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夏灿之 给各位分享清朝时内蒙地区叫什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内蒙古古时候叫什么?(内蒙古在古代的称呼)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古时候叫什么?

达旗以前叫树林召.


***的历史沿革

***以漠南蒙古得名。唐为突厥地;宋时出现蒙古部落;后建元朝,其地直属中书省及岭北行省;明分达靼鞑及瓦剌;清统一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内地称***,漠北蒙古居边外称**古,并属理藩院。**初分属热河、察哈尔、绥远等特别区,后均改省;建国后设***自治区。

***在古代的时候名字叫什么?

***古时候叫什么?

***在古代的时候名字叫“内札萨克蒙古”。

清代将较早内附的漠南蒙古各部称为“内札萨克蒙古”,将后来陆续归附的喀尔喀、厄鲁特等部称为外札萨克蒙古,不设札萨克的察哈尔、唐努乌梁海等部称为内属蒙古。“内札萨克蒙古”后来演变出“***”一词。

内札萨克多为“从龙罪人”,游牧之地接近京畿,位置较高;外札萨克则距地方**较远,在听从清朝皇帝的根底上有着更高的自治权——后世的内**古之分,也便由内外札萨克蒙古的分野演化而来。

在蒙古语中,***的名称原来和汉语一致(鲍培转写:dotuγadumongγol;西里尔写法:дотоодмонгол)。1947年***自治**将蒙古语名称更改为(鲍培转写:öbörmongγol;西里尔写法:өвөрмонгол),并沿用至今。

其中(鲍培转写:öbör;西里尔写法:өвөр)蒙古文意思是“山的阳面”即“*山的南面”。汉语一般仍称为“***”,也有少数人称这一地区为来源于漠南蒙古的一词,直译“南蒙古”。

扩展资料

位置:

***自治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东起东经126°04′,西至东经97°12′,横跨经度28°52′,东西直线距离2400多千米;南起北纬37°24′,北至北纬53°23′,纵占纬度15°59′,直线距离1700千米。

全区总面积118.3万平方千米,占中国土地面积的12.3%,是中国第三大省区。东、南、西依次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和甘肃8省区毗邻,跨越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接壤,国境线长4200千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的由来????

  清代以前,无论是北方民族政权时期,还是中原封建王朝统治下,***地区从未形成为一个单独的地方行政区域。***作为地域名称,来源于明代的漠南。

  公元 1480年(明成化十六年) 巴图蒙克即汗位。称达延汗(大元可汗的异译)。再度统一了蒙古。他实行的分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由此形成了漠南、漠北的各部,成为清朝在蒙古地区设立盟旗的基础。公元1517年(明正德十二年)达延汗去世后蒙古地区又逐渐出现了封建割据的局面。蒙古封建领主形成了三个集团: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漠西卫拉特(即瓦剌)蒙古。明末的漠南蒙古,东起今吉林,西至贺兰山,南接长城,北临瀚海,东面有嫩江流域的科尔沁和西拉木伦河流域的巴林、扎鲁特、奈曼、翁牛特、喀喇沁、土默特部,西面有归化城土默特、河套地区鄂尔多斯等部;察哈尔居中,为漠南蒙古各部名义上的宗主部。

  公元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漠南蒙古十六部四十九个封建主聚会于盛京(今沈阳),承认后金皇太极为蒙古汗的继承者,并上博克达·彻辰汗(宽温仁圣皇帝)尊号。同年,皇太极国号更为大清,即皇帝位,改元崇德。从此,漠南蒙古诸部臣属了清朝,并在清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出了力量。同年,清朝把明末的漠南各部的大部分地区划为“外藩蒙古”中的“内札萨克蒙古”六盟四十九旗。它们有兵权,直统于理藩院。这六个盟分别是哲里木盟(包括今哲里木盟、兴安二盟及黑龙江、吉林、辽宁的部分地区)、昭乌达盟(今赤峰市大部)、卓索图盟(今赤峰市南部及辽宁省部分地区)、锡林郭勒盟(今锡林郭勒盟北部)、乌兰察布盟(今乌兰察布、巴彦淖尔盟二市北部)和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及巴彦淖尔市河套部分地区)。公元1664年(清康熙三年),清朝将内札萨克蒙古和外札萨克蒙古,便以数千里大漠(今中国和蒙古国边界一带)为界,划为***和**古。从此,内札萨克蒙古各盟、旗分布的地域,即称为***。“***”这个地区称谓,即自此时沿用至今。

***有哪些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以漠南蒙古得名。唐为突厥地;宋时出现蒙古部落;后建元朝,其地直属中书省及岭北行省;明分达靼鞑及瓦剌;清统一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内地称***,漠北蒙古居边外称**古,并属理藩院。**初分属热河、察哈尔、绥远等特别区,后均改省;建国前**以今***东部设***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民俗节庆活动:
***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摔跤、射箭被称为蒙古族的“男儿三艺”,每年七月中下旬举办的那达慕草原旅游节,集中展示蒙古民族歌舞、体育、竞技、服饰、饮食各方面的灿烂文化。那达慕,蒙古语为“娱乐”或“游戏”之意,是蒙古族传统的群众性**。那达慕开始以单纯的歌舞娱乐形式为主,后来增添了摔跤、射箭、**等比赛项目,场面隆重,气氛热烈。旅游节期间,游人可住在蒙古包品尝奶茶、还可以参与到骑射歌舞等节目中,充分体验草原民族的豪放自然的民族风情。

