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鲁劲宝 给各位分享世界公认的游牧民族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世界六大草原游牧民族?(世界六大草原游牧民族排名)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世界六大草原游牧民族?

第一个是呼伦贝尔大草原。
呼伦贝尔草原位于***自治区东北部,这个草原是世界上有名的天然牧场,作为世界四大草原之一,是世界上最好的草原。呼伦贝尔草原作为古文明的发源地,是曾经北方游牧民族的发祥地,众多少数民族生活于此,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摇篮”。
第二个是伊犁草原。
伊犁草原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河谷内,包含众多草原,有那拉提、喀拉峻、库尔德宁、巴音布鲁克等。伊犁草原三面环山,接受来自西部的水汽,形成了高寒草甸、山地草甸、山地草原、山地荒漠草原等垂直分布带。
第三个是锡林郭勒草原。
锡林郭勒草原位于***自治区,是一个总面积将近十八平方公里的草原,优良牧草占了大半,孕育了优质的**。作为华北最重要的生态屏障,锡林郭勒草原被列为中国四大草原之一。
第四个是川西高寒草原。
川西高寒草原位于四川甘孜州中部,包含众多草原,有理塘、甘孜、新龙、白玉等。草地的海拔在三四千米,以山原为主,夏季水热条件优越,水草丰美。在草原上,牦牛生长快,产奶优质,草地上还生产冬虫夏草、贝母等珍贵药材。
第五个是那曲高原草原。
那曲高原草原位于那曲县境,气候类型属于高原亚寒带半干旱季风型气候。在草原上会举行一年一度的**节,是藏北的盛会,众多的游客、牧民、商贩都会汇集于此。
第六个是祁连山草原。
祁连山草原位于祁连山,是一座海拔在四千米至上的高原,在高原上生长有蘑菇状蚕缀、高山雪莲、雪山草等珍稀药材,此三件被称为是祁连山雪线上的“岁寒三友”。

以游牧民族为主的国家?

世界六大草原游牧民族?

匈*是以游牧民族为主的国家。在秦汉之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匈*组已经建立了一个强大的*隶制军事政权。匈*冒顿单于趁着楚汉相争的时机,向东打败东胡,向西攻破大月氏,重新占领了河套地区,控制了中国北部、东北部和西北部的广大地区,拥有骑兵30多万,势力十分强大。

世界六大草原民族?

三千多年中国史,超过一半的时间是和塞北各族掐架的历史。
秦汉与匈*掐,隋唐与突厥掐,宋与契丹掐,明与蒙古掐……
铁打的中国,流水的胡人。这些强大的塞北胡族,相互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01匈*与东胡
战国秦汉时期,塞北有两个大的游牧族群,匈*和东胡。
匈*在西,游牧于蒙古高原,东胡在东,大兴安岭两麓为家。
匈*起源是个谜。根据现有的考古结论,匈*人是北上的黄种人(N系)、北方老亚洲人(C系)、中亚游牧民(QR系)混合而成的族群。
根据史料记载,最早的匈*出现于战国时期,活跃于*山河套一带,与赵国为敌。而且匈*与娄烦、林胡并立,说明匈*不是这两个族群。
