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赵水悔 给各位分享庆阳为什么改成庆城地区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请教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的历史沿革(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县志)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请教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的历史沿革

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 地理位置 正宁县位于甘肃省东部。 县名 正宁县 (汉语拼音:Zhengning Xian) 面积 全县面积1319.5平方公里。 ** 县人民**驻山河镇, 邮编 745300。 代码 621025 电话区号 0934 汽车牌照 甘M 正宁概况 正宁县位于甘肃省庆阳市东南部、子午岭西麓。东接陕西黄陵县以子午岭为界,南邻旬邑县,西南与彬县相邻,西接长武县以泾河为界,北壤本省宁县。地理位置处于东经107°56′20″—108°38′08″,北纬35°14′40″—35°36′18″之间。属黄土高原沟壑区,黄土层厚度90—150米。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平均海拔1460米,地貌梁、峁、沟交错,河、川、塬相间,分为四塬三川;地形东高西低、东宽西窄,略呈三角形,东西长63.5公里,南北宽40.2公里。 行政区划 正宁县辖4个镇、6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山河镇、榆林子镇、宫河镇、永和镇、西坡乡、永正乡、周家乡、湫头乡、五顷塬回族乡、三嘉乡。县境内有子午岭林管局正宁分局:西坡林场、秦家林场、中湾林场、中湾林甘肃省正宁县行政区划图科场、刘家林场。 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比较广阔,总面积1319.5平方公里,其中东部的子午岭林区,系成片的天然次生林区,共387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29.3%,全为林草覆盖,植被状况优越,是该县涵养水分,调节雨量的天然水库。占我县林地总面积的80%。 耕地多分布于比较平整、肥沃的宫河、永和、山嘉,月明四条原面,土地平整,土层深厚,熟化程度高,多为较肥沃的黑垆土壤,共23.66万亩,占耕地43%。纵穿县境的三条河川有川台地2.3万亩,占耕地4.6%。构成我县农作物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山地多分布于原面两侧和沟谷四周和东部的梁、峁、塌撑等地类地形。一般小块、小片居多,坡度较大,小气候表现明显,海拔高差悬殊,对林木草种选择性强。 资源利用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水土流失严重。沟壑面积较大,约占总面积的82%。全县有大小不等沟壑1200多条。沟壑密度平均达0.67公里/平方公里,沟切尝试在150-200米之间。这些沟壑浸蚀十分严重,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成因。 经济发展 2008年生产总值完成10.2亿元,增长17.7%;农业增加值完成4.07亿元,增长13.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513万元,增长24.1%;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5.04亿元,增长22.3%; ——财政大、***收入分别完成15038万元、14039万元,剔除煤田采矿权出让金收入后完成5038万元、4039万元,增长23%、3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28亿元,增长68.6%,其中5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完成17.2亿元,增长49.