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慕容森邦 给各位分享青藏地区的糍粑叫什么名称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糌粑和糍粑的区别(糍粑和粑粑的区别)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糌粑和糍粑的区别
一、所属民族上的区别:
糌粑是藏族牧民传统主食之一,它是藏族人民天天必吃的主食。
糍粑,是南方各族的小吃,流行于中国南方地区。
二、制作原料上的区别:
糌粑是将青稞洗净、晾干、炒熟后磨成的面粉,食用时用少量的酥油茶、奶渣、糖等搅拌均匀,用手捏成团即可。
糍粑是用糯米蒸熟捣烂后所制成的一种食品。糍粑是用熟糯米饭放到石槽里用石锤或者芦竹(因地方差异,有的也用竹来代替)捣成泥状制作而成。
糍粑:
糌粑:
三、习俗上的区别:
藏族过藏历年时,家家都要在藏式柜上摆一个叫“竹索琪玛”的吉祥木斗,斗内放满青稞,糟极和卓玛(人参果)等,上面插着青稞穗、麦穗花校和一种叫“孜卓”的绘有太阳、月亮、星星图案的彩脾。
邻居或亲戚朋友来拜年,主人便端过“竹索琪玛”,客人用手抓起一点糌粑,向空中连撤三次,再抓一点放进嘴里,然后说一句“扎西德勒”(吉祥如意),表示祝福。
而糍粑则是街头商贩多用脚踩三轮车叫卖,饭泥用保温性能好的特制铁桶装放,摇动把手,饭泥从圆孔钻出。但凡有喜事,当地人都要做红糖拌糍粑招待客人,以表吉利。
扩展资料:
糌粑主要成分有蛋白质,脂肪,其中碳水化合物含量是最多的,还富含有十七种氨基酸;无机盐类富含有钙、铁、锌等多种微量元素;还富含维生素B1等,营养丰富,发热量大,充饥御寒。
在梅州客家地区每逢传统节日或家庭喜庆;四川地区的人在中秋节前制作,象征丰收、喜庆和团圆,是中秋节和月饼齐名的必备佳品。在四川民间一些地方,在糍粑中加入桂花捣制成月桂糍粑,蘸上炒黄豆面和白糖吃,味道清幽淡雅、甘甜爽口,别具一番风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糍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糌粑
糌粑与糍粑的问题
糍粑,闽北各县市都有,又以武夷山最为盛行,糍粑是以糯米为主料,清浸泡后搁蒸笼里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舀里舂至绵软柔韧。趁热将饭泥制作成可大可小的团状,搁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或是黄豆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盘里滚动,即可取食。口感香甜。现街头商贩多用脚踩三轮车叫卖,饭泥用保温性能好的特制铁桶装放,摇动把手,饭泥从圆孔钻出。大凡有喜事,当地人都要做红糖拌糍粑招待客人,以表吉利。
具体做法:糯米浸泡一天以上,滤干水,置木甑里蒸熟。尔后倒入石臼舂烂至胶状,在干净的器皿上洒些糯米粉,将舂烂的糯米置其上揉搓,捏成小团或饼状,还可以用特制的模具印成各种图案,置通风干燥处*干。*干后可浸泡在水中,能长时期保存。食用方法很多,可油煎,可水煮,可火烤,可以同甜酒一起煮沸加糖,还可用微波炉加热。
西藏人的主食吃什么?
①糌粑、**肉、酥油、茶叶是西藏饮食的主要特色.。
②手抓肉——西藏人爱吃肉, 牦牛肉和绵羊肉是牧民的主食。
他们一般吃偶蹄类动物,不吃奇蹄类如马、驴、兔子等.一般藏胞宰杀**不用刀,而用绳子绑住牲畜的口鼻,让其窒息而死.吃肉时,将**肉连骨带肉剁成块,加盐、花椒粉,把肉煮成半熟。
一手抓肉一手用藏刀割食,其肉又嫩又鲜,肥而不腻。这种吃法俗称“手抓肉”。
血肠——藏语叫“结玛”。宰杀**的鲜血用勺子舀出盛在盆里,放盐使其凝结,然后在血中放入剁好的肉丁、油脂,加入盐、花椒粉等调料,灌入洗干净的**的小肠内,扎口,煮熟就可食用。
肉肠——藏语叫“尤”.把牛、羊肉切成碎肉丁,加入盐、花椒粉等调料后灌入.将**的肥肠封口,煮熟即可.
