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汪妙宜 给各位分享以前的山东是什么山脉地区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古时的山东与现在的山东有区别吗?(古时的山东与现在的山东有区别吗)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古时的山东与现在的山东有区别吗?
当然有区别啦~~
现在的山东指的是山东省。
古代山东,多见于秦汉时期,主要指的就是函谷关、太行以东广大中原地区(多指北方),如《过秦论》所写——
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至于到了明清时候,山东所指和现在的意思差不多。
希望答案能对你有所帮助。
“巫山”到底起源三峡,还是山西?
“巫山”作为地理名,并非三峡地区独有!中国至少八个省都有过“巫山”的记载,见于晋南、济北、苏南、浙东、淮北、三峡、湖北、湖南等地。一般认为这是早期部落迁徙地名搬家,随“巫文化”的传播而来。例如,汉代乐府曲名《巫山高》,原本是描写江淮水深,无桥可渡,游子思乡,临水远望,不得东归。其中的“巫山”是指淮北的“巫山”,并不是三峡地区“巫山县的山”。
不过,总有一些人喜欢望文生义,见到“巫山”二字就会误以为是今三峡地区的“巫山县”,甚至直接把中国古代的“巫山文化”与今天三峡地区的“巫山县”混为一谈!比如,有人会因为无知或者故意出于其他目的,经常把湖北云梦“巫山云雨”、“巫山神女”有关的诗词及民俗传说,张冠李戴为今三峡地区“巫山县的云雨”、“巫山县的神女”。
实际上,宋玉《高唐赋》:昔楚怀王游云梦之泽,梦神女曰:“妾在巫山之阳,高邱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后汉书·文苑列传》:“楚灵王既游云梦之泽,息于荆台之上。前方淮之水,左洞庭之波,右顾彭蠡之隩,南眺巫山之阿。延目广望,骋观终日。”这里所指的“巫山”均是湖北云梦的巫山,又称阳台山!根本不是今三峡地区“巫山县的巫山”。
《方舆胜览》:“阳台山,在汉川县南三十五里,或言宋玉作《高唐赋》处,有裴敬碑载其事。”《太平寰宇记·淮南道》:“阳台庙在县南二十五里,有阳台山。山在汉水之阳,山形如台。按宋玉《高唐赋》云楚襄王游云梦之泽,梦神女曰:‘妾在巫山之阳,高邱之阻。朝朝暮暮,阳台之下。’遂有庙焉。今误传在巫峡中县。今裴敬有碑以正其由。”当代学者赵逵夫也认为:战国时楚人所说的“巫山”在汉水以南的云梦泽一带,故登云梦之台可以望见“巫山”的高唐观。
中国长江三峡当地的“本土”人类文明,实际是起源于今三峡奉节县白帝城一带的“鱼凫”文明,而不是外来的“巫(咸)文化”。后来,才又融入了外来的“巫(咸)”文化,有了“巫咸山”,即“巫山”。
也就是说,长江三峡地区的“巫山”是因外来“巫文化”在三峡地区传播才得名的,而且早在三峡那个“巫山县”出生之前就已经有了。所以说,“巫山”一词的起源根本不可能是指三峡地区“巫山县的山”!
今三峡地区的“巫山县”原本只是当地古“鱼国”(今奉节县白帝城)的一个属地,即三峡地区古奉节的一部分,三峡地区最早的“巫山文化”其实是奉节古鱼国的“巫文化”。直到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原奉节“鱼国”的一部分被楚国占领,另置“巫郡”,这才有了后来的巫山县。
中国唐宋时期,长江三峡地区隶属奉节夔州都督府辖区,是当时中国南方最重要的繁忙交通要道,其夔州的山水及其巫文化(即夔巫文化)经唐宋众多文人*客三峡诗词文章的传播,才让三峡传说开始流传天下。
正因唐宋文化对后世的影响,使得三峡地区的“巫山”成了今天中国最有名的“巫山”。但唐诗宋词中的“巫山”大都是泛指方位地理,一般以“巫山”代称整个“长江三峡”,喻指“文化巫山”,并非狭义指“巫山县的山”。今中国地理也正是据此对“东北-西南走向”的“巫山”山脉作的通解释义,大致包括今湖北省秭归县、兴山县、巴东县、建始县,以及重庆市巫山县、奉节县境内的山。所以,不能因现在的“巫山县”与历史上的“巫山文化”同名,就随便张冠李戴三峡地区的历史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