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熊安文 给各位分享宋朝的扬州路包括哪些地区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宋代扬州的历史背景(宋代扬州的历史背景介绍)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宋代扬州的历史背景
北宋初年,扬州成了隔江而治的边防
唐代扬州在蜀冈下筑起了南北十五里、东西七里的“罗城”,把蜀冈下面沿古运河的东南一大片居民区和工商业者居住地包进城内,形成市井相连的“十里长街”。山上的叫“子城”或“牙城”,是官府、衙门的集中之地。也就是说唐代的扬州城包括子城和罗城,杜牧诗句中的“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两重城”就是指的罗城和子城。扬州也由一个**、军事城堡转变为经济文化城市。
从晚唐开始,扬州常遭兵燹,城池也屡遭毁坏。自杨行密在扬州称吴王后,社会才得以短暂地**,城郭也得以修缮。后来徐知诰取代了杨吴,改名李昪,登上了帝位,国号大唐(史称南唐),这时扬州地属南唐。
再说北方,周太祖郭威取代了后汉,坐了整整四年的龙廷,得病身亡,皇位由内侄兼养子郭荣接替。
显德元年(954年)郭荣登上了宝殿。郭荣,原名柴荣。百年后,人又称柴世宗。后周显德五年(958),周太祖郭威的旧将、时任殿前都虞侯的韩令坤,从南唐的版图中夺取了扬州,扬州城又一次成为瓦砾废墟。韩令坤就在唐罗城故址东南隅筑城,称“周小城”。显德七年(960)柴荣驾崩,年仅七岁的柴宗训继位,就是恭帝。柴宗训虽有辅宰,但手上没有兵权。恭帝即位后,李重进移守扬州,对“周小城”加以改建,并向东南延伸,称为“州城”,也就是后来“宋大城”的部分基础。
显德七年(960)正月初四,掌握兵权的赵匡胤在陈桥驿(今河南开封市北)发动了兵变,废去了年仅七岁的后周恭帝柴宗训,当上了北宋的第一个皇帝,年号建隆。
赵匡胤当上了皇帝,重兵在握、以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驻守扬州的李重进并不买账。公元960年(建隆元年)十一月初,宋兵至扬州,驻扎在城西二十里处(今西湖胡场)。这一战以李重进举家殉难而告终,扬州自此归了北宋,不过这一战,扬州的城池并没有多大破坏。
这时赵匡胤还不想一举吞灭江南,十二月回到汴京。宋和南唐暂时隔江而治,扬州就成了宋的边防。
金兵南下,扬州是高宗南逃的驿站
北宋的168年,战火基本上是在北方,扬州沿用着李重进筑的州城,山冈上的城堡逐渐废弃了。
北宋末年,金兵南下,靖康元年(1126)年底,攻破了宋都汴梁。五月一日赵构即位,史称高宗,是南宋第一个皇帝。赵构即位后,拨款十万缗,下诏要扬州知州吕颐浩修缮扬州城池。九月,吕颐浩以州城为基础改筑“宋大城”,全用大砖砌造。宋大城位于唐罗城南,古运河西北,大体东至古家巷(今东关街新古一巷)一线,南达康山街到老南门一线,均接近古运河;西界保障河至砚池一线(今长春桥以南瘦西湖,西门头、二道河至荷花池),北界柴河(今漕河)。
不久,高宗下诏“巡幸淮甸”。高宗的“南巡”实际上是南逃,于建炎元年(1127)十月二十七日抵达扬州。前线将士浴血奋战,确保了淮河以南的平安,高宗原本就毫无救国赴难之心,见战火没有烧到扬州,也就放心地苟安了。
金兵铁骑踢破了他们的美梦。建炎三年(1129)二月,金帅完颜宗翰派兵奔袭扬州。三月,金军前锋直抵天**(今安徽天长),高宗接到报告,惊得魂飞魄散,迅即上马,仓皇出逃,御营准备不及,只五六骑护驾,向城外奔去。高宗从南门逃出城,经扬子桥到瓜洲,吕颐浩、张浚寻得小舟护导高宗渡江而去。
金军攻入扬州,追至江边,军民不及撤退,死伤与落水者不计其数。在扬州大掠三天,纵火焚烧,又转攻真州,占领泰州。金兵走后,扬州城内侥幸生存者已是寥寥。
赵构仓皇逃往镇江,不久又逃到苏州、杭州、明州。金兵穷追不舍,直到建炎四年(1130)的正月金兵追得筋疲力尽,海上遇风暴,陆上也屡遭宋朝武装的袭击。不得不北撤。
