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令狐怜岚 给各位分享对时标准要求是什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电力系统对站内GPS对时的要求是什么?GPS对时接口方式分类有哪些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电力系统对站内GPS对时的要求是什么?GPS对时接口方式分类有哪些

(1)110KV枢纽变电站和220KV及以上变电站要求系统具有GPS对时功能,要求对变电站设备和间隔层IED设备(包括电能智能表等)均实现GPS对时,并具有时钟同步网络传输校正措施。110KV终端站、35KV变电站不要求GPS对时功能,但要求具有一定精度的镇内系统对时功能。GPS时钟同步信号可以覆盖全球。24H向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位置、速度及时钟信息。该系统具有实用性强、准确性高的特点。利用GPS,电力自动化装置可以精确的控制广域测量系统,分析故障录波信息。采用GPS技术,实现站内甚至站间的准确对时,对时的精度达到了微秒级要求,目前已经成为最佳的对时方案。
(2)对时接口方式有以下几种:
1)脉冲同步方式。脉冲同步方式又称应对时方式,主要由秒脉冲信号每秒个脉冲和分脉冲信号(每分钟一个脉冲)。秒脉冲是利用GPS装置所输出的每秒一个脉冲方式进行时间同步校准,实践准确度较高,上升沿的时间误差不大于1us,这是国内外保护常用的对时方式。分脉冲是利用GPS装置所输出的每分钟一个脉冲方式进行时间同步校准,实践准确度也较高,上升沿的时间误差不大于1US。另外,国内一些制造厂通过差分芯片将每秒一个脉冲转换成差分电平输出,以总线的形式与多个装置同时对时,同时增加了对时距离,由每秒一个脉冲几十米的距离提高到差分信号1km左右。装置的同步脉冲常用空节点方式输入。
用途:对国产故障录波器、微机继电保护测试仪,雷电定位系统,行波测距系统对时。
2)串行口对时方式。串行口对时方式又称软对时方式,是因爱综合自动化网络提供的通信通道,以监控时钟为主时钟,将时钟信息以数据帧的形式向各个时间从装置发送,报文包括年、月、年、分、秒、毫秒。也可包括用户指定的其他特殊内容,如接受GPS卫星数,告警信号灯,报文格式可为ASCⅡ码或者BCD码或用户定制格式。从装置接收到的报文后通过解帧获取当年主时钟信息,来校正自己的时间,一保持与主时钟的同步。装置通过串行口赌气同步时钟每秒一次的串行输出的时间系想你对时。串行口有分为RS-232接口和RS-422接口方式。
用途:对电能量计费系统、自动化装置、控制室时钟对时。
3)IRIG-B码对时方式,IRIG-B为IRIG委员会的B标准,是转为时钟的传输指定的时钟码。国外进口装置长使用该信号输入方式对时,每秒输出一帧按秒、分、消失、日期的顺序排列的时间信息,IRIG-B信号有直流偏置(TTL)水平,1KHZ正弦调制信号、RS-422电平方式、RS-232电平方式4种形式。
用途:给某些进口保护或故障录波器对时。

苏州市劳动法规定加班多少小时

电力系统对站内GPS对时的要求是什么?GPS对时接口方式分类有哪些

劳动法全国是统一的,每月正常工作5年,每天不超出8小时,每月加班时间不得超出36小时。

国家规定工作时间一天最多在几个小时?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有的人周末双休,有的人周末单休,有的人一个月只休三四天?难道劳动法对于工作时间没有具体的规定吗?如果有,劳动法对于工作时间是怎么规定的呢?根据劳动法第三十六条,三十八条的规定,以及《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国家实行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小时的工时制度。用人单位应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对用人单位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法律也做了明确的限制性规定,《劳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一条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第三条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

Costco验厂对工时有什么要求?

Costco验厂对薪酬的要求如下:1.工厂支付给工人的薪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薪资标准和行业标准;2.正常工作时间(没有加班),工厂支付给员工的薪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薪资标准或行业标准;3.工厂必须按照劳动法支付员工加班薪资,平时加班为1.5倍,周末加班为2倍,节假日加班为3倍。还有应该注意一下工人的以下收入不属于工资范围:1.社会保险福利费用,如生活困难补助费、丧葬抚恤救济费、计划生育补贴等;2.劳动保护相关的费用,如高温补贴费、低温补贴费、夜班津贴、特殊岗位津贴等;另外生产单位不得对员工实行扣薪处罚,禁止为了支付较低薪资作出学徒工计划,严禁在劳动合同中否认员工享受福利待遇。最低薪资标准,不同地区的最低薪资也有所不同,最低薪资不得包含以下项目:各种津贴福利、加班费等,具体可以参照2016年各城市最低工资标准。工厂应当保留员工的工资条,工资条须有员工本人签字,工资条中应列出所得工资组成、扣除项。工厂必须以货币的形式支付员工薪资,不得以物品抵押。

