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冷凯刚 给各位分享海岸线密集地区形成什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小亚细半岛西部海岸线曲折港湾多岛屿密布的主要原因?(小亚细亚半岛地形地势特点)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小亚细半岛西部海岸线曲折港湾多岛屿密布的主要原因?

自然形成,地理原因吧

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的区别

小亚细半岛西部海岸线曲折港湾多岛屿密布的主要原因?

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的区别只有一点就是地貌不同:

1、侵蚀地貌是**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断侵蚀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主要有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等。这类地貌又因海岸物质的组成不同,被侵蚀的速度及地貌发育的程度也有差异。

2、堆积地貌是近岸物质在波浪、潮流和风的搬运下,沉积形成的各种地貌。按堆积体形态与海岸的关系及其成因,可分为毗连地貌、自由地貌、封闭地貌、环绕地貌和隔岸地貌。按海岸的物质组成及其形态,可分为沙砾质海岸、淤泥质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等。

扩展资料:

一、研究意义

世界海岸线长约44万公里,中国海岸线长达18000余公里,岛屿岸线为14000余公里。在漫长的海岸带蕴藏有极为丰富的矿产、生物、能源、土地等自然资源。

自古以来,海岸带是人类活动的地区,这里遍布工业城市和海港,不仅是国防前哨,而且是海陆交通的枢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

因此,从事海岸地貌的研究,掌握海岸的演变过程,预测海岸的变化趋势,对港口建设、围垦、养殖、旅游和海岸能源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塑造因素

1、潮汐作用

差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海浪和近岸流作用的范围。在由细颗粒组成的泥质海岸带,潮流是泥沙运移的主要营力。当潮流的实际含沙量低于其挟沙能力时,可对海底继续侵蚀;当实际含沙量超过挟沙能力时,部分泥沙便发生堆积。

2、生物作用

在热带和**带海域,因珊瑚和珊瑚礁的大量发育,构成珊瑚礁海岸;在红树林和盐沼植物广泛分布的海湾、河口的潮滩上,可形成红树林海岸。后者是平静、隐蔽的海岸环境,细颗粒物质易于堆积。在有些海岸上,生物的繁殖和新陈代谢,对海岸**有一定的分解和破坏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海岸地貌

海岸线的曲折和平直对沿海地区气候有什么影响?

海岸线的曲折和平直对沿海地区气候有什么影响?
海岸线曲折,使陆地更接近海洋,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影响范围更大;气候的海洋性特征更显著,降水更多,夏季更凉爽,冬季更温和,气温年较差更小。海岸线平直与之相反。

高中地理 海底地形与海洋资源

 ①砂矿,主要来源于陆上的岩矿碎屑,经河流、海水(包括海流与潮汐)、冰川和风的搬运与分选,最后在海滨或陆架区的最宜地段沉积富集而成。如砂金、砂铂、金刚石、砂锡与砂铁矿,及钛铁石与锆石、金红石与独居石等共生复合型砂矿;

  ②海底自生矿产,由化学、生物和热液作用等在海洋内生成的自然矿物,可直接形成或经过富集后形成。如磷灰石、海绿石、重晶石、海底锰结核及海底多金属热液矿(以锌、铜为主);

  ③海底固结岩中的矿产,大多属于陆上矿床向海下的延伸,如海底油气资源、硫矿及煤等。在海洋矿产资源中,以海底油气资源、海底锰结核及海滨复合型砂矿经济意义最大。

山东省海岸线多长?**岸线多长?总面积多少平方公里?

山东东西长721.03千米,南北长437.28千米,全省陆域面积15.58万平方千米。

青岛地处山东半岛东南沿海、中日韩自贸区的前沿地带;隔黄海与朝鲜半岛相望,东北与烟台毗邻,西与潍坊相连,西南与日照接壤;总面积11282平方公里,辖7个区,代管3个县级市

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北纬34°22.9′—38°24.01′、东经114°47.5′—122°42.3′之间。境域包括半岛和内陆两部分,山东半岛突出于渤海、黄海之中,同辽东半岛遥相对峙;内陆部分自北而南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4省接壤。

