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万紫枫 给各位分享唐代公认复兴儒学大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唐代儒学重回主导地位的原因?(唐代儒学重回主导地位的原因有哪些)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唐代儒学重回主导地位的原因?

主要原因是:儒学的性质适合和平年代的统治;统治者的提倡;经济发展到了一定水平。随着科举制度的产生,并在唐朝发展完善,影响了中国一千三百年之久。打破了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使得贫寒子弟也有可能通过此途走上仕途。科举制度除了国家需要,更多是引导人才的培养,曾经萎缩的教育事业,又开始慢慢兴旺了起来。学校所用教科收,只限于儒家的五经,这也儒家学派的思想发展创造条件。

儒学在唐朝的表现?

唐代儒学重回主导地位的原因?

回到儒学本身,儒家在唐代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经学的发达。
何谓经学?这个词虽然听起来有些玄,但是说起来很简单,就是研究和阐释儒家经典的学问。
  由于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广泛传播,战国后期就发展成一大家,开始出现经学这一门学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经学被列为官方哲学,从此成为古代中国思想文化的正统。魏晋南北朝时,受佛道二教冲击,经学地位有所衰落。在唐代由于采取宽容的文化政策,且儒释道三教在竞争中,都得以发展,因而解释儒家经典的经学复兴。
  唐朝经学的一大贡献是从内部统一了儒学,结束了纷争的局面。唐太宗时,陆元朗撰《经典释文》,详列各经本异同。每字各有音切、训义,使汉魏六朝音训得到保存。从南朝陈后主时陆元朗即开始撰述《经典释文》,采集诸儒二百三十余家的音切和训诂,对汉魏六朝的经学做了一个总结的工作,这也为唐初儒学的内部统一创造了条件。
  唐初孔颖达撰《五经正义》,结束了东汉魏晋南北朝历代相沿的经学,结束了诸如古今文之争、郑学王学之争这类儒学内部的争吵,所有东汉以来的诸儒异说,得以平息。这为儒学在儒、佛、道斗争中争得了一个有利的条件。从内部统一儒学的另一重要著作是颜师古的《五经定本》。唐太宗令颜师古考订《五经》文字,撰成《五经定本》,统一了诸**字,因文字不同而解释各异的弊病得到了克服。唐代将儒家经典划为三等:《礼经》、《春秋左氏传》为大经,《诗》、《仪礼》、《周礼》为中经,《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榖梁传》为小经。大中小三经,唐儒都做了疏文,这对儒学内部的统一也起着很大作用。
  《五经正义》和《周礼》、《仪礼》、《榖梁传》、《公羊传》的注疏合成《九经正义》,被唐**颁布全国,成为唐朝官定的统一课本,是唐王朝开科取士的标准。由于《正义》和《定本》的颁行,儒家学术被束缚,出现思想僵化的趋势。当时的社会,以开化为风气,思想、文化、民风都向着更为活泼的方向发展,有相当数量的儒家学者摆脱经学束缚,开空言说经、缘词生训的新风气。“限于训诂名物、不谈哲学思想的儒学,也谈起穷理尽性来了,汉学系统由此逐渐转入宋学系统。所以唐朝儒学在发展的意义上说,是一个重要的转化阶段。”(《中国通史》,范文澜主编)到宋朝时,程朱理学继承唐代的经学成果,最终达到一个高峰。
可以说,儒家思想在唐代就是一个沉潜状态,虽然没有出现在理论上可照耀千古的大儒,但是儒家思想已经逐步渗透到人们的潜意识里,渐渐成为中国人的主导思想。这样的人有一国之君,亦有臣民。

刘禹锡是儒家还是道家

刘禹锡,公元772年生,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他是匈*族后裔,七世祖刘亮随魏孝文帝迁洛阳,始改汉姓。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寓居嘉兴(今属浙江)。刘禹锡出生在嘉兴。他家族世代好修儒学、崇尚儒家思想。德宗贞元六年(790)以前。刘禹锡自幼好学,熟读儒家经典,浏览诸子百家。可见刘禹锡与儒家的关系是很紧密。而大禹又是儒家经典所推崇的圣人,故我推测“禹锡”之“禹”与大禹有关,是大禹所赐之意。

儒学复兴运动完成的时候?

南宋时期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儒学,儒学复兴运动完成。东汉末年,儒家思想的权威性严重削弱,魏晋时期道教、佛教的广泛传播直接冲击儒家思想的地位,唐代中后期,韩愈和李翱成为儒学复兴的先声,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南宋时期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对维护******制度起了重要作用,他的思想成为了官方正统儒学,儒学复兴运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