高宗南渡以后,扬州成为防御金兵的前哨要塞,《宋史》和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都记载,绍兴二年(1132)郭棣知扬州后,先是修缮了宋大城。由于金兵屡屡来犯,他认为唐代子城地势高,可以凭高临下,有利于防守,打击来犯之敌。于是在唐城旧址上重建城池,叫“堡寨城”(堡寨城的大体范围就是今天的平山乡堡城村),此城与宋大城南北对峙,中间相隔二里,这一段空白,容易使敌人将两城阻断,相互之间难以照应。于是又版筑一座可以连接这两座城的城,它的北门连着“堡寨城”的南门,它的南门直通宋大城,今长春桥北的童家套、笔架山高地就是宋夹城的故址,东、北、西三面墙外的坡势比较陡峭,呈南北狭长的长方形,高出附近地面1-3米,因为它夹在这两座城中间,所以称为“夹城”(夹城实际上也就是一条与外面隔绝的通道)。从此,扬州一地有三城。“夹城”北门接“堡寨城”南门,南门接“宋大城”西北门,史称“宋三城”(见宋三城图)。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开始向南宋进攻了,真正的恶战开始了。
咸淳九年(1273)春,元军攻下了包围六年之久的樊城、襄阳,顺江而下。恭帝德佑二年(1276年),二月,元军攻破池州继续东进。在鲁港(今安徽芜湖西南)大破宋军,贾似道溃退到扬州。三月,元军兵不血刃占领建康,随后兵分两路,伯颜率主力直下临安,阿术包围扬州。
阿术进攻扬州,遭到扬州守将李庭芝、姜才的抵抗,有史家说,扬州的保卫战与钓鱼城保卫战可称为东西辉映,彪炳史册的两大战役。
淳佑十年(1250)贾似道曾移镇两淮,在宝佑年间重修“堡寨城”称“宝佑城”。李庭芝镇守扬州后,又在“宝佑城”西加筑“圃城”,把平山堂包在内,称“平山堂城”。这样就多了一个制高点,防止元兵占据蜀冈向扬州城**箭。阿术攻城不下,只好将扬州团团围住,断绝扬州粮道。入冬,城内粮尽,死者满道。
扬州保卫战历时十个月,江淮州郡至此全部陷落。“宝佑城”、“平山堂城”、“夹城”都为元兵所毁,只剩下被战火侵食的“宋大城”。
元军攻下扬州后,沿用“宋大城”,到了至正十七年(1357),在宋大城的西南一角改筑了后来被称为“旧城”的城,“旧城”东界今小秦淮,西界今头道河,北界今盐阜路,南界今城南古运河,旧城周围计“一千七百七十五丈五尺”,十里有余。明·嘉靖《惟扬志·卷十一·军政》记载说,“宋时三城其夹城、宝城不可骤复矣,而大城亦止西南一隅,以当时户口甚少也”。
宋代三城
堡寨城
堡寨城南城墙西起观音山,向东至铁佛寺,全长约1.9公里,沿蜀冈南边缘建造;西城墙南起观音山,向北沿西华门路笔直至堡城西河湾,全长1.4公里;北城墙西起堡城西河湾,向东至堡城李家庄,再向东北折至堡城尹家庄,然后再向东延伸至今综合村江庄,全长2公里;东城墙北起衙城东北角楼,向南至铁佛寺,全长1.5公里。周长约6.8公里,面积约2.2平方公里,比唐代的子城略小。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一块高低的四周低洼地带就是当年城濠的遗迹。堡寨城南、北、西各一门,有道路连接,进西门有路与南北路相通;东面两门,两门有道与南北通道相连。南门是主要城门,门洞长约14米,是与宋大城联通的城门。北城和东城各有一座水门。城墙墙角设有角楼,墙体拐角内外包砖,内侧包砖为特制的斜面砖,使砌成的墙体自然收合。
夹城
夹城在堡寨城和宋大城之间,夹城的北门连着堡寨城的南门,它的南门直通宋大城,由于宋大城的北门略偏一点东,堡寨城的南门又略偏一点西,不在一条南北垂直线上,所以在宋大城偏西一点的地方又开了一个门(也就在这时宋大城有了五座门,北面两座),直连夹城,尽管这样,夹城仍然呈南部略偏东、北部略偏西的狭长方形。东西两侧也就是在腰部各有一门,门外有月城。东、北、西三面墙外的坡势比较陡峭,高出附近地面1-3米,今长春桥北的童家套、笔架山高地就是宋夹城的故址,也就是东界原看守所西侧,西界原瘦西湖北门(直对五亭桥的那个门)大路的东侧。岁月流逝了将近800年,夹城的北侧虽已被保障湖割断,但地形特征依稀可见。
宋大城
后周显德五年(958),韩令坤就唐罗城故址东南隅筑城,周围2180丈,称“周小城”。不久,李重进驻守扬州,对“周小城”加以改建,并向东南延伸,称为“州城”,也就是后来“宋大城”的部分基础。
高宗南渡前扬州知州吕颐浩奉召,以州城为基础改筑“宋大城”,全用大砖砌造。宋大城位于唐罗城南,古运河西北,大体东至古家巷(今东关街新古一巷)一线,南达康山街到老南门一线,均接近古运河;西界保障湖至砚池一线(今长春桥以南瘦西湖,西门头、二道河至荷花池),北界柴河(今漕河)。东西约四点五华里,南北约六华里,整个城垣略呈方形,面积约6平方公里,周长2280丈,市河(今汶河路一线)贯穿城厢南北,四周借古运河、保障湖、漕河为护城河。有四座城门,南门(安江门)、北门(迎恩门)、东门(康海门)、西门(通泗门),从东门到西门、南门到北门形成一横一纵的十字交叉街道,南北向的大体上就是今天的南门街向北**化宫、万家福商场至天地大酒店的这条街(原先的南门街、院大街、北门街);东西向的大体上就是今东关街、彩衣街、大东门街接四望亭路(原西门街),州治约在今迎宾馆一带。