对于小时工劳动法的规定是什么

法律分析:小时工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提及的非全日制用工。劳动者在同一单位一般工作时间每日不超过四小时,双方当事人可以口头订立协议,不得约定试用期,双方当事人任何一方随时可以通知对方终止用工,计酬标准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规定的最低小时工工资标准。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六十八条 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

第六十九条 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可以订立口头协议。从事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者可以与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但是,后订立的劳动合同不得影响先订立的劳动合同的履行。

第七十条 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不得约定试用期。

第七十一条 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任何一方都可以随时通知对方终止用工。终止用工,用人单位不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第七十二条 非全日制用工小时计酬标准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人民**规定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非全日制用工劳动报酬结算支付周期最长不得超过十五日。

质量管理体系目前执行的最新标准是什么?

  质量管理体系目前执行的最新标准是ISO9001:2015标准,有四个核心标准:
  一、ISO9000:2015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
  二、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
  三、ISO9004:2015质量管理体系 业绩改进指南;
  四、ISO19011:2002 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国际标准之一,在1994年提出的概念,是指“由ISO/TC176(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制定的所有国际标准”。该标准可帮助组织实施并有效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是质量管理体系通用的要求和指南。我国在90年代将ISO9000系列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随后,各行业也将ISO9000系列标准转化为行业标准。