祭敖包活动一般在农历五月下旬至六月上旬举行,敖包,蒙古语为“堆子”,是用石头垒成的一座圆锥体的台子,上面竖着悬挂有经幡的旗杆和树枝。在祭典结束后,还将举行传统的**、摔跤等活动。

篝火节是***北部鄂伦春族人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6月18日,鄂伦春人会燃起篝火,并集体围绕在篝火旁,载歌载舞,欢乐通宵

蒙古族的历史经历

蒙古族的发展历史分为四个阶段:原始社会时期、民族的统一与对外征伐、元朝灭亡后的蒙古诸部和蒙古国的**与***自治区的建立。

1、原始社会时期

根据《史记》记载,蒙古部落最初只包括涅古斯和乞颜两个氏族,他们被其他突厥部落打败后只剩下两男两女,逃到了额尔古涅昆(额尔古纳河畔山岭)一带居住下来,公元8世纪,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不得不向外迁徙,这时已分出了70个分支了,这70个分支被称为“迭儿勒勤蒙古”。

公元前5至前3世纪,东胡各部还处于原始氏族社会发展阶段,各部落过着“俗随水草,居无常处”的生活。

4世纪中叶,生活在潢水和老哈河流域一带的鲜卑人的一支,自号“契丹”。居于兴安岭以西(今呼伦贝尔地区)的鲜卑人的一支,称为“室韦”。

6世纪以后,室韦人分为南室韦、北室韦、钵室韦、深末恒室韦、大室韦等5部,各部又分为若干分支。后来,达怛又成为蒙古诸部的总称。

12世纪时,这部分人子孙繁衍,氏族支出,渐分布于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三河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组成部落集团。其中较著名的有乞颜、札答兰、泰赤乌、弘吉剌、兀良合等民族和部落。

2、民族的统一与对外征伐

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畔举行的忽里勒台(大聚会)上被推举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国。蒙古汗国的建立,对蒙古族的形成具有很大意义。从此,中国北方地区第一次出现了统一各个部落而组成的强大、稳定和不断发展的民族——蒙古族。

凡是这个国家统辖的漠南、漠北地区,概称为蒙古地区,此地区各个部落的居民,统称为蒙古人。蒙古族这时从辽、金时期(916~1234)被统治的民族成为统治民族。

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从1219年到1260年,蒙古族三次西征,先后建立横跨欧亚的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伊儿汗国四大汗国。在西征的同时,又挥师南下。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历经70余年征战,统一了中国,建立元朝。

1368年,元朝灭亡,残余力量退居蒙古草原。

3、元朝灭亡后的蒙古诸部

元朝灭亡后,明朝在辽东西部、漠南南部、甘肃北部和哈密一带先后设置了蒙古卫所20多处,各卫所长官都是由蒙古封建领主担任。15世纪初,漠西蒙古瓦剌部和东部蒙古的鞑靼部先后向明朝称臣纳贡,建立了臣属关系。

15世纪,蒙古南北被达延汗重新统一,分东部蒙古为喀尔喀、兀良哈、鄂尔多斯、土默特、察哈尔、喀剌沁(永谢布)六部。

明末清初。蒙古处于**割据状态,以大漠为界,分为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漠西(厄鲁特)蒙古三部分。漠南蒙古西部的俺答汗注意与明朝修好,发展贸易关系。

明末,女真建立后金政权。1636年后金改为清,漠南蒙古各部封建主,也先后被清朝征服。1644年明朝灭亡后,清军入关统一中国,直到1757年平定准噶尔部落。

至此蒙古族完全置于清朝的统治之下。清朝为了加强对蒙古族的统治,在重新调整蒙古原来的大小封建领主的基础上,参照满族的八旗制度,在蒙古族地区建立了盟旗制度。

4、蒙古国的**与***自治区的建立

沙俄在18世纪就对蒙古怀有领土野心。其官方刊物曾公开声称,俄罗斯在**古有特殊使命,戈壁沙漠是帝国远东和东南部的天然边界。不过,当时沙俄的侵略重点在于鲸吞整个满洲(中国东北),对**古的入侵还放在次要位置。

1840年**战争以后,特别是1860年清朝**被英法联军打败,沙俄强迫清廷订立了许多不平等条约,从中国割占去大片的领土,并在蒙古地区攫取了许多特权。

1904—1905年,在辽东半岛爆发了日俄战争。结果沙俄在同日本争夺中国东北的战争中失败,遂与日本签订了划分南北满洲势力范围的密约,把南满让给日本,换取日本承认它在**古的“特殊利益”。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继苏联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率先与新中国建交之后,蒙古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10月16日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8]

20世纪90年代前后,受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影响,蒙古人民共和国废除马克思列宁**,改称蒙古国。**上开始实行多*制,经济上实行市场经济,开始摆脱苏联70年的控制,人们在思想上掀起了恢复民族文化的浪潮。

扩展资料:

蒙古族经济发展历史

蒙古族早期的社会经济主要是**与游牧,直到13世纪,蒙古族仍然有“围猎“的习俗。在相当长的时期里,畜牧经济是蒙古族主要的社会经济门类。

直到16世纪,在河流两岸有条件可供耕作的平川上,蒙古族人民才发展了畜牧饲养与农业混合的农耕经济。到20世纪初,各地蒙古族的区域经济可分为畜区、农区、半畜半农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蒙古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