扩展资料

山东省境内中部山地突起,西南、西北低洼平坦,东部缓丘起伏,形成以山地丘陵为骨架、平原盆地交错环列其间的地形大势。泰山雄踞中部,主峰海拔1532.7米, 为山东省最高点。黄河三角洲一般海拔2—10米,为山东省陆地最低处。

青岛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新华夏隆起带次级构造单元——胶南隆起区东北缘和胶莱凹陷区中南部。区内缺失整个古生界地层及部分中生界地层,但白垩系青山组火山岩层发育充分,在青岛市出露十分广泛。

岩浆岩以元古代胶南期月季山式片麻状花岗岩及中生代燕山晚期的艾山式花岗闪长岩和崂山式花岗岩为主。市区全部坐落于该类花岗岩之上,建筑地基条件优良。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自第三纪以来,区内以整体性较稳定的断块隆起为主,上升幅度一般不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山东

百度百科-青岛

海岸演化的主要问题

海岸带是多种自然作用力集中的区域,同时也是主要经济带。黄河三角洲由于其成因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海岸侵淤处于较高的变化速率;黄河三角洲的物质来源主要是黄河,因此,是否有行水河道决定了区域的侵蚀或淤积。现代黄河三角洲北部地区目前正处于侵淤变化剧烈的环境中,影响该地区环境的地质问题很多,既有长周期的缓慢演变,也有短周期的灾害性事件。

7.1.3.1 海岸侵蚀问题

在海岸演化的诸多环境地质问题中,海岸侵蚀为最突出、最重要的地质问题,其他因素如风暴潮、海动力、地面压实下沉、海平面上升等往往加强了海岸侵蚀作用。据统计,1855年至今,废黄河口处海岸已后退近20km,废黄河三角洲大约被大海吞没了1400km2的土地。自1976年黄河尾闾改道清水沟入海以来,钓口附近海岸开始进入强烈侵蚀阶段;1976~1980年,平均蚀退速率为0.90km/a;1980~1990年,平均蚀退速率为0.24km/a;1990~1995年,平均蚀退速率为0.15km/a。近几十年来,总平均蚀退速率为0.43km/a,但总体蚀退速率、蚀退强度逐渐降低。

影响海岸侵蚀的主要因素有:波浪、潮流、风暴潮,其中对海岸沉积物的剥蚀往往以波浪、风暴潮作用为主,而沉积物的迁移、搬运则以潮流作用为主;该几种因素又常与风紧密相连,其形成、发展、规模、强弱都与风的强弱呈正相关。因此,可以认为,影响、控制该地区侵蚀作用的主要因素是风,而风的影响通过多种形式的综合因素来表现。

7.1.3.2 新近沉积物的固结下沉与海平面上升

黄河携带的物质迅速在河口地带沉积,且处于饱和状态,其密实程度差;成陆后,土体的自重固结过程尚未完成,土体在自重应力或其他附加应力的作用下发生压缩,从而导致地面下沉。地面下沉引起海平面相对上升,这更加剧了海岸的侵蚀。

7.1.3.3 风暴潮

由气象和水文因素形成的风暴潮也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虽然风暴潮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大型风暴潮并非经常出现,但中小型风暴潮则每年均有发生,对海岸造成较大影响;一次风暴潮的产生,往往会加剧海洋营力,可增大海岸侵蚀力、诱发或增强水下滑坡等,还会造成海水向陆地溯河倒灌,发生土壤盐碱化、海咸水入侵等其他地质环境问题。

7.1.3.4 海岸发展趋势

黄河三角洲自形成以来,一直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尤其是近几十年来,人类活动已对黄河三角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人的因素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

黄河三角洲演化发展中变化明显的几个区域有:行水河道及沿岸、河口地区、海岸地带。

由于黄河三角洲为河控三角洲,加上水少沙多的特点,使行水河口区域淤积生长,而其他沿海海岸地区则侵蚀后退;呈现出在同一三角洲区域内侵淤不同的状况。过去由于行水河道周期较短,造成频繁改道,使这种侵淤变化频繁,地点变化频繁;但在近几年,加强了行水河道的防护,使之使用时限增大,延长了稳定周期;此外,除河口地区之外的沿海地带,由于无物质供应,目前均处于侵蚀状态。石油工业的不断发展和生产需要,在许多沿岸地带修建了防护堤坝,大大延缓了海岸的侵蚀速率。

