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荆子菱 给各位分享山西运城地区有哪些习俗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山西运城过年的3个风俗及简介(山西运城过年的3个风俗及简介视频)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山西运城过年的3个风俗及简介

一、扫房子

山西运城过年的3个风俗及简介

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室内屋外,房间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地迎新春。运城每家每年过年前都会大干一场,房子先刷干净。

2、贴门画

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称为“门神”。 (注:这个风俗主要在农村,农村有大门大院,还会在树上贴“出门见喜”房顶(天花板)上贴“抬头见喜”等等写满吉利词的四字小条幅,门神,就是秦叔宝、尉迟恭这两位大仙了,还买些吉利词什么的,像“满院**”、“新春大吉”之类的)。

3、蒸花馍

运城地区每年过年有蒸花馍的习俗,花馍既用来待客用,也为娘家人看望已经出嫁的姑娘时准备,寓意农家人在新的一年中丰衣足食,万事如意。大多数家庭每年过年都会蒸花馍,有2-3大锅吧,你可要知道此锅非彼锅,一锅可以蒸50来个大馒头,是大的哦,够初1--15的干粮就行。

扩展资料

过年习俗

1、 春节早上吃饺子,是我们北方人普遍的习俗,表达人们在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表愿望的特有方式。因为按照中国古代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所谓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在人们心目中,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而且饺子形状极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则象征着生活富裕。

2、贴春联,是重要的年节民俗。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3、添新衣,大年初一,人们都要穿新衣,也含有送旧迎新的意思。因为民间以红色象征吉祥,儿童穿着大红色衣服,年轻妇女当然满身红艳,连老妇也系着大红裙。所以,在新年来临之前,你一定要准备好新衣服。

4、买鞭*,大年初一凌晨,家家户户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放“开门鞭”,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所以,年前都要备好烟花爆竹。

5、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山西运城的民族风俗有那些啊?

运城,古称“河东”,因“盐运之城”而得名,是中国唯一一座因盐而建立起来的城市。2000年撤地设市,辖1区2市10县、149个乡镇(街道办事处)、3173个行政村。总人口533.6万,其中农村人口

272.4万,国土面积1.4万平方公里。

运城特色小吃:

北相羊肉胡卜

北相羊肉胡卜的诞生,与著名的戏剧“二进宫”有关,“二进宫”是一部反映明代宫廷斗争的历史剧。明穆宗朱载厚死后,李良企图篡位,皇后密召徐、杨二人进宫,欲把太子交与二人带出宫。杨派人去

蒲州搬兵却走漏风声,李良派兵追到泓芝驿。北相镇的路老汉在泓芝驿卖炊饼,一位后生冲进他的席棚喊救命。后生一路上饱受风寒病倒了,高烧不退。路老汉心急无招,把炊饼用刀切碎,抓起一

块羊油放进锅中,趁热放进大料,再投入一把潞盐加水烧开,把炊饼加入烹好倒进碗中,趁热喂下。半个时辰后,后生高烧渐退,赶往蒲州搬兵救驾。事后,这位后生找见路老汉,见面就拜,唱

道:“你让我吃的真是护国良肴啊!”路老汉听不清后生的南方话,把“护国”听为“胡卜”了。

稷山麻花

稷山麻花是运城的传统风味小吃。据传,麻花原是宫廷食品,传至民间时成为两股面粘在一起的形状,现在洪洞一带还可见到这种食品。清乾隆年间,翟店镇西位村的一位商人把它带回家乡运城,

制作出售,食者甚多。后来,这位商人不断改进制作技术,将麻花由两股改成三股,然后拧成炸制,呈金**细丝花纹状。

芮城麻片

芮城麻片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产于黄河北岸的芮城县。是用芝麻、小米汤、熟面粉、大豆油、柠檬酸、广东榴花白糖等十余种原料和质软甘甜的芮城井水精制而成。片薄如纸,晶莹透光,其味蜜

甜,入口酥脆,食后有余香。经盛夏而不粘连,存放久而不变味。长久食用,有舒肝健脾、消除疲劳、振奋精神、补充营养、促进新陈代谢之功效,老幼咸宜。

甑糕

甑糕是由糯米和枣闷蒸而成,关键是适时加水掌握火候。虽不及八宝米,在晋南一带也久负盛名,因为它是用特殊的器皿蒸煮,一粘二甜,老少可口,如与涝糟合煮少许,饮之,更是别有风味。为