河套*山也与陕甘北部相邻,这里更早出现过一个名为「猃狁xiǎn yǔn」的部族,与西周王朝为敌。猃狁又被写成玁狁xiǎn yǔn、獯鬻xūn yù、荤粥xūn yù、薰育xūn yù、荤育xūn yù等,实际上是同一个词音译成汉语的不同写法。
猃狁的发音,和匈*的发音非常接近。很有可能,猃狁和匈*也是同一个词的不同音译,战国时期的匈*,也很可能就是西周时期的猃狁后裔。当然,这只是猜测,不成定论。
匈*这个名称也很有意思。如果单从汉字的角度理解,这肯定是一个贬称。但实际上,匈*一词在古汉语中的发音差不多是hun no,这和蒙古语中的人们(hun nar)的发音一样。而胡这个词,其实就是阿尔泰语中“人”的意思,和匈*的匈是一词两译。
那么,东胡的意思,是“东部的人”吗。非也,东胡一词也是音译,通古斯是这个词的另一种音译。通古斯在蒙古语中的意思,是“柳树丛河边的人”。
东胡起源于东北老亚洲人,父系基因以C2北支为主,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商周时期,山戎生活在燕山两麓,东胡在这个时候差不多就已经生活在大兴安岭地区了。到了东周,齐桓公北伐,山戎被征服,成为燕国臣民,这个时候,东胡南下进入燕山北麓的西辽河上游,填补了山戎留下来的空白之地。
战国中期,燕国名将秦开大破东胡,占领辽河上游,东胡向北退却,史称「却胡千里」。
而在这之前不久,赵武灵王大破娄烦、林胡,并进一步占领河套,设置了云中郡,原本生活在这里的匈*部族,被驱逐到*山北麓。赵国后期著名的大将李牧,就长期镇守在这里,与山北的匈*周旋。
到秦灭六国后,蒙恬北上镇守河套,又一次大败匈*。匈***继续北迁。
从*山北麓直接往北迁徙,是荒凉的蒙古戈壁,而往东北方向迁徙,就是水草丰茂的锡林郭勒草原。但是这里已经被东胡占据,往这个方向迁徙的匈*人,势必要与东胡发生冲突。
冲突的结果是,强大的东胡击败弱小的匈*,匈*部族**越过蒙古戈壁,北迁到漠北大草原,也就是夹在燕然山(杭爱山)和狼居胥山(肯特山)之间的**古色楞格河流域。
此时的匈*占据漠北草原,东胡则占据了锡林郭勒、呼伦贝尔市和科尔沁三大草原,还有整个大兴安岭山脉做纵深。匈弱胡强的局面,到秦汉之际出现转变。
大泽乡一声吼,中原抖三抖。秦国的长城军团南下「平叛」,被项羽巨鹿一战彻底搞掂。*山河套没了守军,匈*趁机南下收复「祖地」,这一下便有了漠北和河套两大地盘。再加上冒顿单于对各部落的整合,实力反超东胡。
冒顿随后东击东胡,西攻月氏,占领锡林郭勒草原、呼伦贝尔草原、河西走廊,又向北征服丁零、坚昆,控制贝加尔湖和唐努乌梁海,形成了东亚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游牧帝国。
而东胡,不得不向东退却到大兴安岭山区,并且一分为二。北部大兴安岭山区的部族称为「鲜卑」,南部辽河上游的部族称为「乌桓」。
02鲜卑与柔然
匈*后来的历史,大家都耳熟能详了。
汉初,匈*大军围困刘邦于白登山,实力鼎盛。汉武帝时,汉军直捣单于庭,霍去病封狼居胥。东汉初,匈*一分为二,漠南归降汉廷,安置于河套,是为南匈*,漠北继续与汉为敌,是为北匈*。汉和帝时,汉军再一次直捣单于庭,窦宪勒石燕然。
