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苗又香 给各位分享中国西南地区什么舞蹈出名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西南地区有什么少数民族?(西南地区有什么少数民族文化)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西南地区有什么少数民族?
彝族民歌可分为叙事歌、情歌、苦歌、劳动歌、儿歌、风俗歌、酒歌等种类,曲调各异、委婉动听。民间传统乐器有牛角、胡琴、巴乌、马布、口琴、口、月琴、铜鼓、克拉蒙等。 1155815
彝族谚语曰:“歌多多不过彝家,跳舞扭不过彝家,天上的星星能数尽,彝家的歌舞数不完,要问彝家歌舞有多少?请用海斗量一量”。“彝族生来会唱歌,一唱就是几大箩,唱得太阳落西坡,唱得金星从东来,百灵鸟听歌停了叫,**听声忘吃草,你若爱听彝家歌,请到彝家山寨来。”这是彝族民间歌舞多姿多彩,形式繁多的真实写照。可以说,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有着丰富的民间歌舞和音乐艺术,无论是劳动间隙,还是年节婚丧,都要以歌舞抒发其情感,歌舞音乐是彝族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由于彝族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使得彝族的歌舞音乐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内容和表现手法富有民族性和地方特点。 彝族民歌
彝族民歌的唱词内容广泛,是彝族民间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之一。在传统的彝族社会中常以歌唱的形式宣讲历史、强调道德、传承风俗、表达爱情及喜怒哀乐,其唱腔则根据唱词内容,或流畅委婉,或抑扬顿挫,或温柔婉转,极度具艺术感染力。民歌从大的类别上可分为叙事歌、情歌、苦歌、劳动歌、酒歌和风俗歌等。
侗族汉语民歌,侗语南部方言区多用汉歌曲调唱,北部方言区多用侗歌曲调唱。
傣族民歌大都具有坝区民歌的特点,以优美抒情见长,较少激昂高亢之调,并因傣语声调富于抑扬变化,从而具有歌唱与朗诵性相结合的特点。此外由于歌词句式长短不拘,因而傣族民歌很少有整齐方正的结构。不同支系,不同地区的傣族民歌又具有各自的地方物色和个性,品种亦大不相同。其中,以德宏州一带的傣族民歌最为丰富多采。
据广西壮族音乐学家范西姆介绍 ,壮族三声部民歌的发现 ,是在 1 980年 1 2月间 ,他随自治区文化局的同志到乌山县搜集音乐素材 ,偶听当地文化干部兰成琪分别演唱了“三顿欢”(即三声部民歌 )的三个声部的旋律 ,尤感以鼻音哼唱的第三声部甚为迷人 ,于是产生了浓厚兴趣 ,便于翌年春重访该县 ,并深入到安善村民间调查 ,试图弄清其虚实真伪。结果 ,通过调查 ,实实在在。当时当地由兰生琼、韦羡龙、韦炳礼、潘荣辉等从 42岁到 84岁“上了年纪”的民间歌手轮流担任高、中、低音声部 ,他们“像素有训练的小合唱队”,演唱了三顿欢”、“蛮欢”、“波列欢”、“加方调”、“结欢”等古老的壮族三声部民歌。其旋律优美动听 ,声部间相配协调 ,音色柔和 ,风格统一 ,听起来形象鲜明、突出。”为此 ,1 982年 4月间 ,在南宁召开的全国部分省、市、自治区多声部民歌座谈会上 ,范西姆同志以《壮族三声部民歌初见》为题 ,用调查报告的形式向大会正式宣布了这一重要发现 ,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震动和无比兴奋。因为自建国以来 ,各地音乐工作者在少数民族地区采访到的多声部民歌中 ,几乎全部是两声部 ,而今新发掘的三个声部民歌实属罕见。中国音乐研究所乔建中等同志参加了这次会议 ,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两首民歌的收集、挖掘问题 ,而是关系到我们在以往从未接触到的一种多声民歌品种的问题。”因此 ,他们为了捕获第一手资料 ,以便作更周详的调查研究 ,便利用会议空隙 ,到三声部民歌的另一个主流行区广西上林县黄境村进行专访 ,结果也采录到了三声部“欢悦”。尽管与马山县安善村的“三顿欢”,由于地域性差异 ,在声部结合特点及音乐个性上有明显不同 ,却进一步证实了三声部民歌的存在。
宋代知名的歌舞
宋代是宫廷文化转入民间的重要转折时期,当时的音乐不仅用来欣赏,还是宫廷礼仪、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如朱熹记载《诗经》中的《关睢》等,是宫廷仪式的一部分;姜夔作词作曲的《扬州慢》等,是文人在市井酒馆抒**感的文人音乐;《事林广记》中记录的《愿成双》等曲牌,是可供人们即兴填词的“流行歌曲”,相当于现在吉庆街的歌手表演的作品。
民族舞有很多,那民族舞蹈有哪些类型和种类?
