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洪飘南 给各位分享最早地下沉降地区有哪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我国最早发现地面沉降的地区是哪坐城市(我国最早发现地面沉降的地区是哪个城市)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我国最早发现地面沉降的地区是哪坐城市

上海。

我国最早发现地面沉降的地区是哪坐城市

1921年,从1921年发现地面下沉开始,到1965年止,最大的累计沉降量已达2.63米,影响范围达400平方公里。有关部门采取了综合治理措施后,市区地面沉降已基本上得到控制。从1966—1987年22年间。累计沉降量36.7毫米,年平均沉降量为1.7毫米。

我国上海发现地面沉降现象,这是我国最早发现的地面沉降现象,此后,在华北平原、汾渭盆地等地也发现了地面沉降现象,地面沉降又称为地面下沉或地陷。是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由于**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

地面沉降形成原因

第一是开发利用**流体资源。由于抽取**水,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地面沉降。20世纪20年代,我国上海、天津在市区集中开采**水的地区发生地面沉降。华北平原**水降落漏斗和地面沉降已经引起广泛关注。

第二是岩溶塌陷。中国是世界上岩溶最多的国家之一。随着岩溶地区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岩溶区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开发不断增强,由此引发的岩溶塌陷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岩溶地区主要地质灾害问题。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地面沉降

我国有哪些城市发生了地面沉降?

我国地面沉降主要分布于东部平原区,一些山间盆地也有分布。地面沉降都是以大中城市为中心,逐渐向外扩展,其成因皆由于过量开采**水,目前全国已有70多个城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以下简要介绍几座地面沉降较严重的城市。

(1)上海市从1921年发现地面下沉开始,截至1965年,最大的累计沉降量已达2.67m,影响范围达200km2。有关部门采取了综合治理措施后,市区地面沉降已基本上得到控制。从1966~1987年的22年间,累计沉降量2.67m。

(2)天津市从1959~1990年间最大累计沉降量为2.92m。1982年测得市区的年平均沉降速率为94mm。目前,沉降量在100mm以上的范围已达237km2。

(3)北京市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水位平均每年下降12m,最严重的地区水位下降可达35m。**水位的持续下降导致了地面沉降。

(4)西安市地面沉降发现于1958年。1971年后随着

过量开采**水而逐渐加剧。1958~1999年,最大累计沉降量1m。1983年后,西安市地面沉降趋于稳定发展,部分地区还有减缓的趋势。沉降量100mm的范围达200km2。

(5)海口市目前也大量开采**水,日开采量约20万m3,由于没有开展地面沉降监测,还没有数据说明是否存在地面沉降。但是,长期过量开采**水势必会导致地面沉降。因此,对**水的开采必须进行科学管理和合理的开发利用。

此外,由于大量开采深部孔隙承压水,我国北方一些内陆城市的地面沉降问题也不容忽视。

国内地面沉降现状

全国地面塌陷易发程度分区

4.5.1 地面塌陷易发程度划分的判别特征

地面塌陷主要分为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

(1)岩溶塌陷

岩溶塌陷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和影响因素主要是存在开启的岩溶洞隙,并且其沉积物盖层为厚度不大的未固结物,以及有水活动的动力条件。

我国云贵高原及华南丘陵、盆地、平原区可溶岩连片分布,岩溶发育,塌陷集中,是我国岩溶塌陷灾害最多、最集中的地区。特别是湘、桂丘陵盆地地区,广泛分布着连续型纯碳酸盐岩,现代岩溶作用强烈,发育有溶洞、溶槽、**暗河、落水洞、竖井、天生桥等。岩溶塌陷以土层塌陷为主,并有少量基岩塌陷。岩溶塌陷主要集中在土层较薄、**岩溶发育、**水活动强烈的峰丛谷地、峰林平原、丘陵盆地、河谷阶地地带,主要为矿坑排水和抽汲**水引起。云贵高原以岩溶洼地、盆地为主,贵阳一带为峰林平原,岩溶发育强烈,**水位多在基岩面及其附近波动,除自然塌陷外,多由抽水及水库蓄水引起。

