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许苍夏 给各位分享国内商用车产量排名的知识,其中也会对12月产销快报-商用车:2019全年销量出炉,货车老大是福田(2020年商用车产销)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12月产销快报-商用车:2019全年销量出炉,货车老大是福田
12月产销快报-商用车:2019全年销量出炉,货车老大是福田,年销54万辆遥遥领先;客车老大是宇通,险胜金龙
2020年伊始,部分汽车类上市公司按照惯例纷纷发布了2019年12月份的产销快报。至此,2019年全年的产销数据也随之出炉。本期单独统计了商用车上市企业的产销数据,截止发稿时已发布产销数据的商用车企业共有10家。快来先睹为快吧!(注:上市公司产销数据系自愿发布,因此有的车企虽然是上市公司,但却不对外发布该项数据。)
?要·点·速·览
商用车
?北汽福田:2019年销量54.00万辆,增长5.45%
?江铃汽车:2019年销量28.32万辆,增长2.66%
?东风轻型商用车:2019年销量16.01万辆,增长3.96%
?宇通客车:2019年销量5.87万辆,下降3.58%
?金龙客车:2019年销量5.73万辆,下降7.55%
?华菱星马:2019年销量1.80万辆,下降11.03%
?中通客车:2019年销量1.51万辆,增长14.40%
?曙光股份:2019年销量7710辆,下降50.61%
⑨安凯客车:2019年销量5692辆,下降22.42%
⑩亚星客车:2019年销量5096辆,增长7.33%
北汽福田:2019年销量54.00万辆,增长5.45%
2020年1月5日,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600166)发布产销快报,其在2019年12月份实现汽车销量5.66万辆,同比增长5.26%。2019年1-12月累计销量为54.00万辆,同比增长5.45%。
其中,新能源汽车2019年12月销量为1763辆,同比增长16.83%;2019年1-12月累计销量为5988辆,累计同比增长60.97%。
江铃汽车:2019年销量28.32万辆,增长2.66%
2020年1月4日,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000550)发布产销快报,其在2019年12月份的销量为3.36万辆,同比小幅增长0.22%。2019年1-12月累计销量为28.32万辆,小幅增长2.66%。
12月份,福特SUV依然在领界的拉动下,获得1198.51%的大幅增长。唯一自主乘用车驭胜SUV持续大跌,仅售出265辆。
东风轻型商用车:2019年销量16.01万辆,增长3.96%
2020年1月2日,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600006)发布产销快报,其在2019年12月份的销量为1.41万辆,同比下降17.61%。2019年1-12月累计销量为16.01万辆,同比增长3.96%。
宇通客车:2019年销量5.87万辆,下降3.58%
2020年1月5日,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600066)发布产销快报,其在2019年12月份的销量为9064辆,同比下降16.58%。2019年1-12月累计销量为5.87万辆,同比下降3.58%。
金龙客车:2019年销量5.73万辆,下降7.55%
2020年1月8日,厦门金龙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600686)发布产销快报。2019年12月实现汽车整车销量7627辆,同比下降6.23%。2019年1-12月累计销量为5.73万辆,同比下降7.55%。
华菱星马:2019年销量1.80万辆,下降11.03%
2020年1月7日,华菱星马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600375)发布产销快报,其在2019年12月份的中重卡销量为2744辆,同比下降0.76%。2019年1-12月累计销量为1.80万辆,同比下降11.03%。
中通客车:2019年销量1.51万辆,增长14.40%
2020年1月7日,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000957)发布产销快报,其在2019年12月份的销量为1854辆,同比下降12.22%。2019年1-12月累计销量为1.51万辆,同比增长14.40%。
曙光股份:2019年销量7710辆,下降50.61%
2020年1月6日,辽宁曙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600303)发布产销快报。2019年12月实现汽车整车销量470辆,同比下降9.27%。2019年1-12月累计销量为7710辆,同比下降50.61%。
安凯客车:2019年销量5692辆,下降22.42%
2020年1月7日,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000868)发布产销快报,其在2019年12月份的销量为398辆,同比下降65.06%。2019年1-12月累计销量为5692辆,同比下降22.42%。
亚星客车:2019年销量5096辆,增长7.33%
2020年1月7日,扬州亚星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600213)发布产销快报。2019年12月实现汽车销量595辆,同比大幅下降46.30%。2019年1-12月累计销量为5096辆,同比增长7.33%。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2020轿车销量排行榜?