北匈*此时的处境,就和匈*被蒙恬驱逐到漠北时的处境很像,漠南丢失,西域的盟友也被汉廷拉走,匈*白忙活了二百年,**回到解放前。势单力薄的北匈*,最终选择了漫漫西迁之路。
匈*势力从大兴安岭西麓撤走后,作为东胡的后裔,鲜卑人趁机出山。西迁的两支是「拓拔部」和「柔然部」,统称为「西鲜卑」。
西鲜卑出山后,首当其冲的占据呼伦贝尔大草原,繁衍出「鲜卑八国」「帝室十姓」。到汉献帝的父祖桓灵二帝时,呼伦贝尔庙小容不了众僧,西鲜卑便南迁到*山河套一带。
接下来是汉末纷争,三国鼎立,曹操北征辽河上游的乌桓部族,俘虏士众二十万人,辽上地区为之一空。
就在乌桓开启了汉化模式的同时,留在大兴安岭山区的东部鲜卑人,南下填补了乌桓留下的空白之地,形成了段部、宇文部、慕容部三个大部族。
再接下来,西晋八王之乱,晋室衰微。南匈*刘渊率先起兵反晋,拓跋部率领西鲜卑建立代国,慕容部率领东鲜卑建立燕国。
经过五胡乱华十六国之后,南匈*彻底散入中原,慕容部的燕国也被拓跋部的魏国吞并。再后来,宇文部篡了拓拔家的西魏建立北周,最终连同南朝一起,统一于隋。
就在拓跋部建立代国的同时,柔然分了出去,双方互相攻伐。到拓拔建魏时,柔然部自觉打不过拓拔,率部从*山北麓北迁,进入漠北草原。
漠北草原遗留下来的几个北匈*部落,很快被柔然吞并。贝加尔湖周边的高车部族(又称刺勒、铁勒,也就是上文中的丁零,同一个词不同版本的音译)、唐努乌梁海的契骨部族(也就是坚昆,仍然是同一个词不同版本的音译)也被柔然征服,成为臣属。
接下来的历史,就是柔然和北魏继续掐架,互有胜负。直到南北朝末期,柔然西北部的老原住民突厥崛起,灭掉了柔然汗国。
柔然汗国覆灭后,部众一分为三。
北支留在漠北,融入突厥。
西支南逃北周,其中部分族人辗转西迁,去向不明。有说法认为,继匈人、保加尔人之后,在多瑙河下游平原兴起的阿瓦尔人,就是西迁的柔然后裔。
东支南逃北齐,被安置在山西北部,但很快又叛逃回漠北,被北齐大军追击,向东逃遁,回到了他们的祖地,大兴安岭山区。
大兴安岭此时的主人,是北鲜卑。西鲜卑和东鲜卑南迁中原之后,北鲜卑南下西进填补了两者留下的空白之地。就这样,占据大兴安岭北部、呼伦贝尔草原、嫩江平原的北鲜卑北支,形成「室韦」,占据辽河上游和燕山北麓的北鲜卑南支,形成「契丹」。
东迁的柔然东支,基本上混入了室韦和契丹当中。
此后的草原,属于突厥人。
03突厥各部
突厥人最早生活在蒙疆交界的阿尔泰山一带,被看作是匈*的一个旁支,实际上就是被匈*征服的当地游牧部落。
匈*西迁后,西鲜卑之一的柔然占据漠北草原,突厥也很快被柔然征服,成为专门为柔然供应铁器的打铁部落,柔然人把它们称作「锻*」。
当时的蒙古高原各部,柔然最强,铁勒(丁零)、契骨(坚昆)次之,突厥最弱,但是强者互斗,反倒给了突厥机会。
南北朝时期,柔然与北魏长期互掐,铁勒(丁零)虽然名义上臣服于柔然,但也经常与柔然开片。
就这样,原本强大的柔然和铁勒,实力都因此衰退,突厥趁机吞并铁勒,从一个小部族变身为大部族,实力反超柔然。
随后的历史,就是突厥东进,灭掉柔然汗国,称霸漠北草原。
突厥不满足于蒙古高原,他们继续向西扩张,吞并新疆和中亚的吐火罗人和斯基泰人的各个城邦、部族,把疆土扩张到了中亚的咸海,南面与波斯相邻。
突厥人和铁勒人的语言——突厥语也因此扩张到整个新疆和中亚,强势同化当地各族的语言,将西域突厥化,最远甚至到达土耳其。这些被同化的部族,说着不同风格的突厥语,加上长时间的地域分离,延续至今,形成突厥语族。