连续分布、质纯层厚的碳酸盐岩,是岩溶形成与发育的有利条件。我国北方地区寒武、奥陶纪石灰岩岩层厚、质纯,岩溶十分发育,在太行、吕梁、燕山山地,上部覆盖有煤系地层,局部为第三纪砂砾岩和第四纪黄土,在太行山隆起褶皱带和边缘山前地带,发育大量陷落柱,是煤田开采中的重要地质灾害;现代岩溶塌陷主要发育在丘陵平原的浅覆盖岩溶区。

薄层的或具有白云质或硅质、泥质夹层或互层型及不纯的石灰岩和白云岩,一般岩溶发育较差,不易形成岩溶塌陷。

(2)采空塌陷

采空塌陷是由于矿体(层)被采空、覆岩破坏所引起的。当**矿层被采出后,采空区直接顶板岩层在自重力及其上覆岩层的作用下,产生向下的移动和弯曲,进而产生断裂、离层。当开采范围足够大时,岩层移动发展到地表。在地表形成一个比采空区大得多的沉陷盆地。采空塌陷分布在我国各地的矿山及其周围地区,以煤矿塌陷最为突出。

表4.6为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所造成的地面塌陷易发程度划分的判别特征。

4.5.2 地面塌陷易发程度分区及各区的特征简述

根据上述地面塌陷易发程度划分的判别特征,对全国地面塌陷易发程度进行分区,其结果如图4.3及表4.7所示。

图4.3 全国地面塌易发程度图

图4.3 全国地面塌易发程度图

表4.6 地面塌陷易发程度划分的判别特征

表4.7 地面塌陷易发程度分区一览表

4.5.2.1 地面塌陷高易发区

(1)济、徐、淮丘陵平原地面塌陷高易发区(H1)

包括莱芜、枣庄、**、临沂,豫东永城煤田,苏北徐州等。

该地区岩溶发育中等至强烈,覆盖层厚度一般小于30m。

该地区采空塌陷面积大于518.86km2,最大塌陷深度达12.5m;岩溶塌陷多于621处,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大于17500万元。

(2)晋中南地面塌陷高易发区(H2)

包括山西各类矿山的采空区。

该地区可溶岩主要为寒武、奥陶纪灰岩,岩溶发育强烈。上部覆盖有煤系地层,局部覆盖有第三系砂、砾岩与第四系黄土,地处新构造强烈活动区,岩性疏松多空洞,导水性强,易于突水。

该地区以采空塌陷为主,塌陷面积为529.14km2,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大于33117.3万元。

(3)华南丘陵盆地地面塌陷高易发区(H3)

包括安徽和江苏境内的长江中下游沿江丘陵平原,浙江西部,湖北大冶、黄石、阳新、鄂州、通山、通城等市(县)。赣中山前平原盆地,湘中南、桂西、桂北和粤北丘陵盆地。

该区海拔小于200m,主要是峰林平原、丘陵盆地,分布连续型纯碳酸盐岩,岩溶发育强烈,覆盖层厚度一般小于30m,长江中下游沿江丘陵平原覆盖层厚度为10~80m。**水位埋藏浅。

该地区岩溶塌陷普遍发育并且严重,多于3330处,塌陷坑超过22000个,主要分布于峰林平原及盆地中,为矿坑排水和抽汲**水所引起。广西最大塌陷群在忻城县,其面积为5.5km2。强发育区塌陷坑密度在500~1000个/km2之间。

(4)渝东、鄂西山地地面塌陷高易发区(H4)

包括四川东部,重庆东北和东南部,鄂西地区。

该区地面塌陷主要为岩溶塌陷,主要发生在灰岩、大理岩分布区。

(5)云贵高原地面塌陷高易发区(H5)

包括云南东部,贵州六盘水、毕节、遵义等地的煤矿山,贵阳、黔南等地的磷矿山,遵义、铜仁等地的汞矿山地区。

该地区海拔大于1000m,洼地、盆地较多,贵阳一带呈峰林平原,岩溶发育强烈。覆盖层厚度一般为10~30m,在断陷盆地内厚达100m以上。**水埋藏浅,多在基岩面以上及其附近波动。