新绛老少皆宜的传统小吃。

特点:软、粘、甜、热,喜甜可多放白糖,宜热食。

万荣凉粉

万荣凉粉用红薯粉制成,白晶透亮,调上鲜红的辣椒油,拌上生蒜泥、芥末等调味品,麻辣酸香,清凉爽口,是一道适合夏季食用的小吃,其色洁白,晶莹剔透,嫩滑爽口,夏季冷食有消暑解渴之

效。有热凉两种,浇羊肉臊子的为热凉粉,调以油辣子、芥茉、食盐、蒜泥、酱油、醋的为凉凉粉。凉粉筋道,调和麻辣适度,醋香诱人,入嘴即咽。据传始于清代,由陕西韩城传入,是一道万

荣名吃与文化兼融的美餐。

闻喜煮饼

闻喜煮饼有着山西“饼点之王”的美誉,又有“国式糕点绝产”之美称。煮饼在明末就已有名气。鲁迅先生在小说《孤独者》中有“我提着两包闻喜产的煮饼去看友人”的字句。煮饼是一种油炸的点心,在晋

南民间把“炸”就叫“煮”。闻喜煮饼形似圆月,由于外皮粘满白芝麻,所以外观是月白色。其外裹芝麻,滚圆状,内有栗色、绛白二色分明的饼馅,可拉出几厘米长的细丝,酥沙香甜、不皮不粘不

腻,久不变质。主要原料为面粉、蜂蜜、小磨香油、糖粞及上等红白糖等。

运城风俗:翟店抬阁、寺庄花鼓、十二生肖花鼓、马拉花车、坞堆火龙等。

扩展资料:

运城地方特产

闻喜花馍

闻喜花馍是人工用面做成的各种样式的馒头,花式各样,从而命名为花馍。闻喜花馍盛行于明清,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完整的创作体系,具有丰富的文化品位和浓郁的

地方特色。闻喜花馍有“花糕”、“花馍”、“吉祥物”、“盘顶”四大系列200多个品种。

2006年入选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展出

2012举办的中国·闻喜花馍文化节上创造四项世界纪录

2012年2月3日,首届中国闻喜花馍文化节在闻喜县城成功举办

临猗苹果

临猗低处黄河之畔中条山之下,气候湿润,昼夜温差大,海拔高,无污染,是优质苹果基地,苹果个大,色鲜,红富士×新红星杂交育成的优良中晚熟品种,在临猗县9个中下旬成熟,果实极大,平

均单果重400—500g,果型指数高达1.3以上,属大型高桩中晚熟苹果,肉质硬脆,酸甜爽口,不发绵,贷架期长,着色鲜红。

垣曲猕猴桃

垣曲县的猕猴桃资源丰富,有紫果、软枣和元宝等3个品种,主蔓长达10多米,直径达10厘米以上,但处于野生状态。1979年,垣曲县有关部门选择优良单株,调查研究高产技术,将收集到的种子、

剪集的枝条,进行人工栽培繁殖,已经大批成活,长势良好。

绛县山楂

绛县素有中国山楂第一县的美誉,自1987年就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七大山楂基地县之一。如今,绛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山楂生产基地县,10万亩山楂遍布全县10个乡镇,形成大金星、敞口、大

五棱、大果等优良品种。从事山楂食品加工的企业有100余家,主要产品有山楂果脯、蜜饯、汁、果酱、糖、饼等8个系列30多个品种,产品远销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荣获国家“七五”星火

科技成果优秀奖,1998年通过了美国FDA质量检测,2001年被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认定为名牌产品,2003年维之王和金甲公司的九个产品获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成为消费者信赖的绿色食品。

参考资料来源:运城市人民**-市情概况

参考资料来源:运城市文化和旅游局-稷山元宵节社火表演活动惊艳亮相

山西过端午节的习俗资料 200字

一、插艾蒿、编艾人、艾虎

在宅院中还有“端午到、插艾蒿”的习俗。艾蒿昧辣,是一种芳香化浊药物,具有杀虫和防治植物病害的功效。蚊子、苍蝇往往避其味而远逃。端午节,家家户户要在门上插一束艾蒿以辟邪。晋北习惯将艾蒿编**形,悬于门楣,称为艾人。晋南习惯将艾蒿编成虎形,悬于门首,称为艾虎。

二、解州男女戴艾叶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三、贴门虎

曲沃等地是用纸剪成老虎、粘艾叶,贴在门上,称为贴门虎。浮山等地是采制艾蒿悬挂门楣。一些靠河水草盛的地方,习惯在门上插菖蒲。还有的地方是门上贴钟馗面像驱邪。晋南一些地方,端午节要用五色线将家具、门环等物缠绕。

