杏实”。《诗·小雅·正月》也记载幽王时“正月繁霜,我心忧伤”。这些记载都说明了西周时期黄河中游气候的寒冷。
由于气候的寒冷,犀牛、亚洲象、圣水牛、竹鼠等许多喜热动物开始南迁,如古本《竹书纪年》记载说“昭王十六年,伐荆楚,涉汉,遇大兕。” 兕就是雌性的犀牛。而犀牛在中原地区越来越少,(夷王)“猎于杜林,得一犀牛”。
据文献记载,周厉王时期旱灾即见端倪,历宣王、幽王而至于平王,前后达150余年。今本《竹书纪年》记厉王“二十二年,大旱”,“二十三年,大旱”,“二十四年,大旱”,“二十五年,大旱”,“二十六年,大旱”。宣王即位之后,这种罕见的大旱灾并没有停止,而是继续年年如故。《通鉴外纪》[1]记载说:“二相立宣王,大旱。”皇甫谧《帝王世纪》亦记载“宣王元年,天下大旱,至六年乃雨”。[1]严重的干旱造成草木干枯,河流干涸,甚至许多人都因干旱而病死,可见旱灾的严重。至周幽王二年“三川竭,岐山崩”,[1]严重的旱灾一直持续到西周灭亡之后。
另外从西周时期的考古发现与孢粉组合分析也可以看出当时的气候情况,根据黄河中游黄土剖面不同层面花粉属种的植物生态学特点,可推知其时的植被与气候状况。在陕西洛川、武功和岐山的地层剖面上,其古土壤层位上常有栎、榆、槭,胡桃、臭椿等木本花粉,甚至还有**带的漆、栗、化香、枫杨、枫香和山胡桃等木本花粉,可见他们形成于温带阔叶林环境。但在黄土层位,上述乔木类就非常罕见,而菊、蒿、葵等的草本花粉成分就异常突出,表明他们是形成于草原、荒漠草原环境的时期。[1]
由上述材料可知西周时期气候是干旱寒冷的,东周时期的气候在文献中也有反映,多是记载当时中原地区以寒情为主,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就有始皇二十年新郑地区的大雪厚达二尺五寸。也应该是比较寒冷的。
(三)秦汉时期——气候状况与今相近
秦汉时期的气候与今天中原地区的气候差别并不大。文焕然先生从冷暖和干湿两大气候要素的变动方面对秦汉时黄河中下游的气候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认为:“汉代黄河中下游大区域的温度变迁,找不出日趋寒冷的征象”,“汉代各世纪内的多雨、少雨期也是交替出现的,各期多雨、少雨的程度也不一致”,“多雨少雨交替出现,并无显著日趋湿润或显著日趋干燥的现象”。“总括的说,汉代黄河中下游的气候变迁,诚然与现代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却和蒙文通、胡厚宣等所称日渐干寒不符合,也和竺可桢等的脉动说有些不同;实际上是与现代相差不很大。”[1]
首先,就河流的冰期而言,文焕然先生根据《吕览·孟冬纪》、《淮南子·时则训》“(孟冬)水始冰,地始冻”的记载认为秦汉时中原地区至少在*历十月水、土已结冰。而《吕览·仲秋纪》、《淮南子·时则训》记秦汉时代封河的日期是仲冬之时,即所谓“(仲冬)冰益壮,地始坼”,仲冬之时当为*历11月,而以崔寔《四民月令》中所称“二月*凉毕泽,可菑美田、缓土及河渚水处”的记载来看,当时大概3月断冻,水冰地冻的时期达5个月许。[1]那么,从建国后河南省气象局提供的洛阳、郑州两地的五十年代中期的平均结冰期来看,洛阳地区初冰在每年的11月19日左右,终冰期在3月30日左右,冰期长132.8天;郑州地区初冰在每年的11月15左右,终冰期在3月12日左右,冰期长约116.8天。因此可知秦汉时期与今天气候大致差异并不是很大。[1]秦汉时期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小雪”作为黄河流域中部平均初雪期的开始,而以霜降为平均终雪期,故《论衡·变动篇》称“中州内正月二月霜雪时降,北边至寒,三月下爽,未为变也。”可见秦汉时期中原地区大抵3月断雪,雪期历时五个月许。[1]而今天黄河流域中部的平均初雪期为11月下旬,与秦汉时代黄河流域中部为*历10月中者无很大出入。[1]
