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的意思和作者叫什么是那个朝代的人

1、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 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 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虞世南是哪个朝代的人(虞世南是谁?)

2、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出自唐代虞世南的《蝉》。全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的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3、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

4、作者:虞世南 朝代:唐 意思:身处高处,声音自然可以传得很远,而不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补充: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虞世南是哪个朝代的?

仅供参考:唐朝 虞世南 永兴县文懿子虞世南,字伯施,汉族,余姚(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初唐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家。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南北朝至隋唐时著名书法家、文学家、诗人、**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虞世南:南朝陈武帝二年。公元(558年)——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终年81岁。越州余姚(今浙江)人。字伯施。他在陈、隋二代都做过官,入唐时已上年纪,唐太宗让他当了“参军”。

虞世南是哪个朝代

虞世南是唐代的。虞世南字伯施,其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虞世南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书法家和文学家。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

其实虞世南先后经历了三个朝代——南北朝、隋朝和唐朝。据悉,虞世南自小便聪慧过人,而且**能力更为突出,高出同龄人很大一截,这或许与他出生在官宦世家有着很大的关系。

仅供参考:唐朝 虞世南 永兴县文懿子虞世南,字伯施,汉族,余姚(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初唐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家。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

虞世南是唐代的。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虞世南:南朝陈武帝二年。公元(558年)——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终年81岁。越州余姚(今浙江)人。字伯施。他在陈、隋二代都做过官,入唐时已上年纪,唐太宗让他当了“参军”。

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虞世南是哪个朝代的人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虞世南是谁?、虞世南是哪个朝代的人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