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龙小河 给各位分享亭子有什么功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简述亭在园林中的作用及常见的布局有哪些(简述亭在园林中的作用及常见的布局有哪些类型)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简述亭在园林中的作用及常见的布局有哪些
亭是我国传统园林建筑之一,在古典园林、现代公园、自然风景区以及城市园林绿化中,都可见到各种各样的亭子悠然伫立。在园林和绿地中,亭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常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现简要介绍几种建亭方式:
1.山体建亭
(1)小山建亭
小山高度一般在5至7米,亭常建于山顶,以增加山形的高度与体量,更能丰富山形的轮廓,但一般不宜建在山形的几何中心线之顶,以忌构图上的呆板,如苏州拙政园的“雪香云蔚亭”、留园的“可亭 ”,均构建在偏于山顶一侧的位置。
(2)中等高度山体
建亭一般宜在山脊、山顶、山腰建亭,建亭应有足够的体量或成组设置,以取得和山形体量协调的效果。如北京的景山,在山脊上建成五重亭,体量适宜,体形优美、相互呼应连成一体,与景山体量匀称,协调,更丰富了山形轮廓。
(3)大山建亭
一般宜在山腰台地或次要山脊建亭,亦可将亭建在山道旁,以显示局部山形地势之美,并有引导游人的作用,如庐山合鄱亭。大山建亭,应避免受到周围树木的遮挡,而且还要根据游人需要的合理休息距离而设置。
2.水体建亭
水面有的开阔舒展,明朗流动,有的幽深宁静,有的碧波万顷,为突出不同的景观效果,一般在小水面建亭宜低临水面,以细察涟漪,而在碧波坦荡的大水面上,亭宜建在临水高台或较高的石矶上,以观远山近水,舒展胸怀。
一般临水建亭,有一边临水,多边临水或完全伸入水中,四周被水环绕等多种形式。在小岛上,湖心台基上、岸边石矶上都是临水建亭之处。在桥上建亭,更能使水面景色锦上添花,并增加水面空间层次。
3.平地建亭
平地建亭眺览的意义不大,更多的是供休息、纳凉、游览之用,应尽量结合各种园林要素,如山石、树木、水池等,构成各具特色的景致,如葱郁的密林,绚丽灿烂的花间石畔,幽雅宁静的疏梅竹影,都是平地建亭的佳地。更可在道路的交叉点结合游览路线建亭,可引导游人游览及休息;在绿地、草坪、小广场中可结合小水池,喷泉,山石修建小型亭子,以供游人休憩。
此外,还可结合园林中的巨石、山泉、洞*、丘壑等各种特殊地貌建亭,以取得更为奇特的景观效果。
古代的亭子有什么作用?
1观赏,也是艺术的创造,如苏州沧浪亭2,历史的见证,醉翁亭:位于安徽滁县琅琊山中,北宋庆历六年,欧阳修被贬到滁州任 太守,自称“醉翁”,此亭遂为“醉翁亭”。3,文化的传承,坐落在岳麓山清风峡的爱晚亭,与北京陶然亭、滁州醉翁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亭。爱晚亭原名红叶亭,由清代著名学者、岳麓书院山长罗典起名。 传说江南性灵派诗人袁枚来长沙讲学,慕罗典之名,特来岳麓书院拜见。罗典以袁枚办学招收女弟子、乱了学规为由,在书院门前贴出一幅对联:“不为子路何由见,非是文公请退之”,拒绝见之。同时,还派学生名为陪游,实为监督,随时将袁枚的言论报告给他。袁枚在游山时的言论陆续传来。一个学生报告说,袁枚很少介绍自己,而老是向我们了解先生的治学方法。不是我们听他讲学,倒是他听我们介绍先生的治学办法。罗典听了,心头一热,感到袁枚为人处事非同小可。 又有学生报告说,袁枚在山上和我们席地而坐,一起切磋学问,一点也不像个先生,倒像个年纪稍大的学生。罗典听了,霍地一下从座椅上站起,脱口称赞道:“这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啊!” 又有学生报告说,袁枚提议将红叶亭取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爱”、“晚”二字,改名为爱晚亭,会更有诗意。罗典一听,拍案叫绝,大声对学生们说:“袁公,真是有学问的人啊,你们赶快打开中门,请袁公进院讲学!” 从此,罗典和袁枚结成好友,红时亭遂改名为“爱晚亭”。4,乘凉避暑、避雨休憩,亭是修在路边供旅人休息的地方,五里修一短亭,十里修一长亭,所以小说戏剧里常有“十里长亭相送”之类的话5、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6,保护文物,如石碑起保护作用的碑亭7纪念性的亭子
古代的亭大约有哪几种用途?