该地区塌陷普遍,已发现约2050处,塌陷坑超过25000个,除自然塌陷外,多为抽水及水库蓄水所引起。水城盆地因抽取**水曾产生1800余处塌陷坑,盆地内塌陷密度为268处/km2。昆明市地面岩溶塌陷区总面积为5.51km2。

4.5.2.2 地面塌陷中易发区

(1)东北丘陵地面塌陷中易发区(M1)

包括牡丹江、鸡西、七台河、伊春等地,吉林中部。

该地区山地海拔大于500m,可溶岩分布和出露较少,主要是一些元古界及寒武系、二叠系燧石灰岩、泥灰岩,岩溶发育微弱。主要为采空塌陷。

该地区地面塌陷零星分布,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塌陷面积为500km2。

(2)燕山、太行、伏牛山山前丘陵平原地面塌陷中易发区(M2)

包括辽东半岛丘陵及山前的抚顺、阜新、铁法、本溪、北票、南票、沈北等煤田开采区。北京西部房山区、门头沟区,吕梁山以西的黄土高原区,太行山、中条山区及周边丘陵区,邯郸、邢台、张家口、唐山等矿山采空区易发地面塌陷。

该地区岩溶发育中等至强烈,该地区碳酸盐岩主要以元古界、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灰岩为主。局部连片,岩溶发育微弱至中等,第四系盖层厚度在10~50m之间。

该地区有岩溶塌陷7处,塌陷坑300个以上;陷落柱3处,80个。主要为抽汲岩溶**水引起,其次为地震塌陷和矿坑排水所引起。该区塌陷点少,但较集中。在平顶山、焦作、鹤壁、济源、义马、永城等矿区的采空塌陷有32处,塌陷面积162.13km2,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大于3839万元。

(3)华南丘陵盆地平原地面塌陷中易发区(M3)

包括湖南西北和中南,江西萍乡—丰城、乐平、景德镇、瑞昌—九江、永新—安福、吉安及赣南岩溶盆地等覆盖型岩溶区,以及煤、钨、铜等矿区,浙江西部淳安—开化、安吉—临安,浙江中部东阳市等,以及粤北等地区。

该地区碳酸盐岩零星分布,岩溶发育程度不一:湖南一般强烈至中等,赣东—杭州一般中等至微弱。第四系覆盖层厚度一般小于10m,**水位一般较浅。以岩溶塌陷为主。

(4)秦巴山地丘陵谷地地面塌陷中易发区(M4)

包括陕南地区。

该地区出露二叠系、三叠系碳酸盐岩,岩溶发育微弱。

有个别成因不明的塌陷。

(5)川、滇高中山地地面塌陷中易发区(M5)

包括川西高原高山峡谷,滇东北,金沙江中下游、怒江中游、元江下游、澜沧江中游,李仙江等地区。

该地区海拔较高,地形切割强烈,呈中山峡谷岩溶地貌,出露的可溶岩地层较全,岩溶发育微弱至中等,局部强烈。

该地区已有塌陷17处,166个塌陷坑,多为自然塌陷和水库蓄水引起。

(6)天山及准噶尔西部低山丘陵地面塌陷中易发区(M6)

包括天山南麓及北麓和准噶尔西部山地低山丘陵含煤带。

新构造运动使天山上升强烈,断裂发育,变质岩和岩浆岩分布广泛,第四纪堆积物丰富,山麓地带还有黄土分布。并分布有中生界三叠系和侏罗系煤系地层。

该地区以采空塌陷为主,有塌陷48处。

4.5.2.3 地面塌陷低易发区

(1)东部平原山地地面塌陷低易发区(L1)

包括东北山地、平原和华北平原。

该地区山地海拔大于500m,平原海拔小于200m,可溶岩分布和出露面积较少,主要是一些元古界及寒武系、二叠系石灰岩、泥灰岩,岩溶发育微弱。该区被第四系土层大面积覆盖,厚度一般大于100m,可溶岩埋藏较深。

岩溶塌陷较少。

(2)中部高原、山地、盆地地面塌陷低易发区(L2)