辛弃疾词:烽火扬州路!路是宋朝的行政区划,偶想知道古代的扬州路包刮现在哪些地区?
宋朝虽有“路”级的行政单位,但始终没有设立过一个“扬州路”。辛弃疾词中的“烽火扬州路”之“路”,只能是“道路” 。 元置“扬州路”,今江苏江以北沿江一带及安徽淮泗道东南部地,治江都,今江苏江都县治。
宋代行政区域只有“淮南东路”,辖今江苏省北部、安徽省东北部一带,扬州为其首府。
金戈铁马气吞**如虎是谁的词句
金戈铁马气吞**如虎是谁的词句
Du知道君9361eTA获得超过1406万个赞
我来答有奖励
写回答有奖励查看全部2个回答
Du知道君9361e
2017-04-15 TA获得超过1406万个赞
“ 金戈铁马 气吞**如虎 ” 出自南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其全诗如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被提问者采纳
抢首赞
查看全部2个回答
大家都在搜
二建报考条件
上课老走神怎么办
写作业慢怎么办
一颗牙齿多少钱
地铁跑酷
医生咨询线
清水湾雅居乐
评论
写个评论,走个心~
发布
还没有人评论,快来抢沙发~
为您推荐
金戈铁马 气吞**如虎是谁的词句
南宋诗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上片赞扬在京口建
浏览342017-03-21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如虎”是谁的诗句?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如虎”是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诗句,出自其《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原文:
54 浏览9108
金戈铁马气吞**如虎是谁的词句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如虎。 出自南宋诗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
1 浏览552017-05-27
"金戈铁马,气吞**如虎"是谁的词句
南宋诗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作者:辛弃疾 (宋代) 千
浏览812016-11-21
金戈铁马,气吞**如虎"是谁的词句
作品名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烽火扬州路指的是哪里
烽火扬州路:指当年扬州地区,到处都是抗击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路,宋朝时的行政区划,扬州属淮南东路。
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为: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译文:
江山千古依旧,割据的英雄孙仲谋,却已无处寻觅。无论繁华的舞榭歌台,还是英雄的流风余韵,总被无情风雨吹打而去。那斜阳中望见的草树,那普通百姓的街巷,人们说寄*曾经居住。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
元嘉帝多么轻率鲁莽,想建立不朽战功封狠居胥,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还记得四十三年前,我战斗在硝烟弥漫的扬州路。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焘的行宫下,神鸦叫声应和着喧闹的社鼓。有谁会来寻问,廉颇将军年纪已老,他的身体是否强健如故?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 ,时辛弃疾六十六岁。
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
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词中佳作。
思想主题:
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扬州的历史是什么?
