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陈怀敏 给各位分享纳努克是什么用途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北方的纳努克怎么样(北方的纳努克的地位)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北方的纳努克怎么样

冬天在寝室里看这部片子,看得我直发颤。片子中记录了人类最原始的生活状态--为生存和大自然搏斗。还是喜欢纪录片,非常宝贵的影像资料。

北极的格陵兰岛属于加拿大还是属于丹麦?有什么经济?其土著是什么人种?

北方的纳努克怎么样

格陵兰
【名 称】 格陵兰(Greenland,Kalaallit Nunaat)

【面 积】 217.56万平方公里

【人 口】 5.62万
年龄结构:

0-14 岁: 27% (男 7718; 女 7483)

15-64 岁: 68% (男 20860;女 17272)

65 岁及以上: 5% (男 1332; 女 1644) (2000)

人口增长率: 0.09% (2000)

出生率: 16.85 出生/1,000 人口 (2000)

死亡率: 7.55 死亡/1,000 人口 (2000)

性别比率:

出生: 1 男/女

15岁以下 1.03 男/女

15-64岁: 1.21 男/女

65岁及以上: 0.81 男/女

总人口: 1.13 男/女 (2000)

婴儿死亡率: 18.26 /1000 (2000)

出生时期望寿命:

总人口: 68.07 岁

男性: 64.52 岁

女性 71.69 岁 (2000)

生育率: 2.45 新生儿/妇女 (2000)

种族: 格陵兰人 87% (因纽特人和欧洲裔格陵兰人), 丹麦人和其他 13%

宗教: **教信义宗

语言: 格陵兰语(东因纽特语), 丹麦语, 英语

【首 府】 努克(Nuuk),前称戈特霍布(Godthaab)。人口1.4万(2001年1月)。

【总 督】 彼得·劳瑞森(Peter Lauritzen,2002年4月1日上任)。

【简 况】
世界第一大岛。位于北美洲东北部。全岛约4/5的面积在北极圈以内。海岸线长4.4万公里。年平均气温在0 ℃以下,最低可达-70 ℃。

格陵兰的土著居民究竟何时来到这里,为什么他们要选中这样一个荒凉的地方居住,这些都已经无人知晓。在冰岛的殖民者于982年来到这里的时候,他们发现这里无人居住。在岛的极南端,冰岛人建立了三个据点,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他们一直坚持了下来。

格陵兰这个名字正是这些斯堪的纳维亚人所取。根据北欧神话史诗萨迦的记载,红胡子埃里克森因为犯谋杀罪而从冰岛**至此。埃里克森一家及其*隶向西北航行,以探寻传说存在在那里的陆地。当他在岛上定居下来后,便给该岛取名格陵兰(意即“绿色的土地”),以吸引更多的移民。(至少该岛南端的峡湾还是多草的。)他的这一妙计果然成功,北欧移民也能和新来的因纽特人和睦相处。12世纪时,在格陵兰甚至还建立了一个天主教的主教辖区。1386年,格陵兰正式归属于挪威,由于当时挪威是北欧三国卡尔马联合成员,所以在该联合瓦解后,格陵兰又转属于丹麦-挪威双重君主国的统治。在坚持了五百多年以后,北欧人的定居点在15世纪突然消失了,这很可能是因为小冰期引起了普遍的食物匮乏。后来发现的该时期居民的遗骨,都带有营养**的特征。

1814年,根据基尔条约,丹麦重新获得了格陵兰的主权。20世纪20年代,当挪威从丹麦手中取得**之后,占领了当时无人居住的格陵兰岛东部地区,宣称该地是无主土地,声称对其拥有主权。1933年,丹麦和挪威两国同意将此争端提交国联下属的国际法院讼裁,根据仲裁结果,丹麦获得了全部格陵兰岛的主权。在早期的地图上,格陵兰也曾被标上Gruntland的名字(意为大地之地),到底Grunt是Green的讹音,还是反过来,至今无人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格陵兰和丹麦本土的联系,由于1940年4月9日纳綷德国占领丹麦而被切断。格陵兰通过开采Ivigtut的冰晶石矿,设法同美国和加拿大进行贸易,获得了必需的商品。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北大西洋的气候受格陵兰东北部沿海的洋流情况影响很深。因此,二战期间在这一地区也发生了小规模的战斗。1943年,一名丹麦士兵在该地区阵亡,一年以后,一名德国士兵也战死该地。