陕、甘、宁、蒙山地高原、秦巴山地和四川盆地。

该地区可溶岩零星分布,在燕山山脉一带有少量出露,岩溶发育微弱。

该地区基本上无塌陷发生。

(3)西部高原、台地、盆地地面塌陷低易发区(L3)

主要为青藏高原、***台地和新疆、青海沙漠盆地。该地区海拔一般在2000m以上,沙漠盆地海拔一般也在1000m以上。该区西南部为较完整的高原面,多湖盆;东部及西北部切割强烈,呈高差极大的深谷。该区主要出露古生界、中生界的碳酸盐岩。现代剥蚀作用以物理风化、冻融和重力作用为主,岩溶作用极微弱。

该地区目前基本上无塌陷发生。

我国有哪些城市发生了地面沉降?

我国地面沉降主要分布于东部平原区,一些山间盆地也有分布。地面沉降都是以大中城市为中心,逐渐向外扩展,其成因皆由于过量开采**水,目前全国已有70多个城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以下简要介绍几座地面沉降较严重的城市。

(1)上海市从1921年发现地面下沉开始,截至1965年,最大的累计沉降量已达2.67m,影响范围达200km2。有关部门采取了综合治理措施后,市区地面沉降已基本上得到控制。从1966~1987年的22年间,累计沉降量2.67m。

(2)天津市从1959~1990年间最大累计沉降量为2.92m。1982年测得市区的年平均沉降速率为94mm。目前,沉降量在100mm以上的范围已达237km2。

海南省地质灾害避险应急手册

(3)北京市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水位平均每年下降12m,最严重的地区水位下降可达35m。**水位的持续下降导致了地面沉降。

(4)西安市地面沉降发现于1958年。1971年后随着

海南省地质灾害避险应急手册

海南省地质灾害避险应急手册

过量开采**水而逐渐加剧。1958~1999年,最大累计沉降量1m。1983年后,西安市地面沉降趋于稳定发展,部分地区还有减缓的趋势。沉降量100mm的范围达200km2。

(5)海口市目前也大量开采**水,日开采量约20万m3,由于没有开展地面沉降监测,还没有数据说明是否存在地面沉降。但是,长期过量开采**水势必会导致地面沉降。因此,对**水的开采必须进行科学管理和合理的开发利用。

此外,由于大量开采深部孔隙承压水,我国北方一些内陆城市的地面沉降问题也不容忽视。

全球数十座城市正在下沉,这些城市是哪些?

”城市下沉“就是”地面沉降",它是最重要的地质灾害之一,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地表面海拔下降。城市下沉是日积月累的,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不易察觉。当它们逐渐消失、淹没,会对人类的生活、交通、经济、文化带来很大的影响。

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是其首都,平均以每年25厘米的速度在下降,可能三十年后将完全消失。官方已经宣布,2024年印度尼西亚将会正式”**“。雅加达是全球下沉最快的城市之一,一个城市是国家经济文化**地,它的消失将会使国家损失一笔巨大财富。雅加达的百姓也不愿意配合**采取相应措施,被淹没将是它的命运。

一个亚洲最小的国家马尔代夫,全国平均高度仅仅高出海平面1.5米,大部分国土海拔不足一米,可以算一个“危城”吧。墨西哥的墨西哥城,因为饮用水干涸,出现土地塌陷,城市100年下降9米。意大利的威尼斯,是著名的水上乐园,被誉为水上桥梁最多的城市。由于土壤沉降,100年下降24厘米。如果联合国还不对全国环境采取保护措施,这些岛屿可能慢慢都不复存在。

我国也难逃沉降的命运,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天津、西安、太原等城市沉降超过两米,其中塘沽区下降超过三米。仅仅对上海的损失就有数亿资金,国家减慢城市下沉的任务使命早已刻不容缓。我们更应该配合国家,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谋生存空间。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今年灾情及我部防范工作情况

  今年,我国气候极端异常,部分地区前旱后雨,瞬时暴雨,持续强降雨,导致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频发群发。1至6月,全国发生19522起,造成464人死亡和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8.61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932.3%、177.8%和190%。