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8300元,增长27.5%,净增17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2576元,增长18.3%,净增399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6亿元,增长29.5%;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86‰;万元GDP能耗降低4.61%; 气候资源 正宁县位于**腹地,气候受季风影响明显,为温带**性季风湿润半湿润气候。由于地势较平缓,加之夏季季风的影响,气候要素反映也较平缓。子午岭林区气候*湿,温度较低,雨雾多,日照少,霜期长。环绕林区形成特殊的多雨围带。因季风强弱和进退迟早不同,降雨量年、月分布不稳定,一般七、八、九月降水偏多,春旱较频繁。 全县年平均日照时数2447.4小时。日较差条件较好,有利于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长。无霜期限较长,气温较高,日照充裕,降雨量充足。太阳辐射问题和日照时数较同纬度的华北平原为高,属我国辐射能源高值区之一,光能利用潜力很大。由于气温日差大,积温高,利于光合作用和干物质形成以及糖分积累。雨热功当量基本同步,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优越条件。 水资源 全县年平均降水量623.5毫米,年降水总量为8.51亿亿立方米。 五条河流,均属泾河水系,自产水三条河流中四朗河为最大河流,全长83公里,流域面积64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7%,年平均流量0.91秒立米,径流量2880万立方米。支*河41公里,嘉峪川河在正宁县境内长25.5公里,还有无日天沟,和左家川两条河。 我县**水主要有第四系松散层潜水,和下白垩系碎碎潜水及承压水,**水总径流量为2746.46万立方米。 全县总径流量8786.46万立方米,人均516.7立方米,耕地亩均200立方米。资源十分贫乏。本县地形地貌特点是水低地高,发展灌溉农业有很大困难。 矿产资源 据初步探明,县内有石油、天然气、煤炭等矿产资源,其中煤炭储量超过16亿吨,有望近年开采。 林木资源 东北部子午岭林区植被较好,有次生林分布,约占全县总面积的28.4%。全县共有森林面积76.77万亩,其中人工造林70.1万亩,森林覆盖率为38.8%,是甘肃省宜林荒山绿化达标县。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远古时期(前21世纪前) 正宁县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及有熊氏氏族部落繁衍生息地之一。 夏代(前2070——前1600)。 天下分为九州,正宁属于雍州西戎之地。夏代孔甲年间(约前17世纪),周先祖不窋奔庆阳,建立北豳之邦,正宁属北豳邦国。夏桀(履癸)时,周先祖公刘从北豳**公刘邑,正式建立豳国,正宁属豳国之域。 商代(前1600——前1046) 正宁仍属豳国管辖。商末,周族南迁岐山周原,豳地被义渠戎族占领,正宁属义渠戎国之地。 西周时期(前1046——前771) 义渠戎国属周王朝管辖下的方国,正宁仍属之。 春秋战国时代(前770——前221) 前期仍袭旧制。前400年,魏国占领西河郡和上郡,并在正宁境内修筑魏长城。此后,长城东部(即今正宁永正、山河、湫头、三嘉之东)土地归魏国上郡管辖,长城西部(榆林子、罗川之西)土地归义渠戎国管辖。前352年,秦国出兵攻打魏国,一举占领西河、上郡,从此,正宁东部归秦国上郡管辖,西部仍属义渠戎国管辖。前270年,秦灭义渠戎国,建立北地郡,郡址义渠。此后,正宁西部划北地郡,东部仍属上郡。 秦代(前221——前206) 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建立郡县制。秦在北地郡设郁郅(今庆城县)、泥阳(今宁县)、朝那(今镇原县西北)3县。正宁西部划归泥阳县管辖,东部仍属上郡。 西汉时期(前206——公元25) 仍袭秦制,并先后在正宁境内东南部设三水(属**郡)、独乐、阳周(属上郡)3县。