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百里静阳 给各位分享蝗虫生活地区有哪些动物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蝗虫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蝗虫主要分布在哪里)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蝗虫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蝗虫是群居型的短角蚱蜢,是蝗科,直翅目昆虫。全世界有超过10,000种。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其散居型有蚱蜢、草蜢、草螟、蚂蚱等叫法。蝗虫的起源,以及其某些种(有些可以长达十五厘米)的灭绝,至今仍不明了。

蝗虫有多少种类?

蝗虫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种类
1.稻蝗
  外观特征:体长♂21~31mm,♀26~39mm。体背灰褐色;腹部和各脚绿色。生态习性:本种是平地与低海拔地区草丛间极常见的蝗虫。成虫除了冬季外,几乎随处可见。主要以禾本科植物叶片为食,早期是稻作的重大害虫。   生活环境:平地地区、低海拔地区〈800公尺以下〉。   生活小环境:草丛环境。 食性:植食性昆虫,包括植物各部位与腐果。   活动时间:昼行性昆虫。
2.东亚飞蝗
  属昆虫纲,直翅目,蝗科。据统计,蝗总科共有223个属,859种。东亚飞蝗在自然气温条件下生长,一年为两代,第一代称为夏蝗,第二代为秋蝗。现在人工养殖可以转换为每年四代。   飞蝗有六条腿;驱体分头、胸、腹三部分;**有两对翅,前翅为角质,后翅为膜质。体黄褐色,雄虫在交尾期呈现鲜**。雌蝗体长39.5~51.2毫米,雄蝗体长33.0~41.5毫米。成虫善跳,善飞。东亚飞蝗身体粗壮,采食范围广,适应性强,从孵化成幼蝗后,经35天的饲养过程即可为成虫,50天左右肥壮后即可销售,所以时间短、回报快。饲养1万只东亚飞蝗成虫可达20公斤,其经济效益是可观的,并且购种只一次。自繁数十倍,卵孵蝗,蝗生卵,周而复始,多年饲养,不断卖钱,一只雌蝗一次可产卵35~90多粒。飞蝗之所以受人青睐,是由于它肉质松软,鲜嫩,营养丰富。经专家分析测定,其蛋白质含量高达74.88%,脂肪含量5.25%,碳水化合物含量4.77%,并含18种氨基酸及多种活性物质。   形态特征:雌成虫体长39.5—51.2mm,雄成虫33.5—41.5mm。体黄褐色或绿色。触角丝状,多呈浅**,有复眼1对单眼3个。复眼后具淡色条纹,前下方生暗色斑纹。前胸背板马鞍状,隆线发达。前翅发达,常超过后足肠节中部,具暗色斑纹和光泽。后翅无色透明。后足腿节内侧基半部黑色,近端部有黑色环,后足胫节红色。在田间受环境条件影响,往往形成群居型和散居型两大类。卵粒长约6.5mm,浅**,圆柱形,一端略尖,另端稍圆微弯曲。卵块褐色圆柱形,长 53—67mm,略弯,上部稍细,卵块上覆有海绵状胶质物,行卵粒排在下部。若虫又称蝗蛹,体型与成虫相似。共5龄。生活习性 北京、渤海湾、黄河下游、长江流域年生2代,少数年份发生3代;广西、广东、**年生3代,海南可发生4代。东亚飞蝗无滞育现象,全国各地均以卵在土中越冬。山东、安徽、江苏等二代区,越冬卵于4月底一5月上中旬孵化为夏蝗,经35—40天羽化,羽化后经10天交尾7天后产卵,卵期15—20天,7月上中旬进入产卵盛期,孵出若虫称为秋蛹,又经25—30天羽化为秋蝗。生活l5—20天又开始交尾产卵,9月份进入产卵盛期后开始越冬。个别高温干旱的年份,于8月下一9月下旬又孵出3代蝗蛹,多在冬季冻死,仅有个别能羽化为成虫产卵越冬。成虫产卵时对地形、土壤性状、土面坚实度、植被等有明显的选择性。每只雌蝗一般产4、5个卵块,每卵块均含卵约65粒,飞蝗成虫几乎全天取食。飞蝗密度小时为散居型,密度大了以后,个体间相互接触,可逐渐**成群居型。