  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范工作,今年上半年作出60多次重要批示,为我们工作指明了方向。我部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批示精神,年初开始早研判、早部署、早检查、早落实,采取多种手段严防严控。一是精心部署,先后8次召开全国和重要地区的汛期防范工作会议,多次发文和联合相关部门发文,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二是检查督促,近百次派出由部领导和司局领导带队、相关部门参加的工作组检查指导。三是强化应急,派出88名专家长期驻守18个重点省(区、市),指导排查、监测预警和群测群防等。多次启动应急响应,在玉树地震和关岭滑坡等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组织开展隐患排查,协助和指导防范次生灾害。四是重点防范,把地震灾区和三峡库区作为重中之重,派出150名专家协助四川、青海、重庆、湖北四省(市)开展排查和巡查,并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人口密集地区、交通干道和重要工程周边灾害点再排查。五是联控联防,加强与气象、水利、铁路、交通运输、教育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发挥部门优势,落实防灾责任,提升防控能力。

  通过以上工作,今年上半年地质灾害防范取得了显著成效。转移受威胁群众20多万,成功避让477起,避免人员伤亡14839人。仅6月一个月,全国共成功预报320起,避免人员伤亡11014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1.38亿元,为历年来单月最多。与2009年1至6月相比,今年同期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增长了近10倍,而造成的人员死亡失踪人数同比大幅减少。

  重点地区防范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成功预报和避免多起重大地质灾害。三峡库区已连续7年未因地质灾害导致人员伤亡。汶川地震灾区2年多来,虽然地质灾害多发频发,但灾民安置点未因地质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实现了主汛期地质灾害无重大群死群伤的目标。玉树地震灾区隐患排查迅速完成,重要隐患均被严密监控或应急排危除险。

  二、以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主要成效和存在问题

  1998年**机构改革,地质环境队伍(工程地质队、水文地质队)作为地勘队伍的组成部分连同地勘费一并下放地方。地质灾害作为地质环境工作的一部分,是在机构改革之后的10年来逐步成为一项重要职能,越来越受到重视,三定规定我部的职能是组织、协调、指导、监督。近年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历了调查、普查、工程治理从无到有的过程,初步形成了以地质灾害调查为基础,以三峡库区、地震灾区为重点的,少数隐患点实施专业队伍监测,绝大多数采取群测群防监测,逐步开始重大隐患点工程治理的格局。

  1、在山区县地质灾害调查基础上形成了群测群防体系

  从2003年至2008年,在地质灾害易发区部署完成了1640个县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基于此项成果初步建立了以群测群防为主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体系。现在全国24万处隐患点均已纳入群测群防体系,有10万群测群防员。实践证明群测群防是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一大创举,是在现行条件下最为有效的监测体系,创造了无数的奇迹,挽救了大量生命,取得了巨大成功。

  1640个县的调查评价程度很低,每个县只安排20万元经费,只能做一些地表肉眼观察工作,基本查清了房前屋后小开小裂小缝,但对较远距离的、具有隐蔽性的、比较复杂的地质灾害隐患还没有查清楚。群测群防体系不健全,主要依靠兼职,缺少必要的经济待遇和设施配备。原因是地质灾害多数分布在山区,大多数都是贫困县,县乡**在财政上都比较困难。

  2、组建了部级和省级及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机构

  目前全国已形成了由1个国家级地质环境监测院、32个省级监测总站、233个市级监测分站和166个县级监测站组成的全国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初步建立了三峡库区滑坡崩塌专业监测网。在典型地区开展了突发性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示范工作。

  问题是全国地质灾害行政管理人员太少,越到基层越少,绝大多数县一个专职人员也没有。香港的土木工程拓展署的土力工程处有700多人从事地质灾害管理,我们全国都算上专职管理人员也不到他们的一半。市、县级地质环境(地质灾害)监测机构建立的还很不普遍,绝大多数市、县没有地质灾害监测机构,现有的机构也还存在着人员少,技术人员更少的问题。经费普遍没有保障,少数机构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多数是自收自支,与其公益***机构性质很不相宜。

