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许若翠 给各位分享从江到锦屏要多久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锦屏和从江距凯里各有多远?(锦屏到凯里要多长时间)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锦屏和从江距凯里各有多远?
210公里,3个半小时啊。基本是高速,匝道半小时。
侗族有名甜点?
侗族有名的甜点是2021年6月,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的雕花蜜饯。雕花蜜饯,是侗族妇女用柳叶刀将未成熟的柚子、成熟的黄瓜、西红柿、冬瓜、西瓜皮、南瓜藤等雕刻成各种图案,再以糖饯之,成为极具艺术特色的食品。其花**案有“双龙戏珠”、“丹凤朝阳”、“鲤鱼跃龙门”、“喜鹊含梅”、“蝴蝶踩牡丹”、“金鱼”、“青蛙”、“对虾”、“福禄寿喜”、花篮、杯盘等,均玲珑剔透,如冰似玉,维妙维肖。。
侗族生活区域?
侗族主要生活在贵州省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铜仁地区,湖南省的新晃侗族自治县、会同县、通道侗族自治。侗族,主要聚居在贵州黎平、天柱、榕江、从江、锦屏、三穗、镇远、剑河、玉屏侗族自治县、万山区及石阡县等地区,与贵州毗邻的湖南、广西、湖北等地也有分布。 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大寨三、四百户,小寨三、五十户,极少单家独户。鼓楼与风雨桥,是侗族村寨特有的标志。每座侗寨都是侗族文化生态博物馆。
黔东南最好的十个县?
黔东南16市县中,经济较好的是:凯里市,,黎平县,天柱县,黄平县,镇远是,榕江县,锦屏县,三穂县,岑巩县,剑河县,较弱的:雷山县,台江县,丹寨县,麻江县,施秉县,谷江县。
08555是哪里的区号?
没有08555这个区号,应该是0855,这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区号。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下辖16个县市,州府凯里市。全州辖凯里1市和麻江、丹寨、黄平、施秉、镇远、岑巩、三穗、天柱、锦屏、黎平、从江、榕江、雷山、台江、剑河15县,凯里、炉碧、**、洛贯、黔东、台江、三穗、岑巩、锦屏、黎平10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侗文是什么?
侗族(侗语作gaeml)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三穗、镇远、剑河、玉屏,湖南省的新晃、芷江,靖州、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以及湖北恩施、宣恩、咸丰等县。侗族在老挝也有一个分支,叫“康族”。侗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百越、干越。有研究指出江西的简称“赣”即来自古代侗族自称。隋唐五代宋朝时期的“僚”、元明清时期的“峒人”,后来又有许多汉族人来到他们的居住地,与当地人混合而成。侗族的名称来自“溪洞”,这是当地人传统的行政单位,今天当地还有许多地名叫“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这些地方居民统称为侗族。。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人口数为2960293。侗族自称gaeml(发音近似于汉语的“干”、“佄”或“更”字),依据联合国倡导的“名从主人”原则,国际标准译名为“kam”、“kampeople”。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见于宋代文献。明、清两代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他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民间多称“侗家”。 侗族使用侗语,属壮侗语系,分南、北部两个方言。原无文字,沿用汉文,1958年设立了拉丁字母形式的侗文方案。现在大部分通用汉文。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林业以产杉木著称。以生产鱼粳稻为主,选育栽培有本民族独特优质的水稻品系——“香禾糯”(kamsweetrice);善用稻田养鱼,创造和传承了以“稻鱼鸭共生”为特点的侗乡有机农业文化遗产。有自己的民间戏曲——侗戏。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族的主要标志。风雨桥因桥上建有长廊式,可遮蔽风雨的桥屋而得名。三江著名的程阳风雨桥,被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桥上建有五座多脚宝塔,通道两侧有栏杆,形如游廊。桥梁结构不用一根铁钉,只在柱子上凿穿洞眼衔接,斜穿直套,结构精巧,十分坚固,令人叹为观止。侗族的箫与笛是中国传统的乐器之一。侗族还以建筑艺术见长。每个寨子都有造型别致的木楼。这种不用一钉一铆的木结构建筑吸收了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部分精髓。
侗族乡村文化?