【政 治】
设有自治议会和自治**。税收、**资源、教育、文化和社会福利等事务由自治**负责;防务、外交、司法和货币等由丹麦**掌管。总督由丹麦君主任命。在丹麦议会中有2个议席。有自己的旗帜和邮票。1999年2月举行大选,组成前进*、工人*联合**。

【议 会】

自治议会(Landsting)经普选产生,任期4年,设31个议席。本届自治议会于1999年2月选举产生,前进*11席,团结*8席,工人*7席,**联盟4席,无*派人士1席,议长约翰·隆德·奥尔森(Johan Lund Olsen,工人*)。

【政 府】

本届自治**于1999年2月由前进*和工人*组成,共有7名成员:**约纳特·莫兹菲特(Jonathan Motzfeldt,前进*);约瑟夫·莫兹菲特(Josef Motzfeldt,工人*),主管经济和贸易;埃弗尔德·雅可布森(Alfred Jakobsen,工人*),负责卫生、环境和宗教事务;本纳迪克特·托斯坦松(Benedikte Thorsteinsson,前进*),负责社会和劳工事务;帕维阿克·海尔曼(Paaviaaraq Heilmann,前进*),负责商业;玛丽安娜·彦森(Marianne Jensen,女,前进*)负责文化、教育和科研;彼得·昆沃尔特·萨缪尔松(Peter Groenvold Samuelsson,前进*),负责住房和基础建设。

【行政区划】 全岛分为东格陵兰、西格陵兰和北格陵兰三部分。

【政 *】

(1)前进*(Siumut):1977年7月成立。**拉斯·艾米尔·约翰森(Lars Emil Johanson)。属温和社会***派,主张实现更高程度的自治。

(2)团结*(Atassut):1978年1月成立。前身是团结运动,1981年改为现名。**康拉德·斯丁霍尔特(Konrad Steenholdt)。倾向保守,主张加强格陵兰与丹麦的关系。

(3)工人*(Inuit Ataqatigiit):由1978年从前进***出来的左翼人士组成。**约瑟夫·莫兹菲特(Josef Motzfeldt)。主张格陵兰脱离丹麦完全**。

(4)北极*(Issittup Partiia):1987年5月成立。

(5)***(Akkulliit Partiiat):1991年成立。

(6)**联盟(Kattusseqatigiit):1998成立。

【经 济】
捕鱼业和鱼产品加工业是主要经济部门。1977年建立200海里渔区。1997年总捕鱼量约12.1万吨,产值4亿多克朗。主要海产品为虾、格陵兰**目鱼、鳕鱼和鲑鱼。1998年有各种渔船441艘,其中快艇300艘,吨位在20吨以上渔船103艘。

1998年各项经济指标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77.1亿丹麦克朗(约合11.5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3.7万克朗(约合2.04万美元)。

经济增长率:7.8%。

货币名称:丹麦克朗。

汇率:1美元=8.09克朗。(2000年)

【**业和牧业】

**业是传统行业,有1/4人口以此为生。年产海豹皮约18万张、狐狸皮1000多张。畜牧业以羊和驯鹿为主,年宰羊约1.5万只。

【资源与采矿业】

**蕴藏铅、锌、冰晶石、铬、煤、钨、钼、铁、镍、铀和石油等资源,其中冰晶石已基本采完。1985年生产锌矿石11.9万吨,铅矿石2.6万吨。1987年至今无采矿活动。1989年在该岛东部发现金矿,初步探明储量价值约12亿克朗,每年可采12吨。

【交通运输】
主要交通工具为船、飞机、直升机和雪橇等。同丹麦、加拿大和冰岛有定期航班或客货轮联系。2000年有汽车3729辆,其中私人小轿车2093辆。

【财政金融】

1998年,自治**财政预算收入为44.98亿克朗,支出43.25亿克朗。丹麦**给予自治**的补贴总额为17亿丹麦克朗。

【对外贸易】

主要出口鱼、虾、裘皮和矿产品;进口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近年来商品进出口情况如下(单位:亿克朗):

1998 1999 2000

进口额 27.4 27.9 29.12

出口额 17.0 19.3 22.08

差 额 -10.4 -8.6 -7.04

1999年与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情况如下(单位:亿克朗):