黄河三角洲今后的发展过程是人类活动与自然演化相矛盾的过程,随着人类活动影响的不断增大,将逐渐影响自然演化。可能有如下趋势:

1)河道相对稳定,即行水河道在人为因素干预下增大使用年限,口门一带在人工治理与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继续保持稳定状态。

2)海岸蚀退速率降低,随着沿海防护堤坝的不断修建,堤坝保护技术的不断提高,将会延缓或消除海岸的蚀退过程。

生态环境变化地质指标体系研究

一、内容概述

(一)项目背景

在1987年和1992年两次地球环境峰会之后,世界各国相继建立了“环境状况公报体系”,包括大气、水和生物指标在内的生态环境指标,用于监测环境变化,保障可持续发展。但其中普遍忽视了土壤、基岩、**水等各种地质因素。为此,国际地科联(IUGS)通过其地学为环境规划服务委员会(COGEOENVIRONMENT)建立了一个专门机构——国际地质指标工作组(IWGEOIN),负责研究和编制用于环境公报或报告和生态系统管理的地质指标(Geoindicator),并于1996年发布了包括27个地质指标在内的地质指标清单(Geoindicators Checklist)。

我国复杂、多变、脆弱的地质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发展和人为活动加剧了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的危害,研究产生这些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的原因、自然作用与人为影响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生态经济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建立快速评价生态环境变化的指标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的管理者和环境地质工作者高度关注国际地质指标工作组的研究成果,并试图引入到我国环境地质调查和管理中。同时,也认为国际地质指标工作组所建立的地质指标都是分散的、**的,未构成统一的体系,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阻碍了地质指标的推广和应用。因此,在2004年9月中国地质调查局启动了“生态环境变化地质指标体系研究”立项论证工作,并于2005年正式开展工作。

(二)取得的主要成果

项目吸收借鉴了国际地质指标研究成果和理念,对国际地质指标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地研读、译校和综述。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地质指标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确定了我国环境地质指标体系构建和应用的基本思路和框架。形成了以“影响-状态-后果”模型和“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为理论框架分别构建调查指标体系和监测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并结合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针对石漠化、沙漠化、草地退化、湿地退化、海岸线变化、城市水土环境变化等6大类生态环境问题,分别构建了环境地质调查指标体系和环境地质监测指标体系,为科学评价地质环境变化和完善环境地质调查监测体系提供了技术支撑。

(三)主要创新点

1.首次深入介绍了国际地质指标研究成果,提出了环境地质指标的概念

通过对国际地质指标概念和27个地质指标的分析,将地质指标表述为在百年或更短尺度上描述地球表层地质作用和现象的变化幅度、频度、速率和发展趋势的一系列参数。借鉴国际地质指标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地质环境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提出了环境地质指标的概念。环境地质指标是在百年或更短尺度上描述地球表层地质作用和现象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发育分布状态和变化(形态、规模、尺度、幅度、频度、速率和发展趋势)以及产生的后果和给人类造成的危害的一系列地质环境参数。

2.研究建立了环境地质指标体系构建思路,丰富了地质指标的内容,同时为地质指标的应用探索了有效途径

在研究、借鉴国际地质指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从各种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和演化规律出发,首次提出了“影响-状态-后果”模型(CSR模型)和以此为依据构建环境地质调查指标体系框架,进而从地质环境管理的视角出发,以国际广泛应用的“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模型)为基础,建立了环境地质监测指标体系框架。

3.构建了石漠化环境地质指标体系,提出了石漠化治理技术和模式

在统一的CSR模型和PSR模型框架下,建立了石漠化环境地质调查和监测指标体系。通过对石漠化环境地质响应指标研究,提出了石漠化治理技术和模式,为石漠化治理提供了科学的地质标准。

