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乔含柏 给各位分享胆碱的功效是什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奶粉中的胆碱有什么作用(符合2023新国标的奶粉品牌)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奶粉中的胆碱有什么作用

奶粉中的胆碱的作用是促进脑发育和提高记忆能力。

奶粉中的胆碱有什么作用

人体孕育过程中,胎盘可调节向胎儿的胆碱运输。羊水中胆碱浓度为母血中10倍。新生儿阶段大脑从血液中汲取胆碱的能力是极强的。实验观察,新生鼠大脑中具有一种活性极强的磷脂酰乙醇胺-N-甲基转移酶(该酶不存在于成年鼠大脑)。

而且,在新生鼠大脑中,S-腺苷甲硫氨酸浓度为40~50nmol/g组织,这就使得新生鼠的磷脂酰乙醇胺-N-甲基转移酶维持高活性。此外,人类和大鼠*汁可为新生儿提供大量胆碱,可以保证胎儿和新生儿获得胆碱的多重机制。

胆碱在细胞膜结构和脂蛋白构成上是重要的。在生物膜中,磷脂排列成双分子层构成 膜的基质。双分子层的每一个磷脂分子都可以自由地横移动,其结果使双分子层具有流动性、柔韧性、高电*性及对高极性分子的不能透性。而脂蛋白则是包埋于磷脂基质中,可以从两侧表面嵌入或穿透整个双分子层。生物膜的这种液态镶嵌结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

拓展资料:胆碱(α-羟-Ⅳ,Ⅳ-三甲基乙醇胺)是带正电荷的四价碱基,是所有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胆碱能神经元中的乙酰胆碱的前体。胆碱在胞浆中的浓度为8~25微摩尔/升,在脑中浓度为25~50纳摩尔/升。机体内胆碱的获取或者通过肝,卵之类的食物〔主要以磷胆酰胆碱(PC)和卵磷脂的形式存在〕,或者由内源性合成的PC而来〔通过磷脂酰乙醇胺(PE)的连续甲基化过程〕。机体除了从作为大分子PC的一部分而取得胆碱以外,不能通过其他途径生成胆碱。

参考资料:胆碱-百度百科

好的配方奶粉里面都含有胆碱吗,起到作用是什么

胆碱是一种强有机碱,是卵磷脂的组成成分,又被称为“记忆因子”,可促进脑发育和提高记忆力;保证神经信号传递;调控细胞凋亡;构成生物膜的重要组成成分;促进脂肪代谢;促进体内甲基代谢;降低血清胆固醇。研究表明出生前5个月直到学走路的时期补充胆碱对提高宝宝的智力最重要,缺乏胆碱会引起肝肾胰的生长紊乱及记忆障碍。目前,含有胆碱的奶粉配方是最大程度上接近母*的配方,更贴近宝宝天生营养需求的,呵护宝宝健康成长。

胆碱的结构?是维生素吗?有什么作用?