古代的亭大约有三种用途:
(1)邸驿乡镇用为旅舍堡垒之亭,秦制十里一亭,十亭一乡,是封建初期行政单位用房。这种亭里有住处,有围墙,甚至有楼房,乡官可以治事行旅们可以在这里住宿休息,所谓都亭邮亭均是这类建筑。
(2)市门楼或城门楼的建筑,叫做旗亭。
(3)军事防**的亭。
后来的亭逐渐改变了用途成为停息凭眺的地方,不设门窗墙壁,或布置在水滨湖畔,或布置在林侧山巅,成为园林中点景不可少的东西,许多园林中由于亭子的形**色,使得周围环境更有生气,北京市区的景山万春五亭,北海五龙亭都是良好的例证。
此外,还有为保护石刻的碑亭,为保护用水的井亭,种类不少。
古代的亭子有什么作用?
亭子最重要的意义给过**遮风避雨的
[编辑本段]中国的亭子与意境
亭的历史十分悠久,但古代最早的亭并不是供观赏用的建筑。如周代的亭,是设在边防要塞的小堡垒,设有亭史。到了秦汉,亭的建筑扩大到各地,成为地方维护治安的基层组织所使用。《汉书》记载:“亭有两卒,一为亭父,掌开闭扫除;一为求盗,掌逐捕盗贼”。 魏晋南北朝时,代替亭制而起的是驿。之后,亭和驿逐渐废弃。但民间却有在交通要道筑亭为旅途歇息之用的习俗,因而沿用下来。也有的作为迎宾送客的礼仪场所,一般是十里或五里设置一个,十里为长亭,五里为短亭。 同时,亭作为点景建筑,开始出现在园林之中。 到了隋唐时期,园苑之中筑亭已很普遍,如杨广在洛阳兴建的西苑中就有风亭月观等景观建筑。唐代宫苑中亭的建筑大量出现,如长安城的东内大明宫中有太液池,中有蓬莱山,池内有太液亭。又兴庆宫城有多组院落,内还有龙池,龙池东的组建筑中,中心建筑便是沉香亭。 宋代有记载的亭子就更多了,建筑也极精巧。在宋《营造法式》中就详细地描述了多种亭的形状和建造技术,此后,亭的建筑便愈来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 亭子不仅是供人憩息的场所,又是园林中重要的点景建筑,布置合理,全园俱活,不得体则感到凌乱,明代著名的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有极为精辟的论述:“……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按景山颠,或翠筠茂密之阿,苍松蟠郁之麓”,可见在山顶、水涯、湖心、松荫、竹丛、花间都是布置园林建筑的合适地点,在这些地方筑亭,一般都能构成园林空间中美好的景观艺术效果。 也有在桥上筑亭的,如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北京颐和园中西堤上的桥亭等,亭桥结合构成园林空间中的美好景观艺术效果,又有水中倒影,使得园景更富诗情画意,如扬州的五亭桥还成为扬州的标志。 亭子以其美丽多姿的轮廓与周围景物构成园林中美好的画面。如建造于孤山之南,“三潭印月”之北面柳丝飞翠小岛的杭州西湖湖心亭,选址极为恰当,四面临水,花树掩映,衬托着飞檐翘角的**琉璃瓦屋顶,这种色彩上的对比显得更加突出。岛与建筑结合自然,湖心亭与“三潭印月”、阮公墩三岛如同神话中海上三座仙山一样鼎立湖心。而在湖心亭上又有历代文人留下“一片清光浮水国,十分明月到湖心”等写景写情的楹联佳作,更增湖心亭的美好意境,而人于亭内眺望全湖时,山光水色,着实迷人。 在赏月胜地“三潭印月”,亭子成为构成这一景区的重要建筑。从“小瀛洲”登岸,迎面来的主要景观建筑便是先贤祠和一座小巧玲珑的三角亭,以及与三角亭遥相呼应的四角“百寿亭”,亭与桥既构成了三潭印月水面空间分割,又增加了空间景观层次,成为不可缺少的景观建筑,人于亭内居高临下,可以**地远望四面的湖光山色,近览水面莲荷,那红的、白的、黄的花朵,尽情欣赏“水上仙子”的娇容丽色。绿树掩映的“我心相印亭”以及“三潭印月”的碑亭,都为构成三潭印月的园林景观、空间艺术层次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我心相印”因有“不必言说,彼此意会”的寓意,更增“三潭印月”这一景区的情趣。 亭既是重要的景观建筑,也是园林艺术中文人士大夫挽联题对点景之地。如清新秀丽的济南大名湖,向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之美。湖中的小岛上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历下亭,初建于北魏年间,重建于明嘉靖年间。