出口额 进口额

丹麦 16.2 丹麦 19.7

日本 1.6 挪威 1.5

美国 0.3 法国 1.3

英国 0.2 美国 0.6

【人民生活】

2000年有医院、医疗所18所,医生90人,牙医33人,护理人员504人,病床441张。物价指数(1995年=100):2000年=105。工资指数(1995年=100):1999年=105。

【军 事】

丹在格岛设有格陵兰司令部,具体负责渔区巡逻、海上救援、海洋测量、气象服务及同美军事基地的联络。1941年4月9日,丹美签订《格陵兰防务协定》,美取得在岛上建立军事设施的权利。美国设有图勒军事基地、雷达站和预警系统。

【文化教育】

实行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教学用语为格陵兰语,丹麦语为学生必修课目。1999/2000年度有中小学88所,在校学生11164名,教师1109人,其中格陵兰本地教师865人。有职业学校10所,贸易学院、教育学院、小型大学(格陵兰大学)各1所。绝大多数学生到丹麦高等院校接受高等教育。主要报刊有《格陵兰邮报》、前进**报《前进报》和团结**报《团结报》。格陵兰广播电视台用格陵兰语和丹麦语播音和播放电视节目。

像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这种要求“完全真实”的纪录片,可能存在吗?

很显然,纪录片始终都是主体介入客体的产物,是对象与主体判断之间 的一种符合关系,所以记录片所呈现出的内容,无论如何追求真实,其艺术创造的每一个环 节都不可能脱离主体的介入,所不同的只是这种主体介入的层面和程度而已。

因此,在完全 意义上的“真实”是无法达到的,绝对的客观真实是不存在的。纪录片的剪辑既然是由人来完成的,就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客观,必然带有主观的因素,它所要表现的主题也是先前确定的,它所表现的画面也是符合它的主题的,那么,纪录片所表现的画面,就可以说是在人的精心编织的“故事”,不可能完全客观真实的。

其次,除了影像表达本身的局限性和真实世界的复杂性之间的反差之外,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造成纪实上的“断点”,过去的历史事件、私密领域的场景等等难以被镜头捕捉到的画面,也给纪录片的纪实造成盲点。因而虚构是合理而且必须的。

