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敖万翔 给各位分享河湟地区有哪些县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青海省有几个县?几个县级市?(青海省有几个县区)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青海省有几个县?几个县级市?
在各个朝代时期,青海分别是什么地方?
在唐朝和宋朝,青海和整个青藏高原一样,都属于土蕃的地盘,直到元朝,才并入中国的地盘,至此以后,青海和西藏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青海有海东,海北,海西,海南。它们分别包括哪几个县?
海东包括4个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以及2个市辖区:乐都区、平安区。
海北包括4个县:门源回族自治县、海晏县、祁连县、刚察县,以及青海湖农场。全州有11个镇、19个乡、214个村民委员会(77个牧业村民委员会)、13个社区。
海西包括3个县:都兰县、乌兰县、天峻县,以及两个市:德令哈市、格尔木市和大柴旦、冷湖、茫崖三个行政委员会。
海南包括5个县:共和县、贵德县、贵南县、同德县、兴海县,以及36个乡镇(其中15个镇,21个乡)、424个行政村(其中牧业村176个)、1341个农牧业生产合作社(其中牧业562个)、2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扩展资料:海东是青海省地级市,因位于青海湖以东而得名。位于东经100°41.5′~103°04′之间;北纬35°25.9′~37°05′之间。东西长200公里,南北宽180公里,总面积1.32万平方公里。
海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境东北部。地理坐标是东经98°05′-102°41′,北纬36°44′-39°05′。州府驻海晏县西海镇,距省会西宁市103千米。东西长413千米,南北宽261千米,面积3.47万平方千米。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位于中国青海省的西部,是青海省下辖的一个自治州,由于位于青海湖以西而得名。自治州首府位于德令哈市。自治州首府位于德令哈市,总面积325785平方千米。
海南藏族自治州,是青海省下辖的一个自治州,总面积4.6万平方公里。自治州**驻共和县。海南州位于著名的青海湖之南,故名海南,是青藏高原的东门户,素有“海藏通衢”之称。
参考资料:海东市人民政网-行政区与人口
参考资料:海北州人民**-行政区划
参考资料: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人民**-行政区域
参考资料:海南藏族自治州人民**-行政区域
乐都属于哪个市
乐都是海东地区辖县,属于哪个市。青海省只有一个市--西宁市
青海省河湟地区有多少个民族
河湟文化是青海东部地区和甘肃西部与青海接壤地带,历代先民在一定的物质文明基础之上的精神文明化的结晶,有其独特的内涵及其特征。研究其内涵及其特征,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承继,相统一,显得十分重要。
一河湟文化是黄河源头人类文明化进程的重要标志
自古以来,我国从华夏到汉唐,乃至元明清时代,都将黄河流域看作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古人将黄河源头看作是圣洁而又遥远的,李白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慨叹;人们探察河源乃至不断迁徙往返最频繁的地区,都莫过于今天青海东部和甘肃接壤的地区即上述“三河间”。