侗族,主要聚居在贵州黎平、天柱、榕江、从江、锦屏、三穗、镇远、剑河、玉屏侗族自治县、万山区及石阡县等地区,与贵州毗邻的湖南、广西、湖北等地也有分布。贵州侗族人口288万人(2000年),占全国侗族总人口的49.72%。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大寨三、四百户,小寨三、五十户,极少单家独户。鼓楼与风雨桥,是侗族村寨特有的标志。每座侗寨都是侗族文化生态博物馆。
有侗寨就有鼓楼,一般一个族姓建一座鼓楼,大的村寨多达四五座。鼓楼是杉木结构的塔形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全部靠卯榫衔接,综合展示了侗族精妙的民间建筑技艺。鼓楼作为侗族社会**文化中心,具备侗寨议事、**、娱乐、休息等诸多功能,在侗民心目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依山傍水的侗寨,会有横跨河沟的风雨桥。风雨桥又称“花桥”,以其能避风雨并饰彩绘而得名。风雨桥由桥墩、桥面和廊亭三部分组成。廊亭木柱间设有座凳栏杆,栏外挑出一层风雨檐,既增强桥的整体美感,又保护桥面和托架。风雨桥集桥、廊、亭三者为一体,是侗族桥梁建筑艺术的结晶。贵州侗族分为“北部方言区”和“南部方言区”,两地区文化有一定差异,民居也各有特色。北部方言区民居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大,其中清水江畔的宗祠,具有明显的徽派风格:南部方言区村寨以鼓楼、风雨桥和吊脚楼为建筑特色。侗寨建房围绕鼓楼修建,在其附近修建住房、戏楼、风雨桥、鼓楼坪、防火池等公共建筑,村头寨尾修建寨门和井亭。侗族民居多为“干栏”楼房。楼房分两层或三层,楼下安放石碓、杂物和饲养牲畜,楼上人居。房屋前半部为廊,宽敞明亮,为**休憩或从事手工劳动的场所,后半部为内室,室中设有火塘。内室既是“**”安坐之位,也是**取暖、饮食、待客的地方。火塘两侧或第三层楼上是卧室。侗族民居一般是一家一楼,也有同族几家房子廊檐相接,相互连通建筑群。侗族一般住房附近利用杉杆搭建梯形禾晾,修建吊脚粮仓。粮仓也多修建在水上,有利于防火,防盗、防鼠、防潮。侗族保留着许多原始宗教的信仰,相信万物有灵,认为自然界各种物类和自然现象都有神灵主宰,并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因而无论是山川河流、古树巨石、桥梁、水井等,都视为有神灵之物,都是崇拜的对象。侗族社会最受尊敬和最具神秘感的神是“萨岁”。侗族北部方言区村寨多建有宗祠,侗族南部方言区各个村寨,均修建有萨坛。人们认为萨岁能保境安民,主宰一切,每逢年节,都要举行祭祀活动;而寨中大事,则由寨老依据款约商议解决。强烈的自然崇拜,折射出侗族民众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理念。侗族是歌的民族。侗人无时不歌、无事不歌,且形成了老年人教歌、中青年唱歌、青少年学歌的传承体系。侗族大歌自20世纪中叶便走出国门,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震惊了西方世界,被西方音乐家们称谓“清泉般闪光的声音”。2006年,侗族大歌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9月,《贵州侗族大歌》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歌声浸润着侗族民众的生活,并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节日文化。逢年过节或逢大事,寨中人皆身着盛装**到鼓楼吹笙踩堂,对歌唱戏,通宵达旦,热闹非凡:或在戏楼观看侗戏,感受戏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