西部今宫河、周家地区归弋居县(县治在今宁县政平),属北地郡。 三水县:西汉初年因罗川谷三水汇流而得名,治址罗川。辖今正宁县罗川、永和和陕西省旬邑县、彬县广大地区。数年后,县治迁至今庆阳市镇原县境内。原辖地今正宁县永和、罗川,今彬县永乐、底庙地区划归独乐县管辖。 独乐县:西汉初年置,治址在今榆林子镇乐兴村,辖今榆林子等地。后又将罗川、永和等地划归上郡管辖。 阳周县:西汉初年置,治址在今永正乡上官庄附近的秦驰武城,辖今永正、山河、西坡、月明、湫头、五顷原、三嘉及宁县平子等地,归上郡管辖。 东汉时期(25——220) 建元六年(30),阳周、独乐两县皆废,地域划归泥阳管辖。惟宫河、周家仍归弋居管辖。东汉末年废弋居,地域并入泥阳。建安元年(196),因庆阳地区北部被匈*和西凉马超屡次占领,在今正宁县永和塬设西川县,属**郡。因子午岭水向西流而得名西川。县治具体地址不清。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1) 三国时,正宁归魏管辖。晋建兴四年(316),匈*首领刘聪攻破长安,建立汉国,正宁属汉,末置县。319年,汉国更名前赵,正宁属前赵**郡,未置县。 东晋咸和二年(327),后赵打败前赵,正宁归后赵,属**郡,未置县,以驻军代政。永和七年(351),前秦立国于长安,在今镇原县置雍州,以军代政,正宁归雍州。太元九年(384),后秦赶走前秦,在今庆阳市置泥源军,以军代政,正宁属泥源军。 北朝时期(386——581)。太平真君二年(441),北魏在今宁县城置定安县,兼置赵兴郡;在罗川重置阳周县,辖今正宁东部、南部地区和宁县平子镇;在榆林子乐兴重置独乐县,辖今榆林子和长乐地区。以上2县均属赵兴郡管辖。今正宁县的宫河和周家归定安县辖。皇兴二年(468),改赵兴郡为华州,阳周、独乐2县属华州。太和十一年(487),华州更名班州,阳周、独乐2县属班州。太和十四年,更班州为豳州。阳周、独乐2县均属之。 西魏大统元年(535),在阳周县增设泥阳、惠涉二护军。泥阳军设在今宁县平子境内,惠涉军驻罗川城。此2军均为驻军机构,非**机构。大统十六年(550),西魏在阳周县置显州,阳周、独乐二县属之。废泥阳、惠涉二护军。废帝二年(553),改豳州为宁州。 北周元年(557),废显州,阳周、独乐2县改属宁州赵兴郡。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581——960) 隋开皇三年(583),废赵兴郡和独乐县,独乐地域划归阳周县。开皇十八年,改阳周县为罗川县。大业元年(605),改宁州为北地郡,罗川县属之。次年,改北地郡为豳州,罗川县属之。大业八年,改豳州为北地郡,罗川县属之。 唐武德元年(618),改北地郡为宁州。并从宁州析置豳州(治在今陕西省彬县),罗川县属宁州。次年,从宁州辖定安县析置定平县(县治在今宁县政平),属豳州,今正宁宫河、周家地域划归定平县辖。天宝元年(742),改宁州为彭原郡。因在罗川发现27躯玉真人像,故改罗川县为真宁县,属彭原郡。乾元元年(758),改彭原郡为宁州。元和三年(808),定平县划归宁州。大中三年(849),设邠宁节度使,真宁县、定平县均属之。 五代十国时期(907——960) 庆阳地区庆、宁、原、衍、环五州并存,真宁县属宁州,定平属衍州。后周显德五年(958),废衍州,定平县划归豳州。后周末年又划归宁州。从此,宫河、周家两地久归宁州辖。 宋金元明清时期(960——1911) 北宋时期(960——1127),真宁归属未变。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宁州归属庆阳府,真宁县为庆阳府宁州所辖。 金代(1115——1234),真宁属宁州。山河及今宁县太昌、早社3镇归宁州管辖。 元代(1206——1368),真宁仍属宁州。山河、太昌、早社3镇及定平、襄乐2城归宁州直辖。 明代(1368——1644),前期仍袭旧制,直至万历二十九年(1601),经邑人赵邦清提请,朝廷改真宁县直属庆阳府,宁州不再领真宁县。真宁县辖郭下、长乐、望仙、文乐、乐兴、平子、西峪、路上、香庙、中庙、长城、移丰、山河、新庄、万益、万盈、安夫、要册、勾仁、安兴、烟村21里。 清代(1616——1911)。初期沿袭明制。顺治五年(1648),真宁知县焦象贤申请,并21里为7里,即:与新、光化、挈炬、和恒、金汤、灵湫、永绥7里,共编为68甲。康熙八年(1669),析陕西行省甘肃布政使司置甘肃行省,真宁属甘肃行省庆阳府。雍正元年(1723),因避清世宗“胤礻真 ”讳,更名真宁县为正宁县。