肝肠——藏语叫“青尤”.剥去羊肝表皮薄膜,剔除肝内血管及其他杂物,打成浆,加入剁碎的油脂,放盐、花椒粉等调料拌匀,装入肥肠封口,煮熟即可。
风干肉——藏族人盛行吃干肉,一般在初冬宰杀**时制作,这时**正肥,而且天气寒冷有利于储存.有些是整个保存起来,有些喜欢将肉切割成长条,挂起来自然风干后储藏.食用时,拿出干肉和点辣椒粉和盐吃,味道鲜美.胃肠功能好的朋友尽可一试,尽量挑精干的肉吃,不容易拉肚子。
酥油——藏语叫“玛日”.一般50公斤鲜牛奶可制4公斤酥油.把酥油放入熬好的砖茶里加盐在酥油筒里打制,即成可口的酥油茶,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很多藏民家里都用电动的搅拌器代替传统的酥油筒了.酥油茶是藏族人旦夕不可缺的饮品。
奶渣——藏语叫“曲拉”.把制作酥油时分离出的奶水煮沸后加入一定比例的酸奶,等**凝结,**后把水分倒掉,将白色沉淀物挤干水分,再用手揉搓成蚕豆大小的颗粒,晒干储藏. 这是很好的高能量补给品,特别适合登山或探险途中携带,可以迅速补充体能,且携带方便,甚至比巧克力还管用,但前提是要在你能吃得惯的情况下。
酸奶——藏语叫“尧”.把鲜牛奶用文火烧开,加入酸奶,搅拌均匀, 在10℃至20℃的房间里放置3—4小时,使其发酵成为酸奶,食用时加入白糖或蜂蜜.藏区的酸奶既浓且稠,酸劲十足,加蜂蜜吃味道最好,内地制作的酸奶跟它真是没法比。
甜茶——藏语口叫'恰而莫”.把鲜牛奶加入煮好的砖茶或沱茶中,加白糖烧开即可饮用.这也是牧民平日的主要饮料.如今,西藏地区很多地区都开设有甜茶馆,一般5-10元一壶,是消磨时光的好地方。
青稞酒——用青稞酿成的一种低度数的酒,色淡味酸甜,分头道、二道、三道。
糌粑——即是青稞炒面,把炒熟的青稞磨成粉状即可食用.其吃法是:先在碗里放一块酥油,加少许热茶化开,再放入青稞炒面或加点奶渣及白糖,用手拌匀捏成小块吃.纯青稞炒面吃了胃酸,用酥油和奶渣拌在一起,既好吃又防胃酸.青稞炒面是面食中最耐饿的食品之一。
也有一种吃法是烧稀的,里面放些肉、野菜之类,叫“土巴”,卖相与喂猪菜极相似,初看时让人难以下咽,当你真能吃下时,味道还可以.
年糍粑的来历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臣子伍子胥为报父仇投奔了吴国,想从吴国借兵讨伐楚国。他来到吴国帮助吴王阖闾坐稳了江山,成了吴国的有功之臣。越国勾践乘机举兵伐吴,将吴国都城团团围住。当时正值年关,天寒地冻,城内民众断食,饿殍遍野,国家和人民果然遭到危难。
在此危难之际,人们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嘱咐,便暗中拆城墙挖地,人们惊奇地发现,城基都是用熟糯米压制成的砖石。原来,这是伍子胥在建城时将大批糯米蒸熟压成砖块放凉后,作为城墙的基石储备下来的备荒粮。
人们不禁感叹道,伍子胥真有先见之明!大家将糯米砖石拙起,敲碎,重新蒸煮,分而食之。后来,在楚天一带,人们每到丰年年底,便要用糯米制成像当年“城砖”一样的糍粑,以此来祭奠伍子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