其次,炎热季节出现的日期与秦汉时期也非常符合。秦汉时黄河流域中部地区以*历六月中为大暑,也就是最热的时期,立秋后初庚为后伏,其时稍晚于大暑,或在六月下旬,所以秦汉时代中原地区最热期约为*历六月底或七月初,这与现今西安、郑州一带的平均气温,以公历7月为最高,故无殊异。[1]
最后,秦汉时期中原地区干季和雨季的出现与现在干季和雨季的出现也大体相当。秦汉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降水的空间分布有相当的差异。第一江淮间地区主要接近黄河下游的东南部,这一地区相当于今天中原地区东南和南部,秦汉时期这一地区的降水多集中在*历五月下半月到六月上半月,所以《要术》卷三引崔寔《四民月令》说:“五月芒种后……霖雨将降,储米榖薪炭,以备道路陷滞不通。”第二,黄河下游的北部地区,这个地区相当于今天中原地区的北部一带,其降水多集中在夏秋之交。第三,黄河中游地区,这一地区包括今天豫西一带,其降水多集中在*历八月,所以《汉书·食货志》中说这一带的农民“秋不得避*雨”。《汉书·沟洫志》说:“大川无防,小水得入,陂障卑下,以为污泽,使秋水多得有所休息,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因此,文焕然先生认为上述秦汉时期这种干季、雨季的地域差异与今流域相类似,可见秦汉时代流域降水的一般情况与今天没有很显著的差异。[1]
(四)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气候寒冷与温暖的交替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原地区的气候主要是寒冷干旱,不仅反映在农业物候上也反映在一些极端寒情事件上。在正史记载中中原地区大雪,陨霜,霰雨等寒情屡见不鲜。
据《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记载:黄初六年(225)“冬十月,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戍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竺可桢先生认为这是我们所知道的第一次有记载的淮河结冰。那时候已比现在寒冷了。[1]《资治通鉴》卷一四八中还记载了淮泗尽冻的又一寒冷事件。天监十四年(515)冬天,中原地区气候寒冷,不仅淮水、泗水又一被冻,而且浮山堰士卒被冻死大半。所以史籍载:“是冬,寒甚,淮泗尽冻,浮山堰士卒死者什七八。”
农业生产与气候息息相关,约成书于公元533~544年的北朝贾思勰所撰《齐民要术》中的《种谷》记载:“三月上旬及清明节桃始花为中时,四月上旬及枣叶生、桑花落为下时。”与现在相比较,当时春季物候推迟了十天至半个月,即春季温度比现代低,这显然是寒冷期的现象。另外在《齐民要术·安石榴》中记载:“十月中,以藁裹而缠之(不裹则冻死也),二月初解放。”现在河南、山东等地石榴树不需要盖埋就可以在露地过冬,这表明当时冬季气温比现在要冷。《黍穄》:“常记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冻树日种之,万不失一”,自注云:“冻树者,凝霜封著木条也。”此种冻树现象即现代的雾淞。贾思勰以此作为第二年黍子播种宜日的指示现象,说明当时的气温较低。
不仅是在中原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整个黄淮平原上都是极端寒冷的,这一寒冷期可以大体分为两个寒冷低值期,第一个寒冷低值时期出现在3世纪70年代至4世纪的第一个10年,时间长约40年。这40年中最主要的特点是寒冷事件出现的频率很高,这无疑说明这40年气候的寒冷波动。第一个寒冷期过去后,黄淮海平原上的第二个寒冷期至少在北魏初年已有迹象了,魏晋开始的第二个寒冷过程大约持续到6世纪20年代。[1]
隋唐时期是中国近五千年以来气候变迁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属于竺可桢所划分的四暖四寒模式中的第三个温暖期,即600~1000年,一般称为隋唐温暖期,以后学术界对竺氏的研究做了进一步深入的探讨,认为隋唐温暖期间有由暖转寒的气候波动,有相对寒冷的时期,但总体上而言隋唐时期的气候仍是处于温暖期。