甘肃省庆城县和庆阳县是一个地方吗,

请教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的历史沿革

以前的时候庆阳地区下属1个市6个县
西峰市,庆阳县,环县,镇原县,宁县,合水县,正宁县
现在庆阳地区成地级市了就将西峰市改为庆阳市
庆阳县改为庆城县,只是换了个名字而已!
下属:一个区,六个县
西峰区,庆城县,环县,镇原县,宁县,合水县,正宁县

甘肃庆阳市与西峰市的区别

1、行政级别不同

庆阳市属于地级市,西峰区(西峰市2002年改名为西峰区)属于县级区,西峰区在行政区划上属于庆阳市。

2、辖区范围不同

截止到2019年1月,庆阳市辖7县1区、116个乡镇,总人口265万人。

截止到2019年9月10日,西峰区辖5镇2乡、3个街道办事处、100个行政村、18个社区,总人口39.09万人。

扩展资料

庆阳市历史沿革

1932年3月起,境内始有中国***割据政权辖地(寺村塬)。1934年11月7日,陕甘边区苏维埃**在南梁成立,同日成立华池、赤安2县苏维埃**;11月在正宁县成立南区**委员会;12月成立庆北县苏维埃**。

1935年7月,设关**区;8月,成立正旬彬**委员会,后改为新正县;11月成立新宁县**委员会;同月建立陕甘省,辖华池、庆北等县,1936年改陕甘省为陕甘宁省。1936年6月起,先后成立曲子、环县、定环、赤庆县。

1937年成立关中分区;9月,陕甘宁省撤销,成立庆环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0年 1月,分置陇东分区、环县分区;8月,环县分区并入陇东分区。

1949年5月,关中分区改为三原分区。辖境内新正、新宁2县;6月,新正、新宁县改为正宁、宁县,划归陇东分区管辖;同年8月,陇东分区改为庆阳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县级西峰市;9月,庆阳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所在地迁西峰市,隶属甘肃行政公署。

1949年12月2日,庆阳专员公署属甘肃省人民**。1955年10月,平凉、庆阳两专区合并为平凉专区,庆阳专区各县均属平凉专区管辖。1959年至1961年,境内仅有庆阳、镇原、宁县、环县4县,华池县并入庆阳县,正宁县并入宁县,合水县分别并入庆阳县和宁县。

1961年12月,庆阳专区与平凉专区分置。1962年1月,庆阳专员公署正式办公,并恢复华池、合水、正宁3县建置。庆阳专署下辖庆阳、环县、华池、合水、正宁、宁县、镇原7县。1968年4月,庆阳专区专员公署改称庆阳地区**委员会。1979年恢复并改称庆阳地区行政公署。

1985年5月从庆阳县析出西峰镇周围9乡镇,置县级西峰市。庆阳地区辖7县1市。2002年6月22日,撤销庆阳地区,设立地级庆阳市,同时更名西峰市为西峰区,庆阳县为庆城县,市人民**驻西峰区。庆阳市辖西峰区、庆城县、环县、华池县、合水县、正宁县、宁县、镇原县8县区。

参考资料来源:庆阳市人民**—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来源:庆阳市人民**—庆阳简介