商用车未来发展如何
商用车行业前景预测分析报告是在对商用车行业的历史发展现状、供需现状、竞争格局、经济运行、下**业发展、下**业市场需求等分析的基础上,对商用车行业的未来的发展趋势、市场容量、竞争趋势、细分下游市场需求等进行研判与预测。
商用车行业前景预测分析报告主要分析要点包括:
1)预测商用车行业市场容量及变化。市场商品容量是指有一定货币支付能力的需求总量。市场容量及其变化预测可分为生产资料市场预测和消费资料市场预测。生产资料市场容量预测是通过对国民经济发展方向、发展重点的研究,综合分析预测期内商用车行业生产技术、产品结构的调整,预测商用车行业的需求结构、数量及其变化趋势。
2)预测商用车行业市场价格的变化。企业生产中投入品的价格和产品的销售价格直接关系到企业盈利水平。在商品价格的预测中,要充分研究劳动生产率、生产成本、利润的变化,市场供求关系的发展趋势,货币价值和货币流通量变化以及国家经济政策对商品价格的影响。3)预测商用车行业生产发展及其变化趋势。对生产发展及其变化趋势的预测,这是对市场中商品供给量及其变化趋势的预测。望采纳
中国前十汽车的排名是什么销量分别是多少
轿车、客车、货车分类方法?
汽车分类标准-汽车车型是如何分类的 目前,我国汽车分类标准比较混乱,汽车生产销售市场上没有统一的车型分类标准,就连国家各管理部门中,对于汽车的分类也不能做到整齐划一。 我国汽车分类旧标准(GB/T3730.1-88)是1988年制订的,分为三大类,即载货汽车、客车和轿车,各类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进行了细分类,具体为: 轿车按照发动机排量划分 —— 有微型轿车(1升以下)、轻级轿车(1-1.6升)、中级轿车(1.6-2.5升)、中高级轿车(2.5-4升)、高级轿车(4升以上); 客车按照长度划分 —— 有微型客车(不超过3.5米)、小型客车(3.5-7米)、中型客车(7-10米)和大型客车(10米以上); 货车按照载重量划分 —— 有微型货车(1.8吨以下)、轻型货车(1.8-6吨)、中型货车(6-14吨)、重型货车(14吨以上)。 新的车型分类是在参考GB/T3730.1-2001和GB/T15089-2001两个国家标准,它大的分类基本与国际较为通行的称谓一致,分为乘用车和商用车两大类,由于各国在车型细分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对于乘用车和商用车之下的细分类是按照我国自身的特点进行划分的。新分类具体情况描述如下: 乘用车(passenger car) 在其设计和技术特征上主要用于载运乘客及其随身行李和/或临时物品的汽车,包括驾驶员座位在内最多不超过9个座位,它也可以牵引一辆挂车。 与旧分类相比,乘用车涵盖了轿车、微型客车以及不超过9座的轻型客车,而载货汽车和9座以上的客车全部不属于乘用车。有一类特殊情况,即我们考虑部分车型如金杯海狮同一长度的车既有9座以上的,又有9座以下的,在实际统计中,该车均列为商用车,在以下商用车的解读中不再重复叙述。 乘用车下细分为基本型乘用车、多功能车(MPV)、运动型多用途车(SUV)、和交叉型乘用车四类。 商用车(commercial vehicle) 在设计和技术特征上用于运送人员和货物的汽车,并且可以牵引挂车。乘用车不包括在内。 相对旧分类,商用车包含了所有的载货汽车和9座以上的客车。在旧分类中,整车企业外卖的底盘是列入整车统计的,在新分类中,我们将底盘单独列出,分别为客车非完整车辆(客车底盘)和货车非完整车辆(货车底盘)。商用车分为客车、货车、半挂牵引车、客车非完整车辆和货车非完整车辆,共五类。 GB/T3730.1-2001新国标将汽车分为乘用车(不超过9座)和商用车。乘用车下设11种类型,分别是普通乘用车、活顶乘用车、高级乘用车、小型乘用车、敞篷车、仓背乘用车等;商用车分为客车、货车和半挂牵引车。其中,客车有8种类型,分别是小型客车、城市客车、长途客车等;货车有6种,分别是普通货车、多用途货车、全挂牵引车等。按规定,这份国标是汽车行业的“通用性分类”,适用于一般概念、统计、牌照、保险、**政策和管理的依据。