四、饮雄黄酒

其来历与吃粽子有相似之处,主要用于防病和祛毒。中药典籍记载,“五月五日饮菖蒲、雄黄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虫”。雄黄是一种中药材,具有解毒、杀菌、辟邪之功效。

传说屈原投江之后,屈原家乡的人们为了不让蛟龙吃掉屈原的遗体,纷纷把粽子、咸蛋抛入江中。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鱼龙,保护屈原。一会儿,水面果真浮起一条蛟龙。

于是,人们把这条蛟龙扯上岸,抽其筋,剥其皮,之后又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黄酒抹七窍,以为这样便可以使孩子们免受虫蛇伤害。 据说这就是端午节饮雄黄酒的来历。至今,我国不少地方都有喝雄黄酒的习惯。

山西民俗文化有哪些?

西安运城稷山县婚嫁习俗?

您好!


西安婚嫁习俗有哪些
1、订婚 请介绍人。求婚之家,欲择某户子女为婚,先请介绍人到家招待一番,说明求婚之意,于是介绍人奔走双方,发挥媒介作用。
2、(见面) 经介绍人媒介同意联姻者,约定时间两对象在男方或其亲戚家相见,经谈话同意,即订婚约。见面时,男方要简单招待,双方主要亲戚要参加,参与意见,谈话后,两人要互赠礼品(男给女一身衣服和四样礼,女给男方礼品稍轻)。如对方收礼,就表示同意,否则就有问题。
3、(看屋)近年来兴起了女方到男方家看屋的规矩。看屋时,女方的主要亲属要陪同,男方要设像样的宴席,要给女方比见面时更重的礼物,至少一身好衣料。如男方不同意看屋,需将看屋的花费折成现金给女方,纯属一种索礼之举。
4、(扯衣服) 看屋之后,介绍人即与双方协定给女方扯衣服的数量、花色、时间、地点以及去什么人等。这天,男方主婚人与介绍人同女方去的人进县城,一般扯四至六身(每身2件,每件7—9尺)的衣料,十身、八身不等,至少要花二三百元,多者千二八百。解放初多买布料,现在以毛料、绸料为主。除衣料外,还有鞋、袜、围巾、毛线、提包等。扯衣服完毕,一行人还要到饭馆进餐,叫十个八个菜,花上百元。农村人常为扯衣服犯难。
5、(坐喝) 渭河北人叫“吃酒席”,渭河南人叫“过礼”,民间人贬之为“抄、抄、抄”,意谓“吃、吃、吃”,坐喝之礼仪非常隆重。这天,男家要杀猪、宰羊,备齐鸡、鸭、鱼、肉,请厨做菜,搭棚待客,房上架高音喇叭等搞得排排场场,以示富有。男方亲属应邀带礼品赴宴,女方通知族门、乡*、亲戚扶老携幼来坐吃媒席,以表赞同。普通坐喝,待客七八桌,多者竟达二十多桌,上菜二三十道,其程序是:(1)进门先喝茶,佐以糕点、干果,有四碟九盘者,亦有十三花(九大盘上架四小碟)。(2)吃先饭,以吃臊子面居多数,专请村中巧妇操作,要达到:“薄如纸,细如线,下到锅里莲花转”,臊子有猪肉、羊肉、鸡丝等。(3)两顿饭:先喝酒,再吃饭。喝酒时,开始出盘摆八个或四个菜;然后边饮酒边上菜,山珍海味、五花八门。饮中,男对象由女家一人领上为女家客人逐一敬酒,叫认女婿,女对象则由男家一人领上给男家客人敬酒,让其认媳妇。酒过三巡,介绍人将男方为媳妇所备衣物和客人所赠之礼品,放在大盘内,呈于女家主婚人面前(包括事先约定的婚礼现金,用红纸封好)当面交付,如无意见,即完成订婚(过礼)任务。酒后吃饭,一般是一盘端,九个菜带馍。现行订婚礼,大体分为“仁义亲”240元,“普通亲”360元,多于以上者为“高价亲”。过礼之后,每逢四时八节,未婚男女要互送节礼,男方之礼重于女方,女方来男家送节礼叫回门,男家必盛情接待。
择吉:即选择吉期结婚,乡下人叫合日子。男方欲娶,经媒人说通女方后,请先生推算吉期。首先看男、女属相的“利月”、“败月”,有一首合婚“利月”谣:“正、七迎鸡兔,二、八虎与猴,三、九蛇共猪,四、七龙与狗,**五、十、一,六、腊鼠马走。”其次,选择吉日、吉时,除上述讲究之外,还忌讳择吉时**和四只眼(孕妇)的人接近,怕冲了“喜”等,今天此种陋习逐渐减少了。
完婚:也叫嫁娶,乡下人称娶媳妇,旧的婚礼很复杂、很讲究,其主要项目有:
6、(迎亲准备) 请执事:即请主持婚礼仪式的人。请礼笔:即请收礼先生,于前一日书写喜联(大门、洞房门),结婚之日收写礼品名单。请“宾相”:乡下人叫请相客。男方请宾相,女家请扶女(或称侍女)。“宾相”要选年龄与新郎相当,关系好,且家庭条件好(谓有福的人)的已婚者2人担任,任务是陪伴新郎参加婚礼仪式。请厨师(包括做菜的红案师傅和蒸馍的白案师傅)。请跑乱:即请族人、亲友专司勤杂工作,如借家具、搭棚、买东西、烧水、招待等。请乐人:即叫、“龟子”(民间乐队),有三口、五口、八口之分,钟鼓乐之,奏乐助兴。赁轿:轿分红轿(花轿)、绿轿(蓝轿)两种,皆木制,长方形,双杆,顶如方盖,厢长5尺,宽3.5尺,高5尺,上有顶,底有平板,开前门有帘,轿内设一座,两轿杆长1.2丈,四人抬。红轿用红布作帷,花轿为雕花彩帷,绿轿以绿布或蓝布作帷。顶呈锥形,上雕“麒麟送子”,四角吊红色绣球,四臂刻八仙人物。
7、(迎亲) 作为男家为“合婚”仪程序幕;而女家则是“送女”仪式。此日一早,新娘子由梳头侍女(伴娘)梳妆打扮,等待男家迎娶。新郎身穿长袍礼服(蓝色绸缎做),头带礼帽,披红插花,由本家叔(伯)、迎姑、宾相、轿夫、乐人等陪伴,骑马或坐轿(旧时世家、富户亦有新郎坐绿轿伴红轿迎亲的),携带“凤冠霞帔”及一面照妖镜、一把遮日伞等礼品来到岳丈家。在奏乐中,新郎为岳父母行叩头礼,入宴席。女方伴娘为新娘戴冠披霞,穿红绣鞋,蒙红绸盖头,向祖先神位告别,向父母兄嫂行礼辞行。此时新娘离别之情油然而生,哭声感人,叫“哭轿”或“哭嫁”。还有哭词叫《哭轿歌》:“娘呀娘您养我身,今日出嫁成客人,丢下弟妹谁照看,好比钢刀挖我心……”。在乐声、*声中由梳头侍女扶入轿中,轿门垂帘。照妖镜悬于轿杆,选二童扶轿护送叫“押轿”。乐人前头吹奏, “衣架”(摆新娘的妆奁等针钱活的木架)随后,紧跟“什罗”(专放新娘装饰品及生活用具的木抬箱),新郎骑马于轿前,梳头侍女之车随后,再后是娘家客人的乘车,形成一列长长的队伍,名为“吃筵席的”。凡轿过之村,皆鸣*停歇,村女皆争观品评新娘的手艺。轿过桥头、十字路口、街道,必要鸣*,有的还要贴红纸条表示以喜驱邪(送女仪式的隆重与否,因贫富而异)。若途中撞亲(两家花轿相遇),以互换礼物让道,表示互不干扰,各自平安。若遇丧棺,则要改道,或以红绸遮轿,在*声中前行。
8、(婚仪) 也叫“拜堂”、“拜天地”,由执事主持,执事身着礼服(礼帽、长袍)。从迎轿开始,“执事”手提一只斗,内装甘草(表示金)、麸皮(表示银),口唱《草料歌》,在鞭*声中将新娘迎下轿来,穿门入庭,至花堂前,命新郎上前揭去新娘的盖头,象征夫妻相认。堂前桌上摆香、烛、献品及供奉“天、地、君、亲、师”之牌位;地铺红毯为新郎新娘叩首之用;另外桌上还放置六物:斗、秤、尺、剪、算盘、镜(象征传说中“三媒六证”之“六证”),表示“公平合理,心明如镜”。
9、(宴客) 叫“待客”,也叫“坐席”。一般是两顿饭,首席:一盘九碗(四角凉菜,五碗热菜)带馍。第二顿开始先喝酒,盘里四碟或六碟,边喝边上菜,酒毕再出一盘菜带馍。饭前饭后,以茶点招待。坐席的座位有尊卑长幼之分,即将娘家贵宾让至上席(如岳父母、舅、姑等)。饮宴中,新郎、新娘要逐席向宾客敬酒,主要亲属接酒时还要回赠一件礼物,这种礼叫“认亲”,所赠之物叫“见面礼”。宴客中,猜拳行令不亦乐乎。
10、(耍房) 也叫“耍媳妇”,“闹新房”。在婚后的三个晚上,都有人耍房,其内容丰富多彩,有说曲儿(猜谜)、绕口令、唱歌,有双亲嘴、双吃糖、摘樱桃、鸳鸯送枕等,节目都很有趣,但也有些不健康的内容,如给纸烟内装上小*,新娘点烟时*响被吓,有的给茶水中放上辣椒面或芥末粉,新娘一喝就咳嗽不止,另外还有些低级趣味的不文明节目往往出现。
11、(送饭)结婚后第二天一早,娘家及主要亲属要给女儿送饭,有饺子、面条,一家摆一盘,意指女儿勿忘娘家的养育之恩,婆家则要盛情款待亲家客人。
12、(回门) 婚后第三天(如逢单日推后一天,意取双吉),由宾相带上一对新人,抬上什罗去女方家赴宴叫“回门”,也叫“请女婿”,岳丈家设宴招待,女婿要给岳丈家里门族的长辈行叩头礼,受礼者以小礼品回赠,以示认亲。在回门之日,女家村院中人,还要戏耍女婿,女婿必须和气嘴乖,有时给耍闹者以红封等,—直热闹到天黑,才回家中。
13、(贺礼) 也叫行礼。结婚之喜,亲戚要行礼,舅、姑、姨、干父家必行重礼——蒸花老虎一对,给新郎披一条红绸子等四样礼。舅父要买一盏灯、一个脸盆,其他亲戚按其远近以定礼物之轻重,远亲虽不必蒸老虎,也要带九个大花馍,有蒸面鱼的,有蒸大油炫的。乡*、朋友行礼一般是现金,叫“干礼”。德高望重之人之子完婚时,乡友多联名行“喜幛” (也叫“条子”,即红绸、缎料),上写恭贺的联语,如“天成良缘”、“喜渡鹊桥”等字,主人对乡亲贺礼者,同时宴请接待。