4.构建了沙漠化环境地质指标体系,弥补了沙漠化指标体系中缺乏地质指标的不足

分析和研究了沙漠化的形成条件、存在状态及引起的环境变化,依据CSR模型建立了沙漠化环境地质调查指标体系,依据PSR模型建立了沙漠化环境地质监测指标体系。弥补了沙漠化指标体系中缺乏地质指标的不足,为今后沙漠化评价提供了更为科学的地质标准和监测依据。

5.构建了草地退化环境地质指标体系,深入分析筛选了草地退化重要环境地质指标

在对草地退化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条件、发育分布现状、发展趋势、后果与危害等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造成草地退化的主控因子,在统一的CSR模型和PSR模型框架下,建立了草地退化环境地质调查和监测指标体系。从草地赖以生存的地质环境角度,全面地分析和研究了表征草地退化的各种环境地质指标,对于评价我国草地资源的安全性,制定合理的区域生态保护和经济开发决策、保护和恢复草地资源效用具有重要意义。

6.构建了湿地退化环境地质指标体系,遴选了出不同湿地退化类型的环境地质指标

掌握了我国各种类型湿地的分布、动态变化特点及其退化过程、退化原因和机制。在CSR模型和PSR模型框架下,构建了湿地退化的环境地质指标体系框架,并遴选出不同湿地退化类型的环境地质指标。系统研究了湿地退化的过程和机制、湿地演化规律,建立的湿地退化的地质指标,可为湿地管理以及湿地恢复和重建提供理论依据。

7.构建了海岸线变化环境地质指标体系,研究了不同海岸带类型的环境地质指标

研究了南、北方海岸的形态与特征、海滩的形态和沉积特征等,分析了造成海岸线变化的主要环境地质因子。应用CSR模型和PSR模型,建立了海岸线变化环境地质调查和监测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地考察校验。成果可应用于海岸带地质环境调查与监测,为**制定政策和科学管理服务。

8.构建了城市水土环境变化环境地质指标体系,形成了典型城市地质环境调控方案

针对当前国际环境地质指标研究缺乏系统性以及在我国适用性不强的特点,根据CSR模型,提出了一套描述城市水土环境变化的地质环境调查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从演化趋势和防治对策中抽取主控因子,以PSR模型框架为主线构建监测指标体系。选择能源矿产典型城市———大庆市进行指标敏感性计算,对指标进行赋权和瓶颈因子的识别,确定了引起大庆市水土环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确定了大庆市地质环境调控方案。

二、应用范围及应用实例

(一)成果应用范围

项目成果可应用于国土、环保等相关部门的规划和技术标准的起草和制定,可服务于地质环境管理和地质环境保护,完善地质环境调查监测体系,并能在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中得以推广应用。

(二)成果推广应用实例

1.项目成果为国土资源部履行地质环境管理职责提供了参考依据和技术支撑

项目成果在编制《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十二五”规划》和起草修订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技术标准中被引用,为国土资源部部署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工作、履行国土资源和地质环境管理职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和技术支撑。

2.项目成果在生态建设规划、环境规划及环境保护中发挥了科技支撑作用,环境效益及社会效益明显

中国地质科学院环境工程技术设计研究院在组织开展的地学及生态系统污水处理技术研发,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及新农村建设城镇环境规划,工业园区规划及大型矿山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均不同程度利用了“生态环境变化地质指标体系研究”成果。

3.项目成果为各省地质环境管理和地质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地质环境监测院在编制“十二五”***自治区地质环境防治规划、***自治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划等相关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中及2011年完成的“河套平原**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中,引用了“生态环境变化地质指标体系研究”项目成果,为规划的编制和项目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

4.项目成果为完善我国环境地质调查监测体系提供了技术参考和科学借鉴

针对我国生态环境变化显著且与人类生存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生态环境问题,所建立的环境地质调查和监测指标体系,为实施环境地质调查监测工作,可提供很好的借鉴及理论依据。目前,在我国华北平原开展的水土环境地质监测工作,已应用该体系实施监测网络建设。

三、推广转化方式

媒体宣传、会议交流、咨询服务、技术培训等。

技术依托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联系人:褚洪斌 李瑞敏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邮政编码:100081

联系电话:010-62179611

电子邮件:chuhb@mail.cigem.gov***,lirm@mail.cigem.g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