扬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曾是我国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东南地区**、经济、文化的重要都会,对外贸易和国际交往的重要港埠,富甲天下的商业中心,是通史式的历史文化名城。市区现有重要文物保护单位147处。扬州数度繁华,尤以两汉、隋唐、清代康乾年间为盛。
春秋时期,今扬州市区附近称邗。公元前486年,吴灭邗,筑邗城,开邗沟,连接长江、淮河。越灭吴,地属越;楚灭越,地归楚。公元前319年,楚在邗城旧址上建城,名广陵。秦统一中国后,设广陵县,属九江郡。汉代,今扬州称广陵、江都,长期是王侯的封地。吴王刘濞“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开盐河(通扬运河前身),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为了改善和巩固民族关系,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把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嫁到乌孙国,比王昭君嫁到匈*还早80多年。三国时期,魏吴之间战争不断,广陵为江淮一带的军事重地。南北朝时期,广陵屡经战乱,数次变为“芜城”,但由于劳动人民数百年的辛勤开发,经济地位在恢复中不断提高。北周改广陵为吴州。山东青州、兖州一带的移民南迁广陵一带,促进了扬州的经济发展。
公元589年,陈灭,建立了统一的隋政权。隋改吴州为扬州,置总管府。炀帝时,开大运河连接黄河、淮河、长江,招兵买马州成为水运枢纽,不仅便利交通、灌溉,而且对促进黄河、淮河、长河三大流域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起到重要作用,奠定了唐代扬州空前繁荣的基础。公元605年至616年,隋炀帝三下江都(今扬州)。618年,被部下宇文化及所杀,葬于雷塘。619年,农民起义军李子通建都扬州,国号吴。公元626年,复称扬州,治所自此在今扬州。
唐代的扬州,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相当发达,出现了大量的工场和手工作坊。不仅在江淮之间“富甲天下”,而且是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时有“扬一益二”之称(益州即今成都)。扬州是南北粮、草、盐、钱、铁的运输中心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曾为都督府、大都督府、淮南道彩访使和淮南节度使治所,领淮南、江北诸州。在以长安为中心的水陆交通多中,扬州始终起着枢纽和骨干作用。作为对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扬州专设司舶使,经管对外贸易和友好往来。唐代扬州,来自新罗(朝鲜)、高丽(韩国)、日本、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婆罗门、昆仑、等国客商长期居住经商者达数千人。当时的扬州港“帆樯如林、商贾如织”,被誉为“东方四大商港”之一,成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著名港埠。日本遣唐使来扬州和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两国的**、经济、科学和文化的交流。新罗文豪崔致远于公元880年来扬州,从职淮南,勤于政务,参与军事,职掌馆驿,辛勤笔耕,撰写了大量的诗赋、公文、表状,884年回到新罗,传播汉文化,被称为“东国儒宗”,成为最杰出的新罗文豪。扬州人李善在吸引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重新注释的《文选》,旁征博引,为后人保存了大量已经散失的重要文献资料。其子李邕,不仅文章、诗歌很有影响,也是继虞世南、褚遂良之后的大书法家之一。张若虚为“吴中四杰”之一,仅《春江花月夜》一首,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公元684年,徐敬业、骆宾王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执政。唐末五代,军阀混战,扬州遭到严重破坏。杨行密在扬州建立政权,史称“杨吴”,有短时间的经济恢复。不久,又陷入战争的破坏之中。