罗伯特·弗拉哈迪的个人经历

1884年2月16日,罗伯特·弗雷哈迪生于美国密歇根州的铁山地区,是家里七个孩子中最年长的一个。1896年,弗拉哈迪跟随父亲来到加拿大的雨湖地区开采金矿,后来,父母把他送到密歇根的矿产学院,但他没能毕业。1951年7月23日卒于佛蒙特州邓纳斯顿。1910~1916年受W.麦肯齐爵士聘请,在加拿大哈得孙湾探矿时,拍摄了3.5万英尺(1.05万米)关于爱斯基摩人生活的纪录电影。这些胶片因火灾烧毁。1920年,在法国皮货商雷维隆兄弟资助下,并就地冲印。19世纪中期弗雷哈迪的祖父从冰岛移民至此,在这里,弗雷哈迪同家人度过了一端快乐的童年时光,之后便随父亲到世界各地探险。父亲和他本人都是爱尔兰新教**,母亲则是德国天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弗雷哈迪接受了各种文化的熏陶,美国人自由、**的个性在他的血液里流淌。童年时期与父亲一起探险的经历让弗雷哈迪看到了美国以外的精彩世界,也逐渐培养了他热爱生活、崇尚自然的纯真个性。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听说的有关弗雷哈迪的一切故事,都是他作为纪录片导演的身份呈现。然而,弗雷哈迪在他第一部电影《北方的纳努克》放映时已经38岁。此前,他一直在世界各地进行探险,负责矿产的开采工作,与电影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也是由于探险的机缘。在他以后拍摄的所有电影中,探险精神始终贯彻其中,探索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矛盾始终是他关注的主题。1907年至1910年,弗雷哈迪在一家辛迪加小矿产公司做事。他本人说:“遇到威廉.麦肯齐先生是我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那时,威廉先生正负责修筑从大西洋到太平洋横跨加拿大的一条铁路。听说那里会有铁矿,便问我是否愿意去探险并做个报告给他。那里的条件非常艰苦,我住的帐篷外边都是雪,有几个印第安人与我同行。我与几个爱斯基摩人一起生活,我只会说几句他们的语言。比如:冷吗,远吗,我饿了之类。”与爱斯基摩人的密切交往为以后弗雷哈迪拍摄《北方的纳努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二次采矿之旅历时19个月,由于没有良好的装备加上恶劣的天气,弗雷哈迪没有达成心愿。1912年,弗雷哈迪在威廉先生的建议下带了一台摄影机开始了第三次探险之旅。然而,人们在看完他拍摄的爱斯基摩人影片的拷贝之后,都认为这是一些零散的毫无关联又没有什么线索的碎片。弗雷哈迪和妻子想了很久,最后他们意识到为什么这部片子是糟糕的。弗朗西斯回忆到:“我们如果回到北方,去拍一些我们生活了八年的地方和人们,去拍一个典型的爱斯基摩人家庭,有什么能比一个人物生活传记更有意义呢?去拍一个生活在与世隔绝地区、比世界上任何人都缺乏资源的人种。他们的生活就是与天气作斗争,与饥饿作斗争。”经过8年的努力,1921年,《北方纳路克》终于完成。之后的几年,弗雷哈迪为一些杂志撰写探险游历的系列文章,并在妻子弗朗西斯.哈宾达的协助下,与1924年出版了《北方纳路克》一书。弗雷哈迪在他的书中记录了爱斯基摩人在北极的日常生活习惯和在拍片过程中的种种趣事。影片拍完后,第一批观众就是当地的爱斯基摩人。弗雷哈迪在书中这样描绘:“他们(爱斯基摩人)一直向后看放映机的光源,就像看银幕一样,我以为这次放映不会成功。突然一个**喊:‘抓住他,抓住他。’他们以为海象真的会跑掉。当时屋子里一片混乱。爱斯基摩人在胶片中看到了自己和同伴的影子,他们开始互相耳语,脸上露出了神秘的笑容。忽然之间,他们仿佛理解了我所做的一切。”合作是愉快的,当然他们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妻子弗朗西斯.哈宾达回忆了弗雷哈迪拍摄过程的经历:为了获得捕熊的镜头,他们离开驻地8周,走了600多里路,途中两条猎狗由于没有食物也饿死了。这次旅行极不走运,天气恶劣,碰不到猎物,作为人和狗的食物的海豹连一头也碰不到。由于饥寒交迫,他们停了下来,盖了一间“伊格鲁”(爱斯基摩语“雪屋”)。鲍伯(弗雷哈迪的呢称)用水袋把自己严严实实的裹起来,狗群在伊格鲁狭窄的通道上挤作一团,动动身子的空间也没有。纳努克和同伴为了猎物四处奔波。日子一天天过去,他们每天都空手而归连空中飞翔的海鸟也冻得硬邦邦地死在冰面上。纳努克他们开始变得无精打采。每天早晨,鲍伯都把自己带的事物让给大家,但他们没有一次伸过手来。终于有一天夜里,随着雪被塌实的“咯吱、咯吱”的声音,他们**回来了。鲍伯很快从脚步声里明白了他们带回了什么:那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海豹,而且是一头身躯巨大、带着威风的前须的家伙!先喂饱了狗,再轮到人,饱餐后沉沉睡去。按鲍伯的话说:那**,热气从暖和的纳努克们的身体中冒出来变成水蒸汽,在周围寒冷的空气中打着旋儿。第二天,他们又恢复了元气,继续上路了。一天晚上,纳努克们(指代爱斯基摩人)正在盖雪屋,突然下起了夹冰的雪。纳努克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盖好小屋,当鲍伯终于可以和他们一块爬进去避难时,只差一点儿身体就快要冻僵了。进跟着近来的纳努克点亮蜡烛,由于过度寒冷,空气中的水也冻结起来,用鲍伯的话说:“眼前的一片空间好象撒满钻石一样美丽动人,闪闪发光。”这是的纳努克全身沐浴着美丽的光辉映现在鲍伯眼前,看着鲍伯嘿嘿的笑起来,得意地说:“怎么样,干德不错吧!那些白人的家再好,也没有这么棒吧!”捕海象的拍摄是最动人心魄的一幕。海象在距离他们居住的海岸25英里的地方,夏季时会有许多海象聚居在那里。他们等了三天,弗雷哈迪说:“我们看见20头雌海象被2头雄海象守护着。慢慢地我推到了一个大海象的特写镜头。这时,他们并没有察觉。待我们准备好拍摄后,纳努克带领大家拿着鱼叉冲上前去。到晚上时,我们的船上载满了海象肉和象牙。纳努克从来没捕倒过这么多的海象,我也从没像这样在海象岛上拍片。那天我们大家都很兴奋。”20世纪早期,已经有一些带着摄影机去探险的人,他们拍下了世界各地的许多风土人情。20年代前后,是探险电影的一个繁荣阶段。安德烈·巴赞在《电影与探险》一文中这样描述当时的探险电影: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影片《永恒的寂静》向观众展示了美妙的极地风光。随即这种类型的影片纷纷问世,并且获得成功,弗雷哈迪完成于1922年的《北方的纳努克》一直是其中的杰作。那时,美国的纪录片工作者们拍摄了大量赞美西部生活的电影,同时也远涉非洲和世界各地。在这些带有冒险精神的纪录电影中,写意与写实共在,浪漫于纪录并存。弗雷哈迪在这些探险影片的创作者中树立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个人追求: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主题,始终把人作为电影的中心。弗雷哈迪的足迹遍布天南海北,无论是人际罕至的加拿大北部冰川世界,还是南太平洋风光秀丽的塔希提小岛,无论是工业繁华的大英帝国,还是美国南部神奇宁谥的路易丝安那州。《北方的纳努克》之后,弗雷哈迪又先后拍摄了《摩阿拿》、《亚兰岛人》、《路易斯安那州的故事》。人们把这几部电影集结在一起,称为弗雷哈迪的四部“自由”电影这些影片的共同之处在于继承了《北方的纳努克》中寻找“一家人”的传统。弗雷哈迪是一个天生的故事家。在伦敦拍片的时候,朋友们就经常**杂子俱乐部听他讲故事,呆到那里打烊了,就到附近的餐厅;餐厅也关门了,就换一家酒吧,一直坐到天亮,只为听鲍伯讲故事。弗雷哈迪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时而微笑,时而忍俊不禁:“喂,先生们,可不要误会,这是我自己杜撰出来的,可是也许是真的,恩……不妨说是真的吧,反正都是一回事。我把我遇到的事情编成了故事,就是这样。”晚年的弗雷哈迪对摄影机“还原”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49年弗雷哈迪拍摄了毕加索的著名壁画《格尔尼卡》。直到1951年去世,这部片子仍没有完成,成了弗雷哈迪作品中令人期盼的“遗憾的艺术”。但是弗雷哈迪对电影执著的理想信念一直为我们所称赞、颂扬。真正的艺术家从来都是崇尚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他是不会为**和潮流所左右的。弗雷哈迪让我们从他的电影中探测到了一位艺术家的优秀品质,他是一位以感觉来工作,使用眼睛而不是测光表,凭借直觉而不是创作规律的纪录电影导演。