  3、法规规章逐步完善,管理工作逐步加强

  国务院于2003年颁布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全国已有29个省(区、市)颁布了相关的地方性法规或规章。国务院先后发布《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一五”规划》。各省(区、市)和大部分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市、县均发布实施了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9年我部印发了《国土资源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方案》,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建立了部省两级应急专家队伍。2009年,在全国开展以县(区、市)为对象的群测群防 “十有县” (有组织、有规划、有经费、有预案、有制度、有宣传、有预报、有监测、有手段、有警示)建设,已建成321个。在全国推进地质灾害防治行政管理、事业支撑、应急处置、专家咨询、中介服务“五条线”建设,努力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和水平。2007年以来,在全国先后开展“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万村培训行动”和“县、乡、村干部国土资源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培训”,培训基层干部、监测人员和群众、学生300多万人。2010年,正在在全国开展针对基层国土所和群测群防员的地质灾害防治评估、巡查、宣传、预案和人员“五到位”宣传培训活动,培训10万人。

  4、各相关部门的工作配合逐步加强

  从2003年起,我部与气象局合作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截至2009年,国家、30个省(区、市)、223个市、1035个县开展了这项工作。今年我部与气象局又共同研究进一步提高预警预报的精度,联合发文要求所有市、县都要开展这项工作。我部与建设、交通、铁道等部门联控联防,相关部门对建设工程区、交通干道等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逐步加强。今年我部与交通部、铁道部联合发文,就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共同部署, 2次邀请10多个部委联合召开视频会议,共同开展汛期检查,取得较好效果。

  三、今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需要加强的工作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地质灾害防治已经是**领导高度重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人民群众充满期盼的大事。我们一方面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批示指示精神,加强应急响应和应急处置。一方面积极探索深化改革完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

  1、进一步开展地质灾害调查、普查、排查等基础工作

  为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必须加大基础工作力度。全国应开展全面的地质灾害调查,重点地区(300万平方公里)详查工作应加快进度,地震灾区、三峡库区等应做到普查,排查工作应纳入基础工作由专业队伍承担,并每隔一年排查一次,人员集中区附近2000米范围要提高工作程度,部署一批必要的工程勘查。

  2、建立市、县地质灾害(地质环境)监测机构

  建立市、县地质灾害(地质环境)监测机构是必要的,**水、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矿山地质环境、地质灾害等都需要监测,各地的监测机构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特点有所侧重。监测机构承接地质灾害调查、普查、排查等基础工作成果,可以根据成果、根据群测群防员分布,划定每个群测群防员的监测区域、监测隐患点、巡查路线等,使地调成果发挥作用。

  3、以村支部**、村长、村民小组长为主加强群测群防员队伍

  实践证明村支部**、村长和村民小组长担当群测群防员是最合适人选,他们了解当地情况、熟悉村民、富有责任心。他们当群测群防员遇有灾情险情最方便报告乡镇**,立即就能使基层**直接组织抢险救灾。应该给这支群测群防员队伍统一的经济待遇,应由**财政承担他们的补助经费,这样就能把群测群防的水平提高到现阶段最高水平。

  4、国家级和市、县级地灾防治指挥协调能力建设是当前应该加强的两个重要环节

  地质灾害现在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自然灾害,今年暴雨导致人员伤亡90%属于地质灾害。建议在国家层面成立国家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我部作为办公室单位,组建地质灾害防治应急中心。

  地质灾害防治关键在基层,而我们基层最为薄弱。要加强市、县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形成**出资由专业的地勘单位进行地质灾害调查,成果由市、县两级地质灾害(地质环境)监测机构承接,群测群防员使用,发现灾情险情报告市县、乡**应急处置的防灾体系。

  5、进一步加大重大地质灾害治理资金投入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由**和省级**负责特大和重大地质灾害治理,现在用于面上的治理资金**每年出资仅9个亿,与各地需求相比杯水车薪。如能增加到每年40个亿治理进度会大大加快。三峡库区、地震灾区之所以防灾工作做得好,与国家投入力度大是直接相关的。现在有些省级**也出一些资金,但不普遍,也没有形成制度。各省都应该每年有专项纳入财政预算。市、县两级的地质灾害(地质环境)监测机构的工作经费也应纳入地方财政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