纵观河湟文化在黄河流域古文明中的地位,我将黄河流域分为四大优秀的传统文化加以比较:即青甘地区的河湟文化;今宁夏、***地区的河套文化;今陕西、河南等地区的中原文化;今山东地区的齐鲁文化。河湟文化是上述黄河流域四大传统文化中的源头文明化的重要标志,与黄河中下游流域的三大传统文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以河湟地区上世纪我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柳湾出土文物为例,当地发掘出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等从新时期时代到青铜器时代的墓葬共1730座,出土文物37925件,其中仅彩陶器近2万件,这是其他地区所无可伦比的。彩陶纹饰图案中的拟蛙纹亦作神人纹,反映了我国古代先民的人祖崇拜。蛙同娃,女娲抟土造人的古代神话传说的最早形象化图案。笔者认为河湟文化与河套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共同铸就了黄河流域文明化进程中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早期文化内涵,至少在北宋以前这四大优秀的传统文化发出过耀眼的光芒。如果说河套文化以草原文化走廊即游牧之路的文化内容为主;中原文化以农耕文化走廊即丝绸之路的文化内容为主;齐鲁文化以海陆文化即蓬莱神话的文化内容为主,那么,河湟文化则将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两大走廊的文化内容兼而有之。
二 河湟文化是草原文化走廊与农耕文化走廊文化荟萃之地的瑰宝
说河湟地区是农耕文化走廊的地区之一,人们容易理解。但何以又是草原文化走廊之一呢?笔者以为我国北方各民族先民依托所生存地区的自然环境,亦耕则耕,亦牧则牧,很多地区耕牧相间,农牧业生产相得益彰。以鲜卑人为例,其部族在今东北辽宁地区就曾从事农牧业,后来人畜繁衍,鲜卑诸部从东北逐渐进入漠北高原,在*山陇山脚下放牧,一部分游牧到祁连山北麓,有的翻越祁连山进入青藏高原,乃至川西北;青海历史上的吐谷浑人以畜牧业为主,兼及农业;而南凉国属民则以农业为主,兼及牧业;青海东部地区的几个世居民族,从原先的畜牧业转入农业者,不乏其例,如土族、东部藏族都是这样。所以河湟民间传播很广的山歌“少年”,就具备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文化的双重性。
在河湟地区,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间的交往十分频繁,形成了河湟文化内涵的多元性。有许多文化现象并非某一个民族所独有,如自古以来的羊图腾崇拜,至今农牧业区多民族所共有,藏族仍有“长寿羊”?CAI LOU?,汉族称“神羊”,即一群羊中留一只羯羊,终其生而不宰杀。这种习俗与古“羌人事奉羱羝”?即盘羊?的习俗一脉相承。笔者曾闻“西宁的赋子,兰州的鼓子”民谚。“西宁的赋子”是平弦坐唱艺术的主调,幽雅宛转而又悠远,给人以余音绕梁之感,平弦坐唱艺术还有“十八杂腔”之说,唱调多以历史典故为主,是曲型的农耕文化的产物。笔者曾在兰州有幸听到鼓子词的演唱,那音调苍凉而悲壮,深沉而高亢,显然有着北方大漠草原文化的风韵。西宁和兰州,可谓我国西部相距最近的两座省城,从兰州北去,便是草原文化走廊之地;从西宁东去,便是农耕文化走廊之地。赋子词与鼓子词,就在时代的演进中保留了下来,岂不是河湟文化的代表作吗。
对草原文化走廊及其文化研究的疏忽,是我们文化学界的失误。弥补之法,除了细加研究史籍之外,在交通便利的今天,更应行**路实地考察才是。特别是对重要的草原文化遗产应加以发掘、整理,借助今日的科技手段加以保护并发扬光大,如兰州的鼓子词,多年前笔者在兰州时所见艺人多年老体衰,若不抢救则有后继无人之虞。青海的皮影戏音乐也少有人承继,要尽快录音。河湟地区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舞蹈以及绘画等也应采取抢救性措施。笔者曾著文指出,对中国西部历史上的两大文化走廊,要设法重振。文化自强,是中华民族奔小康的重要内容,千万不可忽视。
三 河湟文化又是多民族文化交融并存的必然结果
河湟地区曾有过对文化作出创建的历史的民族,诸如戎人、羌人、氐人,鲜卑、小月氏、鞑靼、吐谷浑、吐蕃等,这些古代民族不仅从事高寒畜牧业,也从事农业、手工业,积极发展与周边民族之间的商业和文化交流。譬如一条唐蕃古道曾留下多少文化遗存,仅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一条山沟围绕文成公主庙留下了历代先民数不清的石刻艺术遗产。河湟谷地至今保存完好的1840年以前的寺庙塔窟,都是先民们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如瞿昙寺、隆务寺、塔尔寺、西宁东关清真大寺等等。广而言之,云岗石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郭煌艺术,都是中国西部历史上多民族文化交融并存的必然结果。