参考资料来源:西峰区人民**—西峰概况

请教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的历史沿革

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 地理位置 正宁县位于甘肃省东部。 县名 正宁县 (汉语拼音:Zhengning Xian) 面积 全县面积1319.5平方公里。 ** 县人民**驻山河镇, 邮编 745300。 代码 621025 电话区号 0934 汽车牌照 甘M 正宁概况 正宁县位于甘肃省庆阳市东南部、子午岭西麓。东接陕西黄陵县以子午岭为界,南邻旬邑县,西南与彬县相邻,西接长武县以泾河为界,北壤本省宁县。地理位置处于东经107°56′20″—108°38′08″,北纬35°14′40″—35°36′18″之间。属黄土高原沟壑区,黄土层厚度90—150米。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平均海拔1460米,地貌梁、峁、沟交错,河、川、塬相间,分为四塬三川;地形东高西低、东宽西窄,略呈三角形,东西长63.5公里,南北宽40.2公里。 行政区划 正宁县辖4个镇、6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山河镇、榆林子镇、宫河镇、永和镇、西坡乡、永正乡、周家乡、湫头乡、五顷塬回族乡、三嘉乡。县境内有子午岭林管局正宁分局:西坡林场、秦家林场、中湾林场、中湾林甘肃省正宁县行政区划图科场、刘家林场。 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比较广阔,总面积1319.5平方公里,其中东部的子午岭林区,系成片的天然次生林区,共387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29.3%,全为林草覆盖,植被状况优越,是该县涵养水分,调节雨量的天然水库。占我县林地总面积的80%。 耕地多分布于比较平整、肥沃的宫河、永和、山嘉,月明四条原面,土地平整,土层深厚,熟化程度高,多为较肥沃的黑垆土壤,共23.66万亩,占耕地43%。纵穿县境的三条河川有川台地2.3万亩,占耕地4.6%。构成我县农作物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山地多分布于原面两侧和沟谷四周和东部的梁、峁、塌撑等地类地形。一般小块、小片居多,坡度较大,小气候表现明显,海拔高差悬殊,对林木草种选择性强。 资源利用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水土流失严重。沟壑面积较大,约占总面积的82%。全县有大小不等沟壑1200多条。沟壑密度平均达0.67公里/平方公里,沟切尝试在150-200米之间。这些沟壑浸蚀十分严重,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成因。 经济发展 2008年生产总值完成10.2亿元,增长17.7%;农业增加值完成4.07亿元,增长13.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513万元,增长24.1%;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5.04亿元,增长22.3%; ——财政大、***收入分别完成15038万元、14039万元,剔除煤田采矿权出让金收入后完成5038万元、4039万元,增长23%、3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28亿元,增长68.6%,其中5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完成17.2亿元,增长49.