从物候方面来看,龚高法等依据梅树分布于黄河中下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柑橘基本无冻害、春季物候期较今早10~15天等物候证据,认为隋唐温暖时期**带北界位置与现在相比“北移1个多纬度”。[1]王邨先生根据考古发掘遗物和历代文献记载的旱涝资料,采用历史研究和近代分析方法相结合的途径,研究得出了中原地区近五千余年来气候在年降水量(干湿)方面的变迁曲线。他认为自秦汉统一以来,中原地区二千多年来,共有九个大的偏旱少雨期及八个长的湿润多雨期,目前仍处在降水较少期中的偏干段。丰、枯期总是交替循环的出现,然而丰、枯期的时间有长、有短,风、枯期交替循环时段内的振幅,亦有高有低。具体来说,自西周以来,中原地区有一系列的丰雨期和枯雨期交替循环出现的情况,不过丰雨期、枯雨期的时间有长有短,风、枯期的严重程度也有所不同,其中最严重的干旱少雨期为公元前870年至721年,也就是西周晚期至东周初期,此时历宣、幽、平之世,公元300年至580年,即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最湿润多雨期为公元630年至800年的唐朝时期。如图[1]:
从王邨先生所绘制的中原地区近五千余年降水量变化曲线图来看,隋唐时期中原地区的确存在着长达近200年的丰雨期,而且丰雨期间振幅较高,达到了纵坐标所表示的降雨丰枯级别的第二级,即湿润多雨级。而从晚全新世2000余年以来,中原地区的降水和温度变化过程来看,本区降水和气温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温暖时期气候为多雨湿润;反之,寒冷时期气候干燥少雨。对河南省11个地市30余年的实测气温与降水量进行相关分析,也表明气温与降水量具有很好的正相关系,符合我国东亚季风气候的基本特征。[1]所以隋唐时期气候温暖而湿润的观点是有道理的。
(五)唐末至两宋——气候变化经历了由温暖到寒冷的过程
唐末至北宋中后期,中原地区一直都处于温暖期,北宋后期气候出现了转折,进入我国历史时期新的寒冷期。
《宋史·五行志》等史籍中有关开封地区此期出现冬无冰雪或气候偏暖的史料涉及49个年份,明显超过同一时期涉及31个年份的冬寒记录。至于有关冬暖的记录频率,其比例则更高。这表明开封当时是处于暖冬时期。开封地区冬季无雪或少雪的原因虽有多种,但大多是当时温度偏高、缺少强冷空气影响所致。因此有学者指出,“研究用极暖与极寒事件拟合1000年以来我国温度曲线,在北宋这一时段也是明显偏暖的”[1];“北宋史料中冬季少雪或无雪的记载,大部分应相对应于暖冬现象”[1]。有关这类气候的大量记载,表明北宋开封的气候是处于相对温暖的时期。在北宋的史料中,也不乏见到祈雪的记载,如乾德元年闰十二月甲寅,太祖“命近臣祈雪”;雍熙元年十二月甲辰,宋太宗对宰相说“今冬气和暖……若得三五寸雪,大佳”。在当时的夏历十二月甚至是闰十二月,东京等地还未下雪,说明当时冬季偏暖且缺雪。
另外还有大量的物候学方面的资料,也能够印证北宋前中期大部分时间内的冬季气候偏暖的状况。梅树只能抵抗-14℃的最低温度,所以只有在温暖湿润的条件下才能生存,北宋时期,东京地区多见红梅、江梅等多种梅树。北宋诗人梅尧臣的咏梅诗道:“此土只知看杏蕊,大梁亦复卖梅花”;“驿使前时走马回,北人初识越人梅”;“忆在鄱君旧国傍,马穿修竹忽闻香。偶将眼趁蝴蝶去,隔水深深几树芳”。[1]宋人朱弁也曾说:“顷年近畿江梅甚盛,而许、洛尤多,有江梅、椒萼梅、绿萼梅、千叶黄香梅凡四种。”[1]《宋史·地理志》载,东京御苑与后来的万岁山等地都有“梅渚”、“梅冈”。其中梅冈“植梅以万数,绿萼承趺,芬芳馥郁,结构山根,号‘萼绿华堂’”,规模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中国的淡水鱼有哪些
黄河有哪些大型的鱼类?最大的鱼有多大?