胆碱的发现已有150年,据Ensminger的著述,1844年Gobley从蛋黄中分离出一种卵磷脂(1ecithin);1849年,Streker从猪胆汁中分离出一种化合物,1862年命名为“胆碱”,Baeyer和Wurtz确定了胆碱的化学结构并首次合成了胆碱。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胆碱的研究并不受重视。直到1932年,Best首次报道,给大鼠喂高脂肪饲料时,胆碱可防止脂肪肝的发生,并证明胆碱是卵磷脂的活性组分,之后对胆碱的研究逐渐增多。
胆碱在代谢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包括乙酰化、磷酰化、**及水解等作用。它加速合成及释放乙酰胆碱这一重要的神经传导递质,从而影响机体的记忆、肌肉运动等多种功能;胆碱是磷脂酰胆碱和神经鞘磷脂的前体,两者是构成细胞膜的必要物质,同时又是细胞间多种信号的前体物质;胆碱也是血小板的强力激活因子;胆碱是甜菜碱的前体,肾小球细胞需要甜菜碱来调节渗透压。
2.1 胆碱构成和维持正常的细胞结构
胆碱是卵磷脂和神经鞘磷脂的组成部分,在合成上述磷脂的过程中,胆碱先在胆碱激酶的作用下,由ATP提供磷酸基团,转变为磷酸胆碱,后者与CTP在磷酸胆碱胞苷酰转移酶作用下生成CTP-胆碱,Schneider等发现缺乏胆碱的大鼠其磷酸胆碱胞苷酰转移酶的活性比正常降低40%。CTP-胆碱再进一步分别与**二酯或N-脂酰鞘氨醇反应,最终生成卵磷脂或神经鞘磷脂。
卵磷脂是动物细胞膜结构的组分,约占细胞浆膜中转运脂质的一半;目前还发现,卵磷脂是β-羟基丁酸脱氢酶维持活性所必需的,而溶血卵磷脂是激活高尔基复合体或细胞膜上的糖基转运酶所必需,正常红细胞膜上卵磷脂与胆固醇维持一定的比例,从而保持红细胞膜的柔软性和流动性,这对于红细胞通过毛细血管至关重要。神经鞘磷脂是人体含量最多的鞘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磷脂,它常与卵磷脂并存于细胞膜的外侧。神经髓鞘含脂类甚多,占干重的97%,其中11%为卵磷脂,5%为神经鞘磷脂。人体红细胞20%~30%为神经鞘磷脂。
2.2 胆碱是机体不稳定甲基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不稳定甲基,是指在体内从一种化合物转移到另一种化合物的甲基,亦称活性甲基。由高胱氨酸(即同型胱氨酸)形成蛋氨酸,由胍基乙酰形成肌酸都需要提供甲基。许多内源性底物,如组胺、氨基酸、蛋白、糖和多胺的甲基化对细胞的正常调节有重要意义。转甲基反应中甲基的直接供体是S-腺嘌呤蛋氨酸(SAM),但胆碱及其相关物质蛋氨酸、维生素B12、叶酸、甜菜碱等都可间接的供应甲基,在作为甲基供体方面,上述物质在多数情况下可以互相补充或替代,但也有例外,有学者研究发现,在全静脉营养中,如果没有胆碱加入注射液,即使蛋氨酸和叶酸充足,也会导致脂肪肝等肝损害。
胆碱可以作为甲基的供体,但胆碱的合成也需要甲基。人体所需胆碱,主要通过体内活性甲基合成,以及通过膳食补充。
2.3 胆碱是神经递质的前体
胆碱合成乙酰胆碱的前体,乙酰胆碱是副交感神经终端释放的神经活动的化学传递物质,即胆碱能神经的神经递质。比如**迷走神经,释放乙酰胆碱,导致心搏迟缓。输卵管的收缩亦为乙酰胆碱的作用所制约。新近的研究发现,胆碱与**或阿司匹林联合使用可降低镇痛药物用量, 且不影响镇痛效果, 从而减少**或阿司匹林的毒副作用。胆碱的这种镇痛特点可为疼痛的临床药物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3]。
2.4 卵磷脂的保健功能
卵磷脂是胆碱发挥重要生理功能的产物之一。卵磷脂是人体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在我们身体内各种**、组织的细胞中, 都有卵磷脂的存在, 在脑、肝脏等组织中卵磷脂的含量特别多。每100 ml血液约有200 ml卵磷脂。总括来说,人体卵磷脂的含量约占体重的百分之一。有人认为:“卵磷脂是生命的基础物质”,是目前美国和日本最流行的“健脑保健食品”。现在,多数学者都认为卵磷脂有四大功能:(1)增强细胞活性;(2)溶解胆固醇;(3)提高脑机能,防止老年痴呆症;(4)与维生素E的相乘作用。
人类生命自始至终都离不开卵磷脂,生命所需的卵磷脂少量可以由肝脏合成分泌,但30岁以后,基本上只能依从食物中摄取。蛋黄、黄豆、谷类、小鱼、动物肝脏、鳗鱼、玉米油、葵花籽油都含有一定的卵磷脂

什么食物里含有B12呢?

在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含维生素b12的食物主要有动物肝脏、肾脏、牛肉、猪肉、鸡肉、鱼类、蛤类、蛋、牛奶、*酪、*制品、腐*等等。因为维生素b12能够有效预防很多疾病的发生,补充维生素b12能够提高人体免疫力,少生病。

自然界中的维生素B12主要是通过草食动物的瘤胃和结肠中的细菌合成的的,因此,其膳食来源主要为动物性食品,其中动物内脏、肉类、蛋类是维生素B12的丰富来源。豆制品经发酵会产生一部分维生素B12。人体肠道细菌也可以合成一部分。

扩展资料:

维生素是维持身体健康所必需的一类有机化合物。这类物质在体内既不是构成身体组织的原料,也不是能量的来源,而是一类调节物质,在物质代谢中其重要作用。这类物质由于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所以虽然需要量很少,但必须经常由食物供给。

维生素又名维他命,通俗来讲,即维持生命的物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须的一类有机物质,也是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活性物质。维生素在体内的含量很少,但不可或缺。各种维生素的化学结构以及性质虽然不同,但它们却有着以下共同点:

①维生素均以维生素原的形式存在于食物中;

②维生素不是构成机体组织和细胞的组成成分,它也不会产生能量,它的作用主要是参与机体代谢的调节;

③大多数的维生素,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必须经常通过食物中获得;

④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很小,日需要量常以毫克或微克计算,但一旦缺乏就会引发相应的维生素缺乏症,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

维生素与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3大物质不同,在天然食物中仅占极少比例,但又为人体所必需。有些维生素如:B6.K等能由动物肠道内的细菌合成,合成量可满足动物的需要。

动物细胞可将色氨酸转变成烟酸(一种B族维生素),但生成量不敷需要;维生素C除灵长类及豚鼠以外,其他动物都可以自身合成。植物和多数微生物都能自己合成维生素,不必由体外供给。许**生素是辅基或辅酶的组成部分。

维生素是人和动物营养、生长所必需的某些少量有机化合物,对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健康有极重要作用。如果长期缺乏某种维生素,就会引起生理机能障碍而发生某种疾病。一般由食物中取得。现阶段发现的有几十种,如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等。

维生素是人体代谢中必不可少的有机化合物。人体犹如一座极为复杂的化工厂,不断地进行着各种生化反应。其反应与酶的催化作用有密切关系。酶要产生活性,必须有辅酶参加。已知许**生素是酶的辅酶或者是辅酶的组成分子。因此,维生素是维持和调节机体正常代谢的重要物质。可以认为,最好的维生素是以“生物活性物质”的形式,存在于人体组织中。

缺乏原因

1、食物供应严重不足,摄入不足;如:食物单一、储存不当、烹饪破坏等。比如叶酸受热损失。

2、吸收利用降低;如:消化系统疾病或摄入脂肪量过少从而影响脂溶性Vit的吸收。

3、维生素需要量相对增高;如:妊娠和哺*期妇女、儿童、特殊工种、特殊环境下的人群。

4、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会导致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增加。

必需维生素

维生素的定义中要求维生素满足以下四个特点,才可以称之为必需维生素。

外源性:人体自身不可合成,需要通过食物补充;

微量性:人体所需量很少,但是可以发挥巨大作用;

调节性:维生素必需能够调节人体新陈代谢或能量转变;

特异性:缺乏了某种维生素后,人将呈现特有的病态。

根据这四个特点,人体一共需要13种维生素,也就是通常所说的13种必要维生素:

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H,维生素P,维生素PP,维生素M,维生素T,维生素U,水溶性维生素。

发源

维生素的发现是19世纪的伟大发现之一。1897年,艾克曼在爪哇发现只**磨的白米即可患脚气病,未经碾磨的糙米能治疗这种病。并发现可治脚气病的物质能用水或酒精提取,当时称这种物质为“水溶性B“。1906年证明食物中含有除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无机盐和水以外的“辅助因素”,其量很小,但为动物生长所必需。

1911年卡西米尔·冯克鉴定出在糙米中能对抗脚气病的物质是胺类,性质和在食品中的分布类似,且多数为辅酶。有的供给量须彼此平衡,如维生素B1、B2和PP,否则可影响生理作用。维生素B复合体包括:泛酸、烟酸、生物素、叶酸、维生素B1(硫胺素)、维生素B2(核黄素)、吡哆醇(维生素B6)和氰钴胺(维生素B12)。有人也将胆碱、肌醇、对氨基苯酸(对氨基苯甲酸)、肉**、硫辛酸包括在B复合体内。

各类维生素的发源:

维生素A,抗干眼病维生素,亦称美容维生素,脂溶性。由Elmer McCollum和M. Davis在1912年到1914年之间发现。并不是单一的化合物,而是一系列视黄醇的衍生物(视黄醇亦被译作维生素A醇、松香油),别称抗干眼病维生素 多存在于鱼肝油、动物肝脏、绿色蔬菜,缺少维生素A易患夜盲症。