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杜甫曾到此一游,题诗曰:“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清代书法家何绍基将此诗句写成楹联,挂于亭上,名亭、名诗、名书法,堪称三绝。 在离绍兴不远的关诸山一带,秀峰环抱,青峦叠翠,在一片开阔的地形中,建有—座精致的小亭,离亭不远,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这就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当年作《兰亭集序》的地方。在兰亭泓池水旁有一块石脾,上书“鹅池”两字。据说那“鹅”字是王羲之亲笔,“池”字是其七子王献之所写,“鹅”字一笔写成,清标拔俗,浑润中藏骨而不族,似得神助。而今人们游兰亭,名字、名题和王羲之传说故事,成为人们仰慕的著名园林景区,而整个兰亭景区,也是以兰亭命名,这不能不说亭于园林中的重要行了。 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而命名的陶然亭,在北京先农坛的西面,建于清康熙年间,亭基较高,故有登临眺远之胜。 在杭州孤山北麓赏梅胜地的放鹤亭,是为纪念北宋诗人林和靖而建。林和靖曾在孤山北麓结庐隐居,除吟诗作画,还喜好种梅养鹤。在他一生所写的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特别为人所传颂,人因文传,亭因人建,名人名诗名亭和放鹤亭一带梅林,每到冬天,寒梅怒放,清香四溢的“香雪海”中隐一亭,使得放鹤亭更为名闻遐尔。 在我国园林中,几乎都离不开亭。在园林中或高处筑亭,既是仰观的重要景点,又可供游人统览全景,在叠山脚前边筑亭,以衬托山势的高耸,临水处筑亭,则取得倒影成趣,林木深处筑亭,半隐半露,即含蓄而又平添情趣。 在众多类型的亭中,方亭最常见。它简单大方。圆亭更秀丽,但额坊挂落和亭顶都是圆的,施工要比方亭复杂。在亭的类型中还有半亭和**亭、桥亭等,多与走廊相连,依壁而建。亭的平面形式有方、长方、五角、六角、八角、圆、悔花、扇形等。亭顶除攒尖以外,歇山顶也相当普遍。 中国每一处园林都少不了亭子。亭子在中国园林的意境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亭子的造型是多种多样的,但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一个屋顶,几根柱子,中间是空的。这样的建筑物起什么作用呢?它的作用就在于能把外界大空间的景象吸收到这个小空间中来。元人有两句诗:“江山无限景,都取一亭中。”这就是亭子的作用,就是把外界大空间的无限景色都吸收进来。中国园林的其他建筑,如台榭楼阁,也都是起这个作用,都是为了使游览者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也就是突破有限,进入无限。 文征明《水亭图》 突破有限,进入无限,就能够在游览者胸中引发一种对于整个人生、对于整个历史的感受和领悟。我们可以举两个例子来说明一点。一个例子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王羲之在这篇文章一开头就指出,兰亭给人的美感,主要不在于亭子本身的美,而是在于它可以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这两句话是很有名的。就是抬头一看宇宙如此之大,低头一看,世界万物又是如此丰富多彩,生机勃勃。(宗白华说,“仰观”“俯察”是中国古代哲人、诗人观照世界的特殊的方式。)接下去说:“所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游览者的眼睛是游动的,心胸是敞开的,游目骋怀,因此得到了一种极大的快乐。而这种仰观俯察,游目骋怀,就引发了一种人生感,所以王羲之接下去又说:“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宇宙无限,人生有限,所以孔子在岸边望着滔滔的江水发出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就是人生感。 再一个例子是王勃的《滕王阁序》,这也是一篇极有名的文章。王勃在文章开头也描写了滕王阁建筑的美,但接下去就说,滕王阁给人的美感,主要不在于建筑本身,而在于它可以使人看到一个无限广大的空间,看到无限壮丽的景色。