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目前采用的车型分类分为乘用车和商用车两大类,乘用车分为基本型乘用车、多功能乘用车、运动型乘用车和交叉型乘用车;商用车分为客车、货车、半挂牵引车、客车非完整车辆和货车非完整车辆。据介绍,协会原本计划废止标准中“轿车”的分类,但考虑到“轿车”这个词在我国使用广泛,为了避免混乱,在现行分类时将过去人们认为属于轿车的车型归在“基本乘用车”的类别中。 在税收方面 ,新国标也逐渐成为通用的标准。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去年将消费税进行调整时,将小汽车分为了乘用车和中轻型商用客车两个子目,但具体分类仍然使用了排量的细分方法。其中,对乘用车(包括越野车)适用了六档税率,即小于1.5L(含)、1.5~2.0L(含)、2.0~2.5L(含)、2.5~3.0L(含)、3.0~4.0L(含)和4.0L以上。 由于历史沿袭的问题,很多管理部门的车型分类依然延续了老的汽车分类方法。例如, **交管部门进行机动车登记时 ,按照《机动车登记工作规范》,将汽车分为载客汽车、载货汽车、三轮汽车、低速汽车。 交通部在征收养路费时 ,根据《养路费征收管理办法》,按照车辆吨位大小进行收费。以北京为例,养路费按载重量计算,家用轿车1个座位为0.1吨,载重量一般按0.5吨计算。而在收取收费公路车辆通行费时,交通部又以客车座位和货车吨位进行分类,收取费用。
世界上有哪些是汽车制造大国?
中国正在把制造业资源转向更高端产品的生产,这给全球范围内一系列行业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从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迅速崛起中就可以感受到这一点。
就在几年前,中国国产的汽车零部件还饱受质量不可靠的困扰,而且,与美国和德国产的配件相比价钱更高。有人当时甚至断言,制造最上乘的零部件所需的精密工艺是经验不足的中国企业和他们的低成本劳动力所无法掌握的。
然而,中国去年的汽车部件出口首次超过了进口。中国国产零部件的质量取得了长足进步,以至于大众汽车、戴姆勒-克莱斯勒等西方汽车巨头纷纷表示今后几年将从中国采购数十亿美元的刹车、油泵、车轮、转向系统等零部件。
这些成果表明中国人正在向制造业的高端产品领域不断迈进,由此也给美国、欧洲和日本的竞争对手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家具、纺织品等简单消费品领域站稳脚跟后,中国迅即扩大战果,又在电子消费品产业链上的劳动密集型领域——如电脑组装——中取得了主导地位。中国的胃口似乎还不止于此,仍在不断把触角伸向更广阔的领域。
例如,中国的机械及运输设备生产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去年这类产品的出口总额达到3,520亿美元,比2000年时扩大了3倍。
与此同时,汽车产量也增长了近2倍。中国正在朝著取代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生产国的方向稳步迈进。随著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人拥有了自己的第一辆车,以汽车销量而论,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汽车市场。随著收入的提高以及汽车价格的下滑,还会有数百万中国人也能开上自己的第一辆汽车。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太区域局局长哈菲茨·帕沙(Hafiz Pasha)表示,从电信设备到纺织品,各个领域中都可以看到中国人的身影。
而此时的美国和欧洲正处于一个敏感时期,这两大经济体均发现越来越难以留住成本高昂的制造业岗位。**数据显示,美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就业机会从2002年时的721,000个下降到了2004年的644,000个。