元明清时期祖国出现大一统的局面,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这一时期作为综合艺术的戏曲空前发展,河湟地区随着手工业作坊的大量出现,民间坐唱艺术也得到空前发展。笔者聆听过许多民间艺人的演唱,有些曲目并非民间艺人所创作包括音艺人,二十多年前笔者曾在湟中小南川洛玛村听过张姓老人已去世?演唱的民间曲艺节目《宫门挂带》、《孙膑上寿》等,从其遣词造句,喻古颂今的手法看,当是历史上河湟地区的落魄文人所为,只是借助民间艺人的口流传了下来。多年前一位刘姓盲艺人在西宁小游园演唱的《方四娘》,与我国内地流传的《四姐宝卷》也存在着渊源关系。由此可知,河湟文化是多民族文化交融并存的必然结果,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
湟源县的历史沿革
湟源,在三代(夏、商、西周)、春秋时,称“西戎氏地”。秦初,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当时,陇西郡实际控制着包括今湟源在内的青海东部地区。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设立临羌县,湟源属临羌县地,归金城郡。曹魏期间,因军事需要,县治移驻湟水北岸。湟水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支流,《汉书》谓“湟水出金城临羌塞外,东入河”。湟源即:“湟水源头”之意,从后来在湟源境内发掘的青铜时代遗存的卡约文化和湟水下游发现的“仰韶文化”,足以说明湟水流域同祖国的中原一样,具有悠久而灿烂的历史。公元4年,王莽在高原明珠青海湖以东设西海郡(辖湟源地区)。公元23年王莽政权崩溃,西海郡随之废弃,羌人复占湟源。三国(220--265年)曹魏政权时设立西平郡,依西平亭,增筑南、北、西三城,以为郡治,湟源复属临羌县地。西晋时(265--420年)先后建立前凉、后凉、南凉等地方割据政权,控制了今湟源及其以东的湟水流域地区。隋开皇五年(581年),在石堡山(今日月乡哈城村)修筑石堡城,设戍屯兵,吐蕃人称铁刃城。《读史方舆纪要》中写道:“石堡城(今指哈城)西三十里有山,山石皆赤。北接大山,南依雪山,号曰赤岭”(赤岭即今日月山)。日月山之所以驰名中外,一是它具有神奇瑰丽的迷人色彩,同时也因文成公主汉藏和亲成为汉藏人民友谊的象征,民族文化交流的见证;唐(618--907)划全国为十道,废西平郡,置鄯州都督府,湟源为鄯城县地。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改为吐蕃属地,湟源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茶马互市”,遂立碑于赤岭(日月山),以分唐与吐蕃界,从此,商贸交易频繁,成为中原通往牧区和西藏的要塞,有“日月山界限中外”之说,著名的“海藏咽喉”、“海藏通衢”之称因此得名。湟源不仅是军事、外交等方面的要冲,同时也是经济文化的枢纽,名噪一时的“环海商都”就是今日的湟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沙州(今甘肃敦煌)汉人张义潮起义,恢复河西走廊,甘肃和青海东部又回到唐朝的管辖之下。五代十国(907--960年)期间吐蕃贵族失去对青海东部的控制,南宋、西夏期间湟源曾一度为金人和西夏所控制。元(1227--1253年)宋理宗宝庆三年,成吉思汗亲率大军,攻克西宁州,湟源属元西宁州地。明(1368--1644年)洪武五年改西宁州为西宁卫,湟源为西宁卫地。明末,湟源属李自成农民军大顺政权西宁防御使管辖。清雍正元年(1723年)蒙古亲王罗布藏丹津起事,曾以湟源为据点,进行反清活动,后经清抚远大将军年羹尧所奏,特准“以日月山为集,不准擅移”。雍正五年(1727年)筑丹噶尔(湟源县城)城,乾隆九年(1744年)经西宁道佥事杨应琚以丹噶尔路通西藏,逼近青海,为汉、土、回、藏、蒙及蒙准噶尔往来交易之所为由,向清**上奏,后特准“一切交易,俱在丹城,毫无他泄”,因此,湟源被誉为“小北京”。道光年间,因湟源海藏通商,中外咽喉,特设立丹噶尔厅,属西宁府。**(1912--1949年)二年,西宁府改为西宁兵备道,丹噶尔厅改为湟源县。**十八年(1929年),青海从甘肃省分出,成立青海省**,辖西宁、大通、湟源、循化、化隆七县及青海蒙藏地区。1949年9月9日湟源解放。1949年10月至1978年9月,湟源为省直属县。1978年10月9日,海东地区成立,辖湟源县。1999年12月5日,湟源正式划归省会西宁市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