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农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商业进一步繁荣,扬州又再度成为中国东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与都城开封相差无几。商业税收年约8万贯,在全国居第3位。公元1127年,高宗赵构在金人地逼下,**过程中,以扬州为“行在”一年,更促进了扬州繁荣。1275年~1276年,李庭芝、姜才率**与扬州人民一起向元军开展了不屈的斗争,不幸殉难,扬州城只剩数千人。100多年间,扬州一起是抗金、抗元的战场。韩世忠、刘琦、岳飞等南宋名将将在这一地区进行了艰苦的斗争。战争使经济和社会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局势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扬州的经济又不断恢复发展。在文化上,欧阳修、苏轼、秦观、姜夔、王令等在扬州留下大量传世名作。元、明两代,扬州经济发展加快。来扬州经商、传教、从政、定居的外籍人日渐增多,其中仍以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为最。
元时,几次整治运河扬州段,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走向,恢复了曾一度中断的漕运,扬州又迅速繁华起来。其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旅居扬州为官三年,成为中意两国的人民的友好使者。
明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了资本**生产关系的萌芽。扬州的商业主要是两淮盐业的专卖和南北货贸易。盐税收入几乎与粮赋相等。商业扩大到期旧城以外。手工业作坊生产的漆器、玉器、铜器、竹木器具和刺绣品、化妆品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为防止倭寇再次入侵,公元1556年,扬州又建“新城”。在文化上出现了睢景臣等一批杂剧、小说家。在元末农民起义中,张士诚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坚持了16年。明朝灭亡后,为阻止清兵南进,南明督师史可法率军坚守孤城,宁死不降,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城陷后,清军屠城10日,死者数十万。
清代,康熙和乾隆多次“巡幸”,使扬州出现空前的繁华。城市人口超过50万。当时的扬州,居交通要冲,富盐渔之利,盐税与清**的财政收入关系极大。各地商人增多,纷纷在扬州建起了会馆,各有营业范围和地方特色。同时兴起的还有会票——信用汇兑。在文化上,一些盐商广结文士,爱好藏书,修建府学、县学,恢复名胜古迹,对扬州的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贡献。这期间出现了以金农、李鱼单、高翔、郑燮、罗聘等“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以阮元、焦循、汪中、任大椿和王引之父子为代表的“扬州学派”。扬州戏剧历史悠久,至清代大盛。1790年,为庆祝乾隆皇帝80寿辰,以宝应高朗亭为班主的三庆班进京演出,与其它剧种一起,对京剧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扬州的评话、清曲、扬剧、木偶和棋、琴均在清代形成自己的特色,促进了扬州成为当时中国文化中心的形成。
扬州繁荣昌盛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李白、白居易、欧阳修、苏轼、郑燮、朱自清以及马可•波罗、崔致远等大批中外文人雅士的在古城扬州留下千古佳作。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和扬州学派在中国文化领域独树一帜。扬州戏曲、扬州评话、玉雕漆器、扬派盆景、雕版印刷、淮扬菜系等更是独具特色,源远流长,为今日“文化扬州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烽火扬州路含义
南宋绍兴三十年,即公元1160年完颜量率金兵攻破扬州大肆劫掠,此后韩世忠、岳飞、辛弃疾等一批名将都曾在此驰骋沙场。
大概是描写扬州一带作为战场,狼烟四起,辛弃疾率军驰骋在抗击金兵的路上。
楼下说到宋代行政区划,作为最高行政区,其实一直道路并存,扬州属于淮南东路。
“二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这首词出自哪里?
你好,出自宋代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