1、木鼓舞
木鼓舞是谷江方白(苗语汉音,或译反排)苗族的祭祀性舞蹈。以木鼓为唯一的伴奏乐器,鼓手敲击,形成复杂多变的舞调。节奏为四、六拍。以胯为支点,头、肩、手、腰、腿 、脚扭摆、甩动、踢蹬,转体自然,常以急速逆转形成强烈对比。
木鼓舞的最大特色是狂,处处强调动作的粗犷奔放,洒脱豪迈,如狂飚林柿,飞瀑坠崖。木鼓舞所表现的是苗族祖先迁徙途中披荆斩棘,勇住直前的艰难历程与精神。舞者多为青年男女;围鼓而舞,且舞且旋。人多则内外数圈,女在内,男在外。且疲者可下场休憩,新来者可随时加入。
2、古瓢舞
“古瓢舞”是流行于丹寨县雅灰地区苗族村寨中带有祭祀和自娱性质的最古老、最原始的舞蹈。古瓢舞用古瓢琴伴奏而得名,古瓢琴用松木雕成,状似家用水瓢,琴的面板有四个音孔,一根音柱,音柱由板面直插入共鸣箱。古瓢琴既是男青年们舞蹈时手上的道具,也是舞蹈中的唯一伴奏乐器。
3、踩鼓舞
“踩鼓舞”是苗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同时也是祭祀舞蹈。伴奏的乐器为铜鼓和木鼓。舞者一般围成圈,内圈女性,中心置一大鼓,由一至二人手持鼓棒击鼓,舞者面向圈内,随鼓点节奏,缓慢变换不同的舞步,双手自然摆动,闻鼓而舞。
4、板凳舞
“板凳舞”是苗族纯自娱性酒后热情奔放的、寓体育运动于舞蹈的形式之一。由一人或数人持板凳相击为鼓点,众人围于外而舞。鼓点多采用4/4、3/4拍节奏,众人时而聚拢,时而散开,且舞蹈动作较大,显得粗犷、豪放、激扬,表现了苗族人民豪放、热情好客的气质。
5、苗族芦笙舞
“芦笙舞”是黔东南苗族中带有祭祀和自娱性质的最普及的舞蹈,男女老少都会,并由此而形成苗族人民独特的生活美学观念。那些能歌善舞的男女青年被看作是智慧聪明的,反之则认为没有出息。
6、多耶舞
多耶是一种大型的歌场对唱舞蹈。侗语“多”有唱、舞等含意,“耶”是一领众和的歌曲。多耶是数十上百男女青年围在一个场中的对歌舞蹈。早在宋代,就曾有“辰、沅、靖州……。农隙时,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笙前导之”的记载。
7、赐鱼舞
赐鱼舞是在“拾官人”活动中所跳的一种原始渔猎舞蹈。装扮原始人者手持一夹着腌鱼的木棍冲着看热闹的某一人跳着武术性的原始舞蹈。这人就必须走进场来与原始人同舞,双方舞到脚步、头姿、手势相合时,“原始人”夹的腌鱼正好落到对方口中为止。
这时“原始人”又去夹鱼赐与另外的人。若双方步调不一致,一场赐鱼舞要很久才能结束,因此。很多侗寨绝大多数青年男子都会跳这种武术性的舞蹈。
8、狮子舞
是侗族人在春节期间举行的一种舞蹈活动,主要分庆贺舞、戏狮舞和绿狮舞三种形式。庆贺舞是舞狮队在节庆之日舞着狮子挨门贺喜。狮子到达一家门前,主家用竹竿举着鞭*鸣放迎接。狮子随即在门前跳着喜庆舞。主人赐红包钱,狮子以嘴含之,然后致谢。伏地叩拜,后退三步告辞。另去别家庆贺。
9、龙灯舞
是正月举行的一种庆贺活动。舞龙身者脚步一致,手势谐调,与舞龙头者动作吻合,使所舞的龙跟着龙宝进行飞舞翻腾各种动作,到各家门前庆贺。
10、侗族芦笙舞
芦笙舞跟笙曲一样多已消失,现流传的主要分表演性舞蹈和赛场狂欢舞两类。表演舞蹈舞主要表现在脚步变化多样,在笙曲由一个音段转到另一个音段时,上身与头部和持笙的手及臂部随着一个右摆的舞姿变化。
这种笙舞主要是笙队自己在舞笙吹奏或在进行曲中缓步入场的芦笙舞蹈。芦笙的狂欢舞蹈是在赛笙坪上举行的大型性芦笙舞蹈。这种芦笙舞蹈节奏强烈,动作迅猛,感情奔放,犹如雷鸣电闪、狂风卷刮,气氛如火,十分热烈。
扩展资料:
民族舞蹈发展历程(原始阶段):
一、原始舞蹈
原始舞蹈是“劳动者的动作的单纯的再现”.《尚书》中有“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记载.意思是拍打着石刀、石斧之类的劳动丁具作为伴奏.化裴成各种野兽的人群翩翩起舞。
《吕氏春秋》中也有一段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舞者拿着牛的尾巴,跺着脚边舞边唱。舞蹈实际上是原始人类劳动场面的虚拟性再现。亦见于彩陶盆上的原始集体舞。
二、巫舞
“巫”字在甲骨文中是象形字.是一个人展开双手,各执牛尾而舞的样子。据说夏禹曾亲自编舞。到商代.成汤也善跳巫舞.宫廷流行“巫风”。春秋战国时期.楚地巫风极盛.美丽的女艰扮演成云神、水神、山神等,载歌载舞,场面宏大而隆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民族舞蹈