据统计,黄河目前大概有138种鱼类,这些鱼类种类不一,大小不同,世世代代生活在黄河水中。水中大型鱼类有青鱼、黄河鲤鱼、黄河鲶鱼等,有传言,黄河鲤鱼体重最大的可达300斤,但是目前为止从未捕捞过如此大的鲤鱼,捕捞上岸的大型鱼大概都有50斤,一般寿命都将近于10年左右,这些鱼类在黄河水中愉快的生长着,正因为黄河水中有众多鱼类的存在,黄河才成为了我国的母亲河,北方最早出现的半坡人也是受到了黄河的恩惠,才由最早的猿人慢慢进化成了人类。
黄河中出现的青鱼品种,虽然说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但是在黄河中依然可以看到这些鱼的身影,青鱼作为淡水鱼的一种,在我国的海域中都有分布,黄河中生活的这些青鱼,目前人们捕捞最大是114公斤,这也是可以称作“青鱼王”。黄河中独有的黄河鲤鱼数量也是非常多的,一般寿命超过5年的黄河鲤鱼至少都可以长到半米以上,体重也可以和青鱼媲美,这些黄河鲤鱼的重量也和青鱼的重量差不多,都是黄河中的大型鱼类。
其实黄河中最大的鱼类非中华鲟莫属,因为中华鲟是我国最大的淡水鱼类,但是因为黄河中的中华鲟已经消失不见,所以目前黄河中最大的鱼类只有青鱼,但是目前人类对于黄河鱼类的非法捕捞,导致黄河中的许多鱼类渐渐消失,尤其是一些大型鱼类,因为人们的过度捕捞而面临着灭绝的危机,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黄河中的这些鱼类,多加宣传黄河中这些鱼类对于自然环境的重要性,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黄河中的鱼类,让更多的人知道黄河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郑州水产批发在什么地方
1、郑州水产大世界
在郑州,有一个水产批发市场,是大家最熟悉的,那就是郑州水产大世界。它是整个中原地区,最大的水产品批发基地。
地址:位于郑州北环和长兴路口。
2、纬三路水产品批发市场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纬三路与经七路交叉口
3、柳林水产批发市场
地址:该市场位于郑州市北柳林村,南临北环道,北靠郑汴高速公路,东接107国道,西衔郑花公路,交通便利,位置优越,是黄淮地区重要的鱼货集散地。
4、亚宏水产品批发市场
地址:该市场地处郑州北郊环境优雅的郑州综合投资区内,东邻107国道,西邻铁路北站,南邻郑州环城高速公路,北接连霍高速公路。
5、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庙李镇陈砦海鲜批发市场
地址:位于郑州市北环路40号
我国濒危淡水鱼有多少种
800种以上的淡水鱼类是中国内陆水体极其珍贵的生物资源。其中包括为数众多的特有和珍稀类群,其中也不乏单型属和种。近年来,由于人类和自然的综合影响,许多鱼类逐渐变为濒危物种,初步的统计表明有92种,大约10%的中国淡水鱼类属于濒危物种。为了保护鱼类的生物多样性,我们分析了这些致使鱼类濒危的原因。
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有新物种的产生,也有老物种的灭绝。但在生命史的长河中,物种的产生和灭绝常常是保持着相对的平衡。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生物多样性的格局或多或少发生了改变或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现代**,人类的活动不但加速了经济和**的发展,也严重影响了别的生物。在整个地球,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是生物灭绝的主要因素。与别的生物一样,淡水鱼类的生活受到人类经济和生产活动,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以致于几十年前的经济鱼类今天成了濒危鱼类。主要鱼类种群也小型化和低龄化。目前,不但淡水鱼类的资源量明显减少,其物种数量也呈下降的趋势。
一、中国淡水鱼类濒危状态
由于地理环境和地区气候的巨大差异,中国拥有极大的生物多样性,仅淡水鱼类就有900余种。它们是中国内陆水体宝贵的生物资源。大约70%的中国淡水鱼类是鲤科鱼类.其中有很多特有种、单型属和种。它们不但是系统发育和生物地理学特殊和珍贵的研究材料,也是人类非常重要的生物资源。但是最近几十年来,许多淡水鱼类成了濒危物种。初步的统计结果显示92种大约l0%的中国淡水鱼类是濒危物种。这些濒危淡水鱼类包括:鲤科鱼类52种,鲇类11种,鲟鱼类5种,鲑蹲鱼类6种,其余(鳗鲡等)18种。濒危状态共分为4级:灭绝、稀有、濒危和渐危。我国淡水鱼类有4种灭绝、23种稀有、28种濒危、37种渐危。
二、中国淡水鱼类致危原因分析
虽然生物致危的原因许多,但明显的原因是生物栖息地的丧失和环境的改变。对鱼类而言,主要的致危原因是水电工程引起的环境变化、渔业资源的过度开发、水体的污染、盲目的引种和渔业法的不力。
1、鱼类栖息地的改变
1.1 水利工程的修建(水电工程大坝)