还有更多的工作岗位可能流失:德尔福等几家美国重要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均已申请了破产保护。至于那些没有本钱在海外建立低成本生产基地的中小厂商,处境就更艰难了。
例如,Dura Automotive Systems Inc.近期在**举办的听证会上就表示,在过去的2年中,中国汽车配件企业对订单的争夺导致一些产品的售价已经低于了该公司的成本。
美国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还对进入庞大的中国市场表示了关切。今年早些时候,美国联合欧盟向世界贸易组织(WTO)提起申诉,指责中国的关税政策导致海外产品难以进入中国汽车配件市场。
中国于2005年推出的一项政策规定,对超过一定金额或数量限制的进口零部件征收额外关税,此举主要是为了打击关税欺诈。中国方面称,部分不法分子企图绕过汽车关税,以较低税率进口汽车零部件,之后在中国组装,本办法意在对这部分人予以打击。
在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中国制造企业正面临工资上涨、能源和原材料成本居高不下的困扰。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学者吕铁称,在工厂**的沿海开放城市,土地和劳动力成本已远不如过去低廉,资源也不像过去那样充足。他说,这些地区的状况已经接近中等收入国家,它们的比较优势正在发生转变。
随着本地工资的上涨,中国制造商开始寻求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对低成本劳动力的依赖。很多企业开始生产汽车零部件等高附加值产品,并从纺织和玩具等传统出口行业解脱出来。
一些西方企业从中国提高生产力的需求中受益匪浅。美国密尔沃基的高端设备及软件生产商罗克韦尔自动化公司称,2003年以来其中国业务实现了年均30%以上的增幅。
“人们对中国存在着误解,”罗克韦尔亚太区总裁斯科特·萨默维尔(Scott Summerville)说。虽然中国仍有大量的劳动密集型生产,但眼下中国企业正努力提高全球竞争力,而单靠低廉的劳动力是难以做到这一点的。
外资及海外技术的涌入使得中国产汽车零部件以及其他很多产品的质量大为改善。全球最大的几家汽车制造商早已蜂拥而至,在中国寻找成熟市场所难以具备的增长机会。与此同时,他们也经常要求零部件生产商直接从中国供货。
近几个月,德国罗伯特·博世和美国阿文美驰等大型零部件供应商先后在中国投资建厂,在供应本地需求的同时也将产品出口海外。
海外企业带来的高质量生产标准以及本地零部件制造商的国际化发展进一步激发了产品创新。为了获取更多客户和更好的技术,汽车零部件生产商万向集团已收购了多家美国企业,并表示出对德尔福部分资产的浓厚兴趣。万向集团表示,其销售额年平均增长26%,2005年达到人民币252亿元,合31.5亿美元。
一些较小企业也在技术上登上了新台阶。总部设在沿海城市宁波的华翔集团从1982年那家为医用药瓶生产塑料瓶盖的企业一跃发展为汽车塑料零部件生产商,该公司管理人士徐沛祺表示,公司一直是大众汽车中国业务的供应商,不过2005年已有20%的收入来自出口。该公司2005年收入总额为人民币225万元。华翔集团5月份在大众汽车总部沃尔夫斯堡设立了办事处。
“这些企业非常重视出口,”宁波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协会秘书长黄小华称。由于中国很多生产商已经成了大型汽车制造商的一线和二线供应商,它们的产品正在打入高端市场,
北京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商Asimco Technologies Ltd.的首席执行长杰克·潘考夫斯基(Jack Perkowski)称,“我们从1997年开始出口,人们总认为你不能在中国生产更便宜的零部件,他们还说,中国永远不能成为庞大的汽车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