维生素B1,硫胺素,又称抗脚气病因子、抗神经炎因子等,是水溶性维生素。由卡西米尔?冯克在1912年发现(一说1911年)。在生物体内通常以硫胺焦磷酸盐的形式存在。 多存在于酵母、谷物、肝脏、大豆、肉类。

维生素B2,核黄素,水溶性。由D. T. Smith和E. G. Hendrick在1926年发现。也被称为维生素G多存在于酵母、肝脏、蔬菜、蛋类 。缺少维生素B2易患口舌炎症(口腔溃疡)等。

维生素PP,水溶性。由Conrad Elvehjem在1937年发现。包括尼克酸(烟酸)和尼克酰胺(烟酰胺)两种物质,均属于吡啶衍生物。多存在于菸碱酸、***酸 酵母、谷物、肝脏、米糠。

维生素B4,现阶段已经不将其视为真正的维生素。胆碱由Maurice Gobley在1850年发现。维生素B族之一,1849年首次从猪肝中被分离出,此后一直认为胆碱为磷脂的组分,1940年Sura和Gyorgy Goldblatt根据他们各自的工作,表明了它具有维生素特性。蛋类、动物的脑、啤酒酵母、麦芽、大豆卵磷脂含量较高。

维生素B5,泛酸,水溶性。由Roger Williams在1933年发现。亦称为遍多酸。多存在于酵母、谷物、肝脏、蔬菜。

维生素B6,吡哆醇类,水溶性。由Paul Gyorgy在1934年发现。包括吡哆醇、吡哆醛及吡哆胺。多存在于酵母、谷物、肝脏、蛋类、*制品。

生物素,也被称为维生素H或辅酶R,水溶性。多存在于酵母、肝脏、谷物。

维生素B9 叶酸,水溶性。也被称为蝶酰谷氨酸、蝶酸单麸胺酸、维生素M或叶精。多存在于蔬菜叶、肝脏。

维生素B12,氰钴胺素,水溶性。由Karl Folkers和Alexander Todd在1948年发现。也被称为氰钴胺或辅酶B12。多存在于肝脏、鱼肉、肉类、蛋类。

肌醇,水溶性, 环己六醇、维生素B-h。多存在于心脏、肉类。

维生素C,抗坏血酸,水溶性。由詹姆斯?林德在1747年发现。亦称为抗坏血酸。多存在于新鲜蔬菜、水果。

维生素D,钙化醇,脂溶性。由Edward Mellanby在1922年发现。亦称为骨化醇、抗佝偻病维生素,主要有维生素D2即麦角钙化醇和维生素D3即胆钙化醇。这是唯一一种人体可以少量合成的维生素。多存在于鱼肝油、蛋黄、*制品、酵母。

维生素E,生育酚脂溶性。由Herbert Evans及Katherine Bishop在1922年发现。主要有α、β、γ、δ四种。多存在于鸡蛋、肝脏、鱼类、植物油。

维生素K,萘醌类,脂溶性。由Henrik Dam在1929年发现。是一系列萘醌的衍生物的统称,主要有天然的来自植物的维生素K1、来自动物的维生素K2以及人工合成的维生素K3和维生素K4。又被称为凝血维生素。多存在于菠菜、苜蓿、白菜、肝脏。

参考资料:维生素B12_百度百科 维生素_百度百科

奶粉里添加胆碱,宝宝喝了有什么好处

如果小孩太小的话?别给他奶粉里加东西了。因为本来奶粉的配方就加得复杂。你再盲目的听旁人说加什么有好处等。就往里加东西,怕小孩身体受不了,别加了哈

胆碱的作用有那些啊?

胆碱的结构?是维生素吗?有什么作用?