对《北方的纳努克》的分析

《北方的纳努克》的创造在两个方面。第一,它运用了大量的搬演,记录了也许不那么真实的爱斯基摩人的生活状态;第二,它运用了丰富且有开创性的镜头语言,表达了创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

搬演一直是《北方的纳努克》长时间被争议的原因,不论是让用惯了猎*的爱斯基摩人重新用原始的工具捕猎,还是为了拍摄效果强行削去了一半的伊格鲁,都是为了拍摄效果而牺牲掉的真实。又或者,这是为了让影片看上去更加真实,而在拍摄手法上做出的牺牲。这是百年来都没有定论的议题,就不去想它,镜头语言才是我们研究的方向。

固定镜头似乎是年代感的标志,但在《北方的纳努克》中,为数不多的运动镜头也运用得十分出色。在狗群相互撕咬的场景中,镜头反复左右摇,相比固定镜头,更能体现出纳努克一家因夜晚将至,迫切想要赶路,却被拖延的焦急的心情。

《北方的纳努克》也擅长使用蒙太奇手法

在一家人捕捉海象之前,导演用的非常多组的镜头来营造气氛。既有海象游泳的姿态,也有纳努克在海面划船的形象。导演通过多角度和运动镜头的拍摄加快了影片的节奏。虽然在今天看来这些切换和运动镜头显得有些保守,但在它所处的时代背景下,仍然是一个伟大的突破。

在纳努克捕获海豹,分割海豹肉的时候,切入了狗的镜头,既表现了狗凶悍的形象,也说明了这样一顿美餐来之不易。在体现爱斯基摩人生活艰辛的同时,还能让场景显得生动,这组镜头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蒙太奇本身就是一种非常主观的手法,就算是在纪录片中,这也是无法避免的。而它所产生的主观性,也是纪录片重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