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8300元,增长27.5%,净增17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2576元,增长18.3%,净增399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6亿元,增长29.5%;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86‰;万元GDP能耗降低4.61%; 气候资源 正宁县位于**腹地,气候受季风影响明显,为温带**性季风湿润半湿润气候。由于地势较平缓,加之夏季季风的影响,气候要素反映也较平缓。子午岭林区气候*湿,温度较低,雨雾多,日照少,霜期长。环绕林区形成特殊的多雨围带。因季风强弱和进退迟早不同,降雨量年、月分布不稳定,一般七、八、九月降水偏多,春旱较频繁。 全县年平均日照时数2447.4小时。日较差条件较好,有利于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长。无霜期限较长,气温较高,日照充裕,降雨量充足。太阳辐射问题和日照时数较同纬度的华北平原为高,属我国辐射能源高值区之一,光能利用潜力很大。由于气温日差大,积温高,利于光合作用和干物质形成以及糖分积累。雨热功当量基本同步,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优越条件。 水资源 全县年平均降水量623.5毫米,年降水总量为8.51亿亿立方米。 五条河流,均属泾河水系,自产水三条河流中四朗河为最大河流,全长83公里,流域面积64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7%,年平均流量0.91秒立米,径流量2880万立方米。支*河41公里,嘉峪川河在正宁县境内长25.5公里,还有无日天沟,和左家川两条河。 我县**水主要有第四系松散层潜水,和下白垩系碎碎潜水及承压水,**水总径流量为2746.46万立方米。 全县总径流量8786.46万立方米,人均516.7立方米,耕地亩均200立方米。资源十分贫乏。本县地形地貌特点是水低地高,发展灌溉农业有很大困难。 矿产资源 据初步探明,县内有石油、天然气、煤炭等矿产资源,其中煤炭储量超过16亿吨,有望近年开采。 林木资源 东北部子午岭林区植被较好,有次生林分布,约占全县总面积的28.4%。全县共有森林面积76.77万亩,其中人工造林70.1万亩,森林覆盖率为38.8%,是甘肃省宜林荒山绿化达标县。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远古时期(前21世纪前) 正宁县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及有熊氏氏族部落繁衍生息地之一。 夏代(前2070——前1600)。 天下分为九州,正宁属于雍州西戎之地。夏代孔甲年间(约前17世纪),周先祖不窋奔庆阳,建立北豳之邦,正宁属北豳邦国。夏桀(履癸)时,周先祖公刘从北豳**公刘邑,正式建立豳国,正宁属豳国之域。 商代(前1600——前1046) 正宁仍属豳国管辖。商末,周族南迁岐山周原,豳地被义渠戎族占领,正宁属义渠戎国之地。 西周时期(前1046——前771) 义渠戎国属周王朝管辖下的方国,正宁仍属之。 春秋战国时代(前770——前221) 前期仍袭旧制。前400年,魏国占领西河郡和上郡,并在正宁境内修筑魏长城。此后,长城东部(即今正宁永正、山河、湫头、三嘉之东)土地归魏国上郡管辖,长城西部(榆林子、罗川之西)土地归义渠戎国管辖。前352年,秦国出兵攻打魏国,一举占领西河、上郡,从此,正宁东部归秦国上郡管辖,西部仍属义渠戎国管辖。前270年,秦灭义渠戎国,建立北地郡,郡址义渠。此后,正宁西部划北地郡,东部仍属上郡。 秦代(前221——前206) 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建立郡县制。秦在北地郡设郁郅(今庆城县)、泥阳(今宁县)、朝那(今镇原县西北)3县。正宁西部划归泥阳县管辖,东部仍属上郡。 西汉时期(前206——公元25) 仍袭秦制,并先后在正宁境内东南部设三水(属**郡)、独乐、阳周(属上郡)3县。西部今宫河、周家地区归弋居县(县治在今宁县政平),属北地郡。 三水县:西汉初年因罗川谷三水汇流而得名,治址罗川。辖今正宁县罗川、永和和陕西省旬邑县、彬县广大地区。数年后,县治迁至今庆阳市镇原县境内。