它有两句名句:“落霞与孤鹜 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然后他就写到,在这种空间的美感中,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这就是滕王阁所引发的一种形而上的感兴。 我国云南昆明有一座大观楼,楼上有一付对联,据说是中国最长的一付对联。上联是:“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这是一个广阔无边的空间,下联是写无限的时间:“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和“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相对)。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无限的空间和时间引发了对于人生和历史的感叹。大观楼的这付长联,和王羲之、王勃的两篇文章一样,都说明,中国园林建筑的意境,就在于它可以使游览者“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有限的时间空间进入无限的时间空间,从而引发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
园林建筑中的“长廊、窗子、楼、台、亭、阎”的作用是什么?
①在园林建筑中,窗子、楼、台、亭、阁,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美的感受。
②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就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颐和园的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上排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景色都不相同。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大了。“窗含西岭千秋雪”.诗人从一个小房间通到千秋之雪,也就是从一扇窗子体会到无限的空间、时间。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丰富了美的感受。
③中国古人总要通过建筑物,通过门窗,接触外面的大自然。这里表现着美感的民族特点。古希腊人对于庙宇四周的自然风景似乎还没有发现。他们多半把建筑本身孤立起来欣赏。但我们看天坛的那个祭天的台,这个台面对着的不是屋顶,而是一片虚空的天穹,也就是以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庙宇。这是和西方很不相同的。
④为了丰富对于空间美的感受,在园林建筑中就要采用种种手法来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例如借景、分景、隔景等。玉泉山的塔,好像是颐和园的一部分,这是“借景”。对着窗子挂一面大镜,把窗外大空间的景致照入镜中,成为一幅发光的“油画”,就是“借景”中的“镜借”了。“镜借”是凭镜借景,使景映镜中,化实为虚。园中凿池映景,亦此意。颐和园的长廊,把一片风景隔成两个,一边是近于自然的广大湖山,一边是近于人工的楼台亭阁,游人可以两边眺望,丰富了美的印象,这是“分景”。颐和园中的谐趣园,自成院落,另辟一个空间,另是一种趣味。这种大园林中的小园林,叫做“隔景”。
⑤无论是借景还是隔景、分景.都是通过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了艺术意境。
户外活动对幼儿有什么好处
户外活动对婴儿有什么好处?#星知计划#
亭子的意义
亭子最重要的意义给过**遮风避雨的
[编辑本段]中国的亭子与意境