群居型飞蝗有远距离迁飞的习性,迁飞多发生在羽化后5—10天、性器管成熟之前。迁飞时可在空中持续1—3天。至于散居型飞蝗,当每平方米有虫多于10只时,有时也会出现迁飞现象。群居型飞蝗体内含脂肪量多、水分少,活动力强,但卵巢管数少,产卵量低。而散居型则相反。飞蝗喜欢栖息在地势低洼、易涝易旱或水位不稳定的海滩或湖滩及大面积荒滩或耕作粗放的夹荒地上、生有低矮芦苇、茅草或盐篙、莎草等嗜食的植物。遇有干旱年份,这种荒地随天气干旱水面缩小而增大时,利于蝗虫生育,宜蝗面积增加,容易酿成蝗灾,因此每遇大旱年份,要注意防治蝗虫。天敌有寄生蜂、寄生蝇、鸟类、蛙类等。
3.红后负蝗
  直翅目负蝗科体长雄20-25mm,雌34-42mm。体色单纯绿色或褐色;头部尖长,头、胸与脚上都有细小白色突起,俗称「尖头蚱蜢」;飞行时可见下翅淡红色。是中国最常见的负蝗。成虫全年可见,生活于平地至中海拔山区林缘草丛间。 成虫能嚼食各种绿色的植物,常使植物的叶片产生许多不规则的洞痕。本种蝗虫较善于跳跃而不善于飞行,其身体的保护色极佳,不容易被发现。
4.**大蝗
  **大蝗不同于东亚飞蝗,**大蝗是**蝗虫中体型最大的,尤其雌虫身长可达8、9公分。在生态习性方面,不论哪一种蝗虫都不能算是凶猛善战的蝗虫。可是对曾经尝试徒手捕捉**大蝗的人来说,就有不一样的体会了,因为在**大蝗粗大的后脚红色经节后面,布满着尖锐的硬刺;遭到捕捉时,它会猛力将脚后踢,对皮肤比较细嫩的小朋友来说,想要用手捕捉它,很可能会落得手指或手掌一阵刺痛,甚至流出小血滴! 蝗虫最大的特征是具有十分发达的后腿,适合长距离的跳跃,可轻易的跳到身体...俗称的蚱蜢就是蝗虫,**大蝗分布很广,成虫主要出现于秋季,而南部在冬季,甚至隔年春天能可见到成虫,本种是一年一代的昆虫,主要分布於低海拔山区。秋季雌虫在地表内产卵后慢慢死亡,卵囊在地底过冬,隔年春季开始孵化,孵化后的幼虫以禾本科、豆科等各类植物。
5.拟稻蝗
  体长2.2 - 3.5 cm,复眼后方至翅端,有一条黑色的宽从带,身体细长,触角具黑斑。荷叶是它们的咬痕,是它们的杰作,如画一般的绚丽。
6. **稻蝗
  外型特征:体长雄 21~31mm、雌24~39mm,体背灰褐色,腹部和脚是绿色,体色差异颇大,会与栖息环境相似,形成保护色。生态习性:稻蝗是平地及低海拔地区草丛中极常见的蝗虫,每年可发生两代。   蝗虫之所以要群体活动主要是因为生理上需要高温靠在一起可以保温。   成虫的后脚腿节具有一列相当于弹器的*头状突起,前翅径脉基部有相当于弦器的粗脉,二者摩擦时,振动翅的震区便可发出声音,这就是它们的发音器。蝗虫的听器也很特别, **稻蝗
位于腹部第一节的侧方。依蝗虫的生活习性可分成迁移型与非迁移型,二者皆对作物有很大的威胁,尤以前者破坏性甚强,只要其过境则所有的绿色植物莫不被啃食殆尽。蝗灾所带来的震撼实在令人不敢恭维。 其食性甚杂,遍食各种绿色植物,尤以禾本科植物更是爱不释口。   若虫亦称蝗蝻,外型像成虫,可是只具翅芽(不会飞),善于跳跃。须经四至七次脱皮后,才会蜕变成善跳又善飞的成虫。蝗虫有的拥有短触角及短的产卵管,目前全世界约有五千多种的蝗虫。 蝗虫身体最长的部分便是后脚,大约与身长相等,而一跃便能跳出身体八倍长的距离,而蝗虫的后脚也是它的最佳乐器,和翅膀互相摩擦便可发出声音。   分类:属于直翅目中蝗虫目的所有昆虫。   种类:世界约有12000种,台 湾目前已知有100多种 。   生活史:卵→若虫→成虫 。   外观特征:俗称蚱蜢,**人称为草螟仔有首民谣“ 草蜢弄鸡公” ,歌词中即描绘这种小昆虫与大公鸡相互逗弄的情形,这是**早年乡间常见的画面。 蝗虫过境是大家耳熟能响的成语。   食性:是植食性昆虫,大部份不特别挑食。   另类:棱蝗,习惯栖息于潮湿*露地面,主要食物苔苏类植物。   栖息环境与保护色:有典型的保护色,在草丛中有绝佳的隐身效果,后脚粗状发达,善于弹跳,遇到危急是它们惯用的避敌方法。 交配行为:和其它昆虫比,交配时间比较久。因此雌下雄上、夫妻档的画面屡见不鲜。

关于蚂蚱的资料,越多越好

蚂蚱的生理特性及生活方式:

蚂蚱,昆虫,也叫蝗虫,种类很多,口器坚硬,前翅狭窄而坚韧,后翅宽大而柔软,善于飞行,后肢很发达,善于跳跃。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是害虫。

蚂蚱善于保持其合群性,多为群居。雌蚂蚱产卵一般会选择土质坚硬,并含有相当湿度,有阳光直射的环境。往往大批地集中产卵。需要较高的体温,以促进和适应生理机能的活跃。

(一) 蝗虫的体表特征

体表具有坚硬的外骨骼,其主要作用是保护和支持内部的柔软**、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散失。这是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之一。外骨骼不能随着蝗虫身体的生长而长大,所以在蝗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要经过多次蜕皮。

(二) 蝗虫的身体分部

蝗虫的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全身可分为头、胸、腹3部分,**又分为前胸、中胸、后胸3部分,腹部共有11节。

蝗虫的形态结构

1.头部—感觉和摄食中心:头部的主要结构有触角、眼和口器

蝗虫的头部

触角:1对,丝状、分节,是感觉**,有触觉和嗅觉作用。眼:蝗虫具有1对复眼和3只单眼。

复眼:位于头部上部,左右两侧各1只,较大,是由很多小眼组成,是主要的视觉**。

单眼:位于复眼和触角中间各1只,还有1只位于头部前方**偏上,与另两只单眼呈倒等腰三角形。单眼仅能感光。

口器:是蝗虫的取食**。蝗虫的口器由5部分组成,包括上唇、下唇各1片,上颚、下颚各2片,舌1片。上颚十分坚硬,适于咀嚼,是切断、嚼碎植物茎叶的主要结构。

2.**——运动中心:分为前胸、中胸和后胸在蝗虫的前、中、后胸各生有1对足,分别称为前足、中足、后足。足是分节的,后足发达,适于跳跃,叫跳跃足。在蝗虫的中胸和后胸上各生有1对翅:前翅和后翅。前翅狭长、革质,覆盖于后翅上,起保护作用;后翅宽大、膜质、柔软,常折叠在前翅之下,飞行时展开,是适于飞翔的**。 3.腹部:蝗虫的腹部由11个体节构成。 ① 在蝗虫腹部第一节的两侧,各有1个半月形的薄膜,这是蝗虫的听觉**。 ② 在蝗虫中胸、后胸和腹部第一节到第八节两侧相对应的位置上各有1个小孔,这小孔叫气门,共有10对。气门是气体出入蝗虫身体的门户,气体交换是通过气管与组织细胞完成的。

蝗虫的呼吸过程

二,蝗虫的发育——不完全**发育 1.不完全**发育:蝗虫的个体经过卵、若虫、成虫3个时期的发育过程,像这样发育过程叫不完全**。

蝗虫的发育过程

2.蜕皮:昆虫在发育过程中,幼虫(或若虫)脱掉原来外骨骼的现象叫蜕皮;每蜕皮一次,幼虫就增加一龄。蝗虫的若虫一生要蜕皮5次,若虫蜕皮5次后,也就是5龄以后变成能飞的成虫。 3.一个世代:昆虫由受精卵发育到成虫,并且能够产生后代的整个个体发育史,叫一个世代。蝗虫的发育过程快,在我国有的地区一年能够发生夏蝗和秋蝗两代,因此有两个世代。夏蝗是蝗虫秋天产的卵,在土里越冬,到了第二年,大约在五月间,越冬卵就孵化成第一代蝗虫,即夏蝗。夏蝗发育成成虫后,经过十多天,就交配和产卵。卵经过十多天,便孵化为第二代,即秋蝗。现将夏蝗和秋蝗两个世代归纳总结如下:

蝗虫个体发育过程要经历卵、若虫、成虫这三个时期,期间若虫在三龄以前翅未长成,活动范围小,密集,而三龄后翅芽显著,五龄以后成为能飞的成虫。因此,灭蝗应抓紧消灭三龄前的跳蝻。

蝗虫为昆虫纲、直翅目、蝗总科昆虫的统称。全世界已知蝗虫在1万种以上,我国蝗总科知名蝗种约1000种以上,隶属于8个科。全世界有害蝗种近500种,我国约有60多种。根据蝗虫发生危害特点,建国以来,我国有关专家习惯上将蝗虫分为飞蝗和土蝗两大类。我国境内发生的飞蝗有东亚飞蝗、亚洲飞蝗和西藏飞蝗3个亚种。土蝗种类较多,在农区发生危害的主要有中华稻蝗、大垫尖翅蝗等;在竹林发生危害的主要有黄脊竹蝗、青脊竹蝗等;在草原发生危害的主要有意大利蝗、西伯利亚蝗等。

东亚飞蝗是引发我国蝗灾的首要害虫。它为不完全**(或半**)昆虫,一生有3个虫态,即卵----蝗蝻(若虫)----成虫。蝗蝻与成虫具有**(即散居型、中间型、群居型)、群聚、扩散、迁飞、趋光等生活习性。东亚飞蝗孳生地主要分布在沿海蝗区(如环渤海湾沿海地区)、河泛蝗区(如黄河、淮河流域)、滨湖蝗区(如白洋淀、微山湖等地区)和内涝蝗区。近年来,东亚飞蝗主要发生在山东、河南、河北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东亚飞蝗一般一年可发生2--4代,第1代(海南为1--2代)习惯上称为“夏蝗”,第2代(海南为3--4代)则称为“秋蝗”。

蚂蚱的生活环境是什么?