原辖地今正宁县永和、罗川,今彬县永乐、底庙地区划归独乐县管辖。 独乐县:西汉初年置,治址在今榆林子镇乐兴村,辖今榆林子等地。后又将罗川、永和等地划归上郡管辖。 阳周县:西汉初年置,治址在今永正乡上官庄附近的秦驰武城,辖今永正、山河、西坡、月明、湫头、五顷原、三嘉及宁县平子等地,归上郡管辖。 东汉时期(25——220) 建元六年(30),阳周、独乐两县皆废,地域划归泥阳管辖。惟宫河、周家仍归弋居管辖。东汉末年废弋居,地域并入泥阳。建安元年(196),因庆阳地区北部被匈*和西凉马超屡次占领,在今正宁县永和塬设西川县,属**郡。因子午岭水向西流而得名西川。县治具体地址不清。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1) 三国时,正宁归魏管辖。晋建兴四年(316),匈*首领刘聪攻破长安,建立汉国,正宁属汉,末置县。319年,汉国更名前赵,正宁属前赵**郡,未置县。 东晋咸和二年(327),后赵打败前赵,正宁归后赵,属**郡,未置县,以驻军代政。永和七年(351),前秦立国于长安,在今镇原县置雍州,以军代政,正宁归雍州。太元九年(384),后秦赶走前秦,在今庆阳市置泥源军,以军代政,正宁属泥源军。 北朝时期(386——581)。太平真君二年(441),北魏在今宁县城置定安县,兼置赵兴郡;在罗川重置阳周县,辖今正宁东部、南部地区和宁县平子镇;在榆林子乐兴重置独乐县,辖今榆林子和长乐地区。以上2县均属赵兴郡管辖。今正宁县的宫河和周家归定安县辖。皇兴二年(468),改赵兴郡为华州,阳周、独乐2县属华州。太和十一年(487),华州更名班州,阳周、独乐2县属班州。太和十四年,更班州为豳州。阳周、独乐2县均属之。 西魏大统元年(535),在阳周县增设泥阳、惠涉二护军。泥阳军设在今宁县平子境内,惠涉军驻罗川城。此2军均为驻军机构,非**机构。大统十六年(550),西魏在阳周县置显州,阳周、独乐二县属之。废泥阳、惠涉二护军。废帝二年(553),改豳州为宁州。 北周元年(557),废显州,阳周、独乐2县改属宁州赵兴郡。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581——960) 隋开皇三年(583),废赵兴郡和独乐县,独乐地域划归阳周县。开皇十八年,改阳周县为罗川县。大业元年(605),改宁州为北地郡,罗川县属之。次年,改北地郡为豳州,罗川县属之。大业八年,改豳州为北地郡,罗川县属之。 唐武德元年(618),改北地郡为宁州。并从宁州析置豳州(治在今陕西省彬县),罗川县属宁州。次年,从宁州辖定安县析置定平县(县治在今宁县政平),属豳州,今正宁宫河、周家地域划归定平县辖。天宝元年(742),改宁州为彭原郡。因在罗川发现27躯玉真人像,故改罗川县为真宁县,属彭原郡。乾元元年(758),改彭原郡为宁州。元和三年(808),定平县划归宁州。大中三年(849),设邠宁节度使,真宁县、定平县均属之。 五代十国时期(907——960) 庆阳地区庆、宁、原、衍、环五州并存,真宁县属宁州,定平属衍州。后周显德五年(958),废衍州,定平县划归豳州。后周末年又划归宁州。从此,宫河、周家两地久归宁州辖。 宋金元明清时期(960——1911) 北宋时期(960——1127),真宁归属未变。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宁州归属庆阳府,真宁县为庆阳府宁州所辖。 金代(1115——1234),真宁属宁州。山河及今宁县太昌、早社3镇归宁州管辖。 元代(1206——1368),真宁仍属宁州。山河、太昌、早社3镇及定平、襄乐2城归宁州直辖。 明代(1368——1644),前期仍袭旧制,直至万历二十九年(1601),经邑人赵邦清提请,朝廷改真宁县直属庆阳府,宁州不再领真宁县。真宁县辖郭下、长乐、望仙、文乐、乐兴、平子、西峪、路上、香庙、中庙、长城、移丰、山河、新庄、万益、万盈、安夫、要册、勾仁、安兴、烟村21里。 清代(1616——1911)。初期沿袭明制。顺治五年(1648),真宁知县焦象贤申请,并21里为7里,即:与新、光化、挈炬、和恒、金汤、灵湫、永绥7里,共编为68甲。康熙八年(1669),析陕西行省甘肃布政使司置甘肃行省,真宁属甘肃行省庆阳府。雍正元年(1723),因避清世宗“胤礻真 ”讳,更名真宁县为正宁县。