亭的历史十分悠久,但古代最早的亭并不是供观赏用的建筑。如周代的亭,是设在边防要塞的小堡垒,设有亭史。到了秦汉,亭的建筑扩大到各地,成为地方维护治安的基层组织所使用。《汉书》记载:“亭有两卒,一为亭父,掌开闭扫除;一为求盗,掌逐捕盗贼”。 魏晋南北朝时,代替亭制而起的是驿。之后,亭和驿逐渐废弃。但民间却有在交通要道筑亭为旅途歇息之用的习俗,因而沿用下来。也有的作为迎宾送客的礼仪场所,一般是十里或五里设置一个,十里为长亭,五里为短亭。 同时,亭作为点景建筑,开始出现在园林之中。 到了隋唐时期,园苑之中筑亭已很普遍,如杨广在洛阳兴建的西苑中就有风亭月观等景观建筑。唐代宫苑中亭的建筑大量出现,如长安城的东内大明宫中有太液池,中有蓬莱山,池内有太液亭。又兴庆宫城有多组院落,内还有龙池,龙池东的组建筑中,中心建筑便是沉香亭。 宋代有记载的亭子就更多了,建筑也极精巧。在宋《营造法式》中就详细地描述了多种亭的形状和建造技术,此后,亭的建筑便愈来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 亭子不仅是供人憩息的场所,又是园林中重要的点景建筑,布置合理,全园俱活,不得体则感到凌乱,明代著名的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有极为精辟的论述:“……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按景山颠,或翠筠茂密之阿,苍松蟠郁之麓”,可见在山顶、水涯、湖心、松荫、竹丛、花间都是布置园林建筑的合适地点,在这些地方筑亭,一般都能构成园林空间中美好的景观艺术效果。 也有在桥上筑亭的,如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北京颐和园中西堤上的桥亭等,亭桥结合构成园林空间中的美好景观艺术效果,又有水中倒影,使得园景更富诗情画意,如扬州的五亭桥还成为扬州的标志。 亭子以其美丽多姿的轮廓与周围景物构成园林中美好的画面。如建造于孤山之南,“三潭印月”之北面柳丝飞翠小岛的杭州西湖湖心亭,选址极为恰当,四面临水,花树掩映,衬托着飞檐翘角的**琉璃瓦屋顶,这种色彩上的对比显得更加突出。岛与建筑结合自然,湖心亭与“三潭印月”、阮公墩三岛如同神话中海上三座仙山一样鼎立湖心。而在湖心亭上又有历代文人留下“一片清光浮水国,十分明月到湖心”等写景写情的楹联佳作,更增湖心亭的美好意境,而人于亭内眺望全湖时,山光水色,着实迷人。 在赏月胜地“三潭印月”,亭子成为构成这一景区的重要建筑。从“小瀛洲”登岸,迎面来的主要景观建筑便是先贤祠和一座小巧玲珑的三角亭,以及与三角亭遥相呼应的四角“百寿亭”,亭与桥既构成了三潭印月水面空间分割,又增加了空间景观层次,成为不可缺少的景观建筑,人于亭内居高临下,可以**地远望四面的湖光山色,近览水面莲荷,那红的、白的、黄的花朵,尽情欣赏“水上仙子”的娇容丽色。绿树掩映的“我心相印亭”以及“三潭印月”的碑亭,都为构成三潭印月的园林景观、空间艺术层次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我心相印”因有“不必言说,彼此意会”的寓意,更增“三潭印月”这一景区的情趣。 亭既是重要的景观建筑,也是园林艺术中文人士大夫挽联题对点景之地。如清新秀丽的济南大名湖,向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之美。湖中的小岛上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历下亭,初建于北魏年间,重建于明嘉靖年间。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杜甫曾到此一游,题诗曰:“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清代书法家何绍基将此诗句写成楹联,挂于亭上,名亭、名诗、名书法,堪称三绝。 在离绍兴不远的关诸山一带,秀峰环抱,青峦叠翠,在一片开阔的地形中,建有—座精致的小亭,离亭不远,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这就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当年作《兰亭集序》的地方。在兰亭泓池水旁有一块石脾,上书“鹅池”两字。据说那“鹅”字是王羲之亲笔,“池”字是其七子王献之所写,“鹅”字一笔写成,清标拔俗,浑润中藏骨而不族,似得神助。而今人们游兰亭,名字、名题和王羲之传说故事,成为人们仰慕的著名园林景区,而整个兰亭景区,也是以兰亭命名,这不能不说亭于园林中的重要行了。 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而命名的陶然亭,在北京先农坛的西面,建于清康熙年间,亭基较高,故有登临眺远之胜。 在杭州孤山北麓赏梅胜地的放鹤亭,是为纪念北宋诗人林和靖而建。林和靖曾在孤山北麓结庐隐居,除吟诗作画,还喜好种梅养鹤。