回到南北朝末期,强大的突厥成为悬在北朝头上的剑,因为此,北周北齐乃至于隋唐早期,都得讨好突厥。
隋朝初年,疆域太广的突厥汗国,以阿尔泰山为界,**成了东西两个突厥汗国,他们在唐朝迎来了不同的命运。
**厥亡于内部更替。
突厥族群内部最大的一支就是铁勒,铁勒内部又有葛逻禄、回纥hé、薛延陀三大分支。唐初,薛延陀联合唐朝攻灭突厥(李靖灭突厥之战)。随后,唐又联合回纥灭掉薛延陀。回纥最终成为了东/突厥的继承者,并改称为「回鹘hú」。
西突厥亡于唐朝攻伐。
回鹘取代**厥后,一度臣服于唐朝,并在唐高宗(武则天丈夫)时期,协助唐朝攻灭西突厥。此后,西域成了大唐的直辖疆土。
此后的回鹘一直与唐朝交好,但最终也没避免内部更替的结局。唐朝中后期,黠戛斯与回鹘翻脸,回鹘各部不敌,**南迁和西迁。
南迁回鹘为乌介可汗27部,南下*山河套,依附唐朝。乌介可汗请求唐朝支持北伐复国,唐朝此时实力衰落,无力支持。乌介可汗因此攻打唐朝,最终被唐军反杀,可汗麾下的各部族人三十多万尽被唐朝内迁,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被安置在江淮地区。
西迁回鹘分三支。
一支迁往河西走廊的张掖地区,成为甘州回鹘,又叫黄头回鹘,今天的裕固族是其后裔。
一支迁往东疆吐鲁番,北控哈密、迪化,南侵焉耆、龟兹,由于吐鲁番在唐朝称西州和高昌,这一支就叫高昌回鹘,或者西州回鹘。又因为哈密迪化在唐朝属于北庭都户府,高昌回鹘又被称为北庭回鹘,今天的维吾尔族人是其后裔。
一支迁往西疆伊犁河谷、七河流域、费尔干纳盆地,与当地的葛逻禄各部融合,建立喀喇汗王朝。
而占领漠北草原的黠戛斯,没有成为突厥、回鹘那样的草原霸主,因为东部的契丹强大起来,把手伸进了漠北草原。
黠戛斯继续占据唐努乌梁海一带,臣服于契丹。蒙古西征时,黠戛斯**南迁进入西疆伊犁河谷与七河流域。明末清初,准噶尔占据西疆,黠戛斯南迁费尔干纳盆地,吉尔吉斯人就是他们的后裔。
其实,他们的族名一直没变。黠戛斯在匈*时叫坚昆,在柔然突厥时代叫契骨,在回鹘契丹时代叫黠戛斯,在金国时叫纥里迄斯,在蒙古时代叫吉利吉斯,现在叫吉尔吉斯,都是同一个词的不同音译罢了。
04契丹与蒙古
吉尔吉斯人(黠戛斯)赶走维吾尔人(回鹘)的同时,东**的后裔契丹,在辽河上游地区壮大起来。
南北朝时期,契丹就出现于史**载。当时的契丹还只是辽河上游半农半牧的部落联盟。南北朝末期,突厥驱逐了柔然之后,契丹畏惧突厥势力,向突厥臣服。一直到唐朝初期,契丹改向唐朝称臣,被唐朝册封为松漠都督府。此后,契丹部族对唐朝时叛时降,互相之间战争不断。
再后来的历史,大家基本都知道了。五代时期,耶律氏统一契丹各部,建立辽国,并参与中原争斗,夺取了幽云十六州。
除了夺取幽云十六州外,契丹人还向东夺取辽东、攻灭渤海国,向北征服黑龙江上游的室韦和黑龙江下游的黑水靺鞨,向西征服一盘散沙的草原各部,包括把回鹘赶走的黠戛斯人。
再之后,辽宋相争,直到被来自白山黑水的女真人攻灭。
辽国灭亡后,契丹人一分为三。
一支随耶律大石西迁新疆,建立西辽。再后来蒙古灭西辽,这一支契丹人或融入当地维吾尔人、吉尔吉斯人,或融入西迁蒙古人中。
一支留守在辽东,在金国末年反金复辽,联合蒙古灭金,史称东辽国。这一支契丹人后来随蒙古**征讨高丽,有一部分族人留在朝鲜半岛,融入到高丽族裔当中,另一部分则成为蒙古人的一部分,并随着明朝建立收复东北,投降明朝,大概率成为辽东汉民的一部分。