请问甘肃省各市古时候的称呼?谢谢

兰州:兰州位于黄河上中游的西北黄土高原。兰州名称的缘起,据《元和郡县志》记载,是由皋兰山得名。由于古人约定俗成的省略方法,皋兰一词去“皋”留“兰”,得名兰州。又据《皋兰县志》记载:“皋兰即兰州,皋兰之名,以南山名皋兰而得名。李唐时浑部内向以为兰州都督府,而兰州之名始焉。”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改州,金城郡改为兰州,置兰州总管府,府治子城,“兰州”之称即始于此,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1941年7月始设兰州市。现为甘肃省省会。兰州又称“金城”,古时沿用此称时间最久、流传地域最广。
嘉峪关:嘉峪关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因有**长城西起点—— 天下雄关嘉峪关而得名。“嘉峪关”意为“美好的山谷”,市域南靠祁连山,北倚马鬃山,东接酒泉盆地,西为平坦的戈壁,地处走廊西段最窄处。嘉峪关市总面积1298平方公里,有人口10万。嘉峪关旅游资源以嘉峪关关城、魏晋壁画墓、**长城第一墩、悬壁长城、长城博物馆、黑山岩画等最为著名。
金昌:金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东部。金昌一名,因金川河从境内流经,取金字,因金昌系从永昌县析置,取昌字,二字相合而得名。汉置番和县,明为永昌卫,清改永昌县。1981年由永昌县析置金昌市。金昌盛产镍,其储量之多,品位之高,在同类矿床中,居世界第二位,因有镍都之称。
白银:白银位于甘肃省中部,兰州市东北部。早在明朝洪武年间就在这里建厂采矿冶炼金、银。又因所采之矿多为白银,故也称“白银厂”,白银由此得名。
景泰:景泰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黄土高原和腾格里沙漠的过渡地带。据说以明代宗年号景泰命名。又曰建县之时,以县境由原靖远县北区、原红水县两地组成,用靖字代靖远区,用永泰的泰字代红水县地,先拟为靖泰,后取靖字谐音恰为景泰,含有永期景象繁荣、国泰民安之意,故名景泰.
会宁:会宁位于甘肃省东部。该地原来先后称西宁县、会州。元惠宗至正十二年(1352年),会宁附近发生一次毁灭性的地震,当时人们都在窑洞里熟睡(当地以窑洞为主要住房),躲避不及,伤亡很重。当地地方官把严重灾情报告给皇帝,皇帝除照例拨款拨粮予以救济外,还“诏改会州为会宁州”,取会州安宁之意。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置今之会宁县。会宁名由此得名。
靖远:靖远位于甘肃省中东部。靖远地名取边远之地已**之意。靖远历史悠久,自秦、汉至宋,先后有祖厉、鹑*、会宁、乌兰、敷文、保川之称。明置靖虏卫,清改靖远县。沿用至今。

庆阳海拔多少?

庆阳市地势南低北高,海拔在885米与2089米之间。

全市海拔相对高差1204米,北部马家大山最高为2089米,南部政平河滩最低为885米。第四纪陆地不断抬升,更新世的大风,席卷黄土,覆积成厚达百余米的黄土高原,全新世,黄土高原被河流、洪水剥蚀切割,形成现存的高原、沟壑、梁峁、河谷、平川、山峦、斜坡兼有的地形地貌。

扩展资料

甘肃省庆阳市东接陕西省延安市;南与陕西咸阳市及甘肃省平凉市相连,北邻陕西省榆林市及宁夏盐池县;西与宁夏固原市接壤。庆阳市属黄河中游内陆地区。介于东经106°20′至108°45′与北纬35°15′至37°10′之间。东倚子午岭,北靠羊圈山,西接六盘山,东、西、北三面隆起,中南部低缓,故有“盆地”之称。区内东西之间208公里,南北相距207公里。

远古以来,经过地质不断运动和变迁,古生代陆地从汪洋中隆起,陇东出现丘陵。中生代沉积成我国西北最大的庆阳湖盆,涉及陕、甘、宁、蒙,浩瀚辽阔。第四纪陆地不断抬升,更新世的大风,席卷黄土,覆积成厚达百余米的黄土高原,全新世,黄土高原被河流、洪水剥蚀切割,形成现存的高原、沟壑、梁峁、河谷、平川、山峦、斜坡兼有的地形地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庆阳

庆阳县为什么改名为庆城县?

自1985年西峰市从庆阳县裂解而出,直至2002年庆阳地区改为庆阳市为止,庆阳县作为庆阳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的老大地位未变。2002年“地改市”时,为了凸显庆阳市西峰区的**中心地位,市**首脑进行了残酷的“去庆阳县化”:或将“庆阳县”字眼用“庆阳”、“庆阳市”等字眼进行模糊化处理,或更改处理,譬如“庆阳县”改为“庆城县”等等。

庆阳市撤地建市时间

2002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