陕西西安婚嫁当天的习俗
1、食汤圆:新郎在结婚出发前,要与父母兄弟及闺中女友一起吃汤圆,表示离别,母亲喂女儿汤圆,新娘哭。
2、讨喜:新郎与女方家人见面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这新娘,此时,新娘之女友要故意拦住新郎,可是条件要新郎答应,通常都以红包礼成交。
3、拜别:新娘应叩别父母道别,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
4、出门:新娘应由一位福份高的女性长辈持竹匾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头顶不能见阳光,另一方希望像这位女性长辈一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注:准备竹匾,并在上面贴上喜字)
5、礼车:竹匾可置于礼车后盖。
6、敬扇:新娘上礼车前,由一名吉祥之小男孩持扇给新娘(置于茶盘上)新娘则回赠红包答谢。(注:准备一把扎有两个小红包的扇子)
7、不说再见:当所有人离开女方家门时,决不可向女方家人说再见。
8、掷扇:礼车启动后,新娘应将扇子掷到窗外,意谓不将坏性子带到婆家,小男孩将扇子捡起后交给女方家人,女方家人回赠红包答谢。
9、燃*:礼车离开女方家燃放鞭*。
10、摸桔子:礼车至男方家,由一位拿着两个桔子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桔子,然后赠红包答谢。
11、牵新娘:新娘下车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匾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持新娘进入大厅。
忌踩门槛,要跨过门槛。
过火盆,踩瓦片:新娘进入大厅后,要跨过火盆,并踩碎瓦片。
12、进洞房:新人一起坐在预先垫有新郎长裤的长椅上,谓两人从此一心并求日后生男。不准有任何男人进入洞房。(进洞房要选订时辰)
13、忌坐新床:婚礼当天,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新娘更不能躺下以免一年到头病倒在床上。另外,安床后到新婚前夜,要找个未成年的男童,和新郎一起睡在床上。
陕西西安在结婚风俗上尤为讲究,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形式上已更新不少,但是这也表达了父母对儿女们的美好祝愿。

希望能帮到你,望你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