蝗虫(locust)数量极多,生命力顽强,能栖息在各种场所。在山区、森林、低洼地区、半干旱区、草原分布最多。植食性。 大多数是作物的重要害虫。在严重干旱时可能会大量爆发,对自然界和人类形成灾害。 幼虫只能跳跃,成虫可以飞行,也可以跳跃。大多以植物为食物。 人们常说的蚂蚱只是蝗虫的幼虫,并不是单独的物种。 另有一种常见昆虫草蜢,又名蚱蜢,在中国北方也称蚂蚱,属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蝗科,蚱蜢亚科。俗称扁担勾。常易同蝗虫幼虫混淆。

蚂蚱的适宜发育温度为25~32℃,相对湿度为85%~92%,土壤含水量15%~18%,低于14℃或高于40℃时,蚂蚱逐渐停食死亡。在气温达到28~30℃时,蚂蚱卵开始孵化,先准备无毒土壤和锯末粉按1∶2搅拌,含水量为20%~30%,铺3~5厘米的土在器皿中拍实,然后将蚂蚱卵布于土上,盖上约1厘米厚的混合土。最后,器皿上再罩上一层薄膜,每半天检查1次,发现小蚂蚱后,用软毛刷将其刷到棚内的食物上,经10~15天孵化出小蚂蚱。刚出土的小蚂蚱喜食鲜嫩的麦苗、玉米苗、杂草等单子叶植物,但食量很小。1~3龄的蚂蚱应注意防雨,蚂蚱从出土到成虫约需27~35天,这期间每5~7天蜕1次皮,共蜕5次;5龄以后的蚂蚱逐渐开始交配产卵,每只蚂蚱约产卵70~100粒。为了取食和生殖布卵,蚂蚱有喜欢群居和迁飞性,所以蚂蚱羽化后至产卵前应给予适当的干扰,令其迁飞,以便提高产卵数量和质量。产下的卵在上冻前应在产卵区加盖一些麦糠、杂草等保温、保湿,防止冻裂。生长期的成年蚂蚱如果不做种要及时出售

蝗虫的成虫和蚊的生活环境及生活习性

蚊子的生活习性

蚊子还有着以下的生活习性

1. 孳生习性

蚊虫都孳生于水中,不同性质的水质和积水类型孳生不同种类的蚊虫。治理或改造孳生地是防蚊的制本措施。

水体类型 主要孳生蚊种

严重污染水体,如粪坑、粪池等 *扰阿蚊

轻度污染水体,如污水坑(沟)、清水粪坑,洼地积水等 致倦库蚊、淡色库蚊

面积较大的清洁水体,如稻田、荷溏、沼泽、灌溉沟等 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

清洁而流动水体,如山溪或溪床等 微小按蚊

小型自然水体,如树洞、竹筒、坛、罐等积水 白纹伊蚊、仁川伊蚊

家宅内外的器,如水缸、椰子壳积水等 埃及伊蚊

2. 吸血习性 蚊也是通过吸血传播疾病的,了解蚊的吸血习性能察知其与疾病的关系。

只有雌蚊才吸血,雌蚊必须吸血其卵巢才能发育,繁衍后代。雌蚊多在羽化后2-3天开始吸血,温、湿度,光照等多种因素可影响蚊的吸血活动。气温在10°C以上时开始吸血;一般伊蚊多在白天吸血,按蚊、库蚊多在夜晚吸血;有的偏嗜人血,有的蚊则爱吸家畜的血,但没有严格的选择性,故蚊可传播**共患病。

3. 栖息习性 掌握蚊的栖息习性是制定灭蚊措施的依据。

蚊羽化后和吸血后均须寻找地方栖息,一般讲蚊喜欢在隐蔽、*暗和通风**的地方栖息,如屋内多在床下、柜后、门后,墙缝以及畜舍、**室等,室外多在草丛、山洞、地窖、桥洞、石缝等处。

据吸血后栖息习性不同把蚊分为以下三种:家栖型:如微小按蚊、嗜人按蚊。半家栖型:如中华按蚊、日月潭按蚊等吸血后有些在室内,有些到室外栖息。野栖型:如大劣按蚊、白纹伊蚊等吸血后要飞到室外消化胃内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