一支随着金兵南征中原,或在金朝为官,或在内地为军,随着金朝灭亡,彻底融入汉人当中。
契丹人的辽国被女真攻灭后,他们的兄弟族群室韦,开始逐渐壮大。
隋唐时期,室韦族群发展成九个部族,比如岭西室韦、山北室韦、黄头室韦、大如者室韦、小如者室韦、婆莴室韦、讷北支室韦、大室韦、蒙兀室韦等等。
其中蒙兀室韦的地盘,就在呼伦贝尔草原一带。
晚唐时期,黠戛斯驱逐回鹘,漠北草原无霸主,室韦的部分开始从呼伦贝尔草原往漠北渗透。到辽金时期,这些部族基本上占据了漠北草原和贝加尔湖周边,繁衍出了蒙兀(蒙古)、塔塔尔(鞑靼)、蔑儿乞、斡亦剌四部。
其中蒙兀部族繁衍出乞颜、札达兰、泰赤乌、弘吉剌、兀良哈等部,成吉思汗就出身于乞颜部的酋长家族。
金国中期,成吉思汗统一蒙兀四部,又打败同为室韦后裔的塔塔尔、蔑儿乞,吞并突厥遗民克烈部、乃蛮部,*山北麓的汪古部也成为了蒙兀的盟友。
至此,蒙兀统一了蒙古高原各部,正式改称蒙古。
接下来的历史,大家都耳熟能详了。蒙古西征,灭西辽,灭花剌子模,灭西夏,攻中东,攻东欧,吞并吐蕃,灭金,灭宋……
蒙古族也因此扩散到中国内地、中亚西亚和东欧。当然了,扩张到的中亚西亚的蒙古人,最终都被突厥化,成为突厥语各族的一部分,扩张到东欧的蒙古人,最终也被斯拉夫化。
而进入到中国内地的蒙古人,随着明王朝的建立,在朱元璋的强制同化政策下,几大十万蒙古后裔,最终都融入到汉人当中。
05小结
总体来看,北方草原的游牧族群,基本上可以分成三大系统,匈*系、突厥系和东**。
匈*系的语言归属并不明确,所以单独提出来。也有说法认为,匈*的语言,和突厥一样,都属于突厥语族。当然,这个不成定论。
突厥系基本上就是突厥、铁勒(丁零)、黠戛斯(坚昆)三大支。突厥部先称霸,铁勒中的薛延陀、回鹘先后继承突厥霸权,又驱逐回鹘南下,与河西、新疆土著融合,形成裕固、维吾尔两族。黠戛斯又被蒙古驱逐南下,成为吉尔吉斯人。
东**先是东胡登场,与匈*争霸失败,东撤后分成南乌桓、北鲜卑两支。乌桓被曹操征服并汉化,鲜卑则一分为三,西鲜卑拓拔、柔然两部,东鲜卑宇文、慕容、段氏三部,除了柔然北上称霸草原外,其他的都入主中原并汉化。
只剩一个北鲜卑,又一分为二,南契丹,北室韦。契丹亡于女真,大部分汉化。室韦分化出蒙古,统一草原,最终灭金国为兄弟复仇。
但最终,蒙古还是被女真人征服了。女真人又是什么来头呢?

何以称之为“游牧民族”,游牧民族起源于哪里?

游牧指在草原上形成的一种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有史可查的最早的游牧民族是,公元前 8世纪中叶,分布于阿尔泰山以东西徐亚人,被称为斯基泰人。中国北方游牧民为了适应高寒干旱的气候条件,终年实施严格的集体游动放牧的畜牧业经营方式,这种生产生活方式基于保护稀缺的水资源和可持续轮换使用不同的草场形成的人类智慧和文明。游牧民族指的是以游牧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民族,但是游牧民族也并不是居无定所,从中外的史集来看游牧民族是有隐秘的定居据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