如何制定企业标准|企业制定企业标准的一般要求

  如何制定产品标准\x0d\x0a 制定产品标准的目的--(1)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法律的要求。(2)判定准则——判定产品是否合格的依据。(3)反映社会需求,作为企业质量管理的目标——本质所在。这里的"社会需求"包括供方的所有受益者的需要,但主要是顾客的需求,它是满足其他受益者需求的前提,所以通常讲"顾客需求"或"市场需求"。产品标准,只有它能正确反映市场需求,才能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否则,生产的越多,积压也越多、浪费也越大。产品标准只有它能正确反映市{场需求时},用它来判定产品是否合格才有意义,否则,即使合格品也毫气无价值,因为它不可能被市场所接受,这同生产废品是等效的。 正确反映市场需求是产品标准’的核心问题—产品标准的灵魂。 \x0d\x0a 产品标准是表达产品要求的重要内容之一。一些企业在采用GBH 19001-2000标准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时,往往因为忽视适用的产品标准而影响了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一些审核员也往往因为忽视企业适用的产品标准而影响了审核的深度和对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整体评价。为此,本文对产品标准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作用及产品标准的确定进行探讨,以期引起重视。 产品标准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作用 \x0d\x0a 1.产品标准是产品要求的重要体现GB/T 19000—2000族标准明确地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和产品要求区分开来。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是通用的,适用于所有行业或经济领域;产品要求则是特定要求,|考试大|只适用于特定的产品。 GB/T 19001—2000标准井不规定产品要求,但它是产品要求的有益补充。任何企业在采用GB/T 19001—2000 标准时必须同时考虑产品要求;应在所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中体现本企业的产品特点。 \x0d\x0a 产品要求和有关过程的要求可包含在技术规范、产品标准、过程标准、合同协议和法规等要求中。其中,产品标准是产品要求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企业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x0d\x0a 2.产品标准具有重要的法律地位GB/T 19001—2000标准特别强调,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应满足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第二条规定:“对下列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应当制定标准: (一)工业产品的品种、规格、质量、等级或者安全、卫生要求。 \x0d\x0a (二)工业产品的设计、生产、检验、包装。储存、运输、使用的方法或者生产。储存、运输过程中的安全、卫生要求。 \x0d\x0a (三)有关环境保护的各项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 (四)建设工程的设计、施工方法和安全要求。 \x0d\x0a (五)有关工业生产、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技术术语、符号、代号和制图方法。 \x0d\x0a 《标准化法》第六条明确指出:“‘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应当制定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企业的产品标准须报当地**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已有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国家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在企业内部适用。 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对于标准化法规体系来说,强制性标准是国家法律法规的一部分。《标准化法》第十四条规定:“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禁止生产、销售和进口。推荐性标准,国家鼓励企业自愿采用。 \x0d\x0a 3.产品标准是企业组织生产的依据GB/T 19001—2000标准“7.l产品实现的策划”条款指出,企业应确定‘产品的质量目标和要求“。这些要求可能包括在相应产品的标准或产品特性和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中,而产品标准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只有全面、准确地理解产品标准的内容,才能为识别过程、确定资源。控制和管理过程提供依据。 \x0d\x0a (1)产品标准是产品质量的技术保障产品标准是组织技术经济能力的综合反映。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主要表现为质量之争,即技术经济能力的较量。对产品来讲,其质量的技术指标主要反映在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使用性、寿命以及外观等方面。产品标准不仅客观地反映了上述技术指标的基本要求,而且对实现上述指标的要求所进行的试验、检验方法、手段以及规则等内容进行了统一规定。这不仅反映了产品质量在技术上的成就,也为企业的管理工作明确了目标,为产品质量水平的评定提供了技术依据,对提高产品质量既有保证作用,又有促进作用。 \x0d\x0a (2)产品标准是优化生产秩序的内在需求质量管理和标准化都是现代化生产的产物,\x0d\x0a  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质量管理一经出现便和标准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质量管理过程就是标准制定和贯彻的过程。产品标准化是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企业管理、提高工艺水平、确保产品质量、保持性能先进、取得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企业以产品为主,其一切生产技术活动都为“产品”这个中心服务。所以,产品标准化程度的高低,对企业的各项生产技术工作都有直接影响。不对产品的品种规格合理优化、简化,\x0d\x0a  势必出现品种繁杂、规格混乱的状况。因此,运用竹化原则和合理分档的方法,将产品\x0d\x0a  型式、基本参数、尺寸以及结构等作出合理规定,以协调同类产品之间有配套产品之间的关系,实现产品品种的系列儿,既能使组织保持有利序地组织生产,又能满足社会生产和顾客的需求。\x0d\x0a  (3)产品标准是提高效益的重要条件产品标准在规定各项指标时,不但要考虑生产技术的进步,而且要对企业生产的状况、顾客的需求和国家、企业的综合效益充分加以考虑,使企业在保证产品质量,满足顾客需求的前提下所付出的成本最低,使顾客在使用、管理和维护产品时所发生的费用也最低。