在他一生所写的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特别为人所传颂,人因文传,亭因人建,名人名诗名亭和放鹤亭一带梅林,每到冬天,寒梅怒放,清香四溢的“香雪海”中隐一亭,使得放鹤亭更为名闻遐尔。 在我国园林中,几乎都离不开亭。在园林中或高处筑亭,既是仰观的重要景点,又可供游人统览全景,在叠山脚前边筑亭,以衬托山势的高耸,临水处筑亭,则取得倒影成趣,林木深处筑亭,半隐半露,即含蓄而又平添情趣。 在众多类型的亭中,方亭最常见。它简单大方。圆亭更秀丽,但额坊挂落和亭顶都是圆的,施工要比方亭复杂。在亭的类型中还有半亭和**亭、桥亭等,多与走廊相连,依壁而建。亭的平面形式有方、长方、五角、六角、八角、圆、悔花、扇形等。亭顶除攒尖以外,歇山顶也相当普遍。 中国每一处园林都少不了亭子。亭子在中国园林的意境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亭子的造型是多种多样的,但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一个屋顶,几根柱子,中间是空的。这样的建筑物起什么作用呢?它的作用就在于能把外界大空间的景象吸收到这个小空间中来。元人有两句诗:“江山无限景,都取一亭中。”这就是亭子的作用,就是把外界大空间的无限景色都吸收进来。中国园林的其他建筑,如台榭楼阁,也都是起这个作用,都是为了使游览者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也就是突破有限,进入无限。 文征明《水亭图》 突破有限,进入无限,就能够在游览者胸中引发一种对于整个人生、对于整个历史的感受和领悟。我们可以举两个例子来说明一点。一个例子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王羲之在这篇文章一开头就指出,兰亭给人的美感,主要不在于亭子本身的美,而是在于它可以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这两句话是很有名的。就是抬头一看宇宙如此之大,低头一看,世界万物又是如此丰富多彩,生机勃勃。(宗白华说,“仰观”“俯察”是中国古代哲人、诗人观照世界的特殊的方式。)接下去说:“所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游览者的眼睛是游动的,心胸是敞开的,游目骋怀,因此得到了一种极大的快乐。而这种仰观俯察,游目骋怀,就引发了一种人生感,所以王羲之接下去又说:“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宇宙无限,人生有限,所以孔子在岸边望着滔滔的江水发出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就是人生感。 再一个例子是王勃的《滕王阁序》,这也是一篇极有名的文章。王勃在文章开头也描写了滕王阁建筑的美,但接下去就说,滕王阁给人的美感,主要不在于建筑本身,而在于它可以使人看到一个无限广大的空间,看到无限壮丽的景色。它有两句名句:“落霞与孤鹜 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然后他就写到,在这种空间的美感中,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这就是滕王阁所引发的一种形而上的感兴。 我国云南昆明有一座大观楼,楼上有一付对联,据说是中国最长的一付对联。上联是:“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这是一个广阔无边的空间,下联是写无限的时间:“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和“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相对)。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无限的空间和时间引发了对于人生和历史的感叹。大观楼的这付长联,和王羲之、王勃的两篇文章一样,都说明,中国园林建筑的意境,就在于它可以使游览者“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有限的时间空间进入无限的时间空间,从而引发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