胆碱的发现已有150年,据Ensminger的著述,1844年Gobley从蛋黄中分离出一种卵磷脂(1ecithin);1849年,Streker从猪胆汁中分离出一种化合物,1862年命名为“胆碱”,Baeyer和Wurtz确定了胆碱的化学结构并首次合成了胆碱。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胆碱的研究并不受重视。直到1932年,Best首次报道,给大鼠喂高脂肪饲料时,胆碱可防止脂肪肝的发生,并证明胆碱是卵磷脂的活性组分,之后对胆碱的研究逐渐增多。
胆碱在代谢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包括乙酰化、磷酰化、**及水解等作用。它加速合成及释放乙酰胆碱这一重要的神经传导递质,从而影响机体的记忆、肌肉运动等多种功能;胆碱是磷脂酰胆碱和神经鞘磷脂的前体,两者是构成细胞膜的必要物质,同时又是细胞间多种信号的前体物质;胆碱也是血小板的强力激活因子;胆碱是甜菜碱的前体,肾小球细胞需要甜菜碱来调节渗透压。
2.1 胆碱构成和维持正常的细胞结构
胆碱是卵磷脂和神经鞘磷脂的组成部分,在合成上述磷脂的过程中,胆碱先在胆碱激酶的作用下,由ATP提供磷酸基团,转变为磷酸胆碱,后者与CTP在磷酸胆碱胞苷酰转移酶作用下生成CTP-胆碱,Schneider等发现缺乏胆碱的大鼠其磷酸胆碱胞苷酰转移酶的活性比正常降低40%。CTP-胆碱再进一步分别与**二酯或N-脂酰鞘氨醇反应,最终生成卵磷脂或神经鞘磷脂。
卵磷脂是动物细胞膜结构的组分,约占细胞浆膜中转运脂质的一半;目前还发现,卵磷脂是β-羟基丁酸脱氢酶维持活性所必需的,而溶血卵磷脂是激活高尔基复合体或细胞膜上的糖基转运酶所必需,正常红细胞膜上卵磷脂与胆固醇维持一定的比例,从而保持红细胞膜的柔软性和流动性,这对于红细胞通过毛细血管至关重要。神经鞘磷脂是人体含量最多的鞘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磷脂,它常与卵磷脂并存于细胞膜的外侧。神经髓鞘含脂类甚多,占干重的97%,其中11%为卵磷脂,5%为神经鞘磷脂。人体红细胞20%~30%为神经鞘磷脂。
2.2 胆碱是机体不稳定甲基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不稳定甲基,是指在体内从一种化合物转移到另一种化合物的甲基,亦称活性甲基。由高胱氨酸(即同型胱氨酸)形成蛋氨酸,由胍基乙酰形成肌酸都需要提供甲基。许多内源性底物,如组胺、氨基酸、蛋白、糖和多胺的甲基化对细胞的正常调节有重要意义。转甲基反应中甲基的直接供体是S-腺嘌呤蛋氨酸(SAM),但胆碱及其相关物质蛋氨酸、维生素B12、叶酸、甜菜碱等都可间接的供应甲基,在作为甲基供体方面,上述物质在多数情况下可以互相补充或替代,但也有例外,有学者研究发现,在全静脉营养中,如果没有胆碱加入注射液,即使蛋氨酸和叶酸充足,也会导致脂肪肝等肝损害。
胆碱可以作为甲基的供体,但胆碱的合成也需要甲基。人体所需胆碱,主要通过体内活性甲基合成,以及通过膳食补充。
2.3 胆碱是神经递质的前体
胆碱合成乙酰胆碱的前体,乙酰胆碱是副交感神经终端释放的神经活动的化学传递物质,即胆碱能神经的神经递质。比如**迷走神经,释放乙酰胆碱,导致心搏迟缓。输卵管的收缩亦为乙酰胆碱的作用所制约。新近的研究发现,胆碱与**或阿司匹林联合使用可降低镇痛药物用量, 且不影响镇痛效果, 从而减少**或阿司匹林的毒副作用。胆碱的这种镇痛特点可为疼痛的临床药物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3]。
2.4 卵磷脂的保健功能
卵磷脂是胆碱发挥重要生理功能的产物之一。卵磷脂是人体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在我们身体内各种**、组织的细胞中, 都有卵磷脂的存在, 在脑、肝脏等组织中卵磷脂的含量特别多。每100 ml血液约有200 ml卵磷脂。总括来说,人体卵磷脂的含量约占体重的百分之一。有人认为:“卵磷脂是生命的基础物质”,是目前美国和日本最流行的“健脑保健食品”。现在,多数学者都认为卵磷脂有四大功能:(1)增强细胞活性;(2)溶解胆固醇;(3)提高脑机能,防止老年痴呆症;(4)与维生素E的相乘作用。
人类生命自始至终都离不开卵磷脂,生命所需的卵磷脂少量可以由肝脏合成分泌,但30岁以后,基本上只能依从食物中摄取。蛋黄、黄豆、谷类、小鱼、动物肝脏、鳗鱼、玉米油、葵花籽油都含有一定的卵磷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