\x0d\x0a  (4)产品标准是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核心企业开展标准化的目的,主要是提高产品质量;发展产品品种,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除制定产品标准外,还需要制定一系列与其有关的基础标准、方法标准以及安全、卫生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标准。这些标准的制定都围绕产品标准展开,都是为了产品标准顺利执行而采取的措施和手段。\x0d\x0a  如企业围绕产品标准所制定的设计、工艺、工装、外购件、\x0d\x0a  原材料和试验、检验标准,以及各种工作方法、工作程序和生产管理等方面的标准,都是为了保证所生产的产品符合产品标准而规定的。\x0d\x0a  (5)产品标准是满足顾客要求的保证在采购过程中,产品标准是采购人员进行采购井对供方控制的技术依据。在销售过程中,产品标准是签订合同的依据。发生质量纠纷时,应依据产品标准进行处理。在开展国际贸易方面,采用国际先进的产品标准可以消除国际贸易方面的壁垒。产品标准和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完美结合,能使组织证实有能力稳定地提供满足顾客和适用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能不断地增强顾客满意。\x0d\x0a  产品标准的确定\x0d\x0a  1.确定适用的产品标准企业在组织产品生产前,可按下列方式之一确定适用于自身特定产品的产品标准:检索现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选择适用的文本作为企业产品的依据;如无适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企业可根据情况制定适用的完整的产品标准或单项的产品标准,作为产品生产的依据;虽然已有适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但希望生产出比其技术指标更严、质量要求更高的产品,企业也可适时制定适用于自己的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国家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x0d\x0a  2.制定企业适用的产品标准企业产品标准的制定可按如下步骤进行:在产品的研制试验和设计试制阶段,应拟定产品标准方案(草案),并按此方案试制。拟定产品标准方案(草案)时,可对同类产品标准进行检索,收集相关信息,尽量参照国际或国外先进的相关标准。新产品在小批试制后,产品标准(草案)是新产品定型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产品通过鉴定后,应进一步修改完善产品标准并报当地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批量投产后,产品标准则是企业组织生产的依据。应定期对企业产品标准进行复审,复审周期一般不超过三年。产品标准复审后,企业应及时向受理备案部门报告复审结果。复审中如有修订,应重新备案。\x0d\x0a  国家或行业制定的某类产品的通用技术条件标准,是对某类产品所具有的共同性要求的一般规定,是同类产品中各种具体产品必须达到的要求。但是,通用技术条件标准不一定能够满足不同场合的具体要求,企业需要根据通用技术条件标准和具体情况制定一些补充性的技术要求或具体产品标准。\x0d\x0a  产品的技术要求、检验和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是产品标准的核心内容。\x0d\x0a  (1)产品标准的技术要求\x0d\x0a  ①充分体现产品的使用要求与产品的基本特性,同时考虑健康。安全、生理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因素。\x0d\x0a  ②根据实际需要从环境适应性、使用性能、理化性能、稳定性、健康安全和环境保护、耗能指标、外观和感官要求、材料要求、工艺要求和其他要求等方面规定标准的性能要求。\x0d\x0a  ③尽可能定量表示,一般需规定其标称值(或额定值)\x0d\x0a  (2)选择产品标准的三条原则\x0d\x0a  ①目的性原则。产品的大部分特性由产品的设计和工艺作出了规定,标准规定的产品特性(即技术内容)仅是产品特性的一部分。因此,必须根据制定标准的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必需的技术内容在标\x0d\x0a  准中加以规定。\x0d\x0a  ②性能特性原则。为了实现所制定标准的目的,原则应根据性能特性规定要求,给技术发展最大的自由度。\x0d\x0a  ③可检验性原则。标准应规定那些能被检验,从而可通过检验得到证实的特性。有些要求过于空洞;没有具体内容或根据目前的技术水平无法证实,则不要在标准中加以规定。标准不宜使用“较好”、‘取强“等不明确的用语,以增加标准的可操作性。\x0d\x0a  (3)产品标准的检验或试验方法\x0d\x0a  ①凡技术要求中所规定的内容;一般应规定相应的检验或试验方法,一些常规性的检验或试验方法可例外(如外观检查等)。\x0d\x0a  ②一项技术要求一般只规定一种检验或试验可再现的方法,当必须规定两种以上检验或试验方法时,应明确其中一种为仲裁方法。\x0d\x0a  ③尽可能引用已有的检验或试验方法标准。\x0d\x0a  ④检验或试验中所用的设备。仪器等应规定精度等级,而不应指定制造厂家或商标名称。\x0d\x0a  ⑤充分考虑检验或试验结果的精密度。\x0d\x0a  (4)产品标准的检验规则和质量评定程序检验规则和质量评定程序都是为测定产品质量是否符合标准要求而采取的一种方法和手段。为此,在标准中只选择其一。\x0d\x0a  ①检验规则和质量评定程序的内容主要包括检验分类、每类检验所包括的检验项目、组批规则、抽样方案、抽样或取样方法、判定规则及复验规则等。\x0d\x0a  当选择“检验规则”时,一般应将检验分为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此时,常规检验、交收检验、交付检验等均属于出厂检验的范畴;定型检验、首件检验、周期检验、例行检验等,均属于型式检验的范畴。\x0d\x0a  当选择“质量评定程序”时,一般应将检验分为鉴定检验和质量一致性检验。鉴定检验类似于检验规则中的型式检验,而质量一致性检验与检验规则中的出厂检验有较大区别。质量一致性检验要分为(A.B、C、D)四组,主要根据是否对检验对象进行破坏性试验而确定。AI两组是对产品逐批检验,属于出厂检验的范畴,而CJ两组是周期检验,属于型式检验的范畴。\x0d\x0a  ②型式检验是对产品各项质量指标的全面检验,用以评定产品质量是否全面符合标准。出厂检验是对正式生产的产品在交货时进行的最终检验,以评定产品在交货时是否达到了在型式检验中已确认的质量要求。产品经出厂检验合格,才可作为合格品交付。\x0d\x0a  出厂检验的项目是型式检验的一部分,在型式检验中所做的一些破坏性试验、试验时间较长的试验,一般不作为出厂检验的项目。许多原材料的产品标准中不规定型式检验。\x0d\x0a  ③根据产品特点;确定进行全检或抽检,或对一部分项目进行全检,另一部分项目进行抽检。抽检项目应规定抽样的条件和方法等。对有可能产生严重后果(如卫生、安全)的一些特性,尽可能不采用抽检。\x0d\x0a  抽检时,应对产品检验批的组成和抽样、取样规则作出规定。应根据需要规定不同类型的抽样方案。具体抽样方案应按照相关抽样标准确定有关的要素内容,如检查水平(IL)、合格质量水平(AQL)和不合格分类。\x0d\x0a  \x0d\x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