大坝修建以后,江河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坝所引起的变化对鱼类产生了许多**以致于鱼类不能适应新的生活条件。例如,大坝的修建使得流水环境变为静水,许多流水适应的鱼类在该水域就不能生活。大坝的修建对鱼类最严重的影响是改变了生殖环境,破坏产卵场。当然,大坝也切断了一些鱼类的洄游,直接影响生殖和生长,限制了种群的分布。
近来,我国以水电和灌溉为目的在江河的干流和支流修建了或正在修建或计划修建许多大坝。例如,长江上就修建了葛州坝,三峡大坝也正在建设中。这些工程严重影响了鱼类的生境,改变种类的区系和鱼类种群结构。长江特有色类种华鲟、白鲟的自然繁殖和生长就受到葛州坝的严重影响。
1.2 江湖围垦造田的影响
江河、湖泊水面的减少是近来淡水鱼类物种量和资源量受到破坏的主要原因。人口的急剧增长使得粮食的需求量也快速增长.为了获得更多的粮食,人们在江河湖泊周围修建围堰以获得更多的土地来增加粮食的生产。围堰的修建使得江河湖泊的潜水区消失,无疑这就缩小了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间。鱼类的种群结构和数量都会急剧变化而趋于减少。在中国,围堰或类似的设施常常修建于湖泊周围。如洞庭湖等。
1.3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环境变化的原因之一。森林植被的破坏常常引起上游地区的山洪爆发,洪水冲刷大量的泥沙进入河流,这将影响鱼类的呼吸而造成大量死亡。
2、生殖环境(产卵场)的破坏和饵料来源的限制
大坝和水污染等环境的变化能够造成江河中鱼类产卵场的破坏甚至 消失。因为许多江河鱼类具有较为固定的产卵场,一旦这些产卵场遭到破坏,鱼类的种群数量将会急剧下降。江河湖泊中水草丛生的区域常常是鱼类索饵的环境,但是这些区域目前也遭到严重破坏。
3、 鱼类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
1.过度渔捞
人口数量的增加势必造成食物的需求量的上升。而鱼类是人类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最终鱼类资源被过度开发和利用。这种过度的捕捞是目前鱼类资源量急剧下降的原因之一。许多以前的经济鱼类因为过度的捕捞现在成了濒危鱼类。长江中过去有许多专业的渔民,而现在只有很少数的渔民,因为现在鱼类资源量很小。
2.盲目剔除湖泊中的肉食性鱼类
在有些湖泊,为了单一的增加水产品的产量,往往除去湖中所有的肉食性凶猛鱼类,这种方法可能会增加一些鱼类的产量,但却破坏了湖泊中的生物多样性,使鱼类种群小型化,低龄化。食物链趋于简单。
3.鱼类的大规模捕捞
大规模捕捞是指同时捕捞成鱼、低龄鱼、幼鱼和越冬鱼。有许多有害的捕鱼方法长期在各个水域中使用,严重破坏了鱼类资源的持续利用。毫无选择地从水体中捕捞所有年龄组的鱼类最终会影响鱼类种群的结构引起不可恢复的破坏。具体的错误捕鱼方法是使用网眼很小的网具,密封阵,电捕等。
4. 木环境的污染
随着工业、农业及城市建设,越来越多的生活、工业、农业废水被倾入江河及湖泊中,直接影响鱼类的生存,特别是化工、造纸、农药对水体的危害最大。而且,过多的有机、无机废水会引起湖泊发生富营养化,使得大多数的鱼类不能生存。
5. 盲目引进鱼类
盲目地引进鱼类常常引起湖泊鱼类的土著种种群数量的下降甚至灭绝。一个湖泊,经过长时间的进化,形成了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各种鱼类有自己的生存空间,特定的食物来源,而引进的鱼类会与土著鱼类争夺生存空间和食物,从而引起土著鱼类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新疆博斯腾湖中引进河鲈使得土著的新疆大头鱼灭绝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o
6.法律所面临的困难
我国有许多有关渔业、野生动物、濒危物种保护的法令、法规。但是,由于许多具体的原因,如缺乏资金、设备、人员等,全面执法遇到很大的困难。特别是在边缘省份,大水面的湖泊等地区尤为困难.主要表现是:在禁鱼期非法捕鱼、捕杀国家一、二级保护鱼类、电捕和毒杀鱼类、使用**炸鱼等。另外,我国多样的地理环境和广阔的国土也给执法带来困难。
为什么古代中原的犀牛、大象等等动物都消失了?史书上记载商朝的时候**到处抓大象、猎犀牛做皮甲。
这与中国的气候变化有关。周朝之前,中国的大片土地(中原的河南、山东到陕西等区域)的气候温暖湿润,陆地上存在大量水泽,包括湖泊、沼泽、河流,因此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生长有很多热带**带动物,陆地动物包括大象、犀牛等大型食草动物,水中则生活有鳄鱼、巨鳖、大龟等爬行两栖动物。
后来气候逐渐变冷,植被渐渐消失,水泽减少,原有的各种动物也逐渐从中国**的内陆消失,仅仅在南方少数地区残存。
从多年的考古发掘,在内陆地区发现了很多这些动物的化石,以及先民利用这些动物毛皮骨骼制作的物品,这就提供了有力证明。
中国的淡水鱼都有哪些品种?
中国的淡水鱼都有哪些品种?品种太多了,鲤鱼草鱼,几瓜子等等等等,那